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知识手册》求取 ⇩

目录3

古籍知识3

一 古籍概说3

(一)经部书4

(二)史部书8

1 纪传体8

2 编年体11

3 纪事本末体12

4 政书体13

(三)子部书14

(四)集部书16

(五)丛书19

(六)类书22

(七)方志27

(八)笔记32

二 书籍的历史37

与书籍制度37

(一)甲骨书39

(二)青铜器书41

(三)石经42

(四)简策与简策47

制度47

(五)帛书与卷轴51

制度51

1 帛书51

2 卷轴制度54

(六)印本书与58

册叶制度58

版本学64

三 古籍版本64

(一)版本与64

(二)拓本66

(三)写本67

1 初期写本69

2 隋唐时期写本70

3 敦煌写本73

4 雕版印刷发明75

后的写本75

(1)《永乐大典》77

5 两部最大的写本77

(2)《四库全书》79

(四)雕版书及其81

版本特点81

1 唐五代刻本81

2 宋辽金刻本83

3 元刻本88

4 明刻本91

5 清刻本95

(五)活字本98

1 泥活字本99

2 木活字本100

3 铜活字本102

4 锡活字本104

5 瓷活字本104

6 铅活字本104

(六)套印本106

1 套印本的起源106

2 明代套印本107

3 清代套印本109

1 佛藏110

(七)佛道藏版本110

2 道藏114

(八)版本名115

称释略115

1 写本115

2 刻本116

3 活字本118

4 孤本、珍本、119

善本119

5 近代印本119

1 行款与版框120

(九)版本款识120

2 边栏与版口121

(1)象鼻121

(2)鱼尾121

3 字体122

(1)楷书122

(2)匠体122

4 特殊标志123

(5)简体123

(4)异体123

(3)古体123

(1)圈发124

(2)句读124

(3)篇章号124

(4)墨围124

(5)阴文124

(7)口题125

(8)耳格和耳题125

(6)缺文125

(9)栏外题126

(10)插图126

(11)书牌126

(12)写书人和刻书人姓名126

(十)版本鉴定127

1 写本鉴定127

2 刻本鉴定129

3 活字本鉴定131

2 一书目录与134

1 什么是目录134

群书目录134

四 古籍目录134

目录学134

(一)目录与134

3 什么是目录学136

(二)目录的体138

例与名称138

1 目录体例138

2 目录有关名称139

(1)总序和小序139

(2)类例142

(3)著录145

(4)互著与别裁146

(5)解题与注释148

(三)目录的作用150

(四)目录的种类152

(1)《别录》与156

1 两汉魏晋南北朝目录156

《七略》156

简介156

(五)古典目录156

(2)班固的《汉158

书·艺文志》158

(3)《中经》与《中经新簿》160

(4)《七志》与《七录》162

2 隋唐五代目录164

(1)《隋书·经164

籍志》164

(2)《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167

3 宋元目录168

(1)宋代官修书目与《宋史·艺文志》168

(2)《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170

(3)郑樵《艺诂略》173

(4)马端临《经籍考》174

4 明代目录176

(1)《文渊阁书目》176

(2)明代私家目录举要177

(3)《明史·艺文志》的编纂与《千顷堂书目》179

(1)《四库全书总目》及胡玉缙《补正》、余嘉锡《辨证》182

5 清代目录182

(2)正史艺文志的补撰与清代版本目录、专科目录的兴盛184

(3)《书目答问》与《书目答问补正》189

6 解放前后古籍192

目录192

(1)孙殿起《贩书偶记》192

(2)雷梦水《贩书偶记续编》193

194

1 何谓校勘194

(一)校勘与校勘194

五古籍校勘194

2 何谓校勘学196

(二)校勘工作要求196

1 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196

2 要有相当水平的文化知识198

(1)古籍目录知识198

(2)版本学知识199

(3)文字知识199

(4)文体知识200

(三)校勘方法201

1 对校201

2 本校203

3 他校205

4 理校206

(四)校记208

1 校记的体裁208

2 撰写校记的注意事项208

3 校记的作用208

(五)历代校勘成果简介212

1 郑玄的群经笺注212

2 《春秋左氏传集解》和《书证》213

3 《匡谬正俗》和《经典释文》214

4 《文苑英华辨证》和《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215

