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求取 ⇩

第1章 绪论1

第1节 生理学1

第2节 基本的生命现象和机体稳定性2

一、基本的生命现象2

二、机体等稳性2

三、生理学的目的2

第3节 生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3

A. 细胞、组织、器官3

第4节 细胞的物质基础3

一、糖4

二、脂质4

三、蛋白质5

四、核酸6

五、活性物质6

第5节 细胞的微细结构7

一、细胞膜7

二、核10

三、核糖体及多核糖体11

四、内质网11

五、线粒体12

六、高尔基复合体13

七、分泌颗粒13

八、溶酶体13

九、中心粒14

十、微粒体14

第6节 组织的组成14

一、上皮组织14

二、支持及结缔组织15

三、肌组织16

四、神经组织16

五、生殖细胞16

第7节 细胞间的机能联系17

一、受体17

二、突触17

三、细胞间连接17

第8节 器官及系统18

B. 细胞的一般功能19

第9节 普通生理学的研究对象19

第10节 细胞膜的通透性20

一、通透的通道20

二、载体21

三、通透力21

第11节 扩散电位23

第12节 平衡电位23

第13节 Donnan平衡24

第14节 离子电流24

第15节 主动转运25

第16节 吞噬作用与吞饮作用27

第17节 分泌27

一、全浆分泌型27

二、顶浆分泌型27

三、微顶浆分泌型28

四、外泄分泌型28

五、通透分泌型28

第18节 代体液28

第2章 细胞膜的兴奋30

第1节 可兴奋细胞30

第2节 细胞内电极技术30

A. 细胞膜的电现象31

第3节 静息电位31

第4节 损伤电位33

一、变质学说33

二、膜学说33

第5节 动作电位34

第6节 伴随动作电位发生的通透性变化34

第7节 钠泵36

第8节 兴奋的传导37

B. 细胞膜的电特性37

第9节 动用电缆理论分析37

第10节 离子学说42

C. 刺激与兴奋的关系45

第11节 电极45

一、细胞内电极45

二、细胞外电极45

第12节 电流的刺激作用(膜的整流作用)46

第13节 全或无法则47

第14节 阈值与阈膜电位48

第15节 强度时间曲线48

第16节 膜的适应作用49

第17节 电紧张50

一、阳极断电刺激50

二、极兴奋法则51

三、脉冲刺激后的兴奋性变化51

第18节 不应期与超常期51

第3章 骨骼肌的收缩53

第1节 肌的发生53

第2节 骨骼肌的构造53

第3节 肌节内的肌丝54

第4节 肌丝的微细结构55

一、粗丝55

二、细丝56

第5节 肌浆网和横管系统56

第6节 滑行学说57

一、张力和横桥的数目58

二、最大缩短速度58

第7节 骨骼肌的动作电位59

一、膜电容59

二、动作电位的内向传播60

第8节 收缩的化学机制和钙61

一、超沉淀和脱水收缩61

二、肌动球蛋白丝61

三、甘油肌61

四、收缩的化学机制61

五、钙调节肌肉收缩的机制62

第9节 兴奋收缩耦联63

一、去极化和收缩64

二、膜电位和张力的关系64

三、肌内Ca2+浓度和张力的关系64

四、肌浆网的Ca2+释放65

第10节 单收缩66

一、等张性单收缩66

二、等长性单收缩67

三、潜伏期松弛68

第11节 强直收缩68

第12节 收缩力学69

一、张力-长度曲线69

二、串联弹性成分的负荷-伸长曲线69

三、收缩成分的负荷-速度曲线69

第13节 肌肉内部的粘滞性71

第14节 活动状态72

第15节 功及热的产生73

一、机械功73

二、产热73

第16节 收缩的能源75

第17节 重节刺激与肌肉疲劳76

第18节 异常收缩77

一、节律性收缩77

二、挛缩78

三、急剧降温性收缩78

四、僵直78

第19节 萎缩及肥大78

第20节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比较79

一、心肌的特点79

二、平滑肌的特点79

第4章 神经的兴奋传导82

第1节 神经元82

第2节 神经纤维的构造83

第3节 兴奋传导的三原则86

第4节 细胞外电极导出的动作电位86

