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2版》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 绪论1

一、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1

(一)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

(二)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方法1

二、生理学的门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一)生理学的门类2

(二)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三、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3

(一)古代和中世纪的生理学知识3

(二)近代生理学的发展4

(三)中国现代生理学的产生和发展5

四、生命现象的基本生理特征及生理机能的调节7

(一)生命现象的基本生理特征7

(二)生理机能的调节8

(三)稳态9

第二章 神经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11

第一节 神经和肌肉的兴奋和兴奋性11

一、神经和肌肉属于可兴奋组织11

(一)活组织可对刺激作出反应11

(二)神经和肌肉的反应表现为兴奋11

(三)兴奋的引起取决于组织本身的机能状态和刺激的特征12

(四)可兴奋组织的兴奋性13

二、神经和肌肉细胞具有跨膜电位14

(一)生物电现象的研究14

(二)损伤电位是跨膜电位的表现14

(三)静息电位是膜在静息状态下的跨膜电位14

(四)可兴奋细胞兴奋时跨膜电位表现为动作电位15

三、锋电位是兴奋过程的必然表现16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和信号传递功能17

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式:以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镶嵌着各种蛋白分子17

二、细胞通过跨膜物质转运实现与周围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19

(一)单纯扩散遵循单纯的物理学规律19

(二)易化扩散须由载体或通道介导19

(三)主动转运以细胞本身耗能实现逆浓度梯度转运为特征20

(四)大分子物质团块经由入胞和出胞机制转运21

三、大多数化学性调节因子藉助跨膜信号传递功能引起靶细胞的功能变化21

(一)由本身带有离子通道的受体蛋白质完成跨膜信号传递21

(二)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及其介导的跨膜信号传递22

(三)原癌基因可作为第三信使参与跨膜信号传递24

第三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24

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以膜两侧离子的不均匀分布为基础24

(一)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K+通过K+通道扩散形成的24

(二)动作电位主要是由Na+、K+通道介导跨膜信号传递而形成的25

(三)通道电流可应用电压钳技术和膜片钳技术进行观察27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是一系列复杂的电反应过程27

(一)阈下外向电流引起电紧张性局部反应27

(二)局部反应随刺激强度增强而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即爆发冲动29

(三)冲动一旦产生即能向远处作非递减性传导29

三、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是神经干内许多神经纤维电活动成分的总和31

(一)神经干包含各类显示不同动作电位的神经纤维31

(二)神经纤维可根据其电生理特性或纤维直径进行分类32

(三)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可因记录方法不同而显示单相或双相两种形式32

第四节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35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和机能特征表明它属于化学性突触35

二、神经肌肉传递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复杂转换过程37

(一)终板电位是介于神经冲动和肌锋电位的中间过程37

(二)终板电位是由乙酰胆碱作用于终板膜而产生的38

(三)微终板电位的发现导致“量子释放”理论的提出41

第五节 肌肉的收缩42

一、骨骼肌纤维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构成42

(一)肌原纤维由高度有序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43

(二)肌原纤维为膜状微管结构所环绕44

二、肌肉收缩是Ca2+触发肌丝滑行的结果44

(一)Ca2+是骨骼肌兴奋-收缩的偶联因子44

(二)两种肌微丝所含蛋白质的不同分子特性是肌丝滑行的分子基础45

(三)肌丝滑行导致肌小节缩短46

三、多种影响因素导致肌肉收缩的不同外在表现47

(一)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48

(二)肌肉收缩具有空间和时间总和的特性48

(三)肌肉收缩的机械功取决于负荷量和收缩速率49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51

第一节 总论51

一、概述51

(一)神经系统的意义51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分部及整合作用52

二、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53

(一)神经元53

(二)突触55

(三)中枢递质57

(四)神经胶质的机能60

三、反射活动63

(一)反射63

(二)反射弧63

(三)反射的分类64

(四)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64

(五)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65

(六)反射活动的协调68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控制和调节69

一、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69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69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76

(三)姿势反射79

(四)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80

(五)基底神经节的机能83

(六)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84

二、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86

(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86

(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传递91

(三)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的调节93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99

