《中日文化交流事典》求取 ⇩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和分期1

目 录1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1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公元前3世纪—19世纪初)1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1

(日本弥生时代至大和时代前期)1

远古时期的中日交通4

秦汉时期的中日友好往来6

秦汉时期的中日经济交流7

徐福东渡的记载与传说9

中国古代的日本民俗研究11

汉倭奴国王金印12

总 目13

目录 (1—13

凡例13

前言13

中国正史中的“倭国传”和“日本传”13

魏与邪马台国的邦交14

《魏志·倭人传》14

北魏与邪马台国的贸易往来16

倭王武上宋顺帝表18

两晋南北朝与倭国的关系19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倭国传”20

南朝诸国与大和国的经济交往21

“归化人”对大和国经济发展的贡献22

儒学在日本的早期传播24

中日早期儒学“忠”范畴比较26

神道祭祀27

日本赠答习俗与中国28

中国厚葬习俗与日本墓葬风习29

日本出土的中国古代陶瓷30

祓禊与雏祭30

中国陶瓷对日本的影响32

北魏书风与日本古碑书33

止利样式33

佛教传入日本34

佛教艺术传入日本35

中日两国的佛教36

观世音信仰38

四天王寺40

古代中日教育交流40

汉学与日本古代的宫廷教育41

寺院教育42

中国古代历法与日本岁时43

宗教信仰与交通习俗43

端午44

隋唐时期46

(日本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前期)46

隋代的中日关系46

《隋书·倭国传》48

入隋日本留学生(僧)48

推古朝时期中日科技交流49

圣德太子50

《十七条宪法》中的中国思想50

飞鸟奈良时代汉籍的东传51

《文选》在日本53

《楚辞》在日本54

老庄思想在日本56

阴阳五行思想与日本民俗57

太一神与伊势神宫58

日本的三种神器59

法隆寺59

佛诞节60

中日古代乐舞交流60

伎乐的东传61

中日古代戏曲交流62

裴世清使日63

《三经义疏》64

《法华经义疏》65

中日人员往来与建筑文化的交流65

日本庭园建筑与中国66

唐前期的中日关系67

唐书·倭国传·日本传69

遣唐使70

唐代日本求法僧71

入唐八家73

中日海上通路的新航线74

唐代对日经济交流的主要口岸75

遣唐使与朝贡贸易76

日本与唐通交、通商的港口76

唐代中日科技交流78

唐代中日文人的唱和79

唐科举制在日本80

三论宗81

慧灌、智藏和道慈82

道昭、智通和智凤82

窥基83

行基84

法相宗85

律宗85

北京律和南京律87

成实宗88

薄葬令与葬礼习俗89

中国北方与日本祭祀习俗比较90

荆楚巫风与日本古俗91

盂兰盆节93

日本的驿马传马制与中国93

日本航海技术的发展与中国94

渤海与日本的往来96

中日婚礼习俗比较97

中日博奕习俗交流99

飞鸟白凤时期的雕刻艺术101

日本屏风画与中国绘画102

欧阳询书风在日本103

日本汉文学的西向反馈103

重阳104

鉴真105

鉴真东海六渡106

中国古代医学与日本汉方医108

荣睿与普照109

良辨110

阿倍仲麻吕111

道璿113

《浦岛子传》113

正仓院114

光明皇后临本《乐毅论》114

新年115

大学寮115

辨正115

大傩117

释奠117

宗教信仰与祭奠习俗117

日本奈良佛教118

菩提那仙和佛哲120

俱舍宗120

湛然121

记纪神话121