5 胡应麟的《经籍会通》216

6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群书拾补》216

(1)《十三经注疏校勘记》216

(2)《群书拾补》216

(3)清人校勘成果简明书目217

7 《说文解字诂林》和《校勘释例》218

1 伪书产生的原因220

原因和种类220

六 古籍辨伪220

(一)伪书产生的220

(1)因好古而托古221

(2)牟利求名221

(3)政治斗争的需要222

(4)学术斗争的需要222

(5)诬陷栽赃作伪以诬人223

(6)剽窃他人作品223

(7)借长期收藏而作伪223

(9)借无撰人而伪托224

(8)嫌己之名而224

伪题224

2 伪书的种类225

(1)全部伪225

(2)伪中有伪225

(3)真中有伪225

(4)伪中有真225

(5)真伪相杂226

(二)辨伪的历史226

方法233

(三)辨别伪书与233

考证年代的233

1 从目录著录上考察源流以辨真伪234

2 从作品本身上辨别真伪235

(1)分析作品思想235

(2)查核史实236

(3)考察文体236

(4)研究文法237

(6)考察词句238

(5)考证文字238

3 研究版刻特征以辨真伪240

4 寻找各种旁证以辨真伪241

(四)辨伪需要注242

意的几个问242

242

1 要有正确的目的242

2 要掌握科学的辨伪方法243

3 要细加鉴别和分清作伪程度243

5 辨伪是一项艰巨的任务244

4 要充分认识伪书的价值244

(五)主要参考书245

七 古籍辑佚246

(一)古籍的散佚246

和辑佚246

1 古籍的亡佚246

2 辑佚、辑佚书250

3 辑佚的意义252

1 辑佚的起源254

(二)辑佚的历史254

2 宋代的辑佚书255

3 元明的辑佚活动257

4 清代的辑佚工作258

5 现代的辑佚工作261

(三)辑佚学的研263

263

1 古代的辑佚理论263

2 现代辑佚学的研究267

(四)辑佚书的资268

料源渊268

2 辑佚与史书269

1 辑佚与类书269

3 辑佚与诗文总集271

4 辑佚与地志271

5 辑佚与古书注272

272

6 辑佚与杂纂杂273

273

7 辑佚与金石考古文献273

关知识274

1 目录学与辑佚274

(五)辑佚学的相274

8 辑佚与同类书274

2 校勘学与辑佚276

3 辨伪学与辑佚277

八 古籍标点279

(一)古籍标点的279

意义279

(二)句读的起源280

和发展280

号的用法282

(三)古籍标点符282

意事项288

1 注意标点的理论研究和校点的通例288

(四)古籍标点注288

2 注意标点的风289

289

3 注意准确和灵活的关系290

4 注意韵文标点291

的特殊规定291

5 不宜使用的一些标点符号293

1 不明词义致误295

(五)标点致误举295

295

2 不察语法致误296

3 不通音韵致误296

4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致误297

九 古籍新注301

(一)新注古籍的302

要求302

1 集注305

类型305

(二)古籍新注的305

2 补注306

3 新注306

4 选注306

5 综合普及307

(三)古籍新注的307

内容307

1 关于注音313

2 关于释文313

语言313

(四)古籍新注的313

十 古书的文体316

(一)文体的产生和发展316

1 先秦316

2 秦汉317

3 魏晋六朝318

4 唐宋以后318

(1)《诗经》320

1 韵文320

(二)文体的分320

320

(2)《楚辞》321

(3)汉赋323

(4)乐府325

(5)古诗326

(6)近体诗328

(7)词332

(8)散曲334

2 骈体文335

(1)论辩体337

3 散文337

(2)序跋体339

(3)奏议体340

(4)书牍体341

(5)赠序体343

(6)诏令体343

(7)传状体344

(8)碑志体346

(9)杂记体348

(10)箴铭体350

(11)颂赞体351

(12)哀祭体352

(13)典志体353

(14)叙记体354

4 语体文355

(1)语录体355

(2)笔记体356

(3)章回体357

1 《文章流别集》、《文章流别志论》358

(三)历代文体专著介绍358

2 《文章缘起》359

3 《文心雕龙》360

4 《文选》362

5 《文苑英华》363

6 《文章正宗》364

7 《文体明辨》364

8 《古文辞类纂》365

9 《经史百家杂钞》366

(一)工具书的编排方法367

1 类序法367

十一 常用工具书367

2 字序法368

(1)形序法368

(2)音序法373

(二)查文字374

