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县志》求取 ⇩

概述1

大事记6

第一篇建置 区域116

第一章 建置116

第一节 境域位置116

第二节 建置沿革116

第二章 行政区划117

第一节 明清时期117

第二节 民国时期119

第三节 建国后121

第三章 县城 镇(区)135

第一节 县城135

第二节 镇(区)136

第二篇自然环境140

第一章 地貌140

第一节 地貌特点140

第二节 地貌类型140

第二章 地质143

第三章 水文143

第一节 河流143

第二节 水质144

第一节 光能145

第四章 气候145

第二节 气温146

第三节 雨量147

第四节 蒸发量与干燥度148

第五节 季风148

第六节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149

第五章 土壤 植被153

第一节 土壤153

第一节 土地资源156

第二节 植被156

第六章 资源156

第二节 水资源157

第三节 林业资源157

第四节 野生动植物资源158

第五节 矿产资源159

第三篇人口160

第一章 数量160

第一节 明清时期160

第二节 民国时期160

第三节 建国后161

第二章 分布162

第三章 结构163

第一节 性别结构163

第二节 年龄结构164

第三节 文化结构165

第四节 职业结构165

第四章 计划生育166

第一节 工作概要166

第二节 节育手术166

第一节 第一阶段169

第一章 经济发展169

第四篇经济综述169

第二节 第二阶段170

第三节 第三阶段171

第四节 第四阶段171

第二章 经济结构177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177

第二节 产业结构178

第三节 流通结构179

第一节 社会生产效益181

第三章 经济效益181

第五节 就业结构181

第四节 基建投资结构181

第二节 社会劳动生产率182

第三节 投资效益183

第四节 财政收入183

第五节 人民生活184

第五篇种植业185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185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186

