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县志》求取 ⇩

概述1

卷一 大事记8

卷二建置沿革73

第一章 沿革73

第一节 建置73

第二节 境域75

第二章 行政区划76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76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77

第三节 解放后的行政区划80

第三章 县城与各镇概况92

第一节 县城92

第二节 各镇概况93

卷三自然环境101

第一章 成陆演变101

第二章 地质102

第一节 地层102

第二节 岩浆岩102

第三节 地质构造103

第二节 平原104

第三节 山地104

第一节 地势104

第三章 地貌104

第四节 海岛 海岸105

第四章 气候 物候106

第一节 气候概况106

第二节 热量107

第三节 雨量108

第四节 光能110

第五节 风111

第六节 物候111

第五章 河流 潮汐111

第一节 河流111

第二节 潮汐113

第六章 土壤 植被116

第一节 土壤116

第二节 植被117

第七章 资源117

第一节 动物117

第二节 植物118

第三节 矿产物119

第四节 水生生物119

第五节 浅海 滩涂120

第六节 水资源121

第八章 自然灾害121

第一节 风潮灾害121

第二节 洪涝灾害123

第三节 旱、咸、虫灾害124

第四节 灾害性地震125

第九章 环境监护125

第一节 环境污染125

第二节 环境监测126

第三节 环境保护126

卷四人口128

第一章 人口源流128

第一节 居民由来128

第二节 民族 姓氏128

第三节 人口变化130

第二章 人口增殖134

第一节 人口出生与死亡134

第二节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36

第三节 人口密度137

第三章 人口构成138

第一节 年龄构成138

第二节 性别构成142

第三节 文化构成143

第四节 职业构成144

第五节 家庭结构147

第一节 生育状况148

第四章 人口控制148

第二节 计划生育149

第三节 管理机构151

卷五华侨华人 港澳同胞152

第一章 澄海人出国历史152

第一节 鸦片战争以前152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时期153

第三节 解放以后时期154

第二章 澄属华侨、外籍华人状况154

第一节 澄属华侨分布154

第三节 文化教育156

第二节 澄属华侨职业156

第四节 风俗习惯158

第五节 社团组织159

第六节 澄属华侨与侨居地161

第三章 侨乡163

第一节 侨乡的形成163

第二节 侨乡经济的发展变化165

第四章 华侨对家乡和祖国的贡献167

第一节 华侨对祖国革命的贡献167

第二节 华侨对祖国建设的贡献169

第五章 侨务171

第一节 侨务机构171

第二节 侨务政策172

第三节 对侨联络宣传工作175

第一节 澄属港澳同胞概况176

第六章 澄属港澳同胞176

第二节 社团组织177

卷六经济综述179

第一章 经济发展与效益179

第一节 经济发展速度179

第二节 经济效益189

第二章 经济结构191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191

第二节 产业结构192

第三节 流通结构200

第一节 国民收入202

第三章 国民收入和人民经济生活202

第二节 人民经济生活204

第四章 经济管理206

第一节 生产计划管理206

第二节 物价管理207

第三节 审计工作208

第四节 工商行政管理208

第五节 标准计量管理210

卷七农业211

第一章 土地所有制与经营管理212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212

第二节 土地改革213

第三节 农业互助合作215

第四节 人民公社216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217

第二章 农业生产水平218

第一节 产量218

第二节 高产典型219

第三节 产值221

第三章 农业管理222

第一节 管理机构222

第二节 农业投资222

第一节 复种制度223

第四章 种植业223

第二节 农作物种子227

第三节 耕地与农机具230

第四节 作物栽培232

第五章 林业236

第一节 林业资源236

第二节 造林护林237

第三节 营林管理239

第六章 畜牧业240

