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与监督通论》求取 ⇩

一、监督的涵义3

二、监督的特征3

第一篇反腐败与监督理论篇3

第一章 监督概论3

第一节 监督的涵义与特征3

一、校正功能5

第二节 监督的功能5

三、预防功能6

二、制约功能6

一、监督主体的分类7

第三节 监督的分类7

四、反馈功能7

五、监督时间与阶段的分类8

四、监督形式的分类8

二、监督客体的分类8

三、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分类8

二、监督的合理性原则及其基本要求9

一、监督的合法性原则及其基本内容9

第四节 监督的基本原则9

一、监督学研究的对象10

第五节 监督学概况10

三、监督的相对独立原则10

二、监督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1

三、我国监督学研究的现状12

一、权力监督的涵义及特征13

第一节 权力监督13

第二章 权力监督与司法监督13

二、权力监督的地位和作用15

四、权力监督的职能16

三、权力监督的主体构成16

五、权力监督与反腐败17

六、权力监督的反思与完善18

一、司法监督的涵义及特征20

第二节 司法监督20

二、司法监督的基本原则21

三、司法监督的主要内容22

四、司法监督与廉政建设23

三、腐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24

一、廉政的基本涵义24

第三章 廉政与廉政监督24

第一节 廉政与腐败概述24

二、腐败的基本涵义25

五、腐败的社会危害27

四、腐败的主要表现27

二、公务员严重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28

一、公务员违法违纪的特点和种类28

第二节 腐政监察与廉政建设28

三、廉政法制建设30

四、拒腐防变的宣传教育32

五、廉政建设调查研究33

一、勤政的基本涵义35

第一节 勤政与勤政监督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35

第四章 勤政与勤政监督35

二、勤政、廉政、执法监察的内在联系和区别36

三、勤政监察的基本特征38

一、勤政与勤政监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征39

第二节 勤政监察的重要作用39

二、勤政才有希望40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41

二、勤政监察的基本原则42

一、勤政监察的主要内容42

第三节 勤政监察的内容、原则和方法42

三、勤政监察的主要方法44

第一节 舆论监督45

第五章 舆论监督与社会监督45

一、舆论的产生、形成与反腐败舆论监督46

二、舆论分类与反腐败舆论监督47

三、舆论引导与舆论引导的原则50

第二节 社会监督51

一、间接监督的内容与保证52

二、直接监督的内容与保证53

一、先秦时期的反腐败思想59

第一节 对腐败严重危害性的认识和论述——中国古代的反腐败思想59

第二篇反腐败与监督思想篇59

第一章 中国古代和近代反腐败与监督思想59

二、秦汉时期的反腐败思想63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反腐败思想65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反腐败思想66

五、宋辽金元时期的反腐败思想69

六、明清时期的反腐败思想71

一、先秦时期的监督思想73

第二节 对监督是防止和反对腐败的必要和重要手段的认识和论述——中国古代的监督思想73

二、秦汉时期的监督思想75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监督思想76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监督思想77

五、宋辽金元时期的监督思想78

六、明清时期的监督思想80

第三节 对强化监督职能的认识和论述——中国古代强化监督职能的思想81

一、提高监察机关及其官员的地位…加强其权力、维护其独立、垂直的领导体制82

二、不罪进谏者83

三、从亲贵重臣开始,以查处大事要案为重点84

四、严格监察官员的选拔和任用87

五、监察官必须奉公无私,廉洁自律,带头防腐88

六、加强对监察官员的监督、考核与奖惩90

七、监督必须注重实地考察与巡察92

一、监察权独立94

第四节 孙中山的监察思想94

二、“党政分察”95

三、弹惩一体97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反腐败与监督思想98

一、没有监督便没有社会主义99

第一节 社会主义要求社会和国家实行严格的监督99

二、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组成部分100

一、监督是维护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保证101

第二节 监督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保证101

二、市场经济以国家调节 (监督)为前提102

三、只有监督才能实现“廉价”政府的目标103

一、防止国家公务人员由公仆变为主人104

第三节 监督就是“检查、改善我们的机关”104

二、监督检查执政党和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执法情况105

三、同官僚主义、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进行坚决斗争106

第四节 建立专门监督机构研究和纠正错误107

一、专门监督机构的组织108

二、专门监督机构的工作原则109

三、专门监督机构的任务和职权110

一、苏维埃时期的反腐败实践与监督思想的提出111

第一节 反腐败与监督思想的提出与发展111

第三章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的反腐败与监督思想111

二、抗日战争时期反腐败与监督思想的发展113

四、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与监督的原则116

三、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反腐败斗争116

一、反对官僚主义的论述118

第二节 反对官僚主义为重点的反腐败与监督思想118

二、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克服的途径121

二、延安整风对腐败思想的清算125

一、古田会议对腐败思想的清算125

第三节 反腐败和廉政勤政的思想建设125

三、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与党性修养126

四、新时期邓小平反腐败思想的发展127

一、有关腐败的几个问题131

第一节 反腐败的概念131

第三篇反腐败与监督方略篇131

第一章 反腐败的概念、地位、作用和意义131

二、反腐败的概念134

三、廉政的概念135

一、反腐败是党的建设的需要136

第二节 反腐败的地位、作用和意义136

二、反腐败是政权建设的需要137

四、反腐败是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138

三、反腐败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138

第一节 反腐败的指导思想140

第二章 反腐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40

第二节 反腐败的基本原则143

第三章 反腐败的战略与思路146

一、科学界定廉政的内涵147

第一节 把握大局,正确认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147

三、要充分看到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有利条件148

二、正确估计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148

二、手段的综合性150

一、工程的整体性150

第二节 以战略的高度研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思路和对策150

一、正确处理“重点论”和“两点论”的关系151

第三节 着眼于市场经济大背景,以改革推动反腐倡廉151

三、斗争的渐进性151

二、要适应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152

三、要以改革的精神做好纪检监察工作153

一、大气候与小气候的关系154

第四节 正确处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几个重要关系154

四、廉政与勤政的关系155

三、统一性与可行性的关系155

二、治本与治标的关系155

六、党政机关廉政建设与企业廉洁的关系156

五、外部监督与内部制约的关系156

第一节 确定方法的原则157

第四章 反腐败的方法和技术157

二、查办案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158

一、查办案件的重点158

第二节 查办案件158

四、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59

三、要讲究策略和谋略159

二、党政领导亲自抓,统一部署实施160

一、做好基础工作,确定好项目160

第三节 专项治理160

第四节 监督检查161

三、注意政策界限,妥善处理有关问题161

三、事后监督检查162

二、事中监督检查162

一、事前监督检查162

第五节 加强反腐败和廉政的立法工作163

一、市场经济理论的三次革命167

第一节 市场经济理论的产生167

第四篇市场经济与反腐败篇167

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167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168

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机制169

第二节 市场经济的本质、功能、特征和目标模式169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170