1 常用字374

2 冷僻字375

3 古体字377

4 古音韵378

5 古字义379

(三)查词语380

1 语文词语380

2 成语典故383

3 方言俗语384

4 文言虚词386

5 名物术语387

(四)查语句389

1 文句来源389

2 诗词出处392

1 史事故实395

(五)查事物395

2 事物起源397

3 典章制度397

4 职官官制400

(六)查图书400

1 综合图书401

2 专题图书403

3 古籍版本405

4 古代丛书405

5 地方史志406

6 历代书目407

(七)查论文408

1 各科论文408

2 专题论文410

3 文集篇目411

(八)查人物412

1 生平简况412

2 传记年谱413

3 生卒年代415

4 别名字号416

1 古今地名417

(九)查地域417

2 疆域沿革418

(十)查年代419

1 年代对照419

2 历法换算420

3 史事纪年424

(十一)工具书之工具书举要425

结构429

1 “六书”的名称与次第429

一文字429

(一)汉字形体的429

古代汉语知识429

2 “六书”的定义与例字430

(1)象形431

(2)指事431

(3)会意431

(4)形声432

(5)转注432

3 象形字分析举例433

(6)假借433

4 指事字分析举例438

5 会意字分析举例439

6 形声字分析举例442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443

1 汉字形体演变概况443

2 汉字的主要形体444

(1)甲骨文444

(2)金文449

(3)古文455

(4)籀文457

(5)小篆458

(6)隶书461

(7)草书463

(8)楷书465

(9)行书468

3 汉字形体演变471

与古书阅读471

(古体字与楷体字对照表)472

1 古今字及其举例481

式障碍481

(三)阅读古书遇481

到的书写形481

(常用古今字表)483

2 异体字及其举例496

(1)造字的异体496

(2)繁简的异体497

(A造字的异体字表)497

(B繁简的异体字表)510

(常用通假字表)522

3 通假字及其举例522

4 归并字及其举例526

(常用归并字表)527

二 词汇534

(一)单音词与复534

音词534

1 古代汉语单音词的特点534

(1)多义性534

(2)灵活性535

(1)单纯词536

2 古代汉语双音词分析536

(3)能产性536

(2)合成词537

3 正确区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双音词538

(1)貌似双音词的两个单音词538

(2)联绵词的不可分性与书写形式的多样化541

(3)偏义复词的两个词素不能等量齐观544

(4)同义词的组合成词与解体复原544

历史词546

(1)古用今废的546

1 古今词汇546

(二)古今词汇与古今词义546

(2)古今传承的通用词547

2 古今词义549

(1)古今词义差别概述549

(2)如何区分古今词义552

(3)古今词义差别举例554

(三)词的本义与引申义578

1 什么是词的本义与引申义578

2 掌握词的本义的作用580

3 如何推断本义581

4 引申义是怎样582

产生的582

5 引申义的范围583

(1)引申义与同音词的关系583

(2)引申义与同源词的关系583

6 词义引申的途径584

(1)延展引申584

(2)条件引申586

(3)修辞引申588

(4)语法引申590

(四)同义词与同591

义词辨析591

1 辨析同义词的591

意义591

2 辨析古代同义词应注意的问题594

3 古代同义词差别的项目598

4 辨析古汉语同义词的方法603

(1)词源分析法603

(2)义素分析法604

(3)义列分析法606

(4)搭配分析法608

(5)反义分析法611

(五)同源词613

1 什么是同源词613

2 同源词的类型613

(1)比拟614

(2)滋生614

(3)关联615

(4)裂变616

(5)语法变义616

3 同源词的判断620

4 同源词举例621

(六)成语与典628

628

1 成语与典故的区别及其联系629

2 成语与典故的选材及提炼631

(1)截取后直接631

使用的631

(2)截取后加工的633

原义的635

(1)直接使用635

3 成语与典故635

在意义上的活用635

(2)意义有变化的636

4 成语与典故的结构特点637

(1)由于语言的影响而改变的637

(2)由于修辞上的需要而改变的638

三 音韵641

(一)古声韵研究641

简史641

(二)著名声韵学者及其著作645

(三)古声韵名649

649

1 声母649

2 韵母653

3 声调656

(四)上古音系657