《古事记》、《日本书纪》与中国古代哲学123

日本文字的形成124

日本的阎魔、地藏崇拜125

中日祈禳丰稔习俗125

中日产育习俗比较125

中日产育礼仪比较127

中国冠礼与日本成人仪礼128

隋唐文化与日本服装沿革129

中国色彩习俗与日本服装颜色131

中日饰妆习俗的互润131

中日饮食习俗交流132

中日筷子习俗与禁忌辨异134

中日建筑传承的互润135

中日古代体育习俗交流137

围棋的东传139

高松塚古坟壁画139

中日古坟壁画的异同140

中日象征民俗比较141

水墨画的东渐143

李真143

中国绘画与日本绘卷物145

密陀绘146

螺钿工艺146

天平雕刻147

玄昉148

圣武天皇营造大佛148

茶的东传与茶道150

唐招提寺150

冬至152

七夕152

涅槃节153

华严宗153

道镜154

惠果155

《怀风藻》155

《万叶集》156

俳句与汉诗159

《世说新语》在日本161

唐后期的中日关系162

最澄164

空海166

空海与中日教育交流167

三笔168

日本的文房四宝169

《唐大和上东征传》169

《延历僧录》170

灵仙170

义真171

桓武天皇的佛教政策171

本地垂迹说和神佛结合173

神道伦理173

神道哲理与中国思想174

两部神道175

山王一实神道176

日本平安佛教176

日本平安贵族与佛教178

圆仁179

平安时代汉籍的东传181

平安时代的女性文学182

《搜神记》在日本184

杜甫文学在日本185

《游仙窟》在日本187

白居易文学在日本188

《文镜秘府论》190

日本人的生食习俗191

饮食习俗中的动植物崇拜191

中日健康习俗与节日饮食192

中日杂技艺术交流192

日本的道祖神、石敢当信仰193

中国民间俗信与日本居住禁忌193

日本人的忌讳194

鬼魂信仰与丧殡习俗194

常晓196

圆载196

惠萼196

真如197

三圣二师197

天台宗198

真言宗200

密教艺术201

敕撰三集203

日本大乘戒坛的建立205

《显戒论》206

《守护国界章》206

综艺种智院206

国学207

《戒律传来记》207

贯休208

天台宗的慧檀二流208

《十住心论》208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209

祗园祭210

日本珍藏的中国典籍211

圆珍211

《杜阳杂编》212

中国画论对日本的影响213

日本古典文艺论与中国213

小野道风的崛起214

《新撰万叶集》215

三迹215

《句题和歌集》216

新罗商人与唐日贸易216

晚唐时期对日贸易的民间商船217

晚唐时期中国商船的贸易品218

大宰府与唐商贸易219

空也220

五代宋元时期222

(日本平安时代后期、镰仓时代、室町时代前期)222

五代十国时期的中日关系222

五代时期中国商船东渡223

吴越商船的航线与贸易方式223

吴越商船与中日文化交流224

辽金与日本的关系225

北宋与日本的关系225

宋代中日贸易的集散地——明州227

宋代市舶司与海外贸易227

北宋渡日商船229

北宋商船的交易方式与贸易品231

北宋时期的日本求法僧232

入宋禅僧与宋学传入日本234

宋代赴日商人与佛教文化交流235

入日宋僧236

源信和《往生要集》237

寂照238

奝然238

山门、寺门的分立239

日本的大藏经240

踏歌241

中日两国的水神信仰241

中日版画艺术交流242

日本扇传入中国244

《竹取物语》244

《和汉朗咏集》246

《源氏物语》247

《今昔物语集》249

欧阳修的《日本刀歌》250

滕木吉与宋人唱和诗250

成寻251

平等院251

《参天台五台山记》252

良忍和融通念佛宗253

《正法眼藏》253

大慧宗杲254