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171

四、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173

二、社会主义市场的统一化174

一、市场运行机制的完善化174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174

四、价格机制的灵敏化175

三、市场体系的完备化175

一、从市场失灵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76

第一节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176

第二章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176

二、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177

二、货币政策178

一、宏观调控的目标178

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评价178

四、收入分配政策180

三、财政政策180

六、贸易政策181

五、产业政策181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职能182

一、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182

第三节 宏观调控的任务和职能182

第三章 市场经济与转变政府职能183

一、在市场经济中,为什么要转变政府职能184

第一节 转变政府职能的必要性及其政府职能的界定184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障碍185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节 经济的现实选择185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范围的界定185

二、转变政府职能的实现选择186

一、政府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187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中政府机构设置的原则与类别187

二、政府机构设置的类别188

一、监督的必要性189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189

二、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监督机制190

三、监督与制约的原则191

三、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193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193

第四章 市场经济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3

第一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193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193

二、企业经营机制的内容194

一、什么是企业经营机制194

第二节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及其目标194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195

一、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195

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195

第三节 现代企业制度及其基本特征195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196

第四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选择196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现实选择199

四、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200

三、不折不扣地把企业的各项主权落到实处200

第五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应注意的问题200

一、观念变革200

二、实现国有资产的严格管理和保值增值200

一、研究回扣是发展市场经济与监督的需要201

第一节 回扣的概念与回扣的特征201

五、加强配套改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保证201

第五章 市场经济与回扣201

二、回扣一词的由来与对回扣的解释202

三、回扣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204

四、把回扣与其他促进购销手段严格区分开206

一、回扣现象产生和存在的一般社会经济条件208

第二节 回扣的成因与回扣的利弊208

二、回扣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伴生物209

三、回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210

四、回扣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11

五、回扣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因素212

第三节 回扣的使用、管理与监督213

一、回扣的合理使用与分配214

二、回扣的管理215

三、回扣的监督216

一、什么是寻租与寻租行为220

第一节 寻租理论的建立220

第六章 寻租行为与反腐败220

二、寻租理论的产生和意义221

一、腐败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客观存在222

第二节 腐败的根源——寻租行为分析222

二、寻租行为动机分析223

三、强化经济监督和行政监察职能224

二、形成反腐败、反寻租的舆论道德圈224

三、设租行为动机分析224

第三节 从限制寻租看反腐败的举措224

一、分清寻租行为,治理寻租是对腐败根源进行治理的举措224

七、倡导竞争,限制垄断行为225

六、正确认识政府干预的重要性和作用225

四、产权界定、公开定价是反腐败、反寻租的有力措施225

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制度保证下约束寻租行为225

一、依法制权是反腐败治本之举229

第一节 反腐败与监督立法的意义229

第五篇反腐败与监督法律篇229

第一章 立法原理229

二、是各级专门监督机关依法监督的前提和基础230

四、是各级专门监督机关正确有效履行职权的保障231

三、便于人民群众参与监督231

五、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国家公职人员依法行政232

二、制定限制性的法规233

一、制定公职人员的一般行为准则233

第二节 反腐败与监督立法的范围233

第三节 反腐败与监督立法的基本原则234

三、制定惩戒性法律234

二、从反腐败和监督工作实际出发的原则235

一、依法立法的原则235

四、法制统一原则236

三、民主原则236

五、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237

六、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原则238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权限239

第一节 立法体制239

第二章 立法体制与立法程序239

二、国家行政机关的立法权限240

一、反腐败和监督法律的立项241

第二节 立法程序241

二、反腐败和监督法律(广义的)的起草242

四、反腐败和监督法律草案的审议243

三、反腐败和监督法律草案的提出243

六、反腐败和监督法律、法规的公布244

五、反腐败和监督法律、法规、规章 的表决和通过244

第一节 行政监察机关反腐败与监督法律245

第三章 反腐败与监督法律集成245

一、秦朝开创监察机关独立、自成系统监察体制309

二、两汉中央为多重监察,对地方监察机关实行垂直领导体制309

第六篇反腐败与监督源流篇309

第一章 监察机构与体制演进309

第一节 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及其体制309

三、魏晋南北朝的多重和多级监察体制310

四、隋唐中央监察机关单一化,对地方监察机关恢复垂直领导体制311

五、宋朝中央台谏职责合一,地方则为他官兼领的多重监察体制312

六、元朝提高中央监察机关的地位,对地方监察发展了汉唐的垂直领导体制313

七、明清两朝的监察体制更趋完善314

一、中华民国监察机关继续推行独立、垂直领导的体制315

第二节 中国近代监察机构及其体制315

二、革命根据地与解放区的监察机构借鉴前苏联的模式,推行双重领导体制31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监察机构及其双重领导体制317

第三节 中国现代监察机构及其体制317

三、香港监察机构的设置及其体制318

二、台湾地区的监察机构延续中国民国时期的垂直领导体制318

一、监察的产生和作用319

第一节 中国监察制度概述319

第二章 监察职权综论319

二、中国历代监察系统概述320

一、中国古代监察机关的职权321

第二节 中国历代监察机关的职权321

二、中国近代监察机关的职权327

三、中国现代监察机关的职权329

二、监察职权有效行使的保障332

一、监察机关应具备的职权332

第三节 监察机关职权与保障的借鉴332

一、秦朝御史(监察官)为纠察之任334

第一节 秦汉时期整顿吏治与察举非法334

第三章 监察与反腐促廉334

二、西汉整顿吏治与纠察贪赃官吏335

三、东汉前期整肃吏治与后期吏治腐败337

一、三国鼎立时期的监察与吏治339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整肃吏治与吏治的腐败339

