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医疗数据及诊断试验》求取 ⇩

目录1

第一章 处方、医嘱及用药1

第一节 医用化学元素符号1

第二节 医用缩写词3

一、生理解剖3

二、化验检查3

三、生化血清检验5

四、临床诊断6

五、常用药物及激素类7

六、度量衡类11

第三节 处方、医嘱常用缩写词12

第四节 用药剂量13

一、成人量13

二、老人量13

三、婴儿、小儿量14

(一)婴儿量14

(二)小儿量14

(二)皮下注射15

(一)肛门灌注15

五、不同用药途径的剂量15

四、老、幼剂量快速折算法15

(三)肌内注射17

(四)静脉注射17

第五节 液体浓度简易快速换算法17

一、稀释酒精简易计算法17

(一)公式17

(二)简便法17

二、十字指示法17

一、公制与市制度量衡换算19

第六节 医用度量衡名称、单位及代号19

二、临床常用度量衡名称、单位及符号22

三、中药计量与公制量换算22

四、中药古方量合今量23

五、放射性元素计量23

六、镭及同位素半衰期24

(六)性成熟期25

(七)青年期25

(八)壮年期25

(五)学龄期25

(九)老年期25

二、女性发育25

(一)年龄分期25

(一)胎儿期25

(三)乳儿期(婴儿期)25

(二)新生儿期25

一、发育分期25

第一节 分期25

第二章 人体发育25

(四)乳齿期25

(二)月经26

(三)卵巢周期性变化26

(五)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27

(四)卵巢激素的作用27

第二节 体型、体重与身长28

(一)正常人体重28

(二)身长与体重关系28

第三节 体温28

一、正常人体温28

二、体温与脉搏关系29

(二)类型30

(一)分级30

三、体温与基础代谢关系30

四、体温分类30

五、发热分期31

(一)增进期31

(二)极期(稽留期)31

(三)减退热(下降期)31

六、体温换算公式31

(一)摄氏变华氏31

(二)华氏变摄氏32

(三)简易式32

七、低温疗法对机体的影响32

八、胃内降温法效果32

(一)呼吸空气量33

二、呼吸空气量及气体成分33

(四)呼吸频率与心跳比率33

(三)临床意义33

(二)成人不同体位的呼吸频率33

一、呼吸频率33

第一节 呼吸33

第三章 呼吸系统33

(一)小儿正常值33

(二)呼吸无效区(死腔)34

(三)肺呼吸气体成分34

(四)每分钟换气量34

(三)临床意义35

(一)肺活量35

二、通气功能试验35

(一)正常值35

(二)试验方法35

一、拚气试验35

第二节 诊断试验35

(二)时间肺活量37

(三)通气量37

三、换气功能试验(重复呼吸试验法)40

(一)正常值40

(一)痰量41

五、痰液检查41

(二)粘稠度41

(二)临床意义41

(二)临床意义41

(一)正常值41

四、分侧肺功能试验41

(三)色泽42

(四)气味42

(五)显微镜检查42

六、胸腔积液、脓胸43

(一)外观及臭味43

(二)细菌培养43

七、渗出液与漏出液43

八、其他44

(一)气管44

(二)支气管44

(三)肺44

(七)胸围差额45

(六)胸骨厚度45

(五)空瓮性呼吸音45

(四)鼓音的空洞直径45

第四章 消化系统46

第一节 胃、食管46

一、胃液分析46

(一)检查方法46

(二)物理检查47

(三)化学检查48

三、胚胎抗原免疫血清检查51

二、无管胃液分析51

(四)显微镜检查51

四、纤维窥镜摄影检查52

五、血清铝反应52

六、血清乙酰胆碱酯酶测定52

(一)正常值(微当量/毫升小时)52

(二)临床意义52

(一)食管53

九、其他53

(二)钡剂灌肠及充气造影53

(一)钡餐透视53

八、X线检查53

(一)正常值53

七、血浆胃蛋白酶原53

(二)临床意义53

(二)胃54

第二节 肠54

一、小肠54

(一)放射性同位素碘131—油酸试验54

(三)其他55

(一)胆红素代谢试验55

一、机能试验55

第三节 肝脏55

二、大肠55

(二)乙状结肠镜检查55

(一)X线检查(钡餐透视或钡剂灌肠)55

(二)小肠55

(二)蛋白质代谢机能试验65

(三)脂肪代谢试验78

(四)碳水化合物(或糖类)代谢试验84

(五)解毒功能试验88

(六)排泄染料功能试验90

(七)合成试验93

(八)酶的测定96

(九)醛固酮(醛酮)测定115

(十)利尿试验115

(十一)尿中17—酮类固醇测定116

二、特殊检查116

(一)超声波检查116

(二)铬51—红细胞肝脾区体表测定120

(三)肝脏扫描121

(四)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肝血流量122

(五)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肝胆功能124

三、其他130

(一)门静脉内压力130

(二)门静脉循环时间130

(四)肝静脉压131

(三)脐静脉循环时间131

(五)腹水132

(六)血浆胶体渗透压132

(七)淋巴循环功能不全133

(八)肝脏重量133

(九)肝右、左叶比率133

(十)肝脏大小134

第四节 胆道135

一、胆囊检查135

(一)定位法135

(二)十二指肠引流术135

(三)胆囊造影138

(四)胆管造影139

(五)超声波检查140

第五节 胰腺141

一、胰液检查141

(五)胆汁化学成分141