觉鍐255

中世中日教育交流255

《宣和画谱》257

南宋与日本的关系257

南宋时期的日本求法僧258

南宋时期中日商船往来260

朱熹260

朱子学261

中日朱子学“理”范畴比较262

源空264

净土宗265

临济宗266

荣西268

《兴禅护国论》269

《兴禅护国论》的哲学思想270

平清盛与日宋贸易271

荣西与中日艺术交流271

俊芿272

亲鸾272

《教行信证》273

净土真宗274

净土宗美术275

宋代铜钱在日本的流通276

虚庵怀敞277

无准师范277

兀庵普宁278

曹洞宗278

《选择本源念佛集》280

儒学与足利学校280

足利学校遗迹图书馆281

道元282

《平家物语》283

梁楷284

障屏画284

日刻《成唯识论》284

东福寺宋代遗墨285

圆尔辨圆286

禅宗286

禅宗与日本儒学288

禅宗艺术289

禅与武士道290

武士教育290

时宗291

兰溪道隆292

大休正念293

日莲293

日莲宗295

无学祖元296

赖瑜296

日本的净土五流296

伊势神道298

神佛融合298

知恩院299

南浦绍明300

一遍300

凝然301

一山一宁301

《论语》宝治本302

《三帖和赞》302

金泽文库302

灵山道隐304

《立正安国论》304

明极楚俊304

中峰明本305

莹山绍瑾305

《八宗纲要》306

虎关师练306

“文永·弘安之役”与民间商贾306

赵良弼使日308

《开目抄》309

元代与日本的关系309

《元史·日本传》311

入日元僧313

元代的日本求法僧314

元代日商贸易方式及贸易品315

天龙寺船贸易316

五山时代汉籍的东传317

五山汉文学318

汉籍“五山版”320

五山儒学321

宗峰妙超322

梦窗疏石322

雪村友梅323

竺仙梵仙323

古源邵元323

《神皇正统记》与《资治通鉴》324

《日东曲》324

玄惠法印325

春屋妙葩325

《三国佛法传通缘起》325

《元亨释书》326

《古文尚书》元亨本326

义堂周信326

牧溪327

五山十刹327

绝海中津328

《佛日庵公物目录》329

《论语》正平本329

汉籍“博多版”330

明清时期331

(室町时代后期、331

安土桃山时代与江户时代)331

朱元璋与日本331

明朝与日本的关系332

足利义满与“日本国王”334

遣明使335

入明的日本僧337

明清僧人的东渡338

明日贸易条约339

第一期勘合贸易340

第二期勘合贸易342

贸易船与明日文化交流344

明代中日民间贸易345

倭寇346

中国与琉球347

日本冲绳与中国南方若干习俗比较349

汉籍俞良甫版350

一休宗纯351

瑞溪周凤与《善邻国宝记》351

中日两国的《潇湘八景图》352

枯山水353

《御物御画目录》354

一条兼良与《四书童子训》354

桂庵玄树与朱子学354

萨南学派355

吉田神道355

王阳明与桂悟了庵356

阳明学357

中日阳明学“知行”范畴比较359

雪舟等扬360

三味线361

狩野派与汉画361

吴廷翰与堀川学派362

策彦周良与《策彦和尚入明记》363

宋素卿与“争贡事件”364

李贽与吉田松阴364

《斩蛟记》365

《奇异怪谈集》365

谣曲366

《筹海图编》366

京师朱子学派367

朱子学家的神道思想368

藤原惺窝369

林罗山369

神儒结合370

海南学派370

《万民德用》371

陈元赟371

地役人、通事与风说役372

中日民间赐福神比较374

汉籍“伏见版”375

汉籍“庆长、元和敕版”375

谷时中376

朱舜水376

朱舜水与日本儒学378

朱舜水的教育思想及其在日本的传播379

朱舜水与安东省庵380

海西朱子学派380

江户时代汉籍的东传381

江户时代的汉文学382