二、两晋监察无法遏制吏治的腐败341

三、北方十六国重视监察职能的实施343

四、南朝强化监察职能与整肃吏治344

五、北朝监察职能的实施与吏治的改善346

一、隋文帝整肃吏治与隋炀帝荒淫腐败348

第三节 隋唐整肃吏治与吏治日趋腐败348

二、唐朝监察的积极作用351

三、唐朝中后期监察职能的削弱与吏治日趋腐败353

一、宋朝台谏整肃纪纲、吏治的积极作用及其吏治的腐败360

第四节 宋元整肃吏治与吏治的腐败360

二、元朝强化监察的措施及其整肃吏治365

三、元未朝政和吏治腐败367

一、明朝整顿吏治与监察制度的败坏368

第五节 明清科道制度的成效及其吏治腐败368

二、清朝科道制度的成效及政治、经济全面腐败372

一、提高监察机关的地位和加强巡察378

第六节 中华民国抗日战争期间监察职能的实施和无法奏效的弹劾378

三、弹劾无法奏效导致政治、吏治日趋腐败379

二、弹劾不法以整肃吏治379

一、西汉的“六条问事”382

第一节 古代监察法规的产生时期382

第四章 监察法规382

二、隋朝的“六察”383

一、金朝监察官吏管理条例384

第二节 古代监察法规的发展时期384

三、唐朝的“六察”巡按条例384

二、元朝肃政廉访司监察条例及其整肃台纲385

一、明朝的《宪纲事类》387

第三节 古代监察法规的成熟时期387

二、清朝的《钦定台规》388

一、北洋政府平政院肃政厅时期390

第四节 中华民国监察法规概述390

三、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时期392

二、广州国民政府监察院时期392

二、谏官的由来395

一、谏诤与监察的关系395

第五章 谏诤与监督395

第一节 谏诤与监察395

一、隋朝以前谏诤官吏的设置396

第二节 古代谏诤制度的发展396

三、谏诤系统与台谏合一396

三、唐朝谏诤制度的发展与完善397

二、隋朝谏诤制度的正式确立397

四、宋朝谏院的创建399

六、元、明、清的台谏合一制度400

五、辽金时期的谏诤制度400

三、隋、唐谏官职权规范化401

二、隋之前谏官掌议论401

第三节 古代谏官职权的演变401

一、谏诤的含义401

四、宋朝谏官许弹劾402

第四节 古代谏诤制度的实行与封建王朝的兴衰404

五、元、明、清监察官兼谏诤404

二、唐朝谏诤制度的推行与王朝的兴衰405

一、隋朝君主不纳谏诤405

四、元朝以后谏诤制度的衰弱407

三、宋朝谏诤制度实行的局限性407

二、谏诤监督的特点及其借鉴408

一、谏诤制度是监督君主决策缺失的重要机制408

第五节 古代谏诤制度的特点及其意义408

一、御史府409

第一节 监察机构409

第六章 监察的释义409

六、肃政台410

五、兰台(南台)410

二、御史台410

三、都察院410

四、宪台410

十二、十三州刺史部411

十一、六科与六科给事中411

七、司宪411

八、三院411

九、殿中司411

十、察院411

十八、十三道监察御史412

十七、提刑司与按察司412

十三、司隶台412

十四、十道412

十五、行御史台412

十六、肃政廉访司412

二十五、登闻检院413

二十四、稽察内务府御史处413

十九、提刑按察使司413

二十、按察分司413

二十一、十五道监察御史413

二十二、五城察院413

二十三、宗室御史处413

三十一、平政院肃政厅414

三十、湖北军政府总监察处414

二十六、登闻鼓院414

二十七、三京留司御史台414

二十八、御史房414

二十九、整饬兵备道414

三十四、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415

三十三、惩吏院与审政院415

三十二二、广州国民政府监察院415

四十、监察院各委员会416

三十九、战区巡察团416

三十五、地方监察区416

三十六、监察使署和监察委员行署416

三十七、审计部416

三十八、审计处和审计办事处416

一、御史417

第二节 监察官417

四十一、国民党中央党部监察委员会417

四十二、国民政府政务官惩戒委员会417

四十三、司法院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417

四十四、地方公务员惩戒委员会417

六、殿中侍御史418

五、治书侍御史418

二、御史大夫418

三、御史中丞418

四、侍御史418

十七、巡按御史419

十六、监军御史419

七、监察御史419

八、黄沙狱治书侍御史419

九、符玺御史419

十、绣衣御史419

十一、检校御史419

十二、禁防御史419

十三、持书执法419

十四、督军粮执法419

十五、监农御史419

二十七、言事御史420

二十六、六察与六察官420

十八、赞运御史420

十九、巡盐御史420

二十、提学御史420

二十一、茶马御史420

二十二、印马御史420

二十三、屯田御史420

二十四、巡关御史420

二十五、巡仓御史420

三十六、部郡国从事421

三十五、刺史421

二十八、御史长史421

二十九、司命府与司命421

三十、御史中尉421

三十一、候官421

三十二、左、右都御史421

三十三、左、右副都御史421

三十四、左、右佥都御史421

四十四、按察使422

四十三、监司422

三十七、督邮(都邮)422

三十八、廷掾422

三十九、校事422

四十、监国谒者422

四十一、弹曲422

四十二、典签422

五十一、司隶校尉423

五十、肃政廉访使423

四十五、采访处置使423

四十六、黜陟使423

四十七、观察处置使423

四十八、走马承受423

四十九、通判423

四、弹劾权424

三、巡查两京馆驿424

五十二、监察委员424

五十三、监察使424

第三节 监察职权424

一、分巡两京424

二、监仓库出纳424

九、监试权425

八、同意权425

五、纠举权425

六、纠正权425

七、建议权425

一、御史监郡426

第四节 监察方法及程序426

十、审计权426

十一、调查权426

十二、监察委员保障权426

八、廷鞫427

七、廷推427

二、匦427

三、三司推427

四、东推与西推427

五、考课监司簿427

六、廷议427

十五、送请审计428

十四、派查428

九、孙中山的监察思想428

十、监察权独立428

十一、党政分察428

十二、弹惩一体428

十三、行查428

二、六察429

一、“六条问事”429

十六、委托审计429

十七、就地审计429

十八、先刑后惩429

十九、顺序算入制429

第五节 监察条例与监察法规429

九、《钦定台规》430

八、《宪纲事类》430

三、《监察御史升黜格》430

四、《风宪宏纲》430

五、《察司体察等例》430

六、《察司合察事理》430

七、《禁治察司等例》430

五、左、右补阙与左、右拾遗431

四、谏议大夫431

第六节 谏诤制度431

一、谏诤431

二、台谏431

三、谏官431

七、左、右司谏与左、右正言432

六、谏院432

一、人民代表大会的本质特征435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435

第七篇反腐败与监督组织篇435

第一章 监督机构与监督体制435

二、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机构436

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监督的内容437

四、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建设438

一、法律监督的主体440

第二节 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440

二、法律监督的对象441

三、法律监督的特点442

一、党内监督的主体:党的代表大会443

第三节 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443

二、党的专职监督机构:纪律检查委员会444

一、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监察及其授权445

第四节 政府与行政监察机关445

二、监察机关的职责448

三、监察工作进行的方式449

一、审计监督机关452

第五节 政府经济监督机关452

二、银行监督454

三、工商行政管理监督456

四、税务监督458

五、财政监督459

六、海关460

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461

第六节 其他具有监督职能的组织461

七、国家技术监督局461

二、民主党派463

三、其他群众组织464

一、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权465

第一节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权465

