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原理》求取 ⇩

第一章原子结构1

第一节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1

第二节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理论5

一、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5

二、波函数和几率密度5

三、量子数及其物理意义7

四、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示法10

第三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系15

一、多电子原子的能级15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元素周期系17

第四节元素的某些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19

一、原子半径19

二、电负性19

第二章共价键与分子结构23

第一节共价键理论23

一、价键理论23

二、分子轨道理论30

三、共价键的属性36

四、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与分子结构39

第二节分子间力42

一、分子偶极矩和极化率42

二、分子间力44

三、氢键46

第三章稀溶液的通性50

第一节 溶液的蒸气压,拉乌尔定律50

第二节 溶液的沸点52

第三节 溶液的冰点53

第四节溶液的渗透压55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55

二、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温度的关系56

三、等渗、低渗和高渗溶液59

四、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62

第五节 稀溶液定律63

第四章化学热力学65

第一节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热力学第一定律65

一、体系与环境65

二、状态和状态函数66

三、过程和途径67

四、内能67

五、热和功的概念67

六、可逆过程和最大功68

七、热力学第一定律70

八、焓71

九、热化学72

第二节热力学第二定律78

一、自发过程的共同特点——不可逆性78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79

三、熵的概念79

四、绝对熵83

五、自由能85

六、标准生成自由能87

七、标准自由能变化与平衡常数88

第五章化学动力学94

第一节 化学反应度速的表示法94

第二节化学反应速度与浓度的关系96

一、基元反应96

二、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97

三、反应分子数的概念99

四、各级反应的特征方程式100

五、反应级数的测定方法100

第三节化学反应速度与温度的关系111

一、范德荷甫经验规则111

二、阿累尼乌斯的经验公式112

第四节化学反应速度与催化剂的关系117

一、催化剂和催化作用117

二、催化作用的特点117

三、催化剂作用原理119

四、生物体中的催化剂——酶122

第六章离子平衡125

第一节活度、活度系数和离子强度125

一、德拜——许克尔理论126

二、活度与活度系数126

三、离子强度与活度系数127

第二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130

一、质子论的酸碱概念130

二、酸碱反应131

三、酸碱的强度135

四、酸碱溶液的酸度和碱度137

第三节酸碱指示剂144

一、指示剂的变色原理144

二、指示剂的变色点和变色域146

第四节沉淀——溶解平衡147

一、溶度积147

二、沉淀的生成和溶解149

第七章缓冲溶液154

第一节缓冲溶液的组成及其作用154

一、溶液的缓冲作用154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154

三、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155

第二节缓冲溶液的pH值——亨德森——哈塞尔巴赫方程式157

一、缓冲溶液pH值的一般计算方程式157

二、缓冲溶液pH值的较准确计算方程式159

第三节 缓冲容量161

第四节 缓冲溶液的配制166

第五节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169

一、碳酸氢盐缓冲系174

二、缓冲系在调节血液pH值中的作用175

第六节 测定溶液pH值的缓冲比色法177

第八章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电动势181

第一节氧化还原与氧化数181

一、氧化还原的概念181

二、氧化数181

第二节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182

一、氧化数法182

二、半反应法183

第三节原电池184

一、原电池与氧化还原反应184

二、电池的记法——电池符号185

第四节原电池电动势的产生及其与反应物质活度的关系186

一、电动势的产生186

二、电池电动势与反应物质活度的关系187

第五节电极种类188

一、金属——金属离子电极188

二、金属——难溶盐电极189

三、气体电极189

四、氧化还原电极189

五、玻璃电极190

第六节电极电位191

一、标准氢电极和标准电极电位191

二、标准电极电位表的应用194

第七节电动势测定的若干应用198

一、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198

二、计算难溶盐的溶度积常数198

三、pH值的测定199

第九章配位化合物203

第一节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03

一、配位化合物的组成203

二、配位化合物的命名207

第二节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207

一、价键理论208

二、静电晶体场理论212

三、分子轨道理论217

第三节 络离子的离解平衡218