《剪灯新话》在日本384

中日两国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385

德川氏“锁国”与长崎港387

近世中日教育交流388

汉籍“骏河版”389

汉籍“直江版”390

真福寺的汉籍390

江户时代的排佛论391

日光山轮王寺“天海藏”391

中江藤树与明明德393

理学神道393

垂加神道394

山崎闇斋394

熊泽蕃山395

《莲囊记》395

古学派396

古学派的学术观与教育观397

中国气学与日本古学“气”范畴比较398

水户学派399

藩校401

乡学401

私学401

寺子屋402

昌平坂学问所402

山鹿素行403

郑成功与日本403

明末日本乞师405

《吾妻镜》与《吾妻镜补》406

《延宝传灯录》407

伊藤仁斋与古义堂408

宋学与贝原益轩408

铁眼道光409

“铁眼版”《大藏经》410

《扶桑禅林僧宝传》和《续扶桑禅410

林僧宝传》410

心越兴俦410

心越与中日艺术交流411

复古神道412

长崎奉行与长崎会所413

差宿、宿町与唐人坊414

日本长崎的明清习俗415

明代的日本研究416

《日本考略》417

《日本风土记》与《日本考》418

《日本一鉴》419

和歌的汉译419

清代前期的中日文化交流421

郑成功的商船队423

清初“海禁”与特许商人424

清日贸易与文化交流424

松尾芭蕉426

佐藤直方427

浅见絅斋428

无着道忠428

隐元隆琦428

黄檗宗429

黄檗宗与中日艺术交流430

中日禅寺的《清规》431

《鬼神记》431

新井白石432

室鸠巢432

《骏台杂话》433

三宅尚斋433

三宅石庵434

李攀龙与蘐园学派434

御伽婢子435

假名草子436

《平妖传》在日本436

荻生徂徕与蘐园塾438

徂徕学在中国438

雨森芳洲439

伊藤东涯440

并河天民440

《辨道书》441

山县周南441

沈铨442

日本南画442

中国画谱在日本443

《本朝画史》444

《东国高僧传》445

《水浒传》在日本445

《三国演义》在日本447

唐传奇小说在日本448

清朝“展海令”与对日贸易的发展450

“正德新法”与信牌贸易制度451

“棹铜”官商与“额商”452

《本朝高僧传》453

《日本杂诗》453

《招提千岁传记》453

安藤昌益454

安藤昌益思想与中国思想455

《野叟曝言》455

《金瓶梅》在日本456

《日本灯词》457

《读史余论》458

《大疑录》458

山井鼎与《七经孟子考文》459

都贺庭钟与“三谈”459

条理学461

《玄语》461

大阪朱子学派462

“三言两拍”在日本463

石门心学465

中井履轩466

中井竹山466

皆川淇园467

司马江汉467

《禅林象器笺》467

《出定后语》468

《无鬼》468

读本469

山本北山与《作诗志彀》470

镰田柳泓470

《西游记》在日本471

曲亭马琴472

《聊斋志异》在日本472

《周易》与《言志四录》474

佐藤一斋475

《十善法语》476

赖山阳476

会泽正志斋477

宽政异学之禁478

《红楼梦》在日本479

大盐中斋480

魏源与佐久间象山481

德川齐昭482

《唐土名胜图会》482

横井小楠483

教派神道483

元田永孚485

西村茂树与儒学的复活486

《日本道德论》486

西周487

津田真道的文化传播论488

日本人的哲学译语在中国489

福泽谕吉与中国491

黎庶昌492

岛地默雷493

杨守敬494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497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特点499