第一节 土地改革186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187

第三节 人民公社188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189

第三章 农业生产条件189

第一节 耕地189

第二节 劳动力191

第三节 耕作制度191

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191

第五节 农机具193

第二节 面积产量196

第一节 分布196

第四章 农作物及水果等生产196

第三节 种植业产值200

第四节 栽培技术201

第五节 品种改良203

第六节 肥料204

第七节 植物保护205

第六篇林业207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207

第二章 植树造林207

第一节 采种育苗207

第二节 绿化209

第三章 森林保护212

第一节 护林防火组织机构212

第二节 毗邻地区护林联防212

第三节 封山育林和护林法规212

第四节 林木病虫害防治213

第四章 落实山权、林权214

第五章 林业科技214

第一节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14

第二节 引进新品种214

第二节 集体林场215

第六章 林场215

第一节 国营林场215

第七章 林木经营216

第一节 林木蓄积量及出材量216

第二节 林木砍伐216

第三节 林木经销217

第四节 林木运输217

第八章 林业投资219

第一节 水面分布221

第二章 渔业资源221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221

第七篇水产221

第二节 水产种类222

第三章 养殖222

第一节 鱼苗、鱼种培育222

第二节 鱼塘养殖223

第三节 河涌养殖225

第四节 山塘水库养殖225

第五节 养鱼科技226

第四章 捕捞227

第一节 牧坡、牧草228

第二章 畜牧业资源228

第八篇畜牧228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228

第二节 饲料229

第三节 畜禽品种229

第三章 畜牧业的发展230

第四章 新技术的推广234

第五章 疫病防治234

第二章 水文238

第一节 水文站设置238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238

第九篇水利238

第二节 水位与流量239

第三章 农田水利239

第一节 防洪设施239

第二节 抗旱设施243

第三节 治涝排渍250

第四章 防洪 抗旱252

第一节 防洪252

第二节 抗旱254

第二节 治理256

第一节 流失256

第五章 水土保持256

第十篇工业258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258

第二章 重工业258

第一节 煤炭258

第二节 冶金259

第三节 机械259

第四节 建材260

第五节 化工260

第六节 电力261

第三章 轻工业264

第一节 塑料制品264

第二节 印刷265

第三节 食品265

第四节 纺织265

第五节 缝纫266

第六节 造纸266

第四章 手工业266

第四节 编织加工267

第三节 铁器加工267

第一节 竹器加工267

第二节 木器加工267

第五章 厂矿选载270

第十一篇交通276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276

第二章 陆路交通276

第一节 古道276

第二节 公路277

第三节 桥梁283

第四节 陆路运输288

第五节 车辆维修290

第三章 水路交通291

第一节 航道291

第二节 码头291

第三节 渡口292

第四节 水路运输293

第四章 交通管理295

第一节 陆路交通管理295

第二节 水路交通管理296

第一节 邮政网路298

第二章 邮政298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298

第十二篇邮电298

第二节 邮政业务301

第三章 电信301

第一节 电话302

第二节 电报303

第十三篇商业304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304

第二章 商业所有制305

第一节 私营商业305

第二节 国营商业306

第三节 集体商业308

第四节 个体商业和其他商业313

第三章 集市贸易315

第四章 经营管理体制316

第五章 商品购销318

第一节 生产资料318

第二节 土特产321

第三节 副食品322

第四节 日用工业品323

第二节 旅业325

第一节 饮食业325

第五节 药品325

第六章 饮食、服务行业325

第三节 其他服务业326

第七章 票证的发放与使用326

第十四篇粮油328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328

第二章 粮油购销328

第一节 建国前粮食购销328

第二节 建国后粮油购销329

第一节 粮食储存336

第三章 粮食储运336

第二节 粮食调运338

第十五篇外贸341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341

第二章 出口商品342

第一节 建国前的出口商品342

第二节 建国后的出口商品343

第三章 外贸商品收购与出口346

第一节 收购346

第二节 出口347

第四章 引进外资348

第三节 外贸财经管理348

第一章 管理机构351

第二章 企业结构351

第一节 四级企业351

第十六篇乡镇企业351

第二节 企业类型353

第三章 经营管理与效益353

第一节 经营管理353

第二节 经济效益354

第二章 财政体制355

第十七篇财政355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355

第三章 财政收支361

第一节 清代末年财政收支361

第二节 民国时期财政收支361

第三节 建国后财政收支363

第四章 财政监督368

第五章 公债和国库券369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370

第十八篇税务370

第一节 清代税制37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税制371

第二章 税制371

第三节 解放区税制372

第四节 建国后税制373

第三章 税收382

第一节 税金征收382

第二节 税务监督385

第一节 钱庄 当铺387

第二节 信用社387

第一章 金融机构387

第十九篇 金融387

第三节 银行和保险公司388

第二章 货币389

第一节 货币种类389

第二节 货币流通390

第三章 信贷391

第一节 存款391

第二节 贷款393

第一节 华侨汇款396

第四章 外汇396

第二节 来料加工外汇397

第三节 贸易外汇397

第五章 外汇信贷398

第一节 外贸贷款398

第二节 外事企业贷款398

第三节 外汇贷款398

第六章 结算399

第七章 保险400

第二章 市场管理402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402

第二十篇工商行政管理402

第三章 个体工商业管理404

第四章 企业登记406

第五章 商标注册410

第六章 经济合同管理410

第七章 广告管理411

第二十一篇物价412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412

第二章 物价管理412

第一节 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415

第三章 商品价格415

第二节 粮油和副食品销售价格418

第三节 工业品销售价格419

第四章 商品差价与比价422

第一节 商品差价422

第二节 商品交换比价424

第五章 非商品收费426

第一节 交通运输价格426

第三节 学校收费429

第二节 医疗收费429

第四节 自来水收费430

第五节 电力收费430

第二十二篇城乡建设431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431

第二章 建设431

第一节 县城建设431

第二节 圩镇建设432

第三节 废圩437

第四节 城镇建设管理439

第六节 环境保护440

第五节 乡村建设440

第三章 建筑业442

第一节 建国前建筑业442

第二节 建国后建筑业442

第二十三篇劳动工资445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445

第二章 劳动就业445

第三章 劳动管理446

第一节 用工制度446

第二节 劳动纪律447

第三节 精减、安置448

第四节 职工停薪留职448

第五节 职工调配448

第四章 工资449

第一节 工资形式449

第二节 工资改革与调整451

第五章 劳动保护452

第一节 安全生产452

第二节 锅炉安全监察454

第三节 尘毒治理454

第六章 劳动保险455

第四节 防护用品和保健食品455

第一节 公费医疗456

第二节 伤残死亡工人待遇456

第三节 工人退休退职待遇456

第四节 养老金筹集和管理456

第七章 劳动服务457

第二节 就业前培训458

第三节 劳务市场458

第一节 对待业人员管理458

第八章 “知青”工作459

第二十四篇经济管理460

第一章 计划管理460

第一节 机构沿革460

第二节 工作职能460

第三节 计划管理体制461

第四节 计划编制与实施461

第五节 计划检查462

第一节 统计资料调查463

第二章 统计463

第六节 物资统配463

第七节 综合平衡463

第二节 统计资料整理464

第三节 统计服务464

第四节 统计监督464

第三章 审计465

第一节 管理机构沿革465

第二节 审计职能、范围、内容465

第三节 审计工作466

第二节 贯彻实施《土地管理法》467

第四章 国土管理467

第一节 机构设置467

第三节 地名管理468

第四节 境域测绘468

第二十五篇政党46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高明县地方组织469

第一节 组织建设469

第二节 组织活动477

第三节 历次代表大会481

第四节 党务482

第一节 地方党组织491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高明县地方组织491

第二节 主要活动492

附:三民主义青年团高明县地方组织492

第二十六篇政权494

第一章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494

第一节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494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495