(二)胰液物理特性141

(一)胰液抽取方法141

(四)影响胆汁分泌的因素141

(三)胆汁分泌量141

(二)胆囊容积141

(一)胆囊大小141

二、其他141

二、血液检查142

(一)胰淀粉酶143

(四)脂肪耐量试验144

(三)血糖144

(二)血清脂肪酶144

(五)胰液素—吗啡试验145

(六)新斯的明试验146

(七)抗凝血酶试验146

(八)碘131—三油酸酯试验146

三、尿液检查146

(一)尿糖146

(二)尿淀粉酶146

(二)正常值147

(三)临床意义147

(一)方法147

四、粪便检查147

五、十二指肠液内胰淀粉酶测定148

(一)方法148

(二)正常值148

(三)临床意义148

六、胰腺功能检查149

(一)葡萄糖耐量试验149

(二)饭后二小时血糖测定151

(三)皮质素葡萄糖耐量试验151

(五)胰岛素耐量试验152

(四)伊克斯统及罗斯氏试验152

(六)葡萄糖+胰岛素耐量试验154

(七)尿糖定性及定量试验154

(八)肾上腺素散瞳试验154

(九)甲苯磺酰丁脲钠盐试验(简称甲磺丁脲试验)155

(十)亮氨酸试验156

(十一)饥饿试验156

(十二)血浆胰岛素测定156

(十三)淀粉耐量试验156

(一)脾脏测量157

一、物理检查157

第六节 脾脏157

(三)胰岛每日分泌胰岛素量157

(一)胰小岛总数157

七、其他157

(二)胰小岛大小157

(二)脾脏肿大分级158

二、机能检查158

(一)肾上腺素试验158

(二)超声波检查158

第七节 粪便检查159

(三)颜色159

(二)气味159

(一)量159

一、物理检查159

(二)脾脏大小159

(四)脾存血量159

(三)脾脏重量159

(一)脾脏位置159

三、其他159

(四)性状160

(五)结合脂酸161

(六)氮排泄161

(四)游离脂酸161

(七)粪脂化学测定(平衡试验)161

(五)粘液161

(三)中性脂肪161

(二)脂肪总量161

(一)隐血161

二、生化检查161

(八)粪锰162

三、镜检162

(一)食物残渣162

(二)细胞162

(三)寄生虫162

(四)寄生虫卵163

(六)心脏面积165

(五)第四弓弧弦165

(四)主动脉弓降部横径165

(二)纵径165

(三)辐径165

一、心脏测量165

第一节 物理检查165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165

(一)横径165

(七)左心室流出道与流入道长度比率166

(八)正常心界166

(一)每分钟排血量167

(二)不同运动时的排血量167

三、心缩排血量167

二、不同年龄心尖搏动位置167

(三)每天很少活动的人心脏排血量168

四、脉搏168

(一)正常传播速度168

(二)脉搏与年龄、性别、运动的关系168

(三)临床意义168

五、心率168

(一)正常成人168

(二)婴儿168

(三)儿童168

(一)是否产生杂音的表示公式169

七、心脏杂音169

(二)杂音强度169

六、心音169

(一)各心音所占时间169

(二)各心音间距离169

八、心律失常170

(一)心动过缓的鉴别170

(二)心动过速的鉴别170

(二)血压计171

(三)动脉血压测量171

(一)组成血压三因素171

九、血压171

(四)血压正常值(毫米汞柱)172

(五)临床意义172

(六)脉压差(平均)172

十、静脉压173

(一)平均正常值173

(二)临床意义173

(六)静脉内压力174

十二、中心静脉压174

(五)肺动脉狭窄时174

(二)测定方法174

(一)正常值174

(三)肺动脉174

(二)右心室174

(一)右心房174

十一、心脏及大血管各部分压力(毫米汞柱)174

(四)肺毛细血管174

(三)临床意义176

十四、微循环177

(五)压力177

(四)流速177

(三)容量177

(二)微血管内径177

(一)组成177

(一)0级177

(四)Ⅲ级177

(三)Ⅱ级177

(二)Ⅰ级177

十三、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分级177

(五)缺点177

(四)并发症177

(七)微循环调节178

(六)灌流量178

(八)微循环功能状态试验179

十五、循环时间测定180

十六、冷压试验180

(一)方法180

(二)正常值180

(三)临床意义180

(四)禁忌症180

(一)正常值183

(二)临床意义183

(一)正常值183

三、血清黑藻糖测定(微量法)183

(二)临床意义183

一、碳酸酐酶活性测定183

二、蛋白结合己糖(超微量法)测定183

(二)临床意义183

(一)正常值183

第二节 生化检查183

(一)血氧184

四、气体分析184

(三)肺性脑病时血氧的改变186

(二)二氧化碳结合力186

五、体液容量187

(一)血浆容量与血液容量187

(二)细胞外液有效量187

(二)临床意义188

一、纵线188

第四节 心电图188

(二)临床意义188

(一)正常值188

三、抗链球菌激酶(安德生法)188

(二)临床意义188

(一)正常值188

二、抗粘醣酶(奎因法)(抗透明质酸酶)188

(一)正常值188

一、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定度(陆氏法)188

第三节 血清学检查188

(三)正常P—R间期最高值189