鸦片战争对日本的影响500

《阿片风说书》501

江户时代描写中国鸦片战争的作品502

吴汝纶504

涩泽荣一与“论语加算盘”论504

《海国图志》等书在日本的流传505

中日两国开国之间的关系和比较507

中江兆民与中国传统思想509

黄遵宪510

黄遵宪对中日民俗研究的贡献512

黄遵宪对日本教育的介绍514

南条文雄514

五十川士深515

日本新宗教516

《荣力丸漂流记谈》517

太平天国革命对日本的影响519

江户时代描写中国太平天国的军谈小说520

村上专精521

姚文栋522

下田歌子522

罗森与《日本日记》523

井上哲次郎的东西文化融合论524

本门佛立宗525

《讲孟余话》526

弘道馆526

片山潛与中国革命527

井上圆了527

废佛毁释529

嘉纳治五郎530

“千岁丸”上海之行531

森鸥外532

森槐南534

清泽满之535

松本龟次郎535

孙中山与日本536

宫岛大八与善邻书院537

夏目漱石538

幸田露伴540

陈哲甫540

鹫尾顺敬540

高楠顺次郎540

中日近代启蒙哲学“人”范畴比较543

梅屋庄吉544

山田良政545

狩野直喜546

望月信亨548

章炳麟548

堺利彦548

沈心工549

铃木大拙549

常盘大定550

铃木大拙对中国禅宗的研究550

马克思主义东渐日本与中国551

《中日修好条规》与中日建交552

《中日通商章程》553

宫崎滔天555

《三十三年之梦》556

土井晚翠557

境野哲558

渡边海旭558

内阁文库559

胡元倓559

泉镜花560

萱野长知560

中国近代的日本民俗研究563

近代中国人的明治维新观563

明治时代日本人的中国旅行记565

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时期的中日关系566

《日本近事记》与《东倭考》568

源辉声与《大河内文书》569

柳田国男570

大西良庆570

大谷光瑞571

李鸿章与森有礼的一场辩论572

何如璋与《使东述略》573

辻善之助574

范源濂575

吴玉章575

吉野作造576

盐谷温576

矢吹庆辉的敦煌佛典研究577

河上肇578

河上肇与中国革命579

河上肇与中国古诗580

永井荷风581

《教学圣旨》582

《谈瀛录》582

《日本纪游》583

李叔同584

横滨正金银行584

日本政治小说在中国585

罗朝斌586

金子大荣587

鲁迅587

日本的印度佛教研究589

东京国立博物馆有关中国书法的收藏589

宇井伯寿591

小野玄妙592

松村谦三592

肖友梅593

苏曼殊594

宫内厅书陵部594

冈千仞访华与《观光记游》595

石桥湛山596

高碕达之助597

福泽谕吉的“脱亚论”597

武者小路实笃598

周作人600

谷崎润一郎602

青木正儿603

《东槎闻见录》604

王韬与《扶桑游记》605

菊池宽606

长与善郎607

中江丑吉609

国家神道610

《日本新政考》611

傅云龙与《游历日本图经》611

《日本国志》612

《教育敕语》614

《敕语衍义》615

陶行知615

静嘉堂文库615

芥川龙之介617

佐藤春夫619

郭沫若620

野坂参三622

《东游日记》(黄庆澄)623

阿部洋的舒新城研究624

德田球一625

铃江言一626

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时期的中日关系626

日本侵台期间的殖民地教育628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629

近代日本思想家著作在清末中国的630

介绍和传播630

清朝中国首批留日学生630

实藤惠秀632

郁达夫632

近藤经一633

藤山爱一郎634

冈崎嘉平太634

《中外日报》635

《支那文学大纲》635

清末旅日华侨兴办“新学”636

清末留日学生团体及创办的刊物637

请广译日本书大派游学折641

《游历日本考察商务日记》641

《游学日本章程》642

《奖励官绅游历游学章程》642

康有为与《日本变政考》643

《支那文学史》与《支那小说戏曲小史》644

伊东深水的美人画645

浅沼稻次郎645

丰子恺647

周恩来647

塚本善隆650

朱谦之651

大谷莹润652

西川景文652

加藤唐九郎653

宫川寅雄653

东山魁夷653

二十世纪初中国人对日本的考察654

文廷式的日本之行655

《扶桑两月记》656

《游历日本考察农务日记》657

《东游日记》(张謇)657

《愚斋东游日记》658

日本人士同情义和团的正义呼声660

近代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661

东亚同文书院663

夏衍663

近代中日教育交流665

