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金岳霖卷 上》求取 ⇩

目录1

上卷1

第一章 道,式—能20

第二章 可能底现实43

第三章 现实底个体化67

第四章 共相底关联93

第五章 时—空与特殊117

第六章 个体底变动142

第七章 几与数170

第八章 无极而太极195

知识论225

导言227

Ⅰ.知识论是什么227

A.知识论底对象227

B.知识底可能问题228

C.知识底限制问题230

Ⅱ.知识论与别的学问底分别232

A.各种不同的学问232

B.知识论与记载学底分别234

C.知识论与科学底分别235

知识论与心理学239

Ⅲ.本书所要陈述的知识论242

A.态度上的种种242

第一章 知识论底出发方式245

Ⅰ.从什么地方论起245

A.材料问题245

B.能247

C.所249

D.内容的所251

Ⅱ.直接或间接地由官觉出发253

A.直接间接问题253

B.所谓觉底问题255

C.暂从不同的觉说起256

D.在不同的觉中去找官觉259

Ⅲ.从什么原则出发262

A.思想上的攻守问题262

B.无可怀疑原则底引用265

C.以前类似的出发方式267

D.现代类似的出发方式270

Ⅳ.此出发方式缺点之一,不能得非唯主的共同273

A.唯主学说底共同273

B.唯主学说底真假277

C.唯主与非唯主的共同底分别280

D.何以要非唯主的共同呢?283

Ⅴ.此出发方式缺点之二,对外物底看法286

A.所谓外物286

B.对于外物之有的安排289

C.推论底困难292

D.建立外物底困难295

第二章 本书出发方式底理由297

Ⅰ.对上章出发方式底批评297

A.接受命题底态度297

B.无可怀疑302

C.无可怀疑原则与自我中心观305

D.人类中心观和自我中心观底不妥处308

Ⅱ.知识论者底要求311

A.理解底要求311

B.所要理解的对象314

C.知者与被知底实在感317

D.实在感不能抹杀320

Ⅲ.被知的底实在感底分析及满足此感底理论上的条件323

A.被知的底独立存在感323

B.性质底独立感326

C.被知中的彼此各有其自身的绵延的同一性329

D.理论底真正感底分析332

Ⅳ.本书底出发方式336

A.有效原则336

B.实在主义339

C.如何的命题有效343

D.本书底出发方式345

第三章 所与或知识底材料349

Ⅰ.正觉底分析349

A.正觉底定义349

B.正常的官能者351

C.客观底呈现354

D.正觉关系358

E.肯定正觉之有361

Ⅱ.客观底解释363

A.本观或自观363

B.无对或绝对中的本来366

C.有对或相对的本来368

D.客观的呈现底说法370

Ⅲ.内在外在关系(关系总论在后)372

A.内在关系论372

B.全体与部分374

C.关系与性质376

D.改变关系底推论378

E.官能种与外物类二者底内在关联380

F.官能者与外物底关系382

G.外物384

Ⅳ.官觉386

A.所谓官觉386

B.官觉关系389

C.官觉呈现392

Ⅴ.校对396

A.校对底宗旨396

B.能随时校对的官能活动398

C.不能随时校对的官能活动404

D.知识底基本材料是所与406

第四章 收容与应付底工具409

Ⅰ.所与底收容或应付409

A.收容与应付409

B.收容与应付底趋势与工具411

Ⅱ.习惯412

A.所谓习惯412

B.习惯不限于官觉者也不限于官觉415

C.习惯与官觉417

D.官觉中的习惯418

Ⅲ.记忆420

A.记忆是否习惯底继续420

B.记忆底成分(以最后一例的记忆为主体)422

C.记忆与收容所与423

D.记忆与其它的趋势425

A.想象底成分427

Ⅳ.想象427

B.想象底用处428

C.想象与官觉430

Ⅴ.意志与注意432

A.所谓意志432

B.所谓注意433

C.意志底影响435

D.意志与官觉436

Ⅵ.相信与归纳438

A.所谓相信438

B.相信底普有440

C.避害反应441

Ⅶ.语言442

A.所谓语言442

B.语言底交通性444

C.语言与所与445

D.社会的收容与应付工具447

Ⅷ.抽象448

A.所谓抽象的448

B.所谓抽象451

C.抽象的底用处454

D.抽象底重要457

第五章 认识459

Ⅰ.官能与认识459

A.官能底特点459

B.认识461

C.认识中的经验成分464

D.工具底引用465

Ⅱ.所与底分别467

A.现实底分别467

B.官觉者底区别470

C.所与底分别472

D.所得与所与底符合问题473

Ⅲ.关系476

A.何以提到关系476

B.所谓关系478

C.所与中的关系479

D.关系底重要481

Ⅳ.性质483

A.何以提出性质483

B.所谓性质484

C.所与中的性质486

D.关系与性质487

Ⅴ.个体底绵延490

A.所谓个体490

B.性质底相似492

C.关系底一致494

D.推论问题496

