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脏象学》求取 ⇩

绪论1

一、脏象学的基本概念1

(一) 脏象的含义1

(二) 脏象学的概念2

二、脏象学的基本内容2

(一) 五脏系统2

(二) 经络系统2

(三) 气、血、津液、神2

(四) 体格气质3

(五) 脏象整体3

三、脏象学的形成和发展3

(一) 形成3

(二) 发展3

四、脏象学的基本特点5

(一) 五脏是生命活动的根本5

(二) 活体生命现象是认识内脏功能的依据5

(三) 脏象是对整体机能的分类概括6

第一章 五脏系统7

第一节 肝系统7

一、肝的主体功能7

(一) 肝主疏泄7

(二) 肝主藏血9

(三) 肝藏魂、主怒9

二、肝的联属功能10

(一) 肝与胆为表里10

(二) 肝合筋11

(三) 其华在爪11

(四) 其应在胁11

(五) 开窍于目11

(六) 其液为泪11

三、肝的生理特性12

(一) 肝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12

(二)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12

第二节 心系统13

一、心的主体功能13

(一) 心主血13

(二) 心藏神、主喜13

二、心的联属功能14

(一) 心与小肠为表里14

(二) 心合脉15

(三) 其华在面15

(四) 其应在虚里15

(五) 心开窍于舌16

(六) 其液为汗16

三、心的生理特征16

〔附〕心包络17

第三节 脾系统17

一、脾的主体功能17

(一) 脾主运化17

(二) 脾统血18

(三) 脾藏意、主思18

二、脾的联属功能19

(一) 脾与胃为表里19

(二) 脾主肌肉、四肢20

(三) 其华在唇20

(四) 其应在大腹20

(五) 开窍于口21

(六) 其液为涎21

三、脾的生理特性21

(一) 脾气主升,以升为健21

(二) 脾喜燥恶湿,得阳始运21

第四节 肺系统22

一、肺的主体功能22

(一) 肺主气22

(二) 肺朝百脉23

(三) 肺主通调水道23

(四) 肺藏魄、主悲23

二、肺的联属功能24

(一) 肺与大肠为表里24

(二) 肺合皮,其华在毛25

(三) 其应在胸?25

(四) 开窍于鼻26

(五) 其液为涕26

(六) 肺主音声26

三、肺的生理特性26

(一)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26

(二) 肺气宣发肃降26

第五节 肾系统27

一、肾的主体功能27

(一) 肾主藏精27

(二) 肾主水液28

(三) 肾主纳气29

(四) 肾藏志、主恐29

二、肾的联属功能29

(一) 肾与膀胱为表里29

(二) 肾主骨、生髓、通脑30

(三) 其华在发31

(四) 其应在腰31

(五)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31

(六) 其液为唾31

三、肾的生理特性32

(一) 肾主蛰藏32

(二) 肾为水火之脏32

〔附一〕命门32

(一) 命门的部位33

(二) 命门的功能33

〔附二〕三焦34

(一) 三焦的含义34

(二) 三焦的功能34

(三) 三焦与心包为表里35

(四) 三焦与肾的关系35

〔附三〕女子胞35

(一) 女子胞的含义与功能35

(二) 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联系35

附录:脏象理论的研究概况36

(一) 肝系统研究36

(二) 心系统研究38

(三) 脾系统研究39

(四) 肺系统研究41

(五) 肾系统研究42

(六) 五脏系统的系统论、控制论及信息论研究43

第二章 经络系统46

第一节 概述46

一、经络的概念46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46

第二节 十二经脉47

一、名称及分类47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48

(一) 手太阴肺经48

(二) 手阳明大肠经48

(三) 足阳明胃经49

(四) 足太阳脾经50

(五) 手少阴心经51

(六) 手太阳小肠经51

(七) 足太阳膀胱经52

(八) 足少阴肾经53

(九) 手厥阴心包经53

(十) 手少阳三焦经54

(十一) 足少阳胆经54

(十二) 足厥阴肝经55

〔附〕《灵枢·经脉篇》十二经脉原文56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及交接规律57

(一) 走向规律57

(二) 交接规律57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58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58