近代日本人在中国创办的学校666

清末留日学生预备校667

清末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预备校667

接受清国留学生的日本学校667

清国留学生会馆668

中华留日基督教青年会馆669

弘文学院与清末留日学生669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清末留学生670

清末留日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670

清末留日学生与中国新文化运动671

清末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672

清末留日学生与中国的出版事业673

清末留日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673

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674

柳田泰云674

小林多喜二675

中岛健藏676

钟敬文与中日文化交流677

道端良秀对中国佛教的研究678

《社会主义神髓》679

鲁迅与藤野严九郎680

西泠印社与中日书法交流681

吉川幸次郎681

永田广志683

日本人教习684

日本人教习与中国近代教育684

早稻田大学清国留学部685

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685

反取缔规则斗争686

清末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687

1906年赴日留学高潮688

特约五校协议688

新派剧对中国早期话剧的影响689

管理游学日本学生章程689

松村一人与毛泽东哲学690

刘及辰691

西园寺公一691

井上靖693

船山信一的日本哲学史研究著作在中国693

廖承志694

中岛敦695

太宰治696

吴廷璆的日本史研究697

竹内好698

大平正芳698

《善的研究》700

《学书迩言》700

《大日本佛教全书》701

辛亥革命对日本的影响701

辛亥革命时期的中日关系703

牧田谛亮的疑经研究704

《国民道德概论》705

武田泰淳706

泽田瑞穗706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抗战前的中日贸易707

1914年赴日留学高潮708

中国留日学生的左翼文化运动709

旅日归国人员与文化社团的发展710

留日归来的新文化运动主将712

旅日归国人员与中国文化事业713

旅日归国人员与中国教育事业715

野间宏716

小林斗庵717

阴阳五行说与吉野裕子的日本民俗研究717

日本的佛教辞书718

日本的敦煌佛典研究719

西原借款720

中国观721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人的日本观和日本人的721

李大钊与吉野作造722

竹内良知与中日哲学交流724

《赤鸟》新童话运动与中国早期美感教育725

水上勉726

灵友会726

真山美保728

松山树子728

平山郁夫728

司马辽太郎729

伊藤清司730

东洋文库730

《大正新修大藏经》731

中日“新感觉派”文学731

念法真教732

日本“普罗文学”与中国文艺运动733

镰田茂雄的中国佛教研究734

解脱会735

村上知义与《暴力团记》736

竺沙雅章的宋元佛教和敦煌佛教研究736

中国共产党与日本共产党关于“九一八737

事变”的联合宣言737

日本共产党的反侵华运动738

鲁迅与中日版画交流739

30年代日本的鲁迅研究739

高桥和己742

有吉佐和子743

伪满期间的日本殖民地教育743

伪满东北地区的日本留学744

中国文学研究会745

竹内好的鲁迅研究745

《日本短篇小说集》748

《佛书解说大辞典》748

真如苑748

孝道教团749

创价学会750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752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两国知识界对战753

争的认识753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民的反战运动754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经济关系756

《日本现在中国画目录》756

立正佼成会757

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759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760