一、概述99

(一)感觉的生物学意义与感觉的分类99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100

二、感觉的传入途径105

(一)外周的感觉神经105

(二)脊髓的感觉传入通路105

(三)头面部感觉的传导途径107

(四)特异性投射系统及非特异性投射系统107

(五)丘脑的感觉机能108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109

(一)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109

(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110

四、躯体和内脏感觉112

(一)躯体感觉112

(二)内脏感觉115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机能116

一、概述116

(一)中枢神经系统高级机能的范畴116

(二)中枢神经系统高级机能的研究方法116

二、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117

(一)脑电图与皮层脑电图117

(二)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117

(三)脑电波形成的原理119

(四)皮层诱发电位120

三、条件反射学说121

(一)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121

(二)条件反射的建立121

(三)暂时联系的接通122

(四)条件反射的抑制122

(五)动物的神经型与神经症123

(六)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124

四、觉醒与睡眠126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126

(二)睡眠及其发生原理127

五、学习与记忆128

(一)研究学习与记忆的意义128

(二)学习与记忆的定义128

(三)学习的类型129

(四)记忆的类型及特征134

(五)长期记忆形成的过程134

(六)记忆障碍135

(七)学习和记忆的原理135

第四章 感觉器官140

第一节 视觉器官140

一、眼是由多个折光界面和折光介质组成的折光系统140

(一)眼的折射系统可用简约眼模型表述141

(二)折光系统的折射率可因晶状体和瞳孔的调节而改变141

二、人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视网膜存在两种感光换能系统143

(一)所有脊椎动物的视网膜均具有相同的组构模式143

(二)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分别构成不同的感光系统144

三、感光换能机制的第一步:视色素的光化学变化147

四、视网膜的信息处理:由感受器电位到编码的神经冲动149

(一)脊椎动物的光感受器电位显示为分级的超极化电位149

(二)cGMP是光感受器光电换能的信使150

(三)视网膜对图像信息进行了初步处理150

五、视网膜电图是视网膜各类细胞对光照的总和电反应154

六、视觉的中枢机制155

第二节 听觉器官157

一、声音刺激、听力和听阈157

二、声音的传递159

三、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160

(一)耳蜗的结构特点160

(二)耳蜗对频率分析的机制161

(三)基底膜的振动和毛细胞的作用162

(四)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微音器电位与耳蜗神经动作电位162

四、听觉中枢生理164

(一)听觉上行传导路164

(二)听觉的传出控制164

(三)听觉中枢细胞的音频区域定位165

(四)听觉中枢细胞功能活动165

第三节 前庭器官165

一、前庭器官的位置和结构165

二、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它的作用166

三、眼震颤及其他有关反射168

第四节 嗅觉与味觉器官168

一、嗅觉169

二、味觉170

第五章 血液172

第一节 概述172

一、体液和内环境172

二、血量173

三、血液的主要生理机能173

(一)运输机能173

(二)防御机能174

(三)止血机能174

(四)维持稳态174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174

一、血液的组成174

二、血液的物理特性175

(一)颜色175

(二)密度175

(三)粘滞性175

(四)红细胞沉降率175

三、血浆175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175

(二)血浆渗透压176

(三)血浆的酸碱平衡176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177

一、红细胞177

(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机能177

(二)红细胞脆性和溶血178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78

二、白细胞生理180

(一)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180

(二)白细胞功能181

(三)白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183

三、血小板183

(一)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机能183

(二)血小板的生成调节183

第四节 血液凝固184

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184

(一)血小板参与了全部血凝过程184

(二)血小板释放的凝血物质及其功能184

二、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的溶解185

(一)血凝的基本过程及其原理185

(二)抗凝系统186

三、纤维蛋白溶解188

第五节 免疫系统189

一、免疫防御机能189

(一)非特异性免疫189

(二)特异性免疫190

二、B细胞的功能191

(一)抗体191

(二)补体系统192

三、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193

(一)主动免疫193

(二)克隆选择理论193

(三)被动免疫194

四、T细胞的功能194

(一)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194