五、QRS综合波189

(二)儿童189

(一)成人189

(一)时间189

(二)胸导联189

三、P波189

四、P—R间期189

(三)方向189

(二)电压(振幅)189

(一)时间宽度189

二、横线189

(三)肢体导联190

六、S—T段191

七、T波191

(一)方向191

(二)电压(振幅)191

(三)简易算法192

(二)心室率(次/分)192

(一)心房率(次/分)192

十一、心率计算192

(二)电轴左偏192

十、电轴及钟向转位192

九、Q—T间期192

八、U波192

(一)电轴右偏192

第五节 运动试验193

(一)方法193

(二)判定标准及临床意义193

(二)红细胞容量的铬51测定194

(三)临床意义194

一、循环血容量测定194

(一)示踪剂及测定方法194

第六节 放射性同位素检查194

二、碘131——三油酸脂试验195

第七节 受体学说简介196

一、受体196

二、效应器官的受体类型及对肾上腺素能刺激的反应196

(一)心脏重量198

(二)心脏位置198

三、作用于受体的兴奋剂与阻滞剂198

第八节 其他198

(七)心脏指数199

(十)总氧利用率199

(九)心肌兴奋性199

(八)总外周阻力指数199

(十一)内脏血流与血压的关系199

(六)心导管199

(五)心房壁厚度199

(四)心室壁厚度199

(三)心脏大小199

第六章 泌尿系统201

第一节 尿201

一、正常尿中化学成分201

(一)总固体201

(二)有机物201

(三)无机物201

(四)疾病时尿液中不正常成分203

二、物理检查203

(一)气味203

(二)颜色203

(四)尿量205

(三)透明度205

(五)比重206

(六)三杯尿试验208

三、化学检查208

(一)反应或酸碱性208

(三)抗透明质酸酶(抗粘醣酶)抗体测定208

(二)蛋白质209

(三)尿糖212

(四)尿酮(丙酮或醋酮)213

(八)胆盐试验(纳氏法)214

(九)脓反应214

(七)乳糜尿214

(六)隐血(血红蛋白)214

(五)乙酰乙酸(双醋酸)及β—羟丁酸214

四、显微镜检查215

(一)各种细胞及结晶体镜下(高倍镜)报告标准215

(二)尿沉渣检查215

(三)闪光细胞218

(四)细菌计数(中段尿培养)218

(五)尿十二小时细胞计数(尿沉淀物和细胞计数)218

(一)无机物220

(六)1小时细胞排泄率220

五、尿中化学成分检查220

(二)有机物223

第二节 肾功能试验226

一、测定尿中渗透压(冰点法)226

(一)生理性改变226

(二)肾前性病变226

(三)肾小管坏死226

二、甘露醇试验226

三、L试验法226

(四)临床意义227

(一)方法227

五、浓缩试验227

四、稀释试验227

(三)禁忌症227

(二)正常值227

(一)方法227

六、简化浓缩试验228

(一)方法228

(三)临床意义228

(二)正常值228

(四)禁忌228

(三)临床意义229

八、每3小时尿比重试验229

(五)禁忌症229

(四)校正方法229

(二)正常值229

(一)方法229

七、抗利尿剂浓缩试验(脑垂体后叶素浓缩试验)229

(三)临床意义229

(二)正常值229

(一)方法230

(二)正常值230

(三)临床意义230

九、昼夜尿比重试验(莫氏试验)230

(一)方法230

(一)方法231

(二)正常值231

(三)临床意义231

十、肾排泄功能试验(酚红排泄试验)231

(二)正常值231

(三)临床意义232

十一、肾脏清除功能试验232

(一)尿素廓清试验(脲清除率)232

(二)24小时内生肌酐清除率233

(三)肾血流量测定法(用酚红肾清除率测定)234

十二、酸碱平衡试验(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235

(一)正常值236

(二)临床意义236

(二)临床意义237

十三、非蛋白氮测定(微量测定)237

(一)正常值237

十四、尿素氮(血液脲氮)测定238

(一)正常值238

(二)临床意义238

十五、血中肌酐238

(一)正常值238

(二)临床意义238

(二)临床意义239

(一)正常值239

(二)临床意义239

(一)正常值239

十六、血中肌酸239

十七、血中尿酸239

第三节 X线检查240

一、肾盂造影240

(一)方法240

(二)临床意义240

二、肾周围充气造影240

(三)临床意义241

(二)正常曲线241

(一)示踪剂241

二、同位素肾图241

第四节 同位素检查241

(二)目的241

(一)试剂241

一、肾脏扫描241

三、逆行膀胱造影241

(二)肾脏位置244

(三)肾下垂分度244

(一)正常人一侧肾重244

第五节 其他244

(四)肾单位245

(五)肾脏再生修复所需时间246

(六)肾脏破坏程度与生理功能246

(七)膀胱容量246

(四)精子活动力247

(三)稠度247

(二)色泽247

(一)量247

一、精液检查247

第一节 男性247

第七章 生殖系统247

(五)精子计数248

(六)精子形态248

(七)白细胞248

(八)红细胞248

(五)白细胞249

(四)红细胞249

(三)上皮细胞249

(二)卵磷脂小体249

(九)生发细胞249

二、前列腺液检查249

(十)精液采取249

(一)颜色249

第二节 女性250

一、小便妊娠试验250

(一)青蛙妊娠试验250