第一节 畜禽业发展240

第二节 畜禽品种241

第四节 疫病防治243

第三节 饲料243

第七章 水产业245

第一节 资源245

第二节 养殖245

第三节 捕捞248

第四节 渔政管理249

卷八水利251

第一章 水利建设概况251

第二章 河道整治255

第一节 东溪下游河道整治255

第三节 北溪下游河道整治256

第二节 西溪下游河道整治256

第三章 堤防建设258

第一节 江堤建设258

第二节 海堤建设259

第三节 联围260

第四章 桥闸建设263

第一节 外砂桥闸263

第二节 莲阳桥闸264

第三节 东里桥闸265

第四节 南溪桥闸266

第五章 农田水利建设266

第一节 涵闸 水渠267

第二节 山塘 水库270

第三节 机电排灌271

第六章 水利经费和用地272

第一节 解放前水利经费和用地272

第二节 解放后水利经费和用地273

第七章 水利管理274

第一节 机构274

第二节 工程管理274

第三节 水政276

第八章 防汛 防旱 防风279

第一节 指挥机构279

第三节 防范措施280

第二节 抢险队伍280

附:澄海县解放后抗灾纪略283

卷九围垦287

第一章 海滩形成及变化287

第二章 围垦概况289

第一节 围垦发展289

第二节 围垦形式290

第三节 围垦方法291

第三章 围垦工程292

第一节 六合围292

第二节 莱芜围293

第三节 澄饶联围(澄海部分)294

附:澄海县五屿围筹建概况295

第四章 垦殖296

第一节 耕地开发296

第二节 水面利用297

卷十工业298

第一章 工业结构299

第一节 私营及个体工业299

第二节 公私合营工业300

第三节 国营工业300

第四节 手工(二轻)工业301

第六节 乡镇工业302

第五节 街道工业302

第七节 中外合营工业303

第二章 冶金工业305

第一节 采矿305

第二节 炼铁306

第三节 三炼一选306

第三章 电力工业307

第一节 火力发电307

第二节 水力发电308

第三节 输电线路设施308

第四章 机械工业310

第一节 机械310

第二节 五金制品312

第三节 农具 造船313

第五章 建材工业314

第一节 建材资源314

第二节 建材生产315

第三节 建材经营316

第六章 电子工业316

第一节 电子元件316

第二节 家用电器317

第七章 化学工业318

第一节 农药、化肥及化工原料318

第二节 塑胶制品319

第四节 制药320

第三节 火柴320

第八章 食品工业321

第一节 制糖321

第二节 酿酒322

第三节 制烟322

第四节 粮油及食品加工323

附:传统食品简介324

第九章 纺织工业325

第一节 织布325

第二节 服装326

第十章 造纸 印刷 文教用品327

第一节 锡纸327

第三节 渔网327

第二节 造纸 印刷328

第三节 文教用品329

第十一章 织席 家具 工艺美术330

第一节 织席330

第二节 家具331

第三节 工艺美术331

卷十一交通335

第一章 水上交通336

第一节 航道336

第二节 港口 码头338

第三节 渡口341

第二章 陆路交通342

第一节 古道342

第二节 铁路342

第三节 公路343

第四节 桥梁346

第三章 运输生产349

第一节 水运349

第二节 陆运352

第四章 交通管理355

第一节 运输管理355

第二节 安全管理358

卷十二邮电361

第一章 机构362

第一节 驿铺 批局(馆) 民信局362

第二节 邮电局、所362

第二章 邮政365

第一节 邮政设施365

第二节 邮政业务366

第三章 电信368

第一节 电报368

第二节 电话369

第四章 经营管理371

第一节 资费371

第二节 计划财务管理372

第三节 业务技术管理373

卷十三城乡建设374

第一章 规划与管理374

第一节 城乡规划374

第二节 管理机构376

第三节 建设管理376

第二章 县城建设377

第一节 市政建设377

第二节 公共建筑380

第三节 城区住宅382

第四节 园林 绿化383

第一节 集镇建设384

第三章 村镇建设384

第二节 村民房屋建设386

第三节 乡村公共建设387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387

第一节 房地产概况387

第二节 公房管理389

第三节 私房管理390

第四节 地租及征地管理390

第五章 建筑业391

第一节 建筑队伍391

第三节 建筑施工393

第二节 建筑设计393

第四节 管理体制改革396

卷十四商业397

第一章 商业结构397

第一节 私营商业397