《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761

现代中日文化交流763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反对对日片面765

媾和的斗争765

现代中日文化交流(1945— )765

战后日本文化运动中的反省思潮766

“中国人民文学”在战后日本的流传767

日本战后对中国文化的研究768

斋藤秋男的陶行知研究772

日本的中国教育研究772

日本的中国佛教研究773

日本佛教宗派创办的大学775

中国研究所777

日本印度学佛教学会777

全日本佛教会777

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778

日中贸易促进会778

促进日中贸易议员联盟779

战后初期日本人民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780

斗争780

当代中国的日本哲学研究781

当代中日文学交流782

当代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784

当代中国的日本佛教研究785

佛所护念会786

日本的毛泽东思想研究786

50年代日本的鲁迅研究788

日中友好协会790

日中学院792

日本国际文化会馆792

日中贸易促进会议793

战后日本友人的首次访华793

中国协助日侨回国问题794

日本民间三团体访华794

战后中日民间贸易795

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796

第二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797

柳田圣山对中国禅宗的研究798

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日798

中苏两国政府对日关系联合宣言799

中日民间渔业协定800

第三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801

《日中文化交流史》802

促进日中贸易地方议员联盟全国协议会802

郭沫若率中国访日科学代表团访问日本802

首届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803

首届日本商品展览会804

日中文化交流协会805

亚洲经济研究所805

中日关系政治三原则806

第四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806

“照顾物资”808

当代日本电影在中国808

中国的安藤昌益研究810

当代日本的中国哲学研究812

中日贸易三原则813

《大汉和辞典》814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814

当代中国的日本经济研究815

日本海外协力基金(OECF)816

友好商社贸易817

廖承志·高碕达之助贸易817

中日友好协会818

战后日本的中国学研究819

中国的日语教学与研究820

开设日语专业的中国高等院校821

开设公共日语的中国高等院校821

中国高等院校的日本研究所822

中国高等院校的日本研究中心824

中国高等院校的日本研究室825

大连日语专科学校826

日本设有中国语学科的院校826

《北京风俗图谱》827

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827

日本学术振兴会828

日本佛教传道协会828

《东亚政治史研究》830

中日复交三原则830

中日贸易四条件831

日中农林水产交流协会831

田中首相访华与中日邦交正常化832

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834

邦交正常化后的中日贸易835

邦交正常化后的中日经济交流与合作835

邦交正常化后的中日科学技术交流836

收听北京广播之友会837

80年代以来中日经济学界的友好往来837

日中经济协会838

国际交流基金839

《日中友好运动史》840

廖承志率中日友协代表团访日841

中日友好省市842

中日(政府间)贸易协定842

中日航空协定843

中日渔业协定843

中日海运协定843

日中协会844

中日贸易混合委员会845

东急外来留学生奖学财团(基金会)845

日中科学技术交流协会846

冈谷国际亲善协会846

邓小平访问日本847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847

中日长期贸易协定848

中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849

阿含宗850

日本生命财团850

第一次日元贷款851

中日资源合作开发851

中国日本史学会852

中日合资企业852

王芸生与《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854

中日两国政府签订文化交流协定855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留学856

近年来中国的日本教育研究论著856

近年来日本对中国教育史的研究857

80年代中国电影在日本858

中日合拍影片858

《日本的中国学家》859

近年来中日书法交流活动860

近十年来中国译日本教育书籍860

当代中国的日本教育研究861

日本的日本语学校862

日中技术留学交流协会·根本安雄基金863

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863

鉴真大师像回扬州864

中日科学技术合作协定864

中日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865

中日合作对中国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865

中华全国日本哲学学会866

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年会866

中国社会科学系统的日本研究机构867

《在日本十五年》868

《日中战后关系史》869

《中国和国际关系》869

《稻米之路》870

中日友好医院871

早稻田大学授予廖承志名誉博士学位872

日本电视连续剧在中国872

80年代中日哲学研究者的交流873

中日关系三原则875

《现代中日经济事典》875

《现代日本经济问题》876

《中国史研究入门》877

《日中教育交流与摩擦》877

《亚洲历史研究入门》878

中日友好交流会议878

《燕京风俗》878

《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879

《简明日本古代史》879

《简明日本近代史》879

《中国古代籍帐研究》879

《江户时代接受中国文化之研究》880

中国“三志”之友会881

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881

第二次日元贷款883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883