(一)入口平面251

二、骨盆测量251

(二)妊娠免疫试验251

(二)中骨盆平面(狭窄平面)252

(三)出口平面252

(四)耻骨弓252

(五)骨盆倾斜度252

(六)骨盆轴(产轴)252

三、羊水量252

(一)正常值252

六、产后253

(一)产后出血253

(三)胎盘娩出期(第三产程)253

(二)泌乳253

(二)临床意义253

(二)胎儿娩出期(第二产程)253

(一)开口期(第一产程)253

五、分娩253

四、预产期计算法253

(三)胎盘创面完全愈合时间254

(四)产后排卵254

七、子宫颈粘液查羊齿结晶254

(一)符号及其意义254

(二)临床意义254

八、尿中孕二醇正常值254

(二)新生儿255

(四)幼儿255

(一)小儿期一般值255

(五)学龄儿童255

(六)成人255

(三)婴儿255

(二)血清255

(一)全血255

二、固体总量255

一、全身血量255

第一节 血液物理检查255

第八章 血液系统255

三、容积255

(二)成人256

七、骨髓内压力256

(二)成人256

(一)小儿期256

六、酸碱度256

(四)血浆(成人)256

(一)小儿期256

五、粘度256

(三)血清256

(二)红细胞(小儿期)256

(一)全血256

四、比重256

(二)正常值257

(一)大小257

二、红细胞257

(二)临床意义257

第二节 血液中各种细胞检查257

一、血红蛋白257

(一)正常值257

(三)临床意义258

三、红细胞容积(压积)259

(一)正常值(容积%)259

(二)临床意义260

四、血液指数260

(一)相对指数计算260

(二)容积指数(容最指数)261

(三)饱和指数262

(四)绝对指数262

第三节 血液化学检查275

一、血清内无机成分275

(一)钠(火焰光度法)275

(二)钾(火焰光度法)275

(三)氯化物276

(四)镁277

(五)钙、磷277

(二)铜278

(三)铁278

二、血清内微量元素278

(一)锌278

(四)饱和铁279

(五)硒279

(六)砷279

(七)锰279

(十三)钼280

(十五)矾280

(十四)碲280

(十一)镉280

(十二)锡280

(十)汞280

(九)铅280

(八)钴280

(二)血氨(全血)281

(一)血氧(全血)281

四、血液中气体含量281

(四)维生素戊281

(二)维生素乙12(微微克%)281

(一)维生素甲(微克%)281

三、血清中维生素类含量281

(三)维生素丙281

(七)动脉血二氧化碳含量(容积%)282

(一)肝素量(毫克%)282

五、全血中有机化学成分含量282

(六)动脉血氧分压(毫米汞柱)282

(五)二氧化碳张力分压(毫米汞柱)282

(四)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282

(三)细胞外氨代谢正常值(微毫克%)282

(二)高铁血红蛋白(克%)283

(三)乳酸283

(四)丙酮酸283

六、酮体283

(一)正常值(血浆)283

(二)临床意义283

(三)碱剩余或碱缺失(毫克当量/升)284

(四)缓冲碱(毫克当量/升)284

(一)酸碱度284

七、血液酸碱度测定284

(二)标准碳酸氢钠284

第四节 血液病特殊试验285

一、贫血检查285

(一)血清维生素乙12测定285

(二)同位素维生素乙12吸收试验285

(三)血清叶酸量测定285

(一)束臂试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286

二、出血性疾病诊断试验286

(四)地中海性贫血实验室检查286

(二)血小板计数(立方毫米)288

(三)出血时间288

(四)凝血时间289

(五)血块退缩(收缩)时间289

三、凝血因子缺损检验290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兔脑粉法)290

(五)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91

(六)凝血酶时间291

(三)第V因子测定291

(二)凝血酶原消耗时间测定291

(四)第Ⅶ因子测定291

(七)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292

(八)纤维蛋白元定量292

(九)凝血活酶生成试验292

四、纤维蛋白溶解酶活力测定292

(一)纤维蛋白溶解试验292

(四)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293

(五)凝血酶时间试验293

(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293

(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293

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试验294

(一)Fi试验294

(二)优球蛋白时间294

(三)凝血酶时间294

(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数值294

(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症的鉴别295

六、再钙化时间295