1 上古声母系统657

2 上古韵母系统661

3 上古声调668

4 上古常用字670

声韵表670

(五)中古音系702

1 《广韵》的沿革及体例702

2 《广韵》的声母707

(1)《广韵》的声类707

(2)《广韵》的声母708

(3)《广韵》的声母与普通话声母比较709

(1)《广韵》的韵类712

3 《广韵》的韵母系统712

(2)《广韵》的韵母713

(3)《广韵》韵母与普通话韵母比较713

4 《广韵》的四声714

(1)平声分阴平、阳平714

(2)全浊上声变去声715

(3)入声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715

5 《广韵》声类暨反切上字表716

6 《广韵》声类表718

7 《广韵》韵类暨反切下字表719

(2)“读若”法728

(1)描写法728

(3)“直音”法728

(六)古代注音728

1 “反切”出现以前的注音方法728

方法728

(4)“直音说明”法729

2 反切729

(1)反切的基本730

原则730

(2)反切的改进731

(3)反切拼读的变例733

(七)古书的读741

741

1 词义与词的读音741

(1)由于“通假”造成的读音问题742

(2)由于“假借”写词法造成的读音问题743

(3)由于词义分化创造新词造成的读音问题744

2 古籍中的特殊读音747

(一)古代汉语语法举要751

1 名词作状语751

四 语法751

2 活用作动词752

3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753

4 宾语前置754

5 判断句755

6 被动句756

7 省略757

(二)文言虚词758

1 明喻855

2 暗喻855

(一)比喻855

五 修辞855

3 博喻857

(二)引用857

1 引言857

2 引事858

(三)借代860

1 以事物的性质、特征相代860

4 以具体代抽象861

2 以部分代整体861

3 以专名代通名861

5 以质料、工具相代862

6 比喻借代862

(四)委婉862

1 交际辞令862

2 避讳864

(五)敬谦864

1 词组中的对文865

(六)对文865

2 句中的对文866

3 句间的对文866

(七)变文867

(八)互文869

(九)割裂870

(十)倒置871

(十一)并提872

1 传873

(二)训诂体873

873

定义873

(一)训诂学873

六 训诂873

2 解874

3 说874

4 记875

5 微875

6 隐875

7 注875

9 训876

8 笺876

10 诂877

11 章句878

12 集解878

13 义疏879

14 音义879

15 诠880

16 校880

17 述880

18 订880

1 也、者、诸881

(三)训诂术语881

2 曰、为、谓之882

3 谓、言、此言、言此883

4 貌、之貌884

5 所以884

6 犹885

7 之言、之为言886

8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886

9 辞、词887

10 当作、当为887

13 古声同、古字同888

14 今文、古文、故书888

11 属、丑、别888

12 声888

15 互言、互见、互体、互辞889

16 浑言、析言;对文、散文889

17 或为、或作、本作、一本作891

18 如、若、似891

19 未闻、未详、891

待考891

(2)形训的作用892

(1)什么叫形训?892

1 形训892

(四)训诂方法892

(3)运用形训应注意的问题893

2 义训894

(1)直训894

(2)同训895

(3)互训895

(4)递训895

(7)描写说明896

(6)譬况896

(5)反训896

(8)标明义界897

3 声训897

(1)声训发展的最初阶段898

(2)右文说899

(3)同源说902

(五)训诂学要籍介绍904

1 《经典释文》904

2 《古书疑义举例》906

3 《读书杂志》908

4 《经义述闻》909

5 《释大篇》911

6 《匡谬正俗》911

7 《诸子评义》912

8 《群经评议》912

9 《群经音辨》913

10 《果裸转语记》913

14 《转语》914

13 《通俗编》914

12 《恒言录》914

11 《埤雅》、《尔雅翼》、《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914

15 《文始》915

16 《事物纪原》915

17 《三才图会》、《图书编》、《壹是纪始》、《格致镜原》917

(六)“五四”以918

来训诂学专著918

书目918

2 星官的命名和数量921

1 什么是天文921

(一)天文星象921

一 天文历法921

文化知识921

