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文化大观》求取 ⇩

第一编 古国书魂1

中国书法书体的演变3

(一)甲骨文:古老的字体 新生的书体3

1.甲骨文的发现及文化意义3

2.书法艺术视野中的甲骨文3

(二)金文:青铜之花6

1.泥沙和青铜的结晶6

2.礼仪文化中的金文7

3.金文的相对独立性8

(三)篆书:古体书的终结8

1.篆书和秦文化9

2.小篆的基本特征及其风格流变10

(四)隶书:书界革命 今体鼻祖11

1.隶书的起源及其文化背景11

2.隶书的文化个性12

3.隶体的历史进程13

(五)草书:源于篆隶 包孕行楷14

1.草书的起源及其发展14

2.草书和《急就篇》、《千字文》15

3.草书的文化意义17

(六)行书:有体无法的书体17

1.行书的形成和特点17

2.盛行不衰的行书18

3.行书入碑及盛行的原因19

(七)楷书:书体演变的定格20

1.楷书文化之谜20

2.楷书勃兴至式微的原因21

3.楷书在今体书中的地位23

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构成23

(一)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23

1.“汉字象形论”置疑24

2.书法艺术的形式25

3.书法艺术的内容26

(二)书法艺术的内在构成29

1.笔法:生命活力的线条29

2.墨法:气韵生动的五色31

3.结体:虚实相生的空间33

4.章法:元气氤氲的意境39

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和美学品格53

(一)书法艺术的本质与定义53

1.从艺术本体与人类本体看书法艺术53

2.书法定义的方法论问题56

(二)书法艺术的本质界定种种59

1.书法是写意的哲学艺术59

2.书法是抽象的造型艺术62

3.书法是形象性与抽象性统一的艺术64

4.书法美的多本质性66

(三)书法艺术本体论84

1.书肇自然84

2.力显神凝86

3.抒情画心93

(四)书法艺术语言的涵义97

1.书法的艺术语言97

2.空间中形、意感的暗示特征98

3.空间中的时间性意味99

(五)书法艺术的美学观照101

1.寻找书法美学的立足点101

2.书法的艺术审美与非艺术审美102

3.书法美学研究的方法103

4.书法美学的意义105

(六)书法艺术的审美境界106

1.书法艺术的结构美106

2.书法艺术的“中和”美110

3.书法艺术的“金石气”114

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范畴120

(一)书法艺术辩证法120

1.方与圆120

2.曲与直122

3.迟与速122

4.轻与重123

5.肥与瘦124

6.大与小126

7.疏与密127

8.虚与实127

9.宾与主128

10.离与合129

11.擒与纵130

12.奇与正130

13.生与熟131

14.巧与拙132

15.雅与俗133

16.法与意134

17.阴与阳134

18.一与多135

19.违与和136

20.有法与无法137

(二)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138

1.品格138

2.笔力139

3.意象140

4.形质141

5.神采142

6.气韵143

7.情性144

8.神化145

9.意境146

10.书风147

书法艺术的审美心理特性148

(一)书法艺术美中的“意”与“无意识”148

1.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148

2.书初无意于佳乃佳150

(二)书法与书家心态同构关系153

1.书法线条与审美感知153

2.书法线条与书法家心态的同构关系154

(三)书法的表象运动155

1.表象的特性155

2.表象的变化与作用156

3.表象的深化基础157

(四)书法审美的“艺术敏感”与“伪敏感”158

(五)书法艺术与人的气质160

(六)逆反心理与书法艺术162

1.书法创新中的逆反心理163

2.书法接受中的逆反心理165