第二节 国营商业399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400

第四节 合作商店(小组)402

第五节 个体商业403

第六节 其他商业403

第二章 集市贸易与管理405

第一节 集市贸易405

第二节 市场管理407

第一节 农副产品购销408

第三章 商品购销408

第二节 生活资料销售413

第三节 生产资料销售417

第四节 废旧物资收购420

第四章 饮食服务业421

第一节 饮食业421

第二节 旅店业422

第三节 照相业422

第四节 理发业422

第五节 旅游业423

第一节 出口规模425

卷十五对外经济贸易425

第一章 出口425

第二节 出口产品427

第二章 进口432

第一节 进口规模432

第二节 进口产品432

第三章 外来加工和投资433

第一节 三来一补433

第二节 中小型补偿贸易434

第三节 “三资”项目435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口岸436

第一节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436

第四章 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与贸易口岸436

卷十六粮油439

第一章 粮油市场439

第二章 粮油购销443

第一节 粮食统购443

第二节 食油派购统购444

第三节 粮食统销445

第四节 食油统销446

第三章 粮油储运447

第一节 粮仓 油仓447

第五节 销售网点447

第二节 粮油储藏448

第三节 粮油调运449

第四章 经营管理450

第一节 管理机构450

第二节 粮油管理450

卷十七财政453

第一章 财政体制453

第一节 明清时期额定收支453

第二节 民国时期自治财政453

第三节 人民政府财政制度453

第一节 农业税收入456

第二章 财政收入456

第二节 工商各税收入457

第三节 企业收入457

第四节 其他收入458

第五节 补助收入459

第三章 财政支出461

第一节 上解支出461

第二节 经济建设支出462

第三节 文教卫生事业支出463

第四节 行政管理支出463

第五节 社会福利事业支出463

第六节 其他支出464

第四章 财政管理467

第一节 财政预算467

第二节 行政事业费469

第三节 企业财务470

第四节 支农资金472

第五节 乡镇财政472

第六节 预算外资金管理472

第七节 财政机构473

第五章 债券发行474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公债、储蓄券474

第二节 解放后发行的公债及国库券475

第一节 一条鞭法478

第一章 税收制度478

卷十八税收478

第二节 摊丁入地479

第三节 厘金制度479

第四节 国地税收的划分479

第五节 苛捐杂税的缘起480

第六节 新税制的建立与改革480

第二章 税收种类481

第一节 地丁赋税481

第二节 盐税482

第四节 工商各税483

第三节 关税483

第五节 契税487

第六节 杂项税捐488

第三章 税收收入与税源488

第一节 税收收入实绩488

第二节 大宗税源492

第三节 不同经济性质税源493

第四节 城镇与农村税源494

第四章 税收减免494

第一节 田赋、农业税减免494

第二节 工商各税减免495

第一节 分税征收机构496

第五章 税收机构与管理496

第二节 统一征税机构498

第三节 征收管理499

卷十九金融503

第一章 货币503

第一节 金属货币503

第二节 信用证券504

第三节 国币 关金券 金圆券505

第四节 南方券 人民币505

第五节 货币管理506

第一节 民间金融机构508

第二章 金融机构508

第二节 侨批业机构509

第三节 合作金融机构509

第四节 银行与保险机构510

第五节 其他金融机构511

第三章 存款511

第一节 储蓄存款512

第二节 企业存款513

第三节 财政性存款513

第四节 信托存款514

第五节 农村存款514

第四章 贷款515

第二节 农业贷款516

第一节 工商贷款516

第三节 外贸 外汇贷款518

第四节 基建拨款与贷款519

第五节 结算管理520

第五章 保险521

第一节 国内保险521

第二节 涉外保险522

第三节 理赔523

卷二十政权 政协524

第一章 权力机关524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524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527