七、溶血性疾病检验295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295

(四)抗人球蛋白试验297

(五)溶血性贫血有关检查297

(二)红细胞酸脆性增加试验(酸性溶血试验)297

(三)寒冷性(冷性)溶血试验297

(一)正常值299

(二)临床意义299

二、抗纤溶酶299

(一)正常值299

(二)临床意义299

第五节 血液中酶的检查299

一、血液谷胱甘肽测定299

一、凝集试验300

(一)正常值300

(一)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氏试验)300

(二)临床意义300

第六节 血清学检查300

三、血清溶菌酶及尿内溶菌酶300

(二)变形杆菌交叉反应(韦尔—费利克斯及立克次体凝集试验)302

(三)波状热杆菌凝集试验(赖特及赫德尔森氏凝集试验)303

(四)土拉伦斯杆菌凝集试验304

(五)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凝集试验304

(六)嗜异性凝集试验(保尔—邦内尔氏凝集试验)305

(七)冷凝集试验305

(九)细菌性痢疾杆菌凝集试验306

(十)血凝集反应306

(八)血细胞凝集抑制试验(血凝抑制试验)306

二、沉淀试验307

(一)血吸虫环卵膜沉淀试验(皮内试验)307

(二)梅毒血清沉淀试验307

(六)钩端螺旋体病补体结合试验308

(五)梅毒血清补体结合试验308

(四)乙型脑炎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308

(简称抗“O”试验)308

(二)抗链球菌激霉抗体测定308

(一)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308

三、补体结合试验308

(七)包囊虫病补体结合试验309

(八)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补体结合试验309

(九)毒浆虫病诊断检查309

(三)临床意义310

(二)结果判定310

二、包囊虫病皮内试验310

(一)方法310

一、布鲁氏菌病皮内试验310

第七节 皮内试验310

(十)血清凝集溶解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310

(一)方法310

(二)结果判定311

(三)临床意义311

第八节 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查311

一、碱性磷酸酶染色311

(一)临床意义311

(二)鉴别诊断意义311

三、过氧化酶染色法312

(二)临床应用312

(一)临床意义312

二、糖原染色312

(二)临床应用312

(一)临床意义312

(一)2小时血块法313

一、红斑性狼疮细胞找寻法313

第九节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法313

(二)临床应用313

五、铁染色313

(二)鉴别诊断价值313

(一)临床意义313

四、尿液水解试验313

(一)意义313

(二)抗凝骨髓液及抗凝血液检查法314

二、“红斑狼疮现象”寻找法314

(一)方法314

(二)检查所见314

第十节 铬51—红细胞寿命测定315

(二)红细胞平均寿命(正常范围)315

(一)红细胞外表半生存时间(正常范围)315

一、正常值315

(三)狼疮细胞的临床意义315

(三)临床意义315

(二)结果判定315

(一)方法315

三、白细胞皮内试验315

三、骨髓液细胞分类检查正常值316

二、骨髓各系统细胞大小及形态特征316

四、骨髓液各成形物正常比例316

第十一节 骨髓细胞检查316

二、临床意义316

一、各年龄骨髓细胞分类计数316

(三)临床意义325

(一)粒细胞系统与有核红细胞比率正常值325

七、粒细胞系统、有核红细胞比率变化的临床意义325

(二)临床意义325

(二)巨核细胞325

(一)正常值325

六、巨核细胞计数(涂片法)325

五、骨髓有核细胞计数325

第十二节 莫斯奇林正常脾象326

第十三节 其他327

(一)红细胞327

(二)血红蛋白携氧能力327

(三)白细胞寿命327

(四)血小板327

(五)血液组成327

(六)血型327

(八)血浆中凝血因子328

(七)饱和铁(能与血清铁结合的乙1球蛋白总量,总铁结合力)328

(一)破坏超过50%330

(一)成人腺脑垂体机能减退症330

三、垂体疾病诊断试验330

(三)破坏达95%左右330

(二)破坏75%330

第九章 内分泌腺系统330

二、垂体破坏程度与临床表现330

(二)临床意义330

(一)正常值330

一、血中生长激素浓度330

第一节 脑垂体330

(二)后(神经)脑垂体机能减退332

四、其他335

(一)垂体大小335

(二)位置335

(三)细胞组成335

(一)与盐类肾上腺皮质激素去氧皮质酮及醛固酮有关的主要检查336

一、肾上腺皮质功能检查336

(四)脑垂体分泌激素336

第二节 肾上腺功能检查336

(二)与糖类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氢化皮质素有关的主要检查337

二、肾上腺髓质功能试验351

(一)药理学试验351

(二)化学测定355

三、其他357

(一)肾上腺重量357