A.所谓社会性499

Ⅵ.官觉与认识底社会性499

B.趋势中的社会性501

C.官觉与认识对象底社会性502

D.官觉与认识底社会性和知识底客观性504

第六章 思想506

Ⅰ.心506

A.心字底各种用法506

B.在哲学上的心508

C.思想之官的心510

D.心与思想512

Ⅱ.思想514

A.思想能力底活动515

B.思与想517

C.动与静521

D.思想动静底混合524

A.想象中的关系与想象底时间关系527

Ⅲ.想象527

B.想象与记忆底分别及想象底原料530

C.想象底内容533

D.想象底对象536

Ⅳ.思想底相联539

A.所谓思想底相联539

B.联想联思底原则541

C.联想联思底符号化543

D.联想或联思力545

E.联想联思底重要547

Ⅴ.思议550

A.思议历程底关系与意念底关联550

B.思议底原料552

C.思议底内容555

D.思议底对象558

A.意念与概念561

Ⅵ.思议底结构561

B.意念底意义564

C.意念底图案与历程中的内容567

D.概念底结构571

下卷576

第七章 摹状与规律576

Ⅰ.摹状成分576

A.意念底摹状与规律576

B.所谓摹状578

C.抽象的摹状与特殊的内容580

D.摹状方式584

Ⅱ.规律成分586

A.所谓规律586

B.规律与时间588

C.接受方式底引用590

D.意念无真假594

Ⅲ.规律与摹状不能分离596

A.先后问题596

B.无规律不能摹状599

C.无摹状不能规律602

D.二者底综合605

Ⅳ.治变607

A.意念底取舍607

B.个体底变更610

C.意念底取舍不随个体底变更612

D.以不变治变615

Ⅴ.先天先验617

A.所谓先天先验617

B.无先天的形成经验的接受方式620

C.意念底先验性623

D.完全变更与先验底意念625

A.先天的命题628

Ⅵ.逻辑628

B.关于逻辑命题底种种631

C.逻辑命题中的思想律634

D.思议原则636

第八章 接受总则639

Ⅰ.休谟底问题与归纳原则639

A.休谟底问题639

B.归纳原则641

C.二者底问题644

Ⅱ.归纳原则与秩序646

A.归纳原则底解释646

B.“A—B”与历史总结649

C.“A—B”与自然律652

D.所谓秩序654

Ⅲ.归纳原则与时间657

A.归纳原则底分析657

B.现在与tn659

C.前件底内容661

D.后件底真假值664

Ⅳ.归纳原则底永真666

A.归纳原则底真假值666

B.“时间打住”这一假设668

C.时间不会打住671

D.归纳原则为先验原则673

A.接受方式与归纳原则675

Ⅴ.归纳原则是接受总则675

B.量底增加与质底改进678

C.所与底自由或自然680

D.化所与为事实682

Ⅵ.秩序问题685

A.休谟问题中的秩序685

B.所与底秩序687

C.意念底结构与事实底秩序689

A.呈现底观692

第九章 自然692

Ⅰ.呈现与本然的现实692

B.所与底观694

C.本然的现实697

D.呈现与本然的现实700

Ⅱ.本然与自然703

A.官觉类底共同世界703

B.各官觉类底特别世界706

C.各官觉者底特殊世界708

D.本然与自然711

Ⅲ.自然与经验714

A.经验714

B.所谓自然界在经验中716

C.所与能718

D.自然与经验721

A.“自然律”底解释723

Ⅳ.自然律723

B.固然的理底性质725

C.自然律底发现与科学729

D.自然律底支配731

Ⅴ.自然界底种种735

A.自然史735

B.自然与归纳737

C.种种等等,形形色色,这这那那740

A.本然底时空742

第十章 时空742

Ⅰ.本然的时空742

B.手术论744

C.对于手术论底批评746

D.个体与非个体的时空749

Ⅱ.自然时空底架子与川流或居据752

A.自然的时空753

B.川流的时间755

C.架子的时间757

D.居据的空间759

E.架子的空间762

Ⅲ.关于时间的种种764

A.有量与无量764

B.时间终始问题767

C.时间与分割769

D.终始先后与川流及架子771

Ⅳ.关于空间的种种774

A.与时间同样的问题774

B.真空问题776

C.侵入问题779

D.空间底这与那781

Ⅴ.时空意念783

A.时空意念非先天形式783

B.时空意念底摹状785

C.时空意念底规律788

D.川流或居据底度量791

E.川流或居据底秩序793

补遗795

第十一章 性质、关系、东西、事体、变、动797

Ⅰ.性质797

A.性质底定义798

B.性质与呈现799

C.性质底分类801

D.个体底性质804

Ⅱ.关系807

A.关系底定义807

B.关系与呈现810

C.关系底分析813

D.冲突问题816

E.关系底分类818

A.东西底定义821

Ⅲ.东西821

B.东西与所与底分割824

C.东西底分析827

Ⅳ.事体829

A.事体底定义829

B.事体与所与831