(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195

(三)抗原的递呈和识别195

第六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197

一、人类的血型197

二、ABO血型198

三、Rh血型198

四、白细胞血型199

五、输血的意义及输血原则200

第六章 血液循环201

第一节 心脏生理201

一、心肌的电活动202

(一)心肌电活动的离子基础202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204

(三)心电图208

二、心动周期210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210

(二)心脏泵血的过程210

(三)心动周期与心电图和心音的关系211

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12

(一)心输出量212

(二)搏出量的调节212

第二节 血管生理214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214

(一)动脉215

(二)毛细血管215

(三)静脉215

二、血流动力学和血压216

(一)泊肃叶定律216

(二)血压216

三、动脉血压217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217

(二)收缩压和舒张压217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218

(四)动脉脉搏220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221

(一)静脉血压221

(二)静脉血流221

(三)影响静脉压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221

五、微循环与组织液的生成222

(一)微血管系统223

(二)血液和组织间的物质交换224

(三)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225

六、淋巴循环228

(一)淋巴液的生成228

(二)淋巴液的回流及其生理意义228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的调节229

一、神经调节229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229

(二)心血管中枢233

(三)心血管系统的反射调节234

二、体液调节238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238

(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239

(三)血管升压素239

(四)血管活性物质239

三、局部血流调节240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240

(二)肌源性自身调节241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241

第四节 器官循环241

一、冠脉循环242

(一)冠状动脉血流特点242

(二)冠脉血流量的调节243

二、脑循环244

(一)脑血液循环特点244

(二)脑血流量的调节244

(三)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245

(四)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245

第七章 呼吸248

第一节 呼吸道与肺泡248

一、呼吸道的功能248

二、肺泡249

(一)肺泡的结构和功能249

(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250

第二节 呼吸运动与肺通气251

一、呼吸运动251

二、肺内压与胸内压的变化252

(一)肺内压252

(二)胸内压和肺的弹性回位252

三、肺容量与肺通气量254

(一)肺容量254

(二)肺通气量255

四、肺通气的阻力256

(一)弹性阻力256

(二)非弹性阻力257

(三)呼吸功257

五、人工呼吸257

(一)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法258

(二)压背举臂操作法258

第三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258

一、呼吸气体的分压和溶解度258

二、气体在肺和组织的交换259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量的相互关系261

四、肺换气的扩散容量261

第四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262

一、氧的运输263

(一)氧的化学结合263

(二)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263

二、二氧化碳的运输265

(一)二氧化碳的化学结合265

(二)二氧化碳解离曲线266

(三)血液二氧化碳运输与酸碱平衡267

第五节 呼吸的调节268

一、各级呼吸中枢及其相互关系268

(一)脑干各级呼吸中枢268

(二)大脑皮层对呼吸运动的调节271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272

(一)肺牵张反射272

(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272

(三)防御性呼吸反射272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273

(一)化学感受器273

(二)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273

(三)缺氧对呼吸的影响274

(四)氢离子对呼吸的影响274

(五)缺氧、二氧化碳和氢离子影响呼吸的相互关系275

第六节 肺的非呼吸功能275

一、肺和肺循环的防御功能275

二、肺的代谢功能275

第八章 消化277

第一节 总论277

一、消化的意义277

二、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277

(一)消化管平滑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277

(二)消化管平滑肌收缩与骨骼肌收缩的区别278

(三)消化管平滑肌的功能合胞体特征278

三、消化管的运动278