(七)当代书法心理学研究167

1.书法心理的多维透视167

2.书法心理学研究方法169

3.书法书写行为中的视知觉170

4.书法书写工具的研究171

5.书法书写动作与控制172

6.书法书写与松弛精神174

7.书法的现代实用功能174

书法艺术创作与欣赏176

(一)书法艺术创作的境界176

(二)书法艺术的创作规律178

1.专一阶段179

2.博大阶段180

3.蜕化阶段182

(三)书法艺术的创作方法183

1.综合型与专一型183

2.理法型与奇趣型184

3.功力型与启悟型185

4.化裁型与逆反型187

(四)书法艺术的欣赏与品评188

1.书法审美的差异性188

2.书法审美的共同性和批评标准191

3.书法品评的角度和方法196

4.法五品论198

第二编千秋一脉203

汉人尚气205

(一)扬雄“心画”说205

1.“书,心画也”本义探205

2.作为书法美学观的“书为心画”说206

3.“书为心画”的现代阐释206

(二)许慎“象形”说207

1.许慎和《说文解字》207

2.《说文解字·叙》的文化内涵207

(三)崔瑗的《草书势》208

(四)赵壹的《非草书》209

1.赵壹《非草书》的批评意向209

2.赵壹心目中的草书209

(五)蔡邕的“书势”说210

1.蔡邕的文化形象210

2.从《篆势》读《笔论》、《九势》210

3.“势”是“形”、“神”的中介210

魏晋尚韵211

(一)钟繇的“用笔”说211

(二)卫铄的《笔阵图》212

1.卫夫人和卫门书派212

2.《笔阵图》的思想渊源213

3.卫夫人的“书道”思想213

(三)王羲之《笔势论》和书意论214

1.书法艺术辩证法的构成214

2.王羲之的“形彰势显”论215

3.“发人意气”的书意论215

南北朝尚神216

(一)羊欣论书品与“骨势”216

(二)王僧虔论“神采”与“形质”217

(三)萧衍论书法十二意219

1.文化型帝王219

2.萧衍“拨今反古”的审美思想219

(四)庾肩吾《书品》220

1.“品”的由来220

2.《书品》的审美构建220

隋唐尚法221

(一)隋代书论的代表:智永、智果223

(二)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八诀224

(三)王羲之的继承者:李世民与虞世南225

(四)李嗣真论“逸品”228

(五)孙过庭的《书谱》229

1.发展论230

2.书体论230

3.书家论231

4.创作论232

5.风格论233

6.批评论233

(六)张怀瓘的《书断》234

1.对书法的再认识234

2.论天资235

3.风神骨气236

4.三品论书237

5.发展观237

(七)道家崇尚自然的体现:《述书赋》239

(八)意象的崇拜者:李阳冰、张旭、蔡希综240

(九)清真与瘦硬:李白、杜甫的书论242

(十)徐浩和颜真卿的书论243

(十一)狂逸个性的表现:怀素书法思想244

(十二)张彦远的书画同体论246

(十三)禅意识对书法理论的渗透247

(十四)司空图的诗品与书品249

宋人尚意250

(一)欧阳修的书法“乐心”说251

(二)蔡襄的“神气”说252

(三)朱长文的“书道”论253

(四)苏轼的“寓意”说254

(五)黄庭坚论“悟”与“俗”255

(六)米芾的“天真率意”说256

(七)董逌的“笔意”论257

(八)姜夔的《风神》说258

(九)陈思论笔法与遒劲259

元人尚态261

(一)赵孟頫的“清真俊逸”论261

(二)陈绎曾的《翰林要诀》263

(三)郑杓的《衍极》263

明人尚趣265

(一)陶宗仪的《书论会要》266

(二)解缙的“工夫精熟”论267

(三)祝允明的书论268

(四)文征明的书论269

(五)丰坊的《书诀》270

(六)杨慎的书法美学271

(七)徐渭的“媚胜”说273

(八)王世贞的“古雅”说273

(九)孙矿的“天趣”论275

(十)项穆的《书法雅言》276

(十一)汤临初的“形势”论278

(十二)董其昌的书法美学280

1.书道只在巧妙二字280

2.以古淡为宗282

(十三)赵宦光的《寒山帚谈》283

1.以篆书为本的尊古倾向284

2.以用笔结体为主的格调论284

3.学古求变的继承论286

4.洁净精微的审美趣尚286

(十四)李日华的“性灵”说287