第二章 监督职能465

二、人大代表的监督权469

三、人大监督的原则470

一、人民法院的监督权471

第二节 司法机关的监督权471

二、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权474

一、纪检机关的保护权479

第三节 党的纪检机关的检查权479

二、纪检机关的惩处权480

三、纪检机关的监督权482

四、纪检机关的教育权483

一、监督检查权484

第四节 行政监察权484

二、监察调查权485

三、监察建议权486

四、监察决定权487

一、审计监督权488

第五节 经济监督权488

二、银行监督权489

三、工商行政监督权491

五、财务监督权493

四、税务管理监督权493

七、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权494

六、海关监督权494

一、人民政协的监督权496

第六节 其他监督权496

二、民主党派的监督权497

三、其他群众组织的监督权498

第一章 执法监察概述501

第八篇廉政勤政检查篇501

二、与执法监察相关的几个概念502

一、执法监察的概念502

第一节 执法监察的概念和特征502

三、执法监察的特征503

一、中国古代的执法监察505

第二节 执法监察的发展过程505

二、建国初期的执法监察506

三、新时期的执法监察508

四、执法监察的展望509

二、执法监察的主要任务510

一、确定执法监察任务的依据510

第二章 执法监察的任务和内容510

第一节 执法监察的任务和目的510

三、执法监察的主要目的511

一、执法监察内容的表现形式512

二、构成执法监察内容的要素512

第二节 执法监察内容概述512

一、在国家行政机关开展执法监察的主要内容513

第三节 执法监察的主要内容513

二、对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执法监察的主要内容515

三、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开展执法监察的主要内容516

一、依法监察,实事求是的原则519

第一节 执法监察的原则519

第三章 执法监察的原则和方法519

三、改进工作,提高效能的原则520

二、群众路线的原则520

一、执法监察工作中行使的四种权力521

第二节 执法监察的权力和手段521

四、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21

二、执法监察中经常采用的几种手段522

一、按监察的时间和所处的环节 分类524

第三节 执法监察的主要类型524

二、按执法监察涉及的内容分类525

三、按执法监察涉及的范围分类526

四、按执法监察进行的顺序分类527

二、参与法528

一、规范法528

第四节 执法监察的基本方法528

四、监督法529

三、检查法529

七、反馈法530

六、效能审计法530

五、资料分析法530

十、因果分析法531

九、考评法531

八、惩戒法531

一、选题立项,制定方案532

第五节 执法监察的基本步骤532

三、明确责任,严格奖惩535

二、查明情况,分析原因535

四、提出建议,改进管理536

一、效能监察的含义537

第一节 效能监察概述537

第四章 效能监察537

二、效能监察的发展过程538

一、效能监察的特殊性540

第二节 效能监察的特点和作用540

二、效能监察的作用541

三、奖励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543

二、标本兼治的原则543

第三节 效能监察的主要原则543

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543

六、定性检查与定量检查相结合的原则544

五、自查与组织检查相结合的原则544

四、适当与合理相结合的原则544

一、合法性标准545

第四节 效能监察的标准545

二、合理性标准546

三、合约性标准547

一、效能监察的主要内容548

第五节 效能监察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548

四、对比性标准548

三、效能监察的基本方法549

二、效能监察内容的选择549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551

第一节 提高对执法监察的认识551

第五章 进一步加强执法监察工作551

二、加强制度建设552

一、加强目标管理552

二、加大执法监察的份量552

第二节 使执法监察走向法制化552

第三节 加强执法监察理论研究553

一、执法监察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554

一、加强领导555

第四节 加强执法监察的组织保障555

二、执法监察理论研究的重点555

三、加强监察机关的自身建设556

二、加强协调配合556

一、是惩治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561

第一节 反腐败与廉政勤政宣传教育的重大意义561

第九篇反腐败与监督宣传教育篇561

第一章 反腐败与廉政勤政的宣传教育561

四、是鼓舞群众推动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措施562

三、是党风廉政建设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有效途径562

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562

一、反腐败和廉政勤政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563

第二节 反腐败与廉政勤政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63

二、反腐败和廉政勤政宣传教育的基本原则564

二、各级党委的组织、宣传和机关人事部门努力做好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工作567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要切实重现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567

第三节 反腐败与廉政勤政宣传教育的组织机构和人员567

一、反腐败和廉政勤政的基础性教育568

第四节 反腐败与廉政勤政宣传教育的基本内容568

三、各新闻单位要开辟专门阵地做好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568

二、反腐败和廉政勤政的针对性教育570

一、反腐败与廉政勤政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575

第五节 反腐败与廉政勤政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方法575

二、反腐败与廉政勤政宣传教育的主要方法580

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行583

第六节 反腐败与廉政勤政宣传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583

三、要注意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宣传教育的新方法584

二、宣传报道要适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584

第一节 反腐败理论研究概述585

第二章 反腐败的理论研究585

第二节 重视党风和廉政建设为反腐败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素材586

第三节 加强反腐败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587

一、是当前深入持久,更有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588

二、是由科学理论的功能所决定的589

三、开阔反腐败理论研究视野590

二、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并举590

第四节 当前反腐败理论研究的现状590

一、站在党的建设的高度重视反腐败理论研究590

四、近几年反腐败理论研究成果综述591

五、腐败现象发生规律592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深化反腐败理论研究的前提593