四、消化腺的分泌279

五、消化与吸收活动的调节280

(一)神经调节280

(二)体液调节281

六、消化系统的免疫功能282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283

一、唾液腺及唾液283

(一)唾液腺的进化283

(二)唾液的组成与特性283

(三)唾液的作用283

(四)唾液分泌的调节284

二、咀嚼285

三、吞咽286

第三节 胃内消化286

一、胃的机能分区287

二、胃的运动287

(一)容受性舒张287

(二)紧张性收缩288

(三)蠕动288

三、胃运动的调节288

(一)神经性调节288

(二)体液性调节288

(三)胃的排空及其调节288

(四)呕吐反射290

四、胃液的分泌及其调节290

(一)胃液的分泌290

(二)胃酸的形成291

(三)胃液分泌的调节292

五、胃黏膜屏障294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295

一、小肠的运动295

(一)分节运动295

(二)蠕动295

(三)摆动296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296

(一)神经调节296

(二)体液调节296

三、胰液的成分与作用296

(一)水与电解质297

(二)碳酸氢盐297

(三)胰淀粉酶297

(四)胰脂肪酶297

(五)胰蛋白酶与糜蛋白酶297

四、胰液分泌的调节298

(一)促进胰液分泌的调节298

(二)抑制胰液分泌的调节299

五、小肠的分泌与调节299

六、肝的功能300

(一)消化与吸收功能300

(二)代谢功能300

(三)清除功能301

(四)解毒和排泄功能301

七、胆汁的分泌与排出301

(一)胆汁的性质、成分与作用301

(二)胆汁分泌的调节302

(三)胆囊的排空302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302

一、大肠的运动302

(一)袋状往返运动303

(二)集团运动303

(三)排粪303

二、大肠的分泌与功能303

第六节 吸收304

一、吸收的部位304

二、吸收的机制306

(一)被动转运306

(二)主动转运306

(三)交换扩散306

三、各种主要物质的吸收306

(一)水、电解质和维生素的吸收306

(二)糖的吸收308

(三)蛋白质的吸收309

(四)脂肪的吸收309

第七节 摄食的调节309

一、摄食的意义与进化309

二、饥饿、饱感、食欲的概念310

三、食欲中枢(摄食中枢与饱中枢)310

四、摄食的调节312

(一)营养、代谢对摄食的调节312

(二)激素对摄食的调节312

(三)进食活动对摄食的调节312

(四)神经递质对摄食的影响312

第九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314

第一节 能量代谢314

一、能量在体内释放、贮存和利用314

(一)三种营养物质代谢放能314

(二)腺苷三磷酸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315

二、能量代谢可根据释放的热量来测定316

(一)用大型呼吸热量计直接测热316

(二)利用耗氧量间接换算代谢热量317

(三)以体表面积为标准衡量能量代谢率318

三、能量代谢受多个因素影响319

(一)食物有特殊生热作用319

(二)肌肉活动能明显地影响能量代谢320

(三)环境温度对能量代谢有一定的影响320

(四)精神因素不可忽视320

四、排除影响因素,确定基础代谢320

第二节 体温调节321

一、人体体温相对稳定,但也正常地变动321

二、体温的维持有赖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322

(一)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影响下产热得到控制322

(二)散热有物理过程,也有生理过程323

三、体温受反馈调节控制326

(一)温度感受器分布广泛326

(二)信息在体温调节中枢整合327

四、体温调节受障碍可致体温过高或体温过低328

(一)发热是体温过高的一种形式328

(二)人体体温低于36℃称体温过低或低体温329

第十章 排泄331

第一节 肾的结构与基本功能331

一、脊椎动物肾结构的特点331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332

(二)皮质肾单位与髓旁肾单位333

(三)近球小体334

二、肾血液循环的特点334

三、肾的神经支配336

第二节 尿的生成336

一、尿的性质与成分336

(一)尿量336

(二)尿的正常化学成分336

(三)尿的理化特性336

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337

(一)滤液的形成337

(二)滤过膜及其通透性338

(三)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339

(四)肾清除率试验340

(五)肾血流量的测定341

(六)影响滤过率的因素342

三、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343

(一)重吸收的方式343

(二)肾小管对几种物质的重吸收344

四、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347

(一)H+的分泌与H+-Na+交换348

(二)K+的分泌与K+-Na+交换348

(三)NH3的分泌349

第三节尿的浓缩和稀释349

一、水的重吸收与尿的浓缩或稀释350

二、尿的浓缩与稀释的机制:逆流系统学说350

(一)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逆流倍增作用351

(二)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逆流交换作用353

(三)髓袢升支粗段内低渗液体的形成354

(四)稀释尿或浓缩尿的最后形成355

(五)影响尿浓缩和稀释的因素355

第四节 肾泌尿功能的调节355

一、肾血流量的调节356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356

(二)肾血流量的神经-体液调节356

二、肾小管活动的调节357

(一)抗利尿素的分泌及作用357

(二)醛固酮的作用358

第五节 脊椎动物的肾外渗透调节器官360

一、鱼类的鳃为肾外渗透调节器官360

二、爬行类和鸟类的盐腺为肾外渗透调节器官361

(一)爬行类的盐腺361

(二)鸟类的盐腺361

(三)盐腺分泌的调节361

第六节 排尿活动及其调节363

一、膀胱和尿道括约肌的神经支配363

二、膀胱贮尿与生理性容量364

三、排尿反射364

四、高级中枢对排尿的控制作用365