(十五)黄道周的书品论289

(十六)《石墨镌华》与《金石史》289

清人尚朴291

(一)宋曹的“布置”与“神采”论292

(二)冯班的“本领”说293

(三)傅山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294

(四)笪重光的《书筏》296

(五)王澍的书法理论296

(六)蒋衡、蒋骥的书论299

(七)传统的叛逆者:郑板桥300

(八)梁同书的“不似而似”论301

(九)程瑶田的阴阳虚实论303

(十)王文治的“品韵”论304

(十一)翁方纲的唐人楷书论306

(十二)梁?的论执笔法309

(十三)钱泳的书论310

(十四)吴德旋的书论311

(十五)阮元的南北书派论312

(十六)包世臣的《艺舟双楫》314

1.始于指法,终于行间314

2.性嗜篆分,提倡北碑316

3.真草同源,形直意曲317

(十七)刘熙载的《书概》318

1.辩证的书论思想318

2.南北书派各有所长319

3.书如其人,意法相成320

(十八)周星莲与朱和羹的书论320

(十九)沈曾植之融合南北书派322

(二十)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323

1.“变者,天也”323

2.尊碑抑帖324

3.笔法与意想325

第三编文化视界327

书法与传统文化329

(一)书法与汉字329

1.汉字、书法发展轨迹透视329

2.汉字理性的依循331

3.汉字美的卓越创造331

4.象形精神的升华333

(二)书法与儒学336

1.儒学视野中的书法功能336

2.渗透在书法中的儒学观338

3.儒学对时代书风的影响340

(三)书法与佛法342

1.佛法对中国书法的影响342

2.书法与禅345

(四)书法与哲学350

1.书法与虚无之境350

2.书法中的空白意识354

3.书法与阴阳学说355

书法与其他艺术358

(一)书法与文学358

1.文学之气与书法之神358

2.文学“体验”与书法感兴360

3.书法之“线”与文学之“言”364

4.诗之意境与书之境界370

(二)书法与绘画376

1.书画异同与书画互补376

2.以线达情之书与以形传神之画379

3.书法意境与绘画境界385

(三)书法与音乐387

1.斑灿之音与无声之乐:书乐同质388

2.起承转合与周而复始:书乐同构389

3.违而不犯与和而不同:书乐同法390

4.虚实相生与大音希声:书乐同意391

(四)书法与楹联392

1.法艺术与对联生成392

2.楹联书法的艺术意向393

3.楹联书法的审美特征394

书法与社会生活396

(一)书法与时代人生396

(二)书法与人文科学399

1.书论应上升到当代人文科学的高度400

2.重建书法理论中的概念系统402

(三)书法与社会民族403

(四)书法与兵法405

(五)书法与文人407

1.文人独钟的书法世界408

2.中国文人的二重性409

3.书法艺术的心理补偿411

4.笔歌墨舞的审美境界413

5.众相万殊的书法风格415

书法与人的教育417

(一)书法与时代——书法教育的时代变迁418

1.文字发展时期的书法教育418

2.作为独立艺术时期的书法教育421

3.现代书法艺术教育424

(二)书法与私学——“私学”:书法教育的主要形式428

1.书法教育“私学”的兴起和发展428

2.蒙童的书法教育430

3.书法教育的师法与家法432

(三)书法与家学——家学:书法家成长的普遍途径433

1.从卫氏、王氏家族世传看书法教育433

2.从世传文化交流、世家通婚的书法交融看书法教育436

3.古代书法教育家438

第四编百代书杰441

商周秦的书法艺术443

(一)刻铸书体443

1.贞人和甲骨文书风443

2.金文和地域书风445

3.秦刻石和李斯的书法448

(二)手书墨迹449

1.甲骨玉石朱墨书449

2.楚简帛书迹450

3.秦简和程邈、丹、喜450

汉代的书法艺术451

(一)汉代墨迹452

1.纸帛书452

2.简牍隶书452

3.砖书、陶书454

4.张芝和汉代的草书455

5.钟繇的书法艺术455

(二)汉代刻石书459

1.西汉刻石459

2.东汉崖刻石460

3.东汉碑刻和蔡邕的书法461