第五节 加强反腐败理论研究的途径和方法593

三、加强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换工作594

二、解放思想是深化反腐败理论研究的关健594

一、工作调研的重要性595

第一节 反腐败和监督工作调研的重要性及特点595

第三章 反腐败与监督工作调研595

二、工作调研的特点596

一、工作调研的指导思想597

第二节 工作调研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97

二、工作调研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599

一、工作应用性调查研究607

第三节 调研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607

二、反腐败与监督工作实际状况的调查研究608

三、工作调研的基本要求610

第四节 工作调研的具体要素612

一、工作调研的一般形式613

二、调研课题的选择617

三、做好调查的准备工作618

四、调查的基本方法619

六、分析研究的几种基本方法621

五、调查资料的汇总和整理621

七、调查报告623

一、查办案件工作在反腐败工作中的地位627

第一节 查办案件在反腐败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627

第十篇查办案件篇627

第一章 查办案件总论627

二、查办案件工作的作用628

一、在法律、纪律面前人人平等630

第二节 查办案件工作的基本原则630

三、处罚处分与违法违纪行为相适应631

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纪律为准绳631

四、惩处与教育相结合632

五、纪检、监察、公安、司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633

七、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634

六、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634

一、事实清楚635

第三节 查办案件的基本要求635

二、证据确凿636

五、程序合法637

四、处理恰当637

三、定性准确637

一、政治类案件概述638

第一节 政治类案件638

第二章 案件的种类638

二、政治类的几种主要案件639

二、经济类的几种主要案件643

一、经济类案件概述643

第二节 经济类案件643

二、失职渎职类的几种主要案件649

一、失职渎职类案件概述649

第三节 失职渎职类案件649

二、侵犯他人权利类的几种主要案件651

一、侵犯他人权利类案件概述651

第四节 侵犯他人权利类案件651

一、组织人事类案件概述654

第五节 组织人事类案件654

二、组织人事类的几种主要案件655

一、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类案件概述656

第六节 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类案件656

二、道德类的几种案件657

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的几种案件658

一、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案件概述658

第七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案件658

二、证据的种类661

一、证据的概念和特征661

第三章 证据与证据学661

第一节 证据概述661

三、证据的意义665

二、证明的对象666

一、证明的概念666

第二节 证明666

一、控诉证据和辩护证据667

第三节 证据的分类667

三、证明的责任667

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668

二、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668

第四节 证据的收集669

四、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669

三、收集证据必须及时670

二、收集证据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670

一、收集证据必须客观、全面670

五、收集证据必须深入细致671

四、收集证据必须依靠群众671

一、概述672

第五节 证据的判断672

六、收集证据必须注意运用科学技术手段672

二、判断证据的基本方法673

一、实事求是是运用证据的根本原则675

第六节 证据的运用675

二、运用证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676

第四章 党纪案件查办的程序与方法677

二、案件检查工作的地位和作用678

一、党纪案件的概念和特征678

第一节 党纪案件的概念、特征及查办的基本原则678

三、案件检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679

二、初步核实680

一、受理680

第二节 受理和初步核实680

一、立案681

第三节 立案、调查和审理681

二、调查683

三、审理688

一、普通案件的处理程序690

第四节 处理和执行690

三、党纪处分批准权限691

二、特殊情况下案件的处理程序691

四、处分的执行和监督692

一、深入调查,掌握违纪案件线索693

第五节 探索新形势下查办案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693

四、积极争取党委的领导和支持694

三、加强与政法机关和其他监督检查机关的协调与配合694

二、排除干扰,将案件一查到底694

一、政纪案件查办程序的概念695

第一节 政纪案件查办程序概述695

五、做好案前、案中、案后的服务工作,支持保护改革695

第五章 政纪案件查办的程序与手段695

三、政纪案件查办程序的意义696

二、政纪案件查办程序的特点696

二、受理程序697

一、受理程序的概念和意义697

第二节 受理程序697

二、立案的条件699

一、立案程序的概念和意义699

第三节 立案程序699

三、立案程序700

一、调查程序的概念和意义701

第四节 调查程序701

二、调查程序702

二、审理程序705

一、审理程序的概念和意义705

第五节 审理程序705

一、处理程序的概念和意义706

第六节 处理程序706

二、处理程序707

一、政纪案件查办手段的概念和意义708

第七节 政纪案件查办的手段708

三、采取政纪案件查办手段的程序709

二、政纪案件查办手段的种类709

第六章 职务犯罪案件查办的程序与手段711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712

第一节 职务犯罪案件的构成712

二、职务犯罪的主体714

三、职务犯罪的客体716

四、职务犯罪的结果717

第二节 职务犯罪案件的分类718

一、职务犯罪刑事责任的分类719

二、职务犯罪的客体分类721

二、管辖范围722

一、立案管辖722

第三节 职务犯罪案件的管辖722

三、案件来源723

四、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标准725

一、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731

第四节 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程序731

二、强制措施733

三、起诉735

四、审判737

五、执行740

第一节 党纪政纪法纪交叉案件的特征741

第七章 交叉性案件查办的方法741

第二节 查办党纪政纪法纪交叉案件的几种方法742

一、违法违纪惩戒的概念744

第一节 违法违纪惩戒概述744

第八章 违法违纪惩戒744

二、违法违纪惩戒的形式745

一、刑罚的概念746

第二节 刑罚种类746

三、惩戒的目的746

二、主刑747

三、附加刑748

二、对违纪党员处分的种类749

一、党纪处分的概念749

第三节 党纪处分种类749

一、行政处分的概念751

第四节 行政处分种类751

三、对违反党的纪律的党组织的处分种类751

二、行政处分种类752

二、量纪的概念753

一、量刑的概念753

第五节 量刑与量纪753

三、量刑与量纪遵循的原则754

三、酌定情节与参考情节755

二、法定情节与规定情节755

第六节 情节755

一、量刑情节与量纪情节概述755

六、从轻处罚或处分的情节756

五、加重处罚或处分的情节756

四、从重处罚或处分的情节756

一、累犯的概念757

第七节 对累犯量刑和对重犯错误者量纪的原则757

七、减轻处罚或处分的情节757

八、免予处罚或处分的情节757

一、自首的概念758

第八节 自首与主动交代758

二、重犯错误者的概念758

三、对累犯和对重犯错误者的处罚原则758

三、对自首者与主动交代者的处理原则759

二、主动交代的概念759

三、数罪并罚与合并处理的原则760

二、合并处理的概念760

第九节 数罪并罚与合并处理760

一、数罪并罚的概念760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761

第十节 共同犯罪与共同违纪761

一、集体违纪的概念762

第十一节 单位或党组织领导成员集体违反党的纪律762

二、共同违纪的概念762

三、对共同犯罪与共同违纪的处理原则762

二、对集体违纪的处分原则763

第一章 行业不正之风概述767

第十一篇纠正不正之风篇767

第一节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概念768

第二节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任务和目标769

三、加强制度建设770

二、整顿部门和行业纪律770

一、广泛深入开展思想教育770

第三节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方针771

一、正确处理全面抓与突出重点的关系772

第四节 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772

四、正确处理抓领导机关与抓基层的关系773

三、正确处理抓面上的问题与开展专项治理的关系773

二、正确处理治标与治本的关系773

第一节 行业不正之风的表现形式和特征774

第二章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意义774

五、正确处理专门力量抓与齐抓共管的关系774

一、利用职权和工作之便吃、拿、卡、要775

二、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776

三、弄虚作假,坑害国家和群众777

五、服务态度差,服务质量低劣778

四、利用职权敲诈勒索778

第二节 行业不正之风的严重性和危害性780

一、封建剥削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是思想原因781

第三节 行业不正之风滋生蔓延的原因781

三、法制不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是制度原因782

二、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某些方面供需矛盾突出,是经济原因782

五、体制改革不配套,某些政策导向上的偏差,是深层原因783

四、行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放松思想政治工作,是组织原因783

一、是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需要784

第四节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意义784

二、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785

四、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786

三、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需要786

一、是提高各部门、各行业干部职工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787

第一节 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787

第三章 思想教育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基础787

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788

一、形势教育789

第二节 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789

三、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基本环节789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教育790

三、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教育791

第三节 思想教育的基本形势792

四、遵纪守法教育792

二、自查自纠,开展自我教育793

一、坚持不懈地开展学雷锋、学焦裕禄等先进模范人物和行业树新风活动793

三、加强舆论宣传794

三、把加强思想教育与搞好队伍的组织整顿结合起来795

二、以正面教育为主,以群众自我教育为主,开展思想教育795

第四节 加强思想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795

一、思想教育要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注重实效795

一、制度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一项根本措施796

第一节 加强制度建设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中的地位和作用796

第四章 制度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保证796

二、制度建设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中的作用797

第二节 加强制度建设,必须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798

三、强制性原则799

二、求实可行原则799

一、科学性原则799

一、分权监督800

第三节 加强行政管理中的权力制约,强化内部监督机制800

四、群众性原则800

二、交流换岗801

三、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对业务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控802