3 星空的区分与星图923

4 星宿的分野926

5 天文仪器928

(1)测影的表929

(2)仪象930

(3)漏刻和其他计时器930

(2)三垣931

(1)二十八宿931

6 常见概念931

(3)黄道、赤道935

(4)十二次936

(5)七曜937

(6)参商937

(7)北斗、北极937

(8)中星939

(9)太岁939

1 什么是历法940

(二)历法纪时940

(11)日食、月食940

(10)十二辰940

2 历法的确立与划分941

(1)回归年、朔望月941

(2)阳历942

(3)阴历942

(4)阴阳历943

3 古代历朝的历法945

(1)岁首与“三正”说945

(2)秦汉历法946

(3)三国两晋南北朝历法947

(4)隋唐五代历法948

(5)宋辽金元历法948

(6)明清历法949

附:《中国历法总表》950

4 少数民族历法960

(1)藏历960

(2)回历960

(3)傣历960

(1)干支纪时法961

(4)彝历961

5 时间纪法961

(2)纪年法966

(3)纪月法971

(4)纪日法973

(5)纪节、时法977

(三)学习天文980

历法知识的980

意义980

二 地理、政区、987

都城987

(一)地理知识与987

要籍概述987

(二)地图与地994

994

1 地图994

2 地记、图经和地方志999

都城1003

(三)历代政区、1003

1 政区及其沿革1004

秦郡表1005

东汉十三州表1008

三国诸州表1008

西晋十九州表1010

唐十五道表1011

北宋二十三路表1013

元代省区表1015

明代政区简表1016

2 历代都城表1017

(四)一般地理名1022

1022

三 家庭、宗法1028

制度1028

(一)家庭、宗法1028

制度研究的1028

意义和简况1028

1 原始社会的婚制1032

(1)原始群婚1032

演变1032

(二)婚姻制度的1032

(2)血缘群婚1033

(3)亚血族婚1033

(4)对偶婚1034

(5)一夫一妻制婚1034

2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制1035

(1)贵族阶层的一夫多妻制1035

(2)庶人实行一夫一妻制1036

(3)婚姻民俗的传承1037

(三)家庭形式的1039

演变1039

1 母系家庭公社时期的对偶婚家庭1040

2 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双系家庭1040

3 父系大家庭1040

4 一夫一妻制家庭1041

5 奴隶社会的几种家庭1041

(1)一夫多妻制的贵族家庭1041

(2)庶人的一夫一妻制家庭1042

6 封建社会的个体家庭和大家庭1043

(3)奴隶的家庭1043

(四) 亲属制度及其社会效果1045

1 分析亲属制度的方法1045

(1)世代的区分1045

(2)直系与旁系的区分1046

(3)长幼的区分1047

(4)性别的区分1047

(5)呼者性别的区分1047

(6)关系人性别的区分1047

(7)血亲与姻亲的区分1047

2 五服亲等制1048

(8)关系人生死的区分1048

附:本宗服制图1049

3 亲属关系的社会效果1050

4 父家长制家庭的内部职能1052

(五)宗族和宗法1055

制度1055

1 宗法制的基本精神1055

2 宗法制的内容1058

3 秦汉以后的宗法1059

(二)姓氏、名号1062

研究概况1062

(一)研究姓氏、名号的意义1062

四 姓氏、名号1062

(三)姓氏、名号1067

知识1067

1 姓的起源1067

2 姓的分化1069

附:先秦姓表1070

3 姓氏制度1072

(1)赐姓命氏和亡其氏姓1072

(2)姓的传递和分化的停止1073

(3)妇人称姓、男人称氏1074

4 同姓集团的演变1074

5 姓氏的改变1077

6 氏的来源和性质1078

7 周代的同氏集团1080

8 名和字1081

9 号、别号1085

10 诨号、雅号1086

11 室名、斋名1086

14 谥号1087

12 笔名、艺名1087

13 行第1087

五 称谓1089

(一)称谓概说1089

1 称谓的种类1089

2 称谓的社会性和具体用法1089

3 称谓用法的演变1091

4 称谓的地区特点1092

5 称谓的复杂性1093

6 称谓词的结构1096

7 称谓研究概况1097

(二)亲属称谓1098

1 直系尊亲称谓1099

(1)自远祖至父称谓1099

(2)称父母1100

2 旁系尊亲称谓1101

3 姻亲称谓1102

4 兄弟称谓1103

5 旁系卑亲称谓1104

6 夫妻称谓1105

7 直系卑亲称谓1106

8 妇称夫之亲属1107

9 夫称妻之亲属1108

10 姊妹称谓1109

11 其他亲属称谓1109