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464

(一)王羲之的书法艺术464

1.第一等倜傥第一等行书464

2.开一代新风 树百体楷模467

(二)王献之的书法艺术468

1.名士风采大家气度468

2.“逸气过父”各有千秋469

(三)智永的书法艺术472

1.传播《千文》谨守家法473

2.阐扬八法 承前启后475

3.精熟过人 惜无奇态475

(四)郑道昭的书法艺术476

1.名门世家广采博识酿佳蜜476

2.北方书圣 隐没千年重放光476

隋唐五代书法艺术478

(一)欧阳询的书法艺术478

1.欧体传世 楷书第一家478

2.端肃险劲树森严法度480

3.渊源有自 流泽绵长483

(二)虞世南的书法艺术484

1.二王家底自具风骨484

2.力行法度 唐楷风范485

(三)褚遂良的书法艺术486

1.风流倜傥开“平民”书风486

2.个性鲜明 创表现之路486

(四)陆柬之的书法艺术487

(五)孙过庭的书法艺术488

1.凝心翰墨遂有煌煌《书谱》传世488

2.书论双绝 人称“有唐第一妙腕”490

(六)李邕的书法艺术491

1.英风豪气 碑照四裔491

2.右军如龙 北海如象493

3.文名盖世书名流芳495

(七)张旭的书法艺术497

1.烟霞酒道 狂草领风骚497

2.如锥画沙书学有卓识500

(八)颜真卿的书法艺术501

1.壮美森严郁郁盛唐气象501

2.刚正厚重 走进百姓之家502

(九)怀素的书法艺术504

1.蕉叶伴笔冢千秋留佳话504

2.狂来轻世界 醉里得真如508

(十)柳公权的书法艺术509

1.心正笔亦正磊落大书儒509

2.唐柳纯青时 汉字新规范512

(十一)杨凝式的书法艺术515

1.颠草图壁以心书写心迹515

2.散僧入圣 开尚意之先声516

宋辽金元的书法艺术517

(一)蔡襄的书法艺术517

1.非行非草人谓“当时第一”517

2.超然不俗 初闯尚意之路519

(二)苏轼的书法艺术521

1.书艺书学珠联璧合521

2.道佛境界 尚意书风524

(三)黄庭坚的书法艺术526

1.工夫渐修顿悟入无意于佳自然佳527

2.随人作计终后人 自成一家始逼真528

3.入世出世本无界 苏门佛门皆有缘530

(四)蔡京的书法艺术531

1.几番舍拾 终成家法531

2.尊古为新 宋时中人533

(五)米芾的书法艺术534

1.衣冠唐制晋人风流534

2.精能之至 集古出新536

3.风樯阵马 沉着痛快537

(六)赵孟頫的书法艺术539

1.力挽狂澜凭胆识复古变古成大器539

2.承前启后功不没 勿谓大?为书奴541

(七)鲜于枢的书法艺术545

1.托古改制力追晋唐545

2.颇具悟性 特多古意545

(八)康里巎巎的书法艺术548

1.俨然儒士位重才高548

2.崇尚晋唐 九生为法549

明代的书法艺术552

(一)宋克的书法艺术552

1.少年豪气“任侠”书家552

2.复兴章草 鹏搏九万553

(二)祝允明的书法艺术556

1.兼二父之美卓然成家556

2.唯六体皆精 明代第一557

(三)文征明的书法艺术560

1.用生命润育的书艺560

2.风舞琼花般的行草561

3.明楷以文衡山第一562

(四)王宠的书法艺术563

1.流程短暂的书坛彗星563

2.明代小楷的又一高手564

3.独标新意的行草书艺565

(五)徐渭的书法艺术567

1.书坛怪杰无所不奇567

2.独抒其心 八法散圣568

3.跌宕纵横 字林侠客569

(六)董其昌的书法艺术571

1.开宗立派明书结穴于华亭571

2.禅道虚空 先贤神髓入真行572

3.天骨淡雅 返朴归真作狂草573

清代的书法艺术575

(一)王铎的书法艺术575

1.万马齐喑一部《文丹》惊天下575

2.神笔王铎 五百年来无此君575

3.遗泽东瀛 至今犹闻“明清调”577

(二)傅山的书法艺术577

1.乱世不苟大笑下士578

2.“四宁四毋” 高人一筹580

(三)郑燮的书法艺术581

1.六分半书与难得糊涂581

2.幽默人生与“三真”风采584

(四)刘墉的书法艺术587

1.集帖学之大成追北碑之神味587

2.黄钟大吕之音 浓墨宰相之目590

(五)邓石如的书法艺术591

1.生逢乾隆盛世学书矢志不移591

2.书法称清人第一 篆刻树“邓派”大旗595

(六)伊秉绶的书法艺术598