一、公开办事制度的由来及其作用803

第四节 推行和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建立外部监督机制803

二、公开办事制度的主要内容804

三、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公开办事制度805

二、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制度落到实处806

一、加强监督检查,是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806

第五节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制度执行806

第五章 领导干部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关键807

第一节 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808

第二节 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809

第三节 加强调查研究811

第四节 严格掌握和执行党的政策812

第五节 坚持条块结合813

第六节 实行齐抓共管,开展综合治理814

第一节 必须发动群众积极参与816

第六章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必须充分发动群众816

第二节 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818

第三节 不能搞群众运动821

第七章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必须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822

二、违法违纪行为的主体趋向群体化,即集团作案增多823

一、以行业特权和行业优势为作案条件,具有浓厚的行业性823

第一节 纠正不正之风案件的特点823

三、涉案人员和单位呈由低层向高层发展的趋势824

六、案件所造成的后果严重,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825

五、违法违纪者对自己的作案行为及其后果多属主观故意825

四、作案者往往打着为群众谋福利的旗号,披着“合法”的外衣825

二、有利于清除“蛀虫”,纯洁队伍826

一、能够有效地维护群众利益,表明党和政府惩腐倡廉的决心826

第二节 查处行业不正之风案件的重要性826

五、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827

四、有利于“亡羊补牢”、举一反三827

三、有利于发挥反面典型的教育和震慑作用827

三、顶风而上的案件828

二、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828

第三节 查处行业不正之风案件的重点828

一、涉及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案件828

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829

一、各级领导要把查处案件工作列入重要日程829

第四节 切实加强查处案件829

四、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掌握政策界限830

三、重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举报工作830

一、加快改革步伐,需要大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831

第一节 正确认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同深化改革的关系831

第八章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必须同深化改革相结合831

二、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有赖于改革的不断深化832

三、防止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与改革开放对立起来833

二、积极推行公务员制度834

一、加快政企分开的改革步伐834

第二节 深化配套改革是解决行业不正之风有效途径834

五、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835

四、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835

三、限制“双轨制”的消极作用835

第三节 大力发展经济,为消除行业不正之风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836

六、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836

一、就其本质而言,中国共产党和一切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83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能够消除腐败837