C.事体底分析833

Ⅴ.变835

A.变底定义835

B.变不可能底说法837

C.变与呈现840

Ⅵ.动843

A.动底定义843

B.动底可能问题845

C.动与所与847

A.静的安排850

Ⅶ.本章所论的接受方式850

B.动的安排852

C.章后语854

第十二章 因果856

Ⅰ.区别几句关于因果的话856

A.因必有果果必有因856

B.一切都各有其因果关系858

C.甲因必有乙果860

D.特别的因果关联862

Ⅱ.因果的居间问题及空间问题865

A.无间说865

B.有间说867

C.空间问题870

Ⅲ.因果间底时间问题872

A.因果底先后872

B.因果不能同时说874

C.果可以先于因说877

D.先后底不同的意义880

E.因先果后说883

Ⅳ.因果底背景问题885

A.问题所在885

B.因果关系底可靠性与用处888

C.背景不是整个的世界890

D.所谓同样的背景892

Ⅴ.因果间底必然问题895

A.问题所在895

B.因果底现实与它靠得住与否底问题897

C.必然与固然899

D.背景与因果底靠得住901

E.特殊的现实底或然903

Ⅰ.度量问题906

A.何以论度量906

第十三章 度量906

B.度量所牵扯的908

C.单位与标准单位910

D.运用单位的方法912

Ⅱ.时空底度量914

A.时底度量914

B.空间底度量916

C.其它的度量918

Ⅲ.质量问题920

A.质与量920

B.以度量形容性质922

C.结果或影响924

D.无所谓化质为量926

Ⅳ.度量底精确问题928

A.度量底中立与客观928

B.度量底准确930

C.武断成分936

D.度量不武断938

Ⅴ.约俗学说底理论941

A.问题941

B.这问题与手术论943

C.度量底根据945

D.不同的度量制度947

E.度量成一系统949

第十四章 事实951

Ⅰ.自然与事实951

A.自然底类型性951

B.自然与时空953

C.事实与自然的时空954

D.事实与判断956

Ⅱ.事实与东西和事体959

A.事实与东西959

B.事实与事体963

Ⅲ.事实与普遍966

A.问题之所以发生966

B.普遍的命题之所表示967

C.普遍命题之所肯定970

D.没有普遍的事实972

Ⅳ.事实与正负973

A.真的正负命题之所表示或肯定973

B.真的负的普遍命题975

C.负的特殊的命题976

D.没有负事实978

Ⅴ.事实与将来980

A.关于未来底种种980

B.以某特殊的现在为根据底将来982

C.将来的自然项目984

D.没有将来的事实985

A.事实与经验987

Ⅵ.事实与知识987

B.无不知道的事实,从知识类说988

C.有不知道的事实,从一类中任何一知识者说991

Ⅶ.事实与理论993

A.事实与意念图案993

B.理论与发现事实995

C.事实有秩序997

D.事实底硬性999

第十五章 语言1002

Ⅰ.字1002

A.官觉呈现1002

B.样型和凭借底分别1004

C.样型与意义1006

D.字与共相1008

Ⅱ.字底蕴藏1011

A.字底蕴藏1011

B.情感上的寄托(甲)1013

C.情感上的寄托(乙)1014

D.情感上的寄托(丙)1016

Ⅲ.语言文字文法1018

A.字底配合法1018

B.文法1020

C.句子1022

D.表示命题的句子1023

Ⅳ.翻译1026

A.情感上的寄托与意念上的意义1026

B.翻译1028

C.翻译与意义及情感1030

D.文学哲学上的翻译1032

Ⅴ.思想与语言1036

A.独立与否底问题1036

B.想象与语言文字1038

C.思议与语言文字1041

D.命题与语言文字1045

第十六章 命题、证实和证明1048

Ⅰ.导言1048

A.定义与主词1048

B.特殊的命题1050

C.有时代或地域底限制的普遍命题1053

D.普遍命题1054

E.命题显现与命题1056

Ⅱ.事实语言命题1059

A.语言与命题1059

B.命题与事实1061

C.命题与事实底关系1064

D.事实语言命题底三角关系1066

E.命题独立于任何官觉类底任何知识者1068

A.判断不是命题1071

Ⅲ.命题与判断1071

B.判断底分析1073

C.命题底断定1075

D.判断底对错1077

Ⅳ.命题底证实1081

A.判断底对象1081

B.特殊命题底证实1083

C.表示历史的特殊命题底证实1086

D.限于时地的普及命题底证实1088

E.普遍命题底证实1091

Ⅴ.命题底证明1093

A.概念底图案或理底结构1093

B.证明底分析,普遍命题底证明1096

C.证明底分析,特殊命题底证明1099

D.证明底所得1100

Ⅰ.不同的真假说1103

A.融洽说1103

第十七章 真假1103

B.有效说1105

C.一致说1108

D.符合说1110

Ⅱ.真假学说所要注意点1112

A.形上与形下底分别1112

B.程度问题1115

C.真假不相对于特殊的时地1117