(二)正常成人24小时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平均分泌量357

(一)基于甲状腺激素对组织的试验358

第三节 甲状腺358

一、功能检查358

(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测定361

(三)基于甲状腺聚碘功能试验365

(四)根据垂体与甲状腺轴设计的试验371

(五)放射性同位素有关试验374

(六)血清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测定375

(七)高氯酸盐排泌试验380

(十一)尿肌酸、肌酐测定381

(十)血清铜、铁测定381

(九)骨龄测定381

(八)经鞣酸处理的红细胞对甲状腺球蛋白的凝集性抗体滴定价测定381

二、其他382

(一)甲状腺位置382

(二)甲状腺重量382

(三)甲状腺中贮碘量382

(四)血液供应382

(五)甲状腺球蛋白分子量382

(六)甲状腺肿大分度382

一、甲状旁腺功能检查383

(一)血钙测定383

第四节 甲状旁腺383

(七)我国人产热量(千卡/小时/平方米)383

(二)血钙减少试验384

(三)人工促成血钙减少试验384

(四)丰氏双氢速变固醇试验384

(五)钙耐量试验(钙负荷试验)384

(六)尿钙测定385

(七)尿钙、磷排泄试验387

(八)过度换气试验387

(九)磷的测定389

二、其他393

(一)甲状旁腺组成393

(二)甲状旁腺大小393

(三)甲状旁腺重量393

(四)甲状旁腺素393

(五)甲状旁腺细胞393

(六)正常钙、磷浓度乘积393

(七)血钙分类393

(九)血磷394

(八)血浆蛋白结合钙394

第十章 神经系统395

第一节 一般检查395

一、意识状态395

二、精神状态395

三、语言能力395

四、体位395

五、体表395

八、脊柱396

第二节 物理检查396

七、颈部396

一、颅神经396

(一)嗅神经396

(二)触诊396

(五)五官396

(四)听诊396

(三)叩诊396

(一)视诊396

六、头部396

(二)视神经397

(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398

(四)三叉神经399

(五)面神经399

(六)听神经399

(七)舌咽及迷走神经400

(八)副神经401

(九)舌下神经401

二、运动系统402

(一)姿势与步态402

(四)肌张力404

(三)肌力404

(二)肌营养状况404

(五)共济运动405

(六)不自主运动405

三、感觉系统检查406

(一)浅感觉406

(二)深(本体)感觉407

(三)皮层(综合)感觉407

(四)感觉障碍的临床意义407

(一)深反射(本体反射)409

四、反射检查409

(二)浅反射412

(三)病理反射412

(四)阵挛414

五、失语症及失用症414

(一)感觉性失语414

(二)运动性失语415

(三)混合性失语415

(四)书写机能障碍415

(一)出汗、竖毛和血管舒缩反射416

六、植物神经检查416

(六)失用症416

(五)诵读机能障碍416

(二)内脏反射418

第三节 穿刺检查419

一、穿刺方法419

(一)腰椎穿刺419

(二)小脑延髓池穿刺法420

(三)脑室穿刺420

(四)眶顶穿刺421

二、脑脊液检查422

(五)前囟穿刺422

(六)前囟脑室穿刺422

(一)物理检查423

(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428

(三)脑脊液生化检查430

(四)脑脊液胶质反应439

(五)脑脊液生物学反应439

(六)脑脊液细菌检查440

(九)各种颅内疾患时脑脊液变化441

(七)细菌培养441

(八)动物接种441

第四节 造影检查442

一、脑血管造影442

(一)适应症442

(二)禁忌症442

(三)造影剂442

(四)造影剂用法443

(二)禁忌症444

(三)方法444

(一)适应症444

二、气脑造影444

(四)术中反应445

(五)术后反应445

(六)正常侧脑室、第三脑室(前后位)测量值445

(七)正常第三脑室、导水管及第四脑室测量值446

三、脑室造影446

(一)适应症446

(六)反应及处理方法447

(五)摄片447

(二)禁忌症447

(四)注意事项447

(三)方法447

四、脊髓造影448

(一)方法448

(二)临床意义448

五、上矢状窦造影449

(一)适应症449

(二)禁忌症449

(三)方法449

第五节 脑超声波检查449

一、仪器449

二、原理450

三、适应症450

四、操作方法450

(四)中线波451

(三)底波451

(二)进波451

五、正常波型451

(一)始波451

(五)脑室波452

六、病理波型452

七、脑超声波检查计算法452

二、临床意义453

一、脑电发生453

第七节 脑电图检查453

一、示踪剂453

第六节 脑扫描检查453

二、常见脑波频率与波幅454

(一)α波(甲型波)454

(二)β波(乙型波)454

(三)γ波(丙型波)454

(四)δ波(丁型波)454

(五)θ波(TheTa)454

(六)中快波(未名波)454

(八)K—综合(K—Complex)455

(九)峰波455

(七)三相波(负正负)455

(六)多发性棘慢波综合455

(十)复形波455

五、正常脑电图455

四、波型455

(五)棘慢波综合455

(四)平顶波455