第九章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必须长抓不懈837

三、中国共产党能消除腐败,还在于有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和广泛支持838

二、在实践上,中国共产党对一切腐败现象是除恶务尽的838

第二节 党中央、国务院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提到了重要日程839

四、中国共产党能消除腐败,并不意味着要毕其功于一役839

第三节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841

第四节 继续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根本在于狠抓落实843

二、公务员847

一、公务847

第十二篇公务员管理与监督篇847

第一章 公务员制度概述847

第一节 公务员与公务员制度847

三、公务员制度848

四、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849

五、公务员法850

一、公务员制度的特征851

第二节 公务员制度的特征和效能851

二、公务员制度的效能854

二、公务员法律地位的涵义856

一、自然人与公务人856

第二章 公务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行为856

第一节 公务员的法律地位856

第二节 公务员的法律行为857

三、公务员法律地位的取得、变更和丧失857

一、公务员法律行为的涵义和特点858

二、公务员法律行为的分类859

三、几种常见的公务员法律行为861

四、公务员法律行为的效力864

一、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概况865

第一节 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865

第三章 公务员管理机构与监督865

二、公务员管理机构监督的意义866

一、国家人事部管理公务员的职能与监督867

第二节 公务员管理机构的职能与监督867

二、国务院各部门人事机构的职能与监督869

三、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机构的职能与监督870

一、权利保障的涵义871

第一节 公务员权利保障制度871

第四章 公务员权利保障871

三、权利保障制度872

二、权利保障机构872

一、公务员的申诉控告权873

第二节 公务员申诉控告权873

二、公务员的申诉875

三、公务员的控告876

五、公务员申诉控告受理机关的法律责任878

四、公务员申诉控告的法律责任878

二、公务员行政诉讼权的取得879

一、行政诉讼与行政诉讼法879

第三节 公务员行政诉讼879

三、公务员行政诉讼的种类与条件880

五、公务员行政诉讼的作用881

四、公务员行政诉讼程序881

一、公务员“进口”的涵义882

第一节 公务员“进口”的涵义与监督的意义882

第五章 公务员“进口”管理与监督882

二、公务员“进口”监督的意义885

一、公开考试原则与监督886

第二节 公务员“进口”原则与监督886

二、平等竞争原则与监督887

三、严格考核原则与监督888

四、择优录用原则与监督889

一、考试与监督890

第三节 公务员“进口”方式与监督890

二、面试与监督892

四、品能测验与监督895

三、实际操作与监督895

五、选任与监督896

一、考试录用程序与监督897

第四节 公务员录用程序与监督897

二、调入程序与监督900

二、公务员考核原则与监督901

一、公务员考核与监督的意义901

第六章 公务员使用管理与监督901

第一节 公务员考核与监督901

三、公务员考核方式与监督903

五、公务员考核结果与监督905

四、公务员考核程序与监督905

一、公务员奖惩与监督的意义906

第二节 公务员奖惩与监督906

二、公务员奖励与监督907

三、公务员惩处与监督911

一、公务员职务升降与监督913

第三节 公务员职务升降、任免与监督913

二、公务员职务任免与监督916

二、公务员培训原则与监督919

一、公务员培训监督的意义919

第四节 公务员培训与监督919

四、公务员培训方法与监督921

三、公务员培训种类与监督921

一、公务员交流与监督922

第五节 公务员交流回避与监督922

五、公务员培训网络、结果与监督922

二、公务员回避与监督925

一、公务员工资与监督927

第六节 公务员工资保险福利与监督927

三、公务员福利与监督929

二、公务员保险与监督929

二、公务员“出口”的形式930

一、公务员“出口”的涵义930

第七章 公务员“出口”管理与监督930

第一节 公务员“出口”的涵义与形式930

一、公务员辞职监督的意义931

第二节 公务员辞职与监督931

二、公务员辞职条件与监督932

三、公务员辞职程序与监督933

四、公务员辞职后的待遇与监督934

二、公务员辞退条件与监督935

一、公务员辞退监督的意义935

第三节 公务员辞退与监督935

三、公务员辞退程序与监督936

一、公务员退休监督的意义937

第四节 公务员退休与监督937

四、公务员辞退后的待遇与监督937

三、公务员退休程序与监督938

二、公务员退休条件与监督938

五、退休公务员的安置、管理与监督939

四、公务员退休后待遇与监督939

一、公务员调出与监督940

第五节 公务员调出、开除与监督940

二、公务员开除与监督941

二、公务员违法行为的种类942

一、公务员法律责任的涵义942

第八章 公务员的法律责任942

第一节 公务员法律责任的涵义和种类942

一、身份处分945

第二节 公务员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945

三、公务员法律责任的种类945

三、行政处分946

二、行政赔偿946

四、刑事处分947

一、公务员行政责任的追究948

第三节 公务员法律责任的追究948

第四节 公务员法律责任的免除949

二、职务犯罪刑事责任的追究949

一、党内监督的基本内容953

第一节 加强党内监督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953

第十三篇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953

第一章 党内监督概述953

二、加强党内监督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954

一、党内监督的发展与成效959

第二节 党内监督的现状959

二、党内监督存在的不足960

二、党内监督的形式962

一、党内监督手段962

第三节 实施党内监督的方法962

三、党内监督的原则963

一、健全党内选举制度,加强对党内权力授予过程的监督964

第四节 深化改革开放应健全完善党内监督制度964

五、强化纪检机关的监督职能965

四、健全各级党的委员会和常委会的议事制度,发挥其监督作用965

二、授予监督机关质询和听证的权力,加强对权力行使过程的监督965

三、建立与干部使用相联系的弹劾制度965

第一节 党员监督的基本概念966

第二章 党员的监督966

第二节 党员监督的主要内容967

一、是否认真履行党章 所规定的义务和要求968

四、是否认真贯彻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集体领导的原则969

三、是否自觉维护党的利益并同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969

二、是否严格遵守了党的政治纪律969

第三节 党员监督的基本方法970

六、是否遵纪守法并保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革命本色970

五、是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970

一、是实现党对国家生活正确领导的先决条件972

第四节 党员监督的重要意义972

三、是加强党的纪律的有效手段973

二、是正确履行党的职能的重要途径973

四、是党的监督体系中的其他环节 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974

一、党组织监督的意义975

第一节 党组织监督的意义和特点975

第三章 党组织的监督975

二、党组织监督的特点976

一、党代表大会监督的现状和分析977

第二节 党代表大会的监督977

二、党代表大会监督的基本方式978

一、党的委员会监督的现状和分析981

第三节 党的委员会的监督981

二、党委会监督的基本方式982

一、党委常委会监督的现状和分析984

第四节 党委常委会的监督984

二、党委常委会监督的基本方式985

一、党委工作部门的监督987

第五节 党委工作部门和基层党组织的监督987

二、基层党组织的监督989

第一节 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是党内的专门监督机关990

第四章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990

第二节 纪检机关监督的对象991

第三节 纪检机关监督的内容992

三、参与考核干部制度994

二、参与评议党员、党员领导干部活动994

第四节 纪检机关的监督方式994

一、参加或列席有关会议994

五、干部谈话制度995

四、文件审查制度995

九、受理检举控告996

八、党风党纪检查996

六、质询制度996

七、巡视制度996

三、党内其他组织处理措施997

二、党纪处分997

十、检查处理违纪案件997

第五节 监督处理997

一、批评教育997

八、表彰鼓励998

七、提出完善制度或改进工作的建议998

四、建议重新选举998

五、建议党外组织处理998

六、撤销或修正错误的决议、文件998

二、司法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999

一、司法工作者概述999

第五章 对司法工作者的监督999

第一节 司法工作者999

二、国家安全机关的性质和设置1003

一、公安机关的性质和设置1003

第二节 司法机关1003

四、审判机关的性质和设置1004

三、检察机关的性质和设置1004

一、监督制约机制理论1005

第三节 监督体制1005

二、现行监督体制1007

第一节 腐败现象主要发生的领域1011

第一章 国外腐败与反腐败综述1011

第十四篇外国反腐败与监督篇1011

一、腐败活动动摇了政府的合法性1013

第二节 腐败的根本危害1013

三、腐败活动败坏社会风气1014

二、腐败活动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1014

二、现代政府经济职责的扩大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客观可能性1015

一、现代各国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与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信仰危机”有关1015