发展中日关系的四点意见884

《日本汉文学大事典》885

《日俄关系简史》885

《倭族之源——云南》885

鉴真轮886

中日佛教学术会议887

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887

《中国大河之旅》888

《“九·一八”事变史》889

《“九·一八”事变时期的中日外交889

史研究》889

《中日友好随想录》890

《中日关系史》(第一卷)891

《近代中日启示录》891

《明治维新史》892

《日本文学史》892

《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893

《投石集——日本文学古今谈》894

《日本风土人情》895

《中国语与近代日本》895

《千里同风录——中日习俗交流》896

《道教史》897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897

中日日本哲学学术讨论会898

中日实践伦理学研讨会900

东方学术交流协会901

兰亭书会902

《日本人物辞典》902

《日本教习》903

《东亚之中的日本历史》903

《日本近代外交史》904

《日本改革史纲》905

《明代江南土地制度研究》905

《日本经济的活力》906

中日唯物辩证法研讨会907

中日印度哲学研究交流909

中日投资保护协定910

第三次日元贷款910

日中友好会馆911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911

《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912

成评传》912

《日本通史》913

《近代日本十大哲学家》914

《中国明清社会经济研究》914

《日本经济论》915

安达列斯山浦国际交流基金915

燕京轮916

日中文化研究会916

中华日本学会917

《曙光》918

当代中国的日本研究学术刊物918

《日本战后体制改革》919

《中国文学在日本》920

《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921

《中日文化关系史论》922

《中国诗歌原理》922

《日本人心目中的周恩来》922

中日不同的日常习俗923

日本人的家访礼节924

日本人的言谈举止925

中国现当代日本民俗研究926

中日民俗比较学术讨论会926

当代中日佛教交流927

日本佛教界的中日友好组织929

日中教育交流会议总会930

中日青年交流中心931

《中日思维方式演变比较研究》931

《东方的美学》931

中日友谊的新发展932

中日科技合作的新局面932

江泽民总书记访问日本933

万里委员长访问日本934

正 文 (1—935

附录936

一、中日文化交流大事年表936

二、遣隋留学生、学问僧一览表978

三、遣唐使一览表979

四、日唐间往来船舶一览表987

五、遣唐留学生、学问僧一览表992

六、五代时期中日间船舶往来一览表1007

七、五代时期入华僧一览表1009

八、日本和北宋往来一览表1010

九、北宋时代入宋僧一览表1014

十、南宋时代入宋僧一览表1017

十一、入日宋朝僧人一览表1033

十二、日元间商船往来一览表1034

十三、入籍元僧一览表1037

十四、入元僧一览表1039

十五、入明僧一览表1064

十六、去日清朝船一览表1073

十七、德川时代去日及入籍的明、清僧人一览表1077

十八、渤海、日本通聘年表1082

十九、中日岁时节日比较表1089

二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1091

二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1092

二十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一览表1094

二十三、日本都道府县日中友好协会一览表1095

二十四、中国驻日机关团体一览表1096

二十五、日本驻华机关团体一览表1100

二十六、日本的日中友好机关团体一览表1102

二十七、日本的日中友好组织及基金会简表1106

二十八、中日友好城市、友好省县一览表1117

主要参考书目1121

辞目笔画索引1125

后记1139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1840—1945

1992《中日文化交流事典》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德有,马兴国主编 1992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印文化交流史(1993 PDF版)
中印文化交流史
1993 北京:新华出版社
中日文化交流 轻松听日语 2( PDF版)
中日文化交流 轻松听日语 2
中日文化交流 轻松听日语 1( PDF版)
中日文化交流 轻松听日语 1
中日民族文化交流史( PDF版)
中日民族文化交流史
中日文化交流史话(1996 PDF版)
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996
日独文化交流の史実(1974.03 PDF版)
日独文化交流の史実
1974.03 日独協会
日中教育文化交流と磨擦(昭和58年11月 PDF版)
日中教育文化交流と磨擦
昭和58年11月 第一书房
汉文化论纲  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1993年06月第1版 PDF版)
汉文化论纲 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
1993年06月第1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试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 PDF版)
试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之交流(1941 PDF版)
中西文化之交流
1941 商务印书馆
曙光  中日文化交流纪念文集(1992 PDF版)
曙光 中日文化交流纪念文集
1992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西学东渐与中日文化交流(1993 PDF版)
西学东渐与中日文化交流
1993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线性网络与系统(1988 PDF版)
线性网络与系统
1988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中日文化交流史话(1991 PDF版)
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991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苏文化之交流(1949 PDF版)
中苏文化之交流
1949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