第三节 基层人民代表大会532

第四节 县人大常务委员会532

第二章 政府机构535

第一节 明清时期县各级行政机构535

第二节 民国时期县各级行政机构542

第三节 解放后县各级行政机构547

第三章 人民政协554

第一节 委员组成554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556

第三节 活动纪略557

附:民国时期县参议会简介559

第一节 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560

卷二十一政党560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澄海县地方党组织560

第二节 县历次党员代表大会565

第三节 县委历任领导人567

第四节 县委工作机构572

第五节 纪律检查573

第六节 党员教育574

第七节 党的宣传工作576

第八节 统一战线578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澄海县党部579

第一节 组织沿革579

第二节 主要活动580

第三节 县党部历任负责人581

卷二十二政法583

第一章 公安583

第一节 管理机构演变583

第二节 镇反肃特585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586

第四节 治安行政管理587

第五节 户政管理588

第六节 出入境管理589

第七节 交通管理589

第八节 消防589

第十节 监所590

第九节 边防590

第二章 检察591

第一节 管理机构演变591

第二节 刑事检察591

第三节 法纪检察592

第四节 经济检察592

第五节 监所检察592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593

第三章 审判593

第一节 管理机构演变593

第二节 刑事审判594

第三节 民事审判595

第四节 经济审判596

第五节 申诉复查596

第四章 司法行政597

第一节 法制宣传597

第二节 人民调解598

第三节 律师工作598

第四节 公证工作598

卷二十三军事600

第一章 军事机构600

第二章 驻军600

第一节 明清时期600

第二节 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前601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602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603

第五节 澄海县解放后时期603

第三章 地方武装605

第一节 明清乡勇、乡兵、团练605

第二节 民国警(自)卫团队605

第三节 农军 赤卫队 游击队606

第四节 民兵607

第四章 兵役609

第一节 明清时期兵役609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兵役610

第二节 民国时期兵役610

第五章 战事611

第一节 明清时期主要战事611

第二节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主要战事612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战事613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战事614