第十一章 内分泌367

第一节 概述367

一、激素的分类367

(一)含氮激素369

(二)类固醇(甾体)激素369

(三)固醇类激素370

二、激素的作用特征370

(一)激素-受体特异性370

(二)信号放大系统370

(三)反馈调节370

(四)多样化效应371

(五)激素的协同与拮抗371

三、激素的生物合成和释放371

(一)激素的生物合成371

(二)激素的释放374

四、激素的作用机制377

(一)肽类和胺类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377

(二)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379

第二节 下丘脑的内分泌调节机能381

一、下丘脑与腺垂体的机能联系381

二、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关系382

第三节 垂体383

一、腺垂体383

(一)生长素383

(二)催乳素384

二、神经垂体385

(一)催产素385

(二)抗利尿激素385

三、促黑[素细胞]激素386

第四节 甲状腺386

一、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运输和代谢386

(一)释放386

(二)运输386

(三)代谢386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387

(一)对代谢的影响387

(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387

(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387

(四)其他作用387

三、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388

第五节 肾上腺388

一、肾上腺皮质388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389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390

二、肾上腺髓质392

(一)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392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分泌调节393

第六节 胰岛393

一、胰岛素393

(一)胰岛素的生理作用393

(二)胰岛素分泌的调节394

二、胰高血糖素394

(一)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395

(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395

三、胰岛的其他激素及其相互关系395

(一)胰多肽395

(二)生长抑素395

(三)胰岛激素的相互作用395

第七节 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及降钙素396

一、甲状旁腺激素和维生素D396

(一)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396

(二)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调节396

二、降钙素396

(一)降钙素的生理作用397

(二)降钙素的分泌调节397

第八节 其他内分泌腺和激素397

一、松果体397

二、生长因子398

三、胸腺398

四、前列腺素398

五、神经甾体398

第十二章 生殖400

第一节 雄性的生殖机能400

一、睾丸的生精作用401

(一)精子的发生401

(二)支持细胞的作用403

(三)睾酮对生精过程的影响403

二、睾丸的内分泌作用404

(一)间质细胞的作用404

(二)睾酮的合成调节及生理功能404

三、睾丸功能的调节405

(一)GnRH神经元分布在下丘脑的不同部位405

(二)GnRH对LH和FSH释放的调节407

(三)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的相互作用407

四、雄性附性器官的功能408

(一)精子在附睾中进一步成熟408

(二)精子的储存408

(三)精液408

(四)阴茎的勃起和射精409

第二节 雌性的生殖机能409

一、卵巢的生卵作用410

二、卵巢的内分泌机能411

(一)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合成及其调节411

(二)雌激素的生理作用412

(三)孕激素的生理作用413

三、雌性生殖系统的调节414

(一)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414

(二)催乳素对雌性生殖机能的作用415

(三)催产素对雌性生殖机能的作用415

(四)生殖周期416

第三节 受精、妊娠与授乳419

一、受精和着床419

(一)精子和卵子向输卵管的转运419

(二)受精过程中的细胞内事件421

(三)着床421

二、妊娠422

(一)妊娠的维持422

(二)性类固醇激素与胎盘单位423

三、分娩424

四、授乳425

五、生殖控制426

(一)避孕426

(二)不孕症427

第十三章 生长和发育429

第一节 概述429

一、生长发育的意义429

二、研究人体生长发育的意义429

第二节 人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430

一、身体的总发育431

二、生殖系统的发育431

三、神经系统的发育431

四、淋巴系统的发育431

第三节 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特点432

一、青春期的生长突增432

二、青春期性器官和性征的发育440

三、青春期的启动依赖于下丘脑GnRH波动发生器的成熟446

四、影响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和近百年来各国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趋势448

第四节 衰老451

一、衰老的定义451

二、衰老的生理学特征451

三、衰老的各种学说453

附录1 人体正常生理数值455

附录2 英汉名词索引467

1995《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第2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玢,左明雪主编 1995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