(三)君臣之间1111

称谓1111

1 臣民对天子称谓1111

2 天子自称1111

3 天子古称1111

4 称天子亲属1112

5 天子专称1113

(1)年号1113

(2)谥号1113

(3)庙号1113

(4)尊号1114

(5)徽号1114

6 天子称臣下1115

(四)官员间称1115

1115

1117

(五)师友间称1117

1118

1 自称1118

(1)自称名1118

(2)第一人称代词1118

(六)人称常用1118

3 第二人称代词1119

5 贱称1119

4 第三人称代词1119

2 尊称1119

(4)身份职务与亲属身份的自称1119

(3)第一人称谦词1119

六 礼俗1120

(一)古代礼俗1120

概述1120

1 礼的概念和范畴1120

2 礼的产生和发展1122

3 礼的基本特点和社会意义1123

(二)礼学的研究和历代礼典的制订1125

1 礼学的研究1125

2 历代礼典的制订1128

(三)礼俗知识1129

1 吉礼1129

(1)郊天1129

(2)方丘1130

(3)大雩1131

(4)明堂1132

(5)朝日夕月1133

(6)大蜡1134

(7)灵星1134

(8)风师雨师及诸星祠1135

(9)社稷1136

(10)山川1137

(11)籍田1138

(12)先蚕1139

(13)宗庙1140

(14)袷禘1141

(15)荐新时享1142

(16)功臣配享1142

(17)天子七祀1143

(18)释奠1144

(19)巡狩1145

(20)封禅1146

(21)禜1146

(22)高禖1147

(23)祓禊1148

(24)诸杂祠1149

2 嘉礼1151

(1)冠礼1151

(3)婚礼1154

(2)笄礼1154

(4)受朝贺1158

(5)经筵1159

(6)读时令1160

(7)三老五更1161

(8)乡饮酒1162

3 宾礼1163

(1)朝觐1164

(2)聘礼1165

(3)三恪二王后1166

(1)出征1167

4 军礼1167

(2)軷祭1169

(3)田猎1169

(4)讲武1170

(5)命将出征1171

(6)宣露布1172

(7)祭马祖1173

(8)合朔伐鼓1173

(9)时傩1174

(10)射礼1175

5 凶礼1177

(1)丧葬1177

(2)山陵1181

(3)丧期1182

(4)丧服1183

(5)挽歌1185

6 礼容及其他1186

(1)坐1186

(2)箕1187

(4)拜礼1188

(3)跪、跽1188

(5)稽颡1190

(6)历阶1190

(7)揖礼1191

(8)左右方位1192

(9)堂室方位1194

(10)牺牲1195

(11)玉帛1197

七 冠服制度1198

(一)研究冠服制度的重要意义1198

1 原始社会1199

(二)我国历代服饰简况1199

2 先秦时期1200

3 秦汉时期1205

4 魏晋南北朝时期1208

5 隋唐五代时期1209

6 宋元时期1213

7 明清时期1217

八 学校、选举与科举1224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演变1224

2 庠1230

(二)古籍中常见的古代教育词语1230

1 校1230

3 序1231

4 辟雍1231

5 ?宫1231

6 瞽宗1231

7 五学1231

8 太学1232

9 乡校1232

13 郡国学1233

14 县道邑侯国学1233

10 州序1233

12 家塾1233

11 党庠1233

15 鸿都门学1234

16 四姓小侯学1234

17 宗学1234

20 八旗教场官学1235

21 书院1235

18 旗学1235

19 盛京八旗官学1235

22 学堂1236

23 国子监1236

24 学校1237

25 儒学1237

26 史学1237

29 四门学1238

30 律学1238

28 文学1238

27 玄学1238

31 算学1239

32 书学1239

33 武学1239

34 社学1240

35 蒙古字学1240

36 阴阳学1240

37 蒙古国子学1241

38 回回国子学1241

39 四译馆1241

43 太学博士1242

42 博士1242

40 冬学1242

41 学官1242

44 五经博士1243

45 博士祭酒1243

46 国子祭酒1244

47 祭酒1244

48 司业1244

49 国子主簿1244

50 教授1244

53 学正1245

54 训导1245

51 助教1245

52 教谕1245

55 学录1246

56 教习1246

57 学政1246

58 山长1246

举制度及其演1247

(三)选举、科1247

1247

60 国学1247

61 乡学1247

59 宗师1247

(四)选举、科举名词1256