六、十二经脉的生理功能59

(一)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59

(二)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59

(三) 感应传导作用59

(四) 调节机能平衡59

第三节 奇经八脉60

一、奇经八脉的名称及生理特点60

(一) 名称60

(二) 生理特点60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生理功能60

(一) 督脉60

(二) 任脉61

(三) 冲脉61

(四) 带脉63

(五) 阴跷脉、阳跷脉63

(六) 阴维脉、阳维脉64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65

一、十二经别65

(一) 名称65

(二) 循行离合65

(三) 生理功能66

二、十五别络66

(一) 名称66

(二) 循行分布66

(三) 生理功能67

三、十二经筋67

(一) 名称67

(二) 循环分布68

(三) 生理功能69

四、十二皮部69

(一) 名称69

(二) 循行分布69

(三) 生理功能69

第五节 人体各部的经络分布69

一、体表69

(一) 四肢的经络分布69

(二) 躯干的经络分布69

(三) 头面的经脉分布70

(四) 五官的经络联系70

(五) 二阴的经络分布70

二、脏腑70

(一) 五脏的经络联系70

(二) 六腑的经络联系71

(三) 女子胞的经络联系71

附录 经络理论的研究概况71

一、经络感传的研究71

二、经络实质的研究73

第三章 气、血、津液、神77

第一节 气77

一、气的概念77

二、气的化生78

三、气的功能78

(一) 推动作用78

(二) 温煦作用78

(三) 防御作用78

(四) 固摄作用79

(五) 气化作用79

(六) 营养作用79

四、气的运动形式80

五、气的分类81

(一) 元气81

(二) 宗气81

(三) 营气82

(四) 卫气82

第二节 血84

一、血的概念84

二、血的化生84

(一) 水谷精微化血84

(二) 精化血85

三、血的功能85

(一) 濡养全身85

(二) 寓神养神86

(三) 化生经水、乳汁86

四、血的运行86

(一) 脉的约束、引导86

(二) 气的推动、固摄86

(三) 心、肺、肝、脾等脏的协同作用86

(四) 寒热、情志等因素的影响87

第三节 津液87

一、津液的概念87

二、津液的化生88

(一) 胃纳牌运88

(二) 小肠分清88

(三) 营血转化88

三、津液的输布和排泄88

四、津液的功能88

(一) 滋养濡润88

(二) 补充血液89

(三) 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89

第四节 神89

一、神的概念89

二、神的生成90

三、神情与五脏90

(一) 五神属于五脏90

(二) 五志主于五脏90

四、神气与形体91

第五节 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91

一、气与血92

(一) 气为血帅92

(二) 血为气母92

二、气与津液92

(一) 气能生津92

(二) 气能行津93

(三) 气能摄津93

(四) 津能载气93

三、气与神93

(一) 气为神之本93

(二) 神为气之主93

四、血与津液94

(一) 血化津94

(二) 津化血94

五、血与神94

(一) 神赖血养94

(二) 血靠神使94

六、津液与神94

(一) 津液化生神气94

(二) 神主津液运行95

第四章 体格气质97

第一节 体格气质的形成97

一、禀赋于先天97

(一) 父母的遗传97

(二) 先天的孕育98

二、养育于后天99

(一) 滋养于水谷99

(二) 受制于环境99

(三) 增强于锻炼100

三、相对的稳态100

(一) 性别特征的稳态100

(二) 年龄阶段的稳态101

(三) 地域范围的稳态101

第二节 体格气质的变易101

一、自然性变易102

(一) 年龄增长的变易规律102

(二) 性别差异的生理变化102

二、适应性变易102

(一) 适应年节律的变易102

(二) 适应月节律的变易103

(三) 适应日节律的变易103

三、特殊性变易103

(一) 饮食更换103

(二) 精神刺激103

(三) 疾病损伤104

(四) 针药施治104

第三节 体格气质的分型104

一、《黄帝内经》对体格气质的分型104

(一) 按五行属性分型105

(二) 依体型肥瘦分型105

(三) 据阴阳太少分型106

(四) 从禀性勇怯分型106

(五) 以形志苦乐分型107

二、历代医家对体格气质分型的论述107

三、现代临床对体格气质的分型108

(一) 从体格气质分型108

(二) 从气质特性分型108

(三) 从病理体质分型109

第五章 脏象整体111

第一节 脏腑的平衡协调111

一、五脏的平衡协调111

(一) 五脏关系的平衡111

(二) 五脏功能的配合112

二、脏与腑的密切联系117

三、腑与腑的紧密配合118

第二节 人身的整体联系118

一、人身整体的系统结构118

二、人身功能的整体配合119

三、人体局部的整体缩影122

第三节 人体与自然相应125

一、五脏与四时相应125

二、阴阳依自然消长126

三、气血随日月盛衰127

四、色脉合天时变易127

附篇 脏象实验129

第一节 概述129

第二节 实验基础知识和技术131

一、主要实验仪器的基本知识131

(一) 引导电极131

(二) 换能器(传感器)131

(三) 放大器131

(四) 显示器(示波器)132

(五) 记录器(仪)132

(六) 自动电位差平衡仪132

(七) 多道生理记录仪133

三、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术133

(一) 实验动物的编号133

(二) 动物的捉拿和给药方法133

(三) 动物的麻醉136

第三节 脏腑功能实验136

实验一 心主血脉,其应在虚里136

实验二 心合脉与脉象图138

实验三 心主血脉,脉为血之府139

实验四 心主神志、主汗141

实验五 肺主气141

实验六 脾主运化,其液为涎142

实验七 脾主运化水谷144

实验八 脾主肌肉四肢144

实验九 胆为中精之腑,与肝为表里145

实验十肾藏精与肾阳145

第四节 气、血、津液实验146

实验一 元气对心脏生理活动的激发和推动作用146

实验二 正气的防御(外邪)功能148

实验三 血为气之母148

实验四 血气喜温而恶寒151

实验五 津液代谢的平衡与尿液的调节152

名词术语索引154

1988《中医脏象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六通主编 1988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气血五脏治则(1992 PDF版)
中医气血五脏治则
1992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心脏病学(1982 PDF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心脏病学
1982
中医脏腑学说之研究(1990 PDF版)
中医脏腑学说之研究
1990
医学基础讲义  第2章  脏象经络(1970 PDF版)
医学基础讲义 第2章 脏象经络
1970
华洋脏象约纂  卷中( PDF版)
华洋脏象约纂 卷中
中医脏象学解要释难(1992 PDF版)
中医脏象学解要释难
1992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肾脏病诊疗学(1995 PDF版)
中西医结合肾脏病诊疗学
1995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象数与中医学(1995 PDF版)
象数与中医学
1995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用中医脏腑辨证治疗学(1999 PDF版)
实用中医脏腑辨证治疗学
1999 北京:学苑出版社
中医脏象学(1988 PDF版)
中医脏象学
1988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时氏中医肾脏病学(1997 PDF版)
时氏中医肾脏病学
1997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肾脏病学(1990 PDF版)
中医肾脏病学
1990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针灸器械应用百问(1997 PDF版)
针灸器械应用百问
1997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中医五脏病学(1991 PDF版)
中医五脏病学
1991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脏腑系统内科学(1980 PDF版)
中医脏腑系统内科学
1980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