第三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99

第一节 明、清时期501

第二章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501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501

第二节 民国时期505

第三节 建国后507

第三章 干部515

第一节 干部队伍515

第二节 干部管理518

第二十七篇民政522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522

第二章 优抚工作522

第三节 抚恤残废军人523

第二节 抚恤烈士家属523

第一节 表彰革命烈士523

第四节 优待现役军属、“保垒户”及老革命人员524

第五节 优待复退军人524

第三章 救灾救济525

第四章 社会福利527

第五章 老区建设528

第六章 婚姻登记529

第二十八篇司法530

第一章 检察530

第一节 机构沿革530

第二节 刑事检察531

第三节 法纪检察532

第四节 经济检察532

第五节 监所检察532

第六节 控告 申诉检察533

第二章 审判533

第一节 机构沿革533

第二节 审判制度与程序534

第三节 刑事案件审判535

第四节 民事纠纷案件审判535

第一节 机构沿革536

第三章 司法行政536

第六节 复查冤假错案536

第五节 经济纠纷案件审判536

第二节 法制宣传537

第三节 调解537

第四节 律师537

第五节 公证538

第二十九篇公安539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539

第一节 清匪与镇反540

第二章 建国初期的重大治安活动540

第二节 反动党团登记541

第三节 禁烟、禁赌和禁娼541

第四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541

第三章 案件侦察和侦查542

第一节 政治案件侦察542

第二节 刑事案件侦查543

第四章 治安管理544

第一节 户口管理544

第三节 对四类分子教育改造545

第四节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545

第二节 出入境管理545

第五节 特种行业管理546

第六节 易燃易爆物品管理546

第七节 枪支、弹药管理546

第八节 交通管理546

第九节 消防管理548

第五章 罪犯管教549

第三十篇军事550

第一章 军事机构沿革550

第二节 征兵制552

第一节 募兵制552

第二章 兵役552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553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553

第五节 预备役554

第三章 驻军555

第一节 明代驻军555

第二节 清代驻军555

第三节 民国驻军555

第四节 建国后驻军556

第一节 地方团队557

第二节 人民武装557

第四章 地方武装557

第三节 民兵560

第五章 重要战事563

第一节 明代战事563

第二节 清代战事563

第三节 民国初年战事565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战事565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战事566