第三节 腐败滋生的原因分析1015

三、社会价值观的更替致使腐败现象滋生蔓延1016

一、反腐败运动席卷全球1017

第四节 反腐败运动高涨与反腐败措施出台1017

二、反腐败的主要措施1018

二、监察专员制度1020

一、国会监察制度1020

第五节 惩腐监督机制及各自的职能1020

六、财政监察制度1021

五、司法监察制度1021

三、反贪污贿赂制度1021

四、行政监察制度1021

一、国会监察制度1022

第一节 泰国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22

第二章 亚洲国家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22

二、反贪污委员会1023

第二节 韩国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25

一、宪法监督制度1025

二、行政监察制度1026

三、财政监察制度1028

一、议会监察制度1030

第三节 印度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30

二、中央调查局1031

一、反贪污贿赂制度1033

第四节 新加坡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33

二、其他反腐败机制与措施1035

一、国会监察制度1036

第五节 日本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36

二、反贪污贿赂制度1038

四、行政监察制度1040

三、财政监察制度1040

一、议会监察制度1042

第一节 瑞典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42

第三章 欧洲国家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42

二、议会监察专员制度1043

三、行业监察专员制度1046

一、议会监察制度1048

第二节 英国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48

二、议会行政监察专员制度1050

三、财政监察制度1053

一、国会监察制度1055

第三节 法国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55

二、行政法院1056

一、联邦宪法法院1062

第四节 德国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62

二、行政法院1064

三、惩戒法院及其他专职行政法院1066

一、议会监察制度1067

第五节 奥地利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67

二、财政审计制度1068

三、宪法监督制度1069

四、行政法院制度1071

一、国会监察制度1072

第一节 美国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72

第四章 美洲国家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72

二、监察长制度1075

三、独立检察官制度1078

四、政府道德署1079

一、监察与审计制度1080

第二节 墨西哥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80

二、行政诉讼制度1082

一、议会监察与反腐败制度1083

第三节 巴西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83

二、公务员惩戒制度1084

一、行政监察制度1085

第一节 埃及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85

第五章 非洲国家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85

二、文职人员惩戒制度1086

一、公务员惩戒的范围1088

第二节 南非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88

二、监察公署的职权1089

一、监察公署的组织机构1089

二、公务员惩戒的程序1089

三、公务员惩戒处分的种类1089

第三节 乌干达反腐败与监督制度1089

三、监察公署的调查1090

第一节 跨国贿赂1091

第六章 跨国贿赂与国际反腐败1091

一、联合国《反腐败实际措施》1092

第二节 国际联合反腐败主要力量介绍1092

二、联合国《防止、消灭国际商务交易中非法付酬的国际公约》1094

四、廉政与反腐败国际1095

三、国际反贪污会议1095

盖宽饶1099

第一章 古代人物1099

第十五篇反腐败与监察人物篇1099

诸葛丰1100

鲍宣1101

虞诩1102

张纲1103

苏章1104

李膺1105

刘毅1106

高道穆1107

柳彧1108

孔琳之1108

张玄素1109

魏徵1110

韦思谦1111

宋璟1112

崔沂1113

李尚隐1113

江文蔚1114

包拯1115

常安民1116

黄龟年1117

陈规1118

陈天祥1119

陆崑1120

蒋钦1121

海瑞1122

杨涟1123

江春霖1125

钱沣1125

丁惟汾1126

第二章 近现代人物1126

邓泽如1127

于右任1127

刘公1128

许崇智1128

吴敬恒1129

李石曾1129

蔡元培1130

谢持1130

黄绍竑1131

张继1131

陶百川1132

林云陔1132

刘哲1132

朱德1133

林伯渠1134

邓颖超1135

陈云1135

胡耀邦1136

黄克诚1137

覃平山1138

钱瑛1139

李世璋1139

乔石1140

刘景范1140

曹庆泽1141

尉健行1141

一、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成立1145

第一节 组织机构1145

第十六篇反腐败与监督事例篇1145

第一章 重大事件1145

三、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的建立1146

二、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成立与撤销1146

四、铁道部建立人民监察局1147

五、五十年代初期行政监察系统领导体制改革1148

七、五十年代中期撤销县级人民监察委员会1149

六、五十年代中期国务院各部门监察室的组织调整1149

九、成立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1150

八、国家监察部撤销1150

十、恢复组建国家监察部及各级行政监察机构1151

十二、中国监察学会成立1152

十一、撤销国务院各部门党组纪检组和中央纪委派驻纪检组1152

十三、监察机关成立举报中心1153

十四、中纪委与监察部合署办公1154

二、第一次全国监察工作会议1155

一、全国监察厅(局)长座谈会1155

第二节 重要会议1155

三、监察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监察工作会议1156

四、企业监察工作座谈会1157

五、第三次全国监察工作会议1158

七、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1159

六、中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1159

八、全国监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1160

九、行政监察立法座谈会1161

一、配合“三反”运动开展人民监察工作1162

第三节 重要举措1162

二、《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的颁布1163

三、监察部推广中长铁路监察工作经验1164

四、清查涉外经济合同1165

五、清理整顿公司1166

七、颁布关于惩治走私罪和贪污贿赂罪的“补充规定”1167

六、贯彻实施“两院一部”《通告》1167

八、清理党政干部违纪违法建私房和用公款超标准装修住房1168

十、通过特邀监察员开展群众监察1169

九、监察部发出《关于加强以廉政为重点的监察工作的若干意见》1169

十一、全国开展整顿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1170

一、新中国第一大案——刘青山、张子善贪污腐败案1171

第二章 重大典型案例1171

三、市委书记武振国受贿案1172

二、宾州煤霸王守信贪污案1172

四、市长徐中和受贿、贪污案1173

六、副厅长刘玉山贪污案1174

五、副市长唐韧受贿案1174

七、李祺祖、刘振芳受贿、投机倒把案1175

八、局长马学亮受贿、贪污、玩忽职守案1176

九、托乎提·沙比尔受贿案1177

十、办公厅副主任余铁民等人受贿案1178

十一、省委办公厅副主任金辉受贿案1179

十三、政法委副主任王仲贪污受贿案1180

十二、房产局长陈炳根受贿、贪污案1180

十五、银行行长唐菊秋受贿案1181

十四、公安局长洪永林巨额财产来源不明、受贿案1181

十七、行政公署副专员李绍新索贿受贿、以权谋私案1182

十六、水利局长马永林受贿案1182

十九、王兴家贪污案1183

十八、刘和生以权谋私案1183

二二十、莫以恶小而为之——评纽楚元受贿案1184

二十一、张裕常受贿和严重以权谋私案1185

二十二、姜巍受贿案1187

二十三、张锡鸿受贿贪污案1188

二十四、失职、渎职也是一种腐败行为——对罗云光案的反思1189

二十五、徐俊贪污、受贿案1190

二十六、梁湘以权谋私案1192

二十七、黄裕辉贪污、受贿案1193

二十八、杜志福受贿案1194

二十九、瞿宝元等人受贿黄金首饰严重违纪案1195

三十、管志诚受贿、贪污案1196

三十一、马祥受贿案1197

三十二、可悲如此“慈母心”——王秀英受贿案1198

三十三、“我用金钱赌青春”——谢吉辉索贿受贿、非法经营文物案1199

三十四、杨长富以权谋私、受贿案1200

三十五、杨渭录挪用铁路建设资金案1201

三十六、以权谋私的黑网——段开盛等人受贿行贿案1202

三十七、贪得无厌的“硕鼠”——周良操受贿贪污案1203

三十八、张常胜、叶之枫泄露国家重要机密、受贿私藏枪支弹药案1204

三十九、金融界一吸血虫——高森祥受贿案1205

四十、罪恶的团伙——杨杰、王艳菊、白琛、张自新、付廉、李润兰、杨裕祥、蔡利光、赵彩芳受贿、窝赃案1206

四十一、江西省原省长倪献策徇私舞弊案1207

四十二、铁道部原副部长张辛泰贪污受贿案1208

第三章 反腐败与监督大事记1209

第一章 主要著作评介1253

第十七篇反腐败与监督典籍篇1253

第二章 一般著作目录1258

1994《反腐败与监督通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继中,李玉赋主编 1994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反腐败纵横谈(1994 PDF版)
反腐败纵横谈
199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腐败治理论衡(1999 PDF版)
腐败治理论衡
1999
反腐败常用文件选编(1995 PDF版)
反腐败常用文件选编
1995
中外反腐败史鉴(1991 PDF版)
中外反腐败史鉴
1991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走出“周期率”  关于腐败和反腐败的思考(1995 PDF版)
走出“周期率” 关于腐败和反腐败的思考
1995 北京:法律出版社
老年运动医学与运动处方(1989 PDF版)
老年运动医学与运动处方
1989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共和国反腐败风暴(1993 PDF版)
共和国反腐败风暴
1993 北京:团结出版社
反腐败案例选编(1989 PDF版)
反腐败案例选编
1989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国人口年鉴  1985(1986 PDF版)
中国人口年鉴 1985
1986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权力黑洞(1999 PDF版)
权力黑洞
1999 北京:改革出版社
遏制腐败  民主监督的程序与制度研究(1997 PDF版)
遏制腐败 民主监督的程序与制度研究
1997 北京:人民出版社
反腐败论(1991 PDF版)
反腐败论
1991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刑事侦察百年奇观(1989.03 PDF版)
刑事侦察百年奇观
1989.03 北京市:群众出版社
各国公职人员分类制度(1990 PDF版)
各国公职人员分类制度
1990 中国劳动出版社
廉政思想与理论  中外名家论廉政与反腐败(1994 PDF版)
廉政思想与理论 中外名家论廉政与反腐败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