(三)间波455

(二)棘波455

(一)正弦波455

三、波幅标准455

六、异常脑电图456

(一)癫痫456

(二)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脓肿、血肿等)456

(三)脑部感染性疾病457

(四)脑血管疾病457

(五)颅脑外伤457

(二)波幅458

(一)上升时间458

(四)中位数及95%位数458

(三)波幅差百分比458

一、原理458

第八节 脑电阻图(脑血流图)458

二、脑电阻图正常值458

(五)波型459

(六)上升角460

三、临床意义460

第九节 其他460

(一)头皮平均厚度460

(二)脑干总长460

(三)中脑导水管460

(一)正常视野范围(白色视标3/330)462

(一)正常值462

三、眼压462

(三)周边视野462

(二)中央视野462

(四)中间视野462

(二)视力462

(一)明视距离462

一、视力检查462

第一节 眼462

第十一章 感觉器官462

二、视野462

(二)眼压试验方法463

四、外眼检查464

(一)角膜464

(二)前房464

(三)瞳孔(白昼室内光线下)464

(二)视神经乳头465

六、其他465

(四)眼球465

(一)正常眼底动静脉宽度比例465

五、眼底检查465

第二节 耳的听力检查466

一、听力范围466

二、听觉功能试验466

(一)耳语测验466

(二)音叉试验466

(一)根据病情决定输液量470

二、输液量470

(二)成人470

(一)小儿470

一、失液量判定470

第一节 输液470

第十二章 急危症常用治疗公式470

(二)根据体表面积计算补液量472

(三)根据休克指数判定补液量473

(四)根据倾斜试验判定补液量473

三、电解质毫克与毫克当量换算法474

(一)相当值474

(二)毫克换算为毫克当量474

(三)常用电解质由毫克%变为毫克当量/升算法475

(四)正常血浆中阴阳离子浓度476

四、输液方法476

(一)输液速度476

(二)输液部位476

五、几种常见病的补液法477

(一)禁食病人每日应补充液体电解质量477

(二)流行性出血热各期补液477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补液478

(四)烫伤时补液484

(一)按血红蛋白上升程度估计486

六、低分子右旋醣酐在扩容中用量486

(三)测定红细胞压积计算法487

(四)右旋醣酐用量487

(二)右旋醣酐补量计算公式487

(二)抗凝剂用量488

(二)不同病情的输血量488

三、输血量488

(一)不同年龄的输血量488

(一)抗凝剂与血液比例488

二、抗凝剂用法488

一、输血指征488

第二节 输血488

四、输血效果489

五、输血速度489

(一)小儿489

(二)成人489

(三)血红蛋白低于3克%者489

(四)心机能不全者489

六、库血与氨含量489

一、酸中毒时碱性药物用量490

(一)碳酸氢钠溶液490

第三节 几种重症的急救用药490

(二)乳酸钠溶液491

(三)三羟甲基氨基甲烷492

(四)不同程度酸中毒时补碱量493

(五)纠正酸中毒用碱性药时注意事项494

二、糖尿病酮中毒时胰岛素用量494

(一)常用公式494

(二)简易公式495

(三)按尿糖定性估计胰岛素增减量495

(四)按尿糖颜色估计胰岛素增减量495

二、浓缩性高钠时水分补充496

(一)高钠496

(二)原因496

(三)症状及缺水程度估计496

(四)处理496

(一)正常血钾含量497

五、低血钾及高血钾治疗497

四、低血钠症补钠计算法497

(二)用法497

(一)公式497

(二)高血钾紧急处理498

(三)低血钾补钾量计算498

六、颅内压增高时脱水剂用量499

(一)20%甘露醇499

(二)25%山梨醇499

(三)30%尿素499

(四)50%葡萄糖499

(五)醋唑磺胺499

第四节 重危症抢救常用配方499

一、心脏复苏针499

(一)心脏复苏三联针499

(三)适应症500

(二)用法500

(一)配方500

三、能量合剂500

二、呼吸中枢兴奋三联针500

(二)心脏复苏四联针500

(一)配方500

(二)用法和作用501

(三)其他501

四、利尿合剂501

(一)利尿合剂501

(二)改良利尿合剂501

(三)作用502

(一)配方502

六、冬眠混合注射液502

(一)配方502

(二)用法502

五、去甲基肾上腺素外漏时局部浸润治疗处方502

(二)适应症503

(三)给药方法503

(四)用量503

(一)青霉素皮试504

二、四种常用药物皮肤过敏试验504

一、细胞色素丙过敏试验504

第五节 常用几种药物皮肤过敏试验504

(五)疗效504

(二)链霉素皮试505

(三)普鲁卡因皮试505

(四)破伤风抗毒素皮试505

(五)试验部位及对照505

(六)结果判定505

(二)非急症脱敏506

(一)紧急脱敏506

一、胰岛素脱敏法506

第六节 几种药物脱敏法506

(七)过敏反应急救506

二、链霉素快速脱敏法…………………………(?)三、破伤风血清脱敏法508

(一)方法508

(二)药物用量509

四、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法509

第七节 抗菌素等药物细菌敏感度及有效血浓度509

(一)方剂组成512

(三)用法512

二、颅内压增高症512

三、心绞痛及急、慢性心肌梗塞512