1.集分书大成开碑学先声598

2.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601

(七)何绍基的书法艺术603

1.笔冢如墙 举凡篆隶真书全变面目603

2.清季佳士成就千年书法革新之业607

(八)曾国藩的书法艺术609

1.学书屡变遂成自家面目609

2.乾坤礼乐 均为书家所求609

(九)赵之谦的书法艺术611

1.颜底魏面自成家数612

2.因篆及隶 触类旁通613

3.一代通才 继往开来614

(十)杨守敬的书法艺术615

1.集奇碑异帖导致南北两派合流615

2.赴东瀛传艺 开启日本现代书法616

(十一)沈曾植的书法艺术616

1.律家第一书亦卓然成家616

2.方笔翻转 开书学新境界617

(十二)康有为的书法艺术618

1.治书学 奉献《广艺舟双楫》618

2.书康体 高谢风尘属此翁620

现代的书法艺术623

(一)于右任的书法艺术623

1.“朝写石门铭暮临二十品”623

2.“三百年来笔一枝 不为索靖即张芝”624

(二)李叔同的书法艺术627

1.绚烂之极的叔同628

2.平淡空逸的弘一628

(三)沈尹默的书法艺术630

1.笔耕一生自学成家631

2.体丽笔健 归宗二王633

(四)邓散木的书法艺术635

1.秾纤恣肆 诸体兼备635

2.普及书法墨随时代638

(五)林散之的书法艺术638

1.当代三绝不朽之业638

2.笔墨变法 苍茫景象639

3.汉隶入草 满纸烟云641

当代的书法艺术643

(一)当代中国书坛的文化意向643

1.当代文化视野中的中国书法643

2.中国书法范式的转型644

3.当代“书法新古典主义”646

4.传统书法精神与当代书法追求649

5.当代书坛效法点剖析651

6.当代书法创作形式的转移及诗化、软化倾向659

(二)“现代书法”的发展趋势663

1.现代书法艺术思潮663

2.“现代书法”的审美特征666

3.“现代书法”的生成氛围668

4.“现代书法”与后现代原则669

(三)台湾当代书法艺术671

(四)当代中日书法比较672

1.观念的差异:思想基础673

2.无关的序列:转换过程674

3.形式的歧路:表现形态675

(五)中国当代书法与西方“书法画”676

1.关于现象的归纳整理:基点与结构676

2.分析比较本体与文化背景的差异680

3.对中国当代书法的反思682

第五编印里乾坤685

印章艺术的历史嬗变687

(一)千古之谜 纹乎铭乎——商玺臆说687

1.印章探源687

2.惊人的发现687

3.商玺之假说688

4.源远流长690

(二)绚烂之至 神合自然——先秦古玺活泼的基调692

1.空前繁荣的文化背景692

2.时间所赋予的色彩693

3.自然:法本无法694

4.两种审美类型的萌生696

(三)出规入矩 皈依于法——秦印的制度化趋势696

1.秦印的制度化697

2.尚法:端道之美699

(四)寓奇于平 博大恢宏——汉印平实的风范699

1.印制的完善699

2.法之无法:平中见奇的印风701

3.虚处传神的封泥703

4.肖形印:汉代美术之缩影703

(五)粗服乱头 容仪也俊——流衍中的魏晋南北朝印章704

1.汉制的延伸与泛滥704

2.此中有真意705

3.私印的流衍707

(六)委婉曲折 泰来否极——隋唐以下官印印风之分析707

1.新风新制的形成707

2.隋唐官印的风韵708

3.繁文缛节的定格709

(七)从雅从俗 二水中分——从唐宋文人印到元押710

1.唐代私印的风雅710

2.宋代文人的投入712

3.元押的新趣713

(八)抗心希古 寄情金石——元明文人印的兴起714

(九) 创开风气 片石同金——何震及其徽派印章艺术719

(十) 渊思离群 南北分流——丁敬及浙派印章艺术723

(十一) 书从印出 印从书出——邓石如与文人印的新走向728

(十二) 才情四溢 印外求印——赵之谦的多向探索732

(十三) 苍茫高浑 复归于朴——吴昌硕的印章艺术735

(十四) 光洁峻拔 极尽工巧——黄士陵的印章艺术738

(十五) 胆敢独造 超出千古——齐白石的印章艺术742

(十六) 朴茂雄深 各取一瓢——赵古泥、陈师曾、简经纶诸家印章746

(十七) 儒雅风度 清秀明丽——赵叔孺、王福庵、陈巨来诸家印章749

