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免疫分析及其有关技术入门》
作者 | (英)查 德(Chard,T.)著;叶维新译 编者 |
---|---|
出版 |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29 |
出版时间 | 198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02200150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942638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 录1
略语表1
第一章放射免疫分析的背景1
1.1.引言1
1.2.术语2
1.3.放射免疫分析的早期发展3
1.4.结合分析的基本原理5
1.5.结合剂稀释曲线和标准曲线10
1.6.标准曲线的制图方法17
1.7.K值的重要性22
1.8.K值的测量23
1.9.结合分析的模型系统25
1.10.模型系统的某些含义26
第二章结合分析的要求——纯化配体30
2.1.结合分析的要求30
2.2.纯化配体的需要30
2.3.纯化配体的可用性33
2.3.1.大分子蛋白质激素34
2.3.3.类固醇激素和药物35
2.3.2.癌胚性抗原35
2.3.4.小肽激素36
2.4.纯化配体与内源性配体间的差异36
2.5.标准品38
2.6.物质的贮存42
第三章结合分析的要求——示踪配体44
3.1.放射性同位素44
3.2.放射性同位素的计数46
3.3.计数器的选择49
3.4.同位素计数的某些实际问题50
3.6.示踪剂的制备52
3.5.示踪剂的基本特性52
3.7.碘化示踪剂54
3.7.1.碘化方法54
3.7.2.碘化的实际问题59
3.7.3.碘化损伤62
3.7.4.碘化示踪剂的纯化66
3.7.5.示踪剂的化学评价71
3.8.用于示踪剂的其他标记物75
3.8.1.荧光标记物75
3.8.2.酶标记物75
3.8.4.噬菌体标记物77
3.8.3.自由基标记物77
第四章结合分析的要求——结合剂78
4.1.结合剂的特性要求78
4.2.抗体79
4.2.1.抗体的化学80
4.2.2.抗原的化学82
4.2.3.免疫反应的细胞学基础83
4.2.4.免疫反应的生理学84
4.2.5.与结合分析有关的抗体特性85
4.2.6.抗体的产生86
4.2.7.免疫原的性质和剂量87
4.2.8.作为免疫原的半抗原的制备89
4.2.9.佐剂的应用91
4.2.10.动物的种属92
4.2.11.免疫途径…………………………………………………(93)4.2.12.注射时间和抗血清的收集94
4.2.13.用于放射免疫分析的抗血清的选择95
4.2.14.抗血清的贮存96
4.3.细胞受体96
4.4.循环结合蛋白质98
4.5.用于内源性抗体和循环结合蛋白质99
检测的放射分析99
5.1分离方法的效率101
第五章结合分析的要求——结合配体与101
游离配体的分离101
5.2.分离方法的实用性103
5.3.结合配体与游离配体的分离方法105
5.3.1.电泳105
5.3.2.凝胶过滤106
5.3.3.吸附法107
5.3.3.1.活性炭108
5.3.3.3.羟基磷灰石110
5.3.4.分部沉淀110
5.3.2.硅酸盐110
5.3.5.双抗体法114
5.3.5.1.双抗体或第二抗体114
5.3.5.2.双抗体固相117
5.3.6.固相系统118
5.3.6.1.结合剂附着于盘及管118
5.3.6.2.结合剂附着于颗粒状固相119
5.3.7.结论:分离方法的选择121
5.4.免疫放射分析技术122
5.4.1.免疫放射分析的优点和缺点125
附录四放射免疫分析及有关技术试剂盒的生产(略)127
6.1.用于配体浓缩的提取127
第六章结合分析的要求——从生物体液127
中提取配体127
6.1.1.应用颗粒吸附剂的提取和浓缩的步骤129
6.2.用于配体纯化的提取133
6.2.1.用以改善特异性的提取134
6.2.2.从轭合物或复合物中提取游离配体136
6.3.提取步骤的一般概念139
第七章结合分析的要求——结果的计算140
7.1.用简单的手工外推法计算结果140
7.2.标准曲线的线性化141
7.3.用电子计算机计算结果143
7.4.结果的可信限估价145
8.1.灵敏度的定义146
第八章结合分析的特性——灵敏度146
8.2.提高结合分析灵敏度的方法148
8.2.1.减少示踪剂的用量148
8.2.2.减少结合剂的用量150
8.2.3.延长培育时间152
8.2.4.缩短培育时间——非平衡分析153
8.2.5.试剂加入的顺序153
8.2.6.结合剂的纯化154
8.2.7.增加样品容量155
8.2.9.增加样品管的数目156
8.2.8.培育的温度156
8.3.降低分析灵敏度的方法157
8.2.10.提取和浓缩157
8.4.结合分析的目标——范围的重要性159
8.5.分析方法理论上的最佳化161
8.6.结论161
第九章结合分析的特性——特异性163
9.1.特异性的定义163
9.2.特异的非特异性163
9.2.1.特异的非特异性的基础164
9.2.2.特异的非特异性的评价166
9.2.3.提高特异性的方法169
9.3.非特异的非特异性172
9.3.1.干扰结合剂与配体反应的物质的存在173
9.3.2.样品中空白值的变化173
9.3.3.结合剂或示踪剂的破坏或隐匿174
9.3.4.未标记配体的破坏或隐匿175
9.3.5.非特异的非特异性的检出和排除175
10.1.定义179
第十章结合分析的特性——精密度179
10.2.1.2.分离步骤引起的误差180
10.2.影响精密度的因素180
10.2.1.1.主要试剂的误差180
10.2.1.试剂及分析方法设计上的误差180
10.2.1.3.不平衡引起的误差182
10.2.1.4.标准品引起的误差182
10.2.1.5.在标准曲线上不同点处的误差184
10.2.1.6.计数误差185
10.2.2.分析技术操作上的误差186
10.3.监测结合分析精密度的方法188
10.3.1.监测精密度用的质量控制物质的制备188
10.3.2.应用质量控制物质检验精密度的方法189
10.3.3.监测精密度的其他方法192
10.4.用于结合分析精密度最佳化的方法193
第十一章 结合分析的特性——与其他种195
类分析方法的关系195
11.1.定义195
11.2.受体分析196
11.3.使用循环结合蛋白质的分析法196
11.4.免疫分析197
11.5.结论203
12.1.概述204
第十二章结合分析的自动化204
12.2.样品的标识和分样205
12.4.培育205
12.3.试剂的加入206
12.5.结合配体与游离配体的分离207
12.6.放射性计数208
12.7.结果的计算208
12.8.结论209
第十三章分析服务的机构210
13.1.谁进行放射免疫分析210
13.2.分析实验室的机构211
13.3.分析服务的机构215
附录一设备的生产和供应者(略)217
附录二特殊试剂和药品的供应者(略)217
附录三一般试剂和物质的供应者(略)217
附录五 操作放射性同位素的安全防护217
参考文献222
1988《放射免疫分析及其有关技术入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英)查 德(Chard,T.)著;叶维新译 1988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
- 1985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 中国核科技报告 蛋白C系统的放射免疫分析
- 1997
-
- 放射免疫分析法手册
- 1980
-
- 临床放射免疫学
- 1993
-
- 酶标记免疫及其技术应用
- 1979
-
- 放射免疫分析及其在微生物免疫学中的应用
- 1982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 人类的寿命有多长
- 1990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 放射免疫分析在医学中的应用
- 1991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实验技术
- 1995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 放射免疫分析 1986年放射免疫分析论文报告和经验交流会论文选编
- 1986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 实用放射免疫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 1985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 放射免疫测定基础
- 1985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