第四节 螯合物223

第五节 配位化合物在生物化学、医药等方面的应用225

第十章容量分析229

第一节容量分析概述229

一、容量分析的特点与方法229

二、进行容量分析的化学反应所具有的条件230

三、容量分析操作程序230

四、容量分析的计算231

五、容量分析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232

第二节酸碱滴定法237

一、原理237

二、滴定曲线与指示剂选择237

三、酸碱滴定的实验过程244

四、酸碱滴定中的滴定误差244

五、应用实例245

第三节氧化还原滴定法246

一、氧化还原当量246

二、高锰酸钾法247

三、碘量法249

第四节络合滴定法252

一、概述252

二、金属指示剂254

三、提高EDTA滴定特效性的方法255

四、络合滴定法的实验过程255

五、络合滴定法的应用实例——水的总硬度测定256

第十一章吸光分析法(比色分析法和分光光度法)258

第一节 概述258

第二节溶液的颜色及其对光的吸收关系259

一、溶液的颜色259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260

第三节吸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262

一、朗伯—比耳定律262

二、吸收光谱265

三、摩尔吸光系数266

四、百分吸光系数266

五、单色光267

第四节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269

一、比色法的基本条件269

二、目视比色法270

三、光电比色法271

四、分光光度法275

第五节 吸光分析的误差278

第十二章表面现象和高分子化合物溶液281

第一节表面能和表面张力281

一、分散度和比表面281

二、表面能和比表面自由能282

第二节溶液表面上的吸附283

一、表面活性物质283

二、溶液的表面吸附、吉布斯吸附式284

第三节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285

一、固体表面对气体的吸附285

二、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285

三、吸附等温线286

第四节 固体从溶液中的吸附287

第五节 吸附的具体应用288

第六节胶态分散系及溶胶的基本性质290

一、胶态分散系290

二、溶胶的基本性质291

第七节溶胶的稳定性291

一、电泳291

二、胶粒带电的原因和胶粒结构292

三、ξ电位及溶胶的聚沉294

第八节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概述296

第九节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及其溶液的形成297

一、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297

二、柔性与内旋转298

三、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形成299

第十节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渗透压300

第十一节 高分子电解质溶液(蛋白质溶液)300

第十二节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稳定性的破坏303

第十三节凝胶304

一、凝胶的性质305

二、凝胶的实际应用306

第十四节 膜平衡307

附录一国际制(SI)基本单位及常用常数311

附录二试剂的配制314

附录三酸、碱在水中的电离常数317

附录四酸碱指示剂320

附录五缓冲溶液配制方法321

附录六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334

附录七金属络合物的稳定常数336

附录八常用式量表339

附录九国际原子量表(1975)341

附录十四位对数表343

元素周期表345

1984《化学原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上海第一医学院 1984 上海第一医学院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化学原理  3(1933 PDF版)
化学原理 3
1933 商务印书馆
电化学原理(1999 PDF版)
电化学原理
1999
教育学概论( PDF版)
教育学概论
浙江温州科技报
化学热处理原理(1992 PDF版)
化学热处理原理
1992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化学基本原理(1981 PDF版)
化学基本原理
1981 北京:北京出版社
医学化学原理(1987 PDF版)
医学化学原理
1987 济南市: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电化学原理(1989 PDF版)
电化学原理
1989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化学原理(1985 PDF版)
化学原理
1985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原理(1981 PDF版)
物理化学原理
1981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光化学原理(1983 PDF版)
光化学原理
1983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金属与合金的电化学热处理(1987 PDF版)
金属与合金的电化学热处理
1987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土壤化学原理(1987 PDF版)
土壤化学原理
1987 北京:科学出版社
物理化学原理(1990 PDF版)
物理化学原理
1990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原理  上(1980 PDF版)
化学原理 上
1980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化学原理  下(1980 PDF版)
化学原理 下
1980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