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革命与未来社会 评两种社会制度“趋同论”》求取 ⇩

第一编“趋同论”及其历史演变3

第一章 “趋同论”概论3

第一节 “趋同论”产生、发展的基本线索3

一、“趋同论”的由来3

二、“趋同论”的形成5

三、“趋同论”的兴盛7

第二节 “趋同论”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9

一、“趋同论”是西方学者被迫承认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产物9

二、“趋同论”的兴起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泛滥紧密相关9

三、“趋同论”新发展的科学技术背景11

四、“趋同论”的新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浪潮进行歪曲理解的结果12

第三节 “趋同论”的思想和理论渊源13

一、“趋同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必然结果14

二、民主社会主义理论是“趋同论”产生的催化剂17

第一节 熊彼特的“趋同论”思想21

第二章 “趋同论”思想的萌芽与形成21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22

二、“趋同论”的思想萌芽25

第二节 索罗金的“趋同论”思想27

第三节 罗斯托的“单向趋同论”思想30

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30

二、由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单向趋同论”思想33

一、丁伯根在经济学上的主要成就35

第四节 丁伯根正式创立“趋同论”35

二、“趋同论”完整形态的产生36

第五节 加尔布雷思的“完全趋同论”思想40

一、加尔布雷思的“二元体系”理论41

二、“完全趋同论”思想的形成43

第三章 “趋同论”思潮的发展50

第一节 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趋同论”思想51

一、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52

二、贝尔的“趋同论”思想54

第二节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社会趋同论”思想57

一、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社会”理论59

二、托夫勒的“趋同论”思想62

第三节 奈斯比特的“社会发展趋势趋同论”思想64

一、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理论67

二、奈斯比特的“趋同论”思想69

第四节 堺屋太一的“知识价值社会趋同论”思想74

一、堺屋太一的“知识价值社会论”74

二、对“知识价值社会论”的评析78

第二编现代科技革命与“科学技术决定论”87

第四章 现代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87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88

一、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89

二、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91

三、近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94

一、现代科学革命102

第二节 现代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02

二、现代技术革命104

三、现代科技革命的特点109

四、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112

第三节 现代科技革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116

一、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飞跃发展116

二、现代科技革命引起产业结构和劳动结构的深刻变化117

三、现代科技革命促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121

四、现代科技革命导致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123

第四节 现代科技革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124

一、现代科技革命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25

二、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评“权利转移”论129

第五章“科学技术决定论”是“趋同论”的重要理论基础136

第一节 科技进步与“科学技术决定论”136

一、“科学技术决定论”思想的形成136

二、“趋同论”形成时期的“科学技术决定论”138

三、“趋同论”发展时期的“科学技术决定论”140

四、划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决定论”的界限141

第二节 “科学技术决定论”若干观点剖析143

一、评科技进步等同于社会进步的观点143

二、评以生产力的发展代替生产关系变革的观点146

三、评以社会技术形态代替社会经济形态的观点148

第三节 “科学技术决定论”的实质是唯心史观153

第三编“趋同论”的方法论透视161

第六章 “趋同论”的比较方法161

第一节 “趋同论”和比较方法162

一、比较方法是“趋同论”的重要研究方法162

二、科学比较方法的基本要求和局限性164

第二节 两种社会制度“趋同”的结论是怎样从比较中得出来的170

一、所有制方面的比较170

二、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比较176

三、分配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比较182

第三节 “趋同论”比较方法的非科学性187

一、违背了科学的比较方法的基本要求188

二、忽视了比较方法本身的局限性190

三、以现象的趋同抹煞本质的对立193

第七章 “趋同论”的形而上学方法196

第一节 世界的整体化是否淹没了矛盾冲突197

一、“在大地上建立天国”的神话197

二、世界整体化的实际内容和意义199

三、世界整体化和地上“天国”神话的破产202

第二节 对立面现象上的“相似”、“接近”是否消解了对立面的斗争206

一、实现“趋同”方式的种种说法206

二、唯物辩证法承认对立面的相似、共同点及其意义210

三、“接近”、“相似”并没有消解对立面的斗争216

第三节 质的界限不可模糊,量变岂能代替质变218

一、不同事物的质的界限不可模糊219

二、改良主义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221

第八章 “趋同论”方法论的典型剖析226

第一节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的方法论剖析226

一、贝尔方法论的出发点: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思想228

二、“中轴原理”方法析义235

三、贝尔方法论溯源及批评240

第二节 托夫勒“趋同论”的方法论剖析247

一、托夫勒方法论的原则:以机会论、偶因论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248

二、托夫勒塑造第三次浪潮社会变革的模式方法257

第三节 “趋同论”方法论错误的根源263

一、“趋同论”方法论错误的阶级根源264

二、“趋同论”方法论错误的认识论根源267

第四编两种未来社会观277

第九章 “趋同论”的未来社会观277

第一节 “趋同论”未来社会观的政治实质278

一、鼓吹资本主义“永恒论”278

二、以阶级融合论代替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社会革命学说281

第二节 “趋同论”的社会政治功能292

一、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思想武器292

二、配合民主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蜕变的理论工具295

第三节 “趋同论”的理论实质是唯心史观298

一、“趋同论”是与马克思主义相抗衡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299

二、“趋同论”的理论实质是以观念决定论为特征的唯心史观302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的未来社会观30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方向不可逆转309

一、现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309

二、社会主义已经初步显示了它的先进性和优越性31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320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320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中走向未来325

结束语 历史的航船将驶向何方?335

一、马克思主义与未来学335

二、历史的未来和未来的历史338

三、时代的特征和世界的总格局343

四、一位科学家的沉思347

参考书目354

后记361

1993《现代科技革命与未来社会 评两种社会制度“趋同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樊期曾主编 1993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未竟的浪潮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1996 PDF版)
未竟的浪潮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
1996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中国的两种社会(1949 PDF版)
现中国的两种社会
1949
技術·科学·社会: 歴史と未来(1967 PDF版)
技術·科学·社会: 歴史と未来
1967 林書店
人·社会·未来(1986 PDF版)
人·社会·未来
1986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两种社会制度的比较研究(1987 PDF版)
两种社会制度的比较研究
1987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1951 PDF版)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1951 商务印书馆
新技术革命与社会趋向(1987 PDF版)
新技术革命与社会趋向
1987 重庆:重庆出版社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1993 PDF版)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
1993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现代社会科学趋势(1948 PDF版)
现代社会科学趋势
1948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现代社会理论  信息化、消费化社会的现在与未来(1998 PDF版)
现代社会理论 信息化、消费化社会的现在与未来
1998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96 PDF版)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6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1994 PDF版)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1994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科技革命与社会变迁(1999 PDF版)
科技革命与社会变迁
1999 上海:学林出版社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1995 PDF版)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
1995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文化(1987 PDF版)
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文化
1987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