第5节 从容积导体导出的动作电位87

第6节 双电层模型88

第7节 与动作电位相伴的兴奋性变化90

第8节 兴奋传导的机制91

第9节 神经纤维间的干涉93

第10节 跳跃传导93

第11节 神经纤维的分类94

一、传导速度94

二、动作电位的波形94

三、轴突的直径95

四、感觉神经纤维的分类96

第12节 动作电位的重建96

第13节 传导模型97

第14节 传导阻滞98

一、温度98

二、麻醉98

三、电紧张98

四、挛缩法则98

五、机械压迫100

第15节 疲劳、变性及再生100

第16节 神经分化的特异性101

第5章 兴奋的传递103

第1节 细胞间的兴奋传递103

A. 感受器--感觉神经接点103

第2节 感觉感受器103

第3节 发生器电位104

第4节 感觉信息的编码105

第5节 感觉神经的适应106

B. 突触传递107

第6节 单突触通路107

第7节 多突触通路110

一、神经核延搁110

二、兴奋样式的变化110

第8节 突触传递的机制111

一、化学突触111

二、电突触113

第9节 递质114

一、兴奋性递质114

二、抑制性递质115

三、递质的作用机理116

C. 神经肌接头116

第10节 神经肌接头116

第11节 终板电位119

第12节 乙酰胆硷和量子学说120

第13节 神经肌传递的易化和抑制121

一、去神经122

二、离子浓度122

三、肌松剂122

四、药物和毒物122

五、强直后增强122

六、传递疲劳122

第14节 植物性神经和效应器的接点123

D. 肌细胞间的传递123

第15节 心肌的肌肌传递123

第16节 平滑肌的肌肌传递123

一、合胞体124

二、融合膜124

三、接触124

四、突触124

五、牵张刺激124

第6章 外周神经系统125

第1节 外周神经系统的分类125

A. 躯体神经系统126

第2节 脑神经126

第3节 脊髓神经127

一、Bell-Magendie法则127

二、脊髓神经节127

三、皮节128

四、肌节128

B. 自主神经系统130

第4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特征130

一、自主性支配130

二、双重神经支配130

三、节前纤维与节后纤维130

四、拮抗性神经支配130

五、紧张性神经支配131

六、交互神经支配132

七、激动剂与阻断剂132

第5节 交感神经系统132

第6节 副交感神经系统134

第7节 化学传递135

第8节 自主神经节135

第9节 节后纤维末梢的递质释放137

第10节 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的药物138

第11节 乙酰胆硷的代谢138

第12节 交感神经节的电现象138

第13节 儿茶酚胺的代谢139

一、合成与贮存139

二、分解过程139

三、释放与摄取140

四、荧光法141

第14节 儿茶酚胺的生理作用141

一、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141

二、儿茶酚胺作用的两重性141

三、儿茶酚胺受体142

第15节 轴突反射143

第7章 中枢神经系统145

第1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划分145

第2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方法146

Ⅰ 脊髓147

A. 躯体神经系统147

第3节 脊髓休克147

第4节 脊髓反射的分类147

第5节 牵张反射148

第6节 运动神经元的动作电位150

第7节 牵张反射的自身调节(γ环路)152

第8节 脊髓中的抑制154

一、突触后抑制154

二、突触前抑制154

第9节 屈曲反射155

第10节 脊髓的慢电位155

一、后根电位与后根反射155

二、脊髓电位156

三、前根电位156

第11节 伸展反射156

一、牵张反射156

二、同侧伸肌反射156

三、对侧伸肌反射156

四、伸肌挺伸157

第12节 交互神经支配157

第13节 脊髓节间反射157