1 选士1256

2 造士1257

3 秀士1257

4 俊士1257

5 命士1257

6 选举1258

7 察举1258

8 征辟1258

9 孝廉1259

10 秀才1259

11 贤良方正1259

12 赀选1259

15 对策1260

16 策问1260

13 赀郎1260

14 制举1260

17 射策1261

18 九品中正1261

19 科举1261

20 科目1262

21 科名1262

22 科甲1262

23 科第1262

24 科场1263

25 科试1263

26 岁考1263

27 岁试1263

28 科考1263

31 策试1264

32 策论1264

33 明经1264

29 策括1264

30 策学1264

34 学究1265

35 武科1265

36 武举1265

37 解元1265

40 孝廉方正科1266

42 状头1266

41 状元1266

39 孝弟力田1266

38 童子科1266

43 榜眼1267

44 探花1267

45 鼎甲1267

46 传胪1267

47 进士1267

48 进士科1268

49 举人1268

50 举子1268

54 春闱1269

53 秋闱1269

55 会试1269

51 乡试1269

52 大比1269

56 礼部试1270

57 省试1270

58 会元1270

59 殿试1270

60 进土及第1270

61 进士出身1270

65 院试1271

66 童生试1271

62 同进士出身1271

64 府试1271

63 县试1271

67 童生1272

68 诸生1272

69 廪生1272

70 增生1272

74 举监1273

73 监生1273

75 贡监1273

71 附生1273

72 庠生1273

76 荫监1274

77 例监1274

78 恩监1274

79 贡生1274

80 岁贡1274

81 选贡1275

82 恩贡1275

83 纳贡1275

84 拔贡1275

88 五贡1276

90 副榜1276

89 优监1276

85 优贡1276

87 例贡1276

86 副贡1276

91 金榜1277

92 生徒1277

93 乡贡1277

94 常科1277

95 出身1277

100 八股文1278

99 制义1278

101 帖括1278

97 连中三元1278

98 经义1278

96 三元1278

102 墨卷1279

103 硃卷1279

104 总裁1279

105 主考1279

111 同年1280

110 监临1280

109 帘官1280

108 同考官1280

107 座师1280

106 座主1280

112 门生1281

113 同案1281

114 题名录1281

115 同年录1281

116 弥封1281

2 谥法的起源1282

1 谥号1282

1282

(一)谥法概1282

九 谥号与谥法1282

3 美谥与恶谥1283

4 单字谥与复字谥1284

5 请谥、议谥、赐谥1284

6 改谥1285

7 追谥1285

8 私谥1285

字荟编1286

(二)历代谥法用1286

十 避讳知识1304

(一)避讳的含1304

1304

(二)避讳的起1304

1304

1 名,人的灵魂标志1305

2 维护等级制度1305

3 表敬意1305

(1)避在位君主名1306

1 公讳对象1306

1306

(三)避讳的对1306

(2)避庙讳1307

(3)避太子名1307

(4)避后妃名1307

(5)避皇后祖、父名1307

(6)避权贵名1308

(7)避权臣祖、父名1308

(8)避孔子名1308

4 迷信、身残避讳1309

2 私讳对象1309

3 使臣避出使国讳1309

(四)避讳的种1310

1310

1 改各种名称1310

(1)改姓名1310

(2)改地名1310

(5)改物名1311

(6)改干支名1311

(3)改官名1311

(4)改书名1311

2 改各种名号1312

(1)改前朝年号1312

(2)改前人封号1312

(3)改谥号1312

3 改经史文字1312

4 改通常用语1312

6 禁捕鲤畜猪1313

7 避家讳辞官1313

5 避讳改数字1313

(五)避讳的方1314

1314

1 改字1314

(1)改为同音字1314

(2)改为同义字1314

(3)改为异体字1314

2 减笔1314

(2)作空围1315

(1)空其字1315

6 空字1315

5 合字1315

3 增笔1315

4 拆字1315

(1)不讳嫌名1316

(4)君所无私讳1316

(2)二名不遍讳1316

(3)父母在避祖父母名1316

1 从习俗到定制1316

1316

(六)避讳的演1316

7 以“某”、“讳”字代1316

(5)大夫之所有公讳1317