D.真假不相对于知识类1120

Ⅲ.符合是真假底定义1123

A.真假说仍不能离开符合1123

B.照像式的符合1126

C.符合说所牵扯的鸿沟1128

D.符合底说法1131

Ⅳ.符合底标准1134

A.融洽1134

B.有效1139

C.一致1143

Ⅴ.符合感底时空性和超时空化性1148

A.对错真假与时间1148

B.标准底时间性1150

C.标准底超时空化1153

Ⅵ.知识底进步和真理底完成1157

A.知识底进步1157

B.各方面的意念图案1160

C.意念图案底推翻,修改,凝固化与形成1163

D.知识与真理1166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1171

真小说中的真概念1177

论政治思想1205

中国哲学1222

金岳霖先生学术年表1235

金岳霖先生著述要目1239

1996《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金岳霖卷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胡伟希编校 1996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顾颉刚卷(1996 PDF版)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顾颉刚卷
1996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金岳霖卷  下( PDF版)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金岳霖卷 下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金岳霖文集  第4卷( PDF版)
金岳霖文集 第4卷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金岳霖文集  第3卷( PDF版)
金岳霖文集 第3卷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金岳霖文集  第2卷( PDF版)
金岳霖文集 第2卷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金岳霖文集  第1卷( PDF版)
金岳霖文集 第1卷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现代基督教思想从启蒙运动到第二届梵蒂冈公会议  下(1992.02 PDF版)
现代基督教思想从启蒙运动到第二届梵蒂冈公会议 下
1992.02 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
金岳霖哲学思想(1994 PDF版)
金岳霖哲学思想
1994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熊十力卷(1996 PDF版)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熊十力卷
1996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1997 PDF版)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1997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郭沫若卷(1996 PDF版)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郭沫若卷
1996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1995 PDF版)
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
1995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冯友兰卷  上(1996 PDF版)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冯友兰卷 上
1996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胡适卷(1996 PDF版)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胡适卷
1996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严复卷(1996 PDF版)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严复卷
1996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