卷二十四劳动 人事615

第一章 劳动615

第一节 劳动就业615

第二节 劳动管理619

第三节 劳动保护621

第一节 干部状况622

第二章 人事622

第四节 职工精简622

第二节 干部管理624

第三节 干部来源625

第四节 人才交流626

第五节 干部离休、退休626

第三章 工资福利627

第一节 工资制度627

第二节 劳动保险630

第三节 干部福利631

第一章 工人组织632

第一节 工会组织632

卷二十五社会团体632

第二节 解放后历届代表大会633

第三节 工会主要工作635

第二章 青少年组织636

第一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636

第二节 少年先锋队638

附: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澄海县地方组织639

第三章 妇女组织640

第一节 澄海县妇女解放协会640

第二节 澄海县妇女会640

第三节 莲阳妇女抗敌同志会640

第四节 澄海县妇女联合会640

第一节 澄海县农民协会642

第四章 农民组织642

第三节 澄海县农会643

第二节 澄海县贫农、下中农协会643

第五章 商业组织644

第一节 商会644

第二节 同行公会644

第三节 工商业联合会644

第四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645

第六章 学术科技团体645

第一节 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645

第二节 科学技术协会645

第一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646

第二节 青年学生团体646

第三节 卫生工作者协会646

第七章 群众团体646

第八章 宗教团体647

第一节 佛教647

第二节 基督教648

第三节 天主教648

卷二十六民政650

第一章 机构管理650

第一节 机构650

第一节 拥军651

第二章 拥军 优抚651

第二节 经费651

第二节 优抚652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654

第四节 烈士褒扬655

第五节 支援老区建设656

第三章 赈灾救济658

第一节 灾害救济658

第二节 社会救济660

第三节 扶贫661

第四节 收容遣送662

第二节 “五保”供养663

第一节 恤孤养老663

第四章 社会福利663

第三节 福利事业与福利生产665

第五章 婚丧管理666

第一节 婚姻管理666

第二节 丧葬改革666

卷二十七教育668

第一章 教育制度669

第一节 教育宗旨669

第二节 学制669

第三节 教育管理体制670

第二节 义学 私塾672

第二章 学宫 书院 义学 私塾672

第一节 学宫 书院672

第三章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673

第一节 幼儿教育673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兴起和发展674

第三节 小学教育工作679

第四节 几所小学简介681

第四章 中学教育683

第一节 中学的创建和发展683

第二节 教育工作686

第三节 几所中学简介689

第一节 师范教育691

第五章 中等专业教育691

第二节 职业教育692

第六章 成人教育694

第一节 扫盲教育694

第二节 业余教育695

第七章 教师与教育经费、设施697

第一节 教师697

第二节 教育经费及设施701

卷二十八文化 新闻704

第一章 著作704

第一节 著作活动704

第二节 著作目录705

第二章 戏剧 电影711

第一节 戏剧711

第二节 电影714

第三节 演出与放映场所715

第三章 美术 书法 摄影717

第一节 绘画717

第二节 民间造型艺术719

第三节 书法 摄影719

第四章 音乐 舞蹈 民间文学720

第一节 音乐720

第二节 舞蹈722

第三节 民间文学723

第五章 广播 电视724

第一节 有线广播724

第二节 无线广播726

第三节 电视广播726

第四节 广播电视管理与服务727

第六章 报刊 新闻727

第一节 报刊727

第二节 新闻报道729

第七章 档案 图书729

第一节 档案729

第二节 图书732

第二节 群众文化活动733

第八章 群众文化733

第一节 群众文化机构733

卷二十九科学技术736

第一章 科技机构736

第一节 行政机构与科研场所736

第二节 学术团体738

第二章 科技队伍739

第一节 科技队伍概况739

第二节 科技人员培训740

第三章 科学普及与交流741

第一节 科学教育741

第三节 技术职称评定741

第二节 技术交流742

第四章 科研成果743

第一节 创造发明743

第二节 科研著作748

第五章 气象、地震、水文测报749

第一节 气象测报749

第二节 地震测报750

第三节 水文测报750

卷三十卫生751

第一章 机构751

第一节 卫生行政机构751

第二节 卫生医疗机构752

第二章 疫病防治756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757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760

第三节 慢性病防治761

第三章 医疗762

第一节 中医762

第二节 西医764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765

第四章 妇幼保健765

第一节 接生765

第二节 母婴、幼儿保健766

第一节 环境卫生768

第三节 妇科病治疗768

第五章 公共卫生768

第二节 饮水卫生769

第三节 食品卫生769

第六章 医药770

第一节 药品生产、经营770

第二节 药政管理771

第七章 医疗制度772

第一节 公费医疗772

第二节 农村合作医疗773

第一节 赛龙舟774

卷三十一体育774

第一章 传统体育774

第二节 武术 太极拳 气功775

第三节 中国象棋776

第三章 现代体育776

第一节 田径776

第二节 游泳778

第三节 自行车781

第四节 篮球781

第五节 乒乓球782

第一节 体育教学783

第三章 学校体育783

第二节 实施“劳卫制”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784

第三节 体育竞训784

第四章 群众体育785

第一节 职工体育785

第二节 农村体育786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和伤残人体育786

第五章 体育机构、设施787

第一节 体育行政机构787

第二节 体育设施787

第一章 文化遗迹790

第一节 古生活遗迹790

卷三十二古迹文物790

第二节 古生产遗迹791

第三节 兵防与军政活动遗址792

第二章 古代建筑物 墓葬793

第一节 古塔 牌坊 楼阁 桥梁793

第二节 祠堂 府第 庭园795

第三节 寺庙 教堂 学校795

第四节 墓葬 纪念碑(亭)797

第三章 碑记 石刻798

第一节 碑记 碑刻798

第二节 摩崖石刻与碑匾、柱联石刻801

第一节 馆藏文物803

第四章 室藏文物803

第二节 家藏文物804

卷三十三民俗806

第一章 生活习俗806

第一节 衣着806

第二节 饮食808

第三节 居住809

第四节 行船810

第五节 娱乐811

第六节 民间组织和活动场所811

第二节 家庭习俗813

第一节 婚姻习俗813

第二章 婚姻与家庭习俗813

第三章 礼仪习俗814

第一节 生礼814

第二节 婚礼815

第三节 寿礼816

第四节 丧礼816

第五节 称谓816

第四章 信仰及民间节日习俗817

第一节 信仰817

第二节 民间节日习俗819

第一节 民谣823

第五章 民谣 民谚 民间传说823

第二节 民谚826

第三节 民间传说828

卷三十四人物835

一、人物传835

二、人物录866

三、人物表882

附录883

一、重要文件、资料883

二、旧县志序、文884

三、历代诗词辑录891

四、澄海县各年份(1986—199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表906

后记909

1992《澄海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秀清主编;澄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2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