一、搔抓反射157

二、前后肢反射157

三、脊髓-延髓-脊髓反射157

B. 植物性神经系统158

第14节 内脏反射158

Ⅱ 中脑-脑桥-延髓159

第15节 中脑--脑桥--延髓的机能159

第16节 去大脑动物159

一、去大脑僵直160

二、回缩反应和伸长反应160

第17节 姿势反射162

一、局部静位反应162

二、节段静位反应162

三、一般静位反应162

第18节 姿势反射的整合163

一、翻正反射163

二、抓握反射163

三、位足反应164

四、跳跃反应164

第19节 延髓的植物性神经中枢164

第20节 有关眼的反射165

一、光反射165

二、眼睑反射及角膜反射165

三、反射性眼球运动165

四、眼震颤165

五、泪分泌165

第21节 脑干网状结构165

一、调节躯体运动165

二、维持机体生命165

三、保持醒觉状态165

Ⅲ 间脑166

A. 丘脑166

第22节 丘脑的划区166

第23节 丘脑的机能167

一、躯体感觉机能167

二、丘脑投射系统167

三、运动机能167

B. 下丘脑167

第24节 下丘脑的划区167

第25节 下丘脑的功能168

一、调节体温168

二、调节摄食168

三、调节饮水169

四、情绪的产生169

五、下丘脑激素对脑垂体机能的调节169

六、与大脑皮层的关系170

Ⅳ 小脑171

第26节 小脑的划区171

第27节 完全去小脑172

第28节 小脑的机能定位173

一、绒球小结叶173

二、前叶173

三、新小脑173

四、小脑神经核173

第29节 小脑控制运动的机理174

Ⅴ 基底神经节176

第30节 基底神经节的划区176

第31节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177

一、舞蹈病177

二、手足徐动症177

三、扭曲性肌张力异常177

四、帕金森病177

五、半身颤搐(偏侧舞蹈病)177

第32节 基底神经节的神经化学178

Ⅵ 大脑皮层179

第33节 构筑学179

第34节 额叶182

一、运动机能182

二、自主机能183

三、感情的结构定位183

四、识别反应(搁置反应)183

五、意欲与创造183

第35节 顶叶184

第36节 颞叶185

第37节 枕叶185

第38节 边缘叶186

一、运动机能186

二、感觉机能186

三、植物性机能186

四、情绪活动与本能的形成186

五、记忆187

第39节 本能行为187

一、摄食行为187

二、性行为188

三、群居行为188

四、杏仁核188

第40节 动机的形成188

第41节 脑电图189

一、脑电与意识状态190

二、深部脑电191

三、醒觉反应192

四、异常脑电192

第42节 大脑皮层的诱发电位192

一、感觉性诱发电位193

二、加强反应及募集反应193

三、树突电位194

四、直流偏位194

五、诱发电位与脑电的关系194

第43节 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的纤维联系195

一、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195

二、丘脑-皮层系统195

三、下丘脑-边缘系激动系统196

四、(下行性)皮层-网状结构投射系统196

五、与感觉神经通路的关系196

六、感觉的遮断197

第44节 睡眠197

一、睡眠的时期197

二、睡眠深度曲线197

三、禁眠197

四、睡眠(意识)的神经机理198

第45节 REM睡眠及其神经机制199

一、REM睡眠的特征199

二、REM睡眠的持续时间和年龄的关系200

三、REM睡眠的神经机制200

四、梦与REM睡眠201

第46节 条件反射及其神经机理201

一、朝向反射202

二、泛化与分化202

三、外抑制与注意的集中202

四、内抑制与习惯203

五、实验神经症203

第47节 记忆203

第48节 记忆的机理205

一、RNA增加学说205

二、DNA变化学说205

三、神经胶质细胞学说205

四、突触学说205

第49节 学习206

一、学习的研究方法206

二、学习的神经机制207