(一)方剂组成512

(二)适应症512

(二)适应症512

(一)方剂组成512

一、脑溢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512

第八节 危急症有效中药方剂512

(三)用法512

(二)适应症513

(三)用法513

四、胃穿孔513

(一)白芨粉513

(二)复方大柴胡汤513

五、急性胃扩张513

(一)方剂组成(加味枳术丸)513

(一)加味犀角地黄汤514

(三)当归补血汤514

(二)十灰散514

(四)归脾汤514

(三)用法514

(二)适应症514

六、上消化道出血514

(五)加味逍遥汤515

(六)独参汤515

(七)复脉汤515

(八)保元汤515

(二)阿米巴性肝脓肿516

(一)龙胆泻肝汤516

八、膈下脓肿516

(一)细菌性肝脓肿516

七、肝脓肿516

(二)黄连解毒汤517

九、急性胆囊炎517

(一)清胆行气汤517

(二)清胆利湿汤517

(三)舒肝利湿汤518

(四)上述三方临症加减518

十、胆石症518

(一)胆道排石汤518

(二)驱蛔汤二号519

(一)乌梅丸519

(三)驱蛔汤三号519

(二)利胆丸(中医研究院方)519

十一、胆道蛔虫症519

十二、急性胰腺炎520

(一)清胰汤一号520

(二)清胰汤二号520

(三)临症加减520

(二)复方大承气汤521

十四、伤寒肠穿孔521

(一)三仁汤加减521

(一)甘遂通结汤521

十三、急性肠梗阻521

(二)补气滋阴汤522

十五、急性阑尾炎522

(一)阑尾化瘀汤522

(二)阑尾清化汤522

(三)阑尾清解汤523

十六、肾结石523

(一)方剂组成523

(二)临症加减523

(一)固脱逐瘀汤一号524

十八、宫外孕524

(二)用法524

(一)方剂组成(冰桃散)524

(三)用法524

十七、输尿管结石524

(二)固脱逐瘀汤二号525

(三)活络效灵汤加减525

(四)化瘀散结汤525

十九、功能性子宫出血525

(一)归脾汤加减525

(二)用法526

(一)温肾逐瘀利尿汤526

二十一、尿闭526

二十、下消化道出血526

(一)方剂组成526

(三)失笑散加减526

(二)四物汤加减526

(二)通便引尿汤527

附录528

一、血液标本采集528

二、粪、尿标本采集533

三、临床常用穿刺术536

四、正常与疾病时的脑脊液状况545

1975《常用医疗数据及诊断试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光汉编 1975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诊疗常识(1958 PDF版)
中医诊疗常识
1958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诊断学讲义  (试用)  临床检验诊断(1972 PDF版)
诊断学讲义 (试用) 临床检验诊断
1972
常用医学数据及其临床意义( PDF版)
常用医学数据及其临床意义
物理学中的群论方法  上(1985 PDF版)
物理学中的群论方法 上
1985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医学法定计量单位及诊断学数据手册(1992 PDF版)
医学法定计量单位及诊断学数据手册
1992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临床检验及医疗诊断数据(1994 PDF版)
临床检验及医疗诊断数据
1994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微循环障碍与莨菪类药的临床应用  第2版(1989 PDF版)
微循环障碍与莨菪类药的临床应用 第2版
198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儿科临床常用诊疗数据公式(1983 PDF版)
儿科临床常用诊疗数据公式
1983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常用医疗数据及诊断检验手册(1990 PDF版)
常用医疗数据及诊断检验手册
1990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医学常用数据手册(1988 PDF版)
医学常用数据手册
1988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临床常用医疗数据手册(1998 PDF版)
临床常用医疗数据手册
1998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验室诊断与基础治疗常规(1999 PDF版)
实验室诊断与基础治疗常规
1999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疾病诊断治疗常规(1994 PDF版)
疾病诊断治疗常规
1994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常见病中西医诊断与治疗(1994 PDF版)
常见病中西医诊断与治疗
1994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医诊断治疗学(1996 PDF版)
中医诊断治疗学
1996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