(6)诗书不讳1317

(7)临文不讳1317

(8)庙中不讳1317

2 定制从宽到严1317

(1)严惩触讳者1319

(2)避历代有为之君名1319

4 避讳对象的增加1320

3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不避讳到定讳制1320

5 避讳范围的扩大1321

(1)避名及字1321

(2)兼避嫌名1321

(3)二名遍讳1321

(4)恶意避讳1322

(5)禁寓意僣窃1322

(6)清初避胡虏夷狄字1323

6 避讳方法的改进1323

(七)避讳造成古籍混乱1324

1 造成人名混乱1325

(1)一人在二史中异名1325

(2)一人在一史中异名1325

(3)一人数名1325

(4)误二人为一人1325

(5)误一人为二人1326

2 造成地名混乱1326

(1)误一地为二地1326

(3)脱漏原来地名1327

3 造成书名混乱1327

(2)误二地为一地1327

4 造成官名混乱1328

5 改字而生讹疑1328

(1)回改而致舛误1328

(2)旁注连入正文1328

(3)改字致使原义不明1328

6 空字造成脱漏1329

7 书“讳”误作他人1329

1330

1 释疑滞例1330

知识解决古籍1330

中的疑难问1330

(八)运用避讳1330

2 辨伪撰例1331

3 辨时代例1331

(九)历代帝王1332

讳字表1332

(十)避讳学主要参考书目1356

1 度量衡起源1359

1359

(一)度量衡概1359

十一 度量衡知识1359

2 度量衡变化趋势及其原因1362

3 封建社会度量衡的特征1365

(1)国家制度和民用度量衡的对立和统一1366

(2)地方度量衡的紊乱1366

(3)度量衡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1367

(4)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度量衡的紊乱1369

(二)度量衡研究1369

概况1369

1 历代度量衡名称的沿革和变化及其进位1370

(1)度1370

(三)历代度量衡1370

对照1370

(2)量1372

(3)衡1373

附:地积1373

2 历代尺的长度对照表1376

3 历代量器对照表1378

4 历代衡器对照表1379

1988《古籍知识手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高振铎主编;刘乾先,符孝佐副主编 1988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外贸知识手册(1980 PDF版)
外贸知识手册
1980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古籍极本知识  下( PDF版)
古籍极本知识 下
古籍极本知识  上( PDF版)
古籍极本知识 上
中国古代史知识手册( PDF版)
中国古代史知识手册
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
书籍·知识·文化(1988 PDF版)
书籍·知识·文化
1988 上海:书海出版社
民族知识手册(1988 PDF版)
民族知识手册
1988 北京:民族出版社
书的知识手册(1990.02 PDF版)
书的知识手册
1990.02 南昌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销售知识手册(1986 PDF版)
销售知识手册
1986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古代文化知识手册(1989 PDF版)
古代文化知识手册
1989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性知识手册(1988 PDF版)
性知识手册
1988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性知识手册(1985 PDF版)
性知识手册
1985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新知识手册(1986 PDF版)
新知识手册
1986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青年知识手册(1984 PDF版)
青年知识手册
1984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武装知识手册(1991 PDF版)
武装知识手册
1991 北京:知识出版社
古籍知识分类辞典(1991 PDF版)
古籍知识分类辞典
1991 合肥:黄山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