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初编》求取 ⇩

序编〔共四章〕1

第一章 世界民主运动史略3

第一节 古代和中世的民主5

古代希腊的民主萌芽5

古代罗马的共和政体6

中世纪的城市自治运动与自治共和国8

第二节 资本主义时代的民主9

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9

英团民主运动史略11

美国民主运动史略12

法国民主运动史略13

德国民主运动史略15

俄国兵主运动史略16

日本民主运动史略17

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意义19

第三节 现代新兴的民主20

世界民主运动的新阶段20

新兴民主的产生与发展21

新兴民主的特点24

第二章 中国民主运动的基本问题29

第一节 中国民主运动的性质31

中国民主运动的社会基础31

中国民主运动的前途不是资本专政33

评反对民主主义的论调35

第二节 中国两大革命任务的相互关系38

中国两大革命任务的历史规定性38

中国两大革命任务在历史过程中的交替与互动40

关於两大革命任务的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41

中国民主主义是在民族运动与民权运动的汇合中生长的46

第三节 中国民主运动的历史特点46

中国民主运动特别?自下而上的?众性48

中国民主运动是在资本主义民主衰落时期生长的49

中国民主运努是属於新式民主主义的范畴51

中国民主运动带有长期性与不平衡性52

第四节 中国民主运动的基本任务54

中国民主运动最直接的基本内容54

中国民主运动四大课题的历史提出55

在民族革命战争中解决民主基本任务的可能条件57

第三章 中国宪政的基础与本质61

第一节 作为中国民主运动的一个主環的宪政运动63

中国民主运动的内容和形式之历史的更迭63

在一定的革命阶段上提出适当的民主任务64

估计民主运动的客观任务与主要形势的基本条件65

现阶段的中国宪政运动的任务67

第二节 中国宪政的实质与前途69

宪政不是单纯的法律形式而是真正的民主政治69

宪政不是朝野的契约关系而是人民的政权体制71

宪政不是抽象的绝对统一物而是具体的相对统一物75

宪政不是短期的孤立的事业而是持久的全面的运动78

宪政不是欧美旧式的议会制度而是中国特有的民主制度83

第三节 宪法与宪政89

中国宪法应有的特性89

宪政的历史性之把握91

第四章 中国现阶段所需要的宪政93

第一节 以三民主义为基础的宪政95

中国宪政必须具备的三大基本特徵95

为什么中国宪政必须以三民主义为基础96

反三民主义宪政理论的批评99

论宪政与军政训政的关系101

论宪政与地方自治的关系105

宪政实施以前应有之民主109

以三民主义为基础的宪政之主要特徵110

第二节 以全国人民为本位的宪政112

为什么中国宪政必须以人民为本位112

国民教育落后与训练不足能成为反对民主宪政的理由吗113

实施宪政会替少数野心家造机会吗115

『专家政治』能够满足中国人民的需要吗117

以人民为本位的宪政的基本条件119

第三节 以抗建利益为前提的宪政123

为什么中国宪政必须以抗建利益为前提123

评各种反对战时实施宪政的理论125

评各种反对宪政适应战时需要的见解137

战时宪政的基本原则139

本编〔共八章〕141

第五章 太平天国与民主运动143

第一节 太平天国革命的社会性质与历史环境145

太平天国革命的民主意义145

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原因146

太平天国革命反封建与反帝的内容150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民主主义之表现151

太平天国革命发展迅速的主要条件151

太平天国的土地斗争152

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政策的民主性153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民主主义之评价154