(十八) 苦心孤诣 熔铸古今——邓散木、来楚生的印章艺术752

(十九)金石景象 儒道境界——新时期篆刻艺术论756

1.金派与石派:以印章为本体的划分756

2.金派、北宗与石派、南宗:两种造型观念的分野760

3.金派、石派与儒家、道家的审美哲学762

4.金派与石派共同的文化价值764

印章艺术的审美境界765

(一) 方寸之石 意味无穷——印章是中国文人的宠物765

(二) 抽象之象 美在其形——篆刻艺术的本质属性766

(三) 阳刚阴柔 济以古雅——篆刻美的各种形态768

(四) 神驰八极 物我两忘——篆刻审美的心理机制771

(五) 识篆习篆 专精博涉——篆法是篆刻的基础773

(六) 立意为象 形著意彰——章法是篆刻的设计过程774

(七) 形态丰神 见诸刀法——刀法是完成篆刻作品的手段777

(八) 不假雕饰 必赋新声——自然与独创之要义779

(九) 抒情悦目 跨越时空——印章的多重审美属性781

(十)方寸之间 寻丈之势——篆刻艺术生命意味的表现形式782

1.篆刻艺术的生命意味783

2.篆刻艺术生命意味的表现形式784

印章文化的系统构成787

(一)物态自然质:印材、印色及其价值观787

1.印材及其价值观787

2.自然质的价值序列788

3.印色及其价值观789

(二)社会功能质:以示信为核心的辐射结构790

1.印章的示信功能790

2.示信功能核心的辐射791

(三)审美系统质:以篆刻为冠冕的印体综艺文化793

1.印体综艺文化之美794

2.印面篆刻文化之美795

(四)印章边款艺术与印谱史800

1.印章边款艺术特性800

2.九百年印谱史考略804

附录813

历代书法论著一览813

古今论书名言集粹833

古今书法家轶闻928

主要参考文献943

1995《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金开诚,王岳川主编 199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华文化大观(1991 PDF版)
中华文化大观
1991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中国禁书大观(1990 PDF版)
中国禁书大观
1990
中国历代书法大观  1( PDF版)
中国历代书法大观 1
中国印书馆
中国历代书法大观  2( PDF版)
中国历代书法大观 2
中国印书馆
中国历代书法大观  4( PDF版)
中国历代书法大观 4
中国印书馆
中国历代书法大观  3( PDF版)
中国历代书法大观 3
中国印书馆
中国辟邪文化大观  下(1995 PDF版)
中国辟邪文化大观 下
1995 广州:花城出版社
中国当代书法大观(1988 PDF版)
中国当代书法大观
1988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中国符咒文化大观(1995 PDF版)
中国符咒文化大观
1995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1993 PDF版)
炎黄文化与民族精神
1993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生育文化大观(1999 PDF版)
中国生育文化大观
1999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1996 PDF版)
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
1996 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国箸文化大观(1996 PDF版)
中国箸文化大观
1996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1995 PDF版)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
1995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禁书大观(1990 PDF版)
中国禁书大观
1990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