第二章 民国时期县参议会570

第一章 清末咨议机构570

第三十一篇参政议政570

第三章 人民政协高明县委员会572

第一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572

第二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会议574

第三节 机构设置575

第四节 主要活动575

第三十二篇群众团体577

第一章 农民组织577

第一节 建国前农民协会577

第二节 建国后农协和贫协578

第一节 工会组织579

第二章 工人组织579

第二节 工会工作580

第三章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583

第一节 组织583

第二节 主要活动584

第四章 妇女组织584

第一节 妇女团体584

第二节 妇女工作585

第五章 工商业者组织588

第一节 商会588

第二节 工商业者联合会589

第六章 其他群众组织590

第三十三篇教育591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591

第二章 私塾、社学及书院591

第一节 私塾591

第二节 社学592

第三节 书院592

第三章 幼儿教育592

第四章 小学教育594

第一节 概况594

第三节 学制595

第二节 管理595

第四节 课程设置596

第五节 教学方法596

第六节 主要小学596

第五章 中学教育599

第一节 概况599

第二节 管理600

第三节 学制600

第四节 课程设置601

第五节 教学方法601

第六节 主要中学602

第六章 专业教育605

第一节 农业学校605

第二节 林业学校606

第三节 师范学校606

第四节 卫生学校607

第五节 劳动大学中文专修班607

第七章 成人教育608

第一节 扫除文盲608

第二节 业余教育608

第一节 队伍状况609

第三节 广播电视大学609

第八章 教师609

第二节 待遇610

第三节 师资培训612

第九章 教育经费与教学设施612

第一节 教育经费612

第二节 教学设施616

第十章 勤工俭学616

第一节 机构617

第二章 卫生防疫617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617

第三十四篇卫生617

第二节 防病治病618

第三节 公共卫生621

第四节 预防接种622

第三章 妇幼保健622

第一节 妇女保健622

第二节 儿童保健623

第四章 医疗624

第一节 概况624

第二节 医疗单位625

第三节 设备及分科628

第五章 医疗制度629

第一节 公费医疗629

第二节 合作医疗630

第六章 药政630

第一节 药检630

第二节 制剂630

第七章 医学教育与科研631

第一节 医学教育631

第二节 医学科研成果632

第三十五篇科技633

第一章 科技机构633

第一节 管理机构沿革633

第二节 学术团体633

第三节 研究机构634

第二章 科技队伍635

第一节 队伍概况635

第二节 职称评定和职称改革635

第三节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636

第一节 科研项目637

第三章 科技研究推广637

第二节 科研成果638

第三节 地震测报641

第四节 科技经费642

第三十六篇文化艺术643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643

第二章 群众文化643

第一节 机构643

第二节 活动644

第一节 戏剧646

第三章 文学艺术646

第二节 曲艺648

第三节 著作652

第四节 雕刻657

第四章 电影657

第五章 图书档案658

第一节 图书658

第二节 档案661

第六章 报刊661

第一节 报纸661

第一节 明、清时期《高明县志》662

第七章 县志编修662

第二节 杂志662

第二节 新县志编纂663

第三十七篇体育664

第一章 机构 设施 经费664

第一节 机构664

第二节 设施664

第三节 经费665

第二章 学校体育665

第三章 群众体育666

第一节 舞狮与武术666

第二节 龙舟竞渡667

第三节 球类活动668

第四节 长跑活动668

第五节 弈棋及拔河668

第四章 运动会669

第五章 人才培训672

第一节 体育师资培训672

第二节 运动员及裁判员培训672

第三节 业余体校及训练班672

第一节 设施674

第二章 广播674

第一章 管理机构沿革674

第三十八篇广播电视674

第二节 播音时间677

第三节 播音内容677

第四节 培训技术队伍677

第三章 电视678

第三十九篇文物胜迹679

第一章 古遗址679

第二章 古建筑681

第三章 古墓葬682

第四章 碑刻683

第五章 近现代史迹684

第六章 馆藏文物685

第一节 出土文物685

第二节 珍藏文物686

第七章 胜迹686

第四十篇民族、姓氏689

第一章 民族689

第二章 姓氏689

第一节 生活习俗699

第一章 风俗699

第四十一篇风俗语言699

第二节 岁时习俗702

第三节 礼仪习俗704

第四节 陋习707

第二章 语言709

第一节 方言709

第二节 土话709

第三节 推广普通话711

第四节 谚语712

第五节 歇后语713

第二章 华侨概况715

第一节 出国情况715

第四十二篇华侨715

第一章 侨务机构沿革715

第二节 分布716

第三节 职业状况719

第四节 社团组织719

第五节 知名人物721

第三章 华侨、港澳同胞对家乡建设的贡献721

第一节 经济建设722

第四章 归侨和侨眷723

第二节 文化建设723

第三节 公益事业723

第一节 归侨724

第二节 侨眷724

第五章 侨务工作726

第一节 贯彻落实侨务政策726

第二节 接待交往727

第三节 提供探亲旅游服务727

第六章 高明县归国华侨联合会728

附:港澳同胞概况728

一、人物传略731

第四十三篇人物731

二、名录756

附录765

一、1989—1993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统计765

二、前《高明县志》序767

三、1981年底恢复高明县建制文件771

四、高明县建新县城碑记773

五、为建设高明大桥捐资芳名774

后记778

1995《高明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高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5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崇明县志(1989 PDF版)
崇明县志
1989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昆明县志  5( PDF版)
昆明县志 5
昆明县志  4( PDF版)
昆明县志 4
昆明县志  1( PDF版)
昆明县志 1
嵩明县志  3( PDF版)
嵩明县志 3
高平县志( PDF版)
高平县志
高县志  3(1976 PDF版)
高县志 3
1976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高县志  2(1976 PDF版)
高县志 2
1976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高县志  1(1976 PDF版)
高县志 1
1976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广西通志  人事志(1998 PDF版)
广西通志 人事志
1998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高要县志(1996 PDF版)
高要县志
1996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高平县志(1992 PDF版)
高平县志
1992 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云南省志  卷56  公安志(1996 PDF版)
云南省志 卷56 公安志
1996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高阳县志(1999 PDF版)
高阳县志
1999 北京:方志出版社
高明寺志(1995 PDF版)
高明寺志
1995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