太平天国民主的有限性154

太平天国的民主泉源与历史意义156

第六章 清末的维新立宪与民主革命159

第一节 清末的启蒙运动与变政运动161

洋务运动与甲午战争161

启蒙运动与维新运动——维新党的政治思想165

戊戌的『百日维新』172

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177

第二节 民主革命浪潮的涌起178

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与兴中会178

义和团乱事与革命危机发展181

戊戌政变的余波——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事183

两广自立计划的失败与民主革命运动的发端186

反满革命运动的酝酿188

民主革命派与君政改良派的论战191

三民主义的诞生与同盟会的成立193

立宪运动的发端197

第三节 满清政府的立宪丑剧和革命民众的民主怒潮197

清廷的『预备立宪』与钦定宪法200

保皇党的立宪运动与民主派的反伪宪斗争205

民主自由运动的扩大208

清廷伪宪的难产与十九信条的颁布211

第四节 清末的妇女解放运动213

妇女的启蒙运动213

妇女解放运动与民主革命运动的合流215

第七章 从辛亥革命到护法之役217

第一节 辛亥革命与民国制宪219

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原因219

辛亥革命前夜的民众反满斗争224

辛亥革命的五大原因227

辛亥革命在民主运动史上的四大意义229

民国临时政府的诞生234

第二节 民国成立后的军阀统治与制宪工作23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35

袁世凯反革命的独裁与二次革命的失败238

天坛宪法的起草241

袁世凯破坏制宪与解散国会244

袁世凯御用的约法会议与『民国约法』246

袁世凯称帝与护国战争248

第三节 护法战争与联省自治250

天坛宪草续议与国会再度解散250

护法之役与非常国会255

护法之役失败的原因260

联省自治运动或所谓省宪运动262

第八章 从五四运动到二七运动267

新式民主主义及其产生的历史环境269

第一节 民生运动的新阶段269

民族自觉运动的发展与新启蒙运动的开端280

五四时代的民主思湖286

五四的学生运动与工商运动317

五四时代的妇女解放运动323

五四运动的总结330

第二节 护法运动的终结332

护法运动的末期332

恢复法统的怪剧336

上海国是会议的制宪与北京『好政府』的始末340

贿选丑剧与曹锟宪法346

第三节 职工运动的生长与二七事件的始末349

职工运动的开端与职工前卫组织的成立349

劳动立法运动的出现与民主宪政运动的酝酿351

二七运动的始末353

第九章 国民大革命前夜的民主浪潮359

在新革命环境中民主革命潮流的新汇合361

第一节 国民党改组与新革命战线361

中国国民党改组的由来与经过363

国民党改组的重大收获与历史意义371

国民党友军与民主主义运动375

第二节 国民会议运动的推进381

孙中山北上与国民会议381

国民会议运动与民主革命运动387

国民会议与善后会议393

第三节 孙中山民主主教的总结396

孙中山的逝世396

对於孙中山主义的两种不正确解说397

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特点401

段祺瑞的『国民代表会议修例』413

第四节 北洋军阀统治最后的一幕制宪剧413

临时参政院与国宪起草委员会415

段祺瑞执政时代的国宪草案之批评416

段祺瑞执政府的收场420

第十章 国民革命与民主运动421

第一节 国民大革命的历史基础423

国民大革命的历史准备423

国民大革命的基本条件424

国民大革命的几个主要特点428

第二节 五卅运动与民主运动433

五卅前夜的反帝运动433

五卅运动的经过436

五卅运动在民主革命中的历史意义440

民主革命的新浪潮443

第三节 革命战争与民主运动443

广东国民政府的组织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448

北伐的胜利452

革命军北伐与民众运动454

大革命期间的妇女解放运动461

大革时期的文化运动与思想斗争465

大革命暴风雨的息止468

国民大革命的总结471

第十一章 大革命后的政治形势与民主运动479

第一节 大革命后的党治与约法481

大革命后的国内外政局481

『国民政府组织法』的修改484

『扩大会议』的『约法草案』488

国内战争『训政约法』493

民族危机的新发展502

第二节 爱国运动与民主运动的合流502

九一八以来的民族运动与民众运动506

白山黑水间的救国怒潮与民权运动511

第三节 五五宪法草案513

五五宪草产生的由来513

五五宪草的起草与颁布515

五五宪草的实质与意义519

第四节 新兴文化运动民族统一运动与民主政治运动的交响乐521

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六年的文化运动521

一二九运动528

救国运动与民权运动的高涨534

从十年内战到一条阵线538

和平统一局面形成后的宪政运动547

大革命退潮后十年间的妇女运动550

第十二章 现阶段的民族革命与民主运动555

第一节 现阶段的民族革命与民主运动之一般考察557

民族战争与民主革命的关系557

持久战的性质与根据561

中国现阶段民主运动的特点566

第二节 民族革命战争的进行569

民族新长城的筑成570

从芦沟桥事变到徐州会战573

武汉保卫战与华南新烽火577

从防御战到相持战局583

流动战争588

民族革命战争的收获与进步595

战时进步的政治设施597

第三节 民族革命战争期间的民主运动与宪政运动597

国民党临全大会的重大收获599

国民参政会与省市参议会的建立601

国民参政会第二次会议608

民主宪政运动的新潮612

第四节 五五宪草平议627

五五宪草的一般检讨627

论总纲631

论人民之权利义务635

论国民大会651

论中央政府661

论地方制度667

论国民经济672

论教育687

论宪法之施行及修正691

1940《中国现代史初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平心 1940 香港国泰出版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1984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1984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编中国现代史  下册(1987 PDF版)
新编中国现代史 下册
1987
新编中国现代史(上册)(1987 PDF版)
新编中国现代史(上册)
1987
新编中国现代史(1996 PDF版)
新编中国现代史
1996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1984.03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1984.03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1984年03月第1版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1984年03月第1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  初稿  下(1984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初稿 下
1984
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  中(1979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 中
1979
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  上(1979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 上
1979
新编中国现代史  1919.5-1949.10(1996 PDF版)
新编中国现代史 1919.5-1949.10
1996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1983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1983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简编(1987 PDF版)
中国现代史简编
1987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1990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
1990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1985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1985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简编  1912-1949(1987 PDF版)
中国现代史简编 1912-1949
1987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