三、大脑皮层与学习208

第8章 感觉209

第1节 感觉及其种类209

第2节 感觉的一般性质209

一、适宜刺激与阈值209

二、特殊感觉活力209

三、投射210

四、辨别阈与鉴别性210

五、敏感性与感受性210

六、渐增与渐减211

七、感觉神经纤维的冲动发放型式211

八、感觉的强度与冲动的频率211

Ⅰ 躯体感觉212

第3节 皮肤感觉与感受器之间的对应212

第4节 皮肤感觉的种类213

一、触觉或压觉213

二、温度感觉214

三、皮肤痛觉214

四、闸门控制学说214

五、致痛物质215

六、皮肤感觉的变种215

第5节 深部感觉的种类216

一、运动觉216

二、振动觉216

三、深部痛觉216

四、肌肉疲劳感216

第6节 深部感觉的感受器217

一、肌梭217

二、腱器官218

三、Pacini小体218

第7节 躯体感觉的径路220

一、Brown-Sequard综合征220

二、层状排列221

第8节 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区221

一、感受区221

二、感觉区中的整合221

Ⅱ 内脏感觉223

第9节 内脏痛觉223

一、传入性多重支配224

二、内脏痛觉的径路224

三、牵涉痛224

第10节 脏器感觉224

第11节 痛觉的中枢性抑制机构226

Ⅲ 味觉228

第12节 味觉228

第13节 味觉的径路228

Ⅳ 嗅觉229

第14节 嗅觉229

第15节 嗅脑231

一、嗅球(第一级嗅觉中枢)231

二、嗅觉中枢232

Ⅴ 前庭感觉232

第16节 前庭感觉的感受器232

第17节 前庭感觉的神经径路233

一、眼震颤234

二、眩晕234

Ⅵ 听觉234

第18节 外耳及中耳234

第19节 内耳235

第20节 部位学说236

一、共鸣学说237

二、行波学说237

第21节 耳蜗的电现象238

一、耳蜗静息电位(DC电位)238

二、微音器位238

三、听神经纤维的冲动239

第22节 听觉的性质239

一、听力图239

二、掩蔽作用240

三、听觉的欧姆法则240

三、乐音240

五、辨别阈241

六、和音241

七、噪音241

第23节 听觉的径路242

第24节 听觉中枢的性质242

一、对声波强度的识别242

二、音调的识别242

三、漏斗现象242

四、传出性抑制系统243

五、方向觉244

六、双耳性差拍244

Ⅶ 视觉244

A. 眼的折光学244

第25节 光在眼中的折射244

一、模式眼245

二、简约眼246

三、折光力246

四、视轴与光轴(视线与视角)246

第26节 眼的远近适应(调节)246

一、Purkinje-Sanson象247

二、晶状体的性质247

三、调节力248

第27节 折光异常248

第28节 检眼镜249

第29节 视野250

B. 反射运动及分泌251

第30节 虹膜及瞳孔251

第31节 眼睑与泪腺251

第32节 眼球运动251

第33节 房水及眼内压(眼压)253

C. 视网膜253

第34节 视网膜的结构253

第35节 视网膜的明暗适应254

第36节 视力255

第37节 闪光融合频率256

第38节 视觉敏感度曲线257

第39节 视觉物质257

一、视杆细胞的视觉物质(视紫红质)257

二、视锥细胞的视觉物质(视紫蓝质)258

第40节 颜色与饱和度259

第41节 色光混合259

第42节 后象与对比260

第43节 色觉学说261

一、Young-Helmholtz三原色学说261

二、Hering对比色学说(四色学说)261

三、Granit的广谱视网膜单位-调制视网膜单位学说261

第44节 视网膜电现象262

一、视网膜电图262

二、早感受器电位262

三、单个视锥细胞电位263

四、S电位263

D. 视觉中枢265

第45节 视觉的神经路265

第46节 视觉的中枢机制266

一、视神经的动作电位266

二、视神经纤维的感受野266

三、视区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266

四、色觉268

第47节 对应点(双眼视觉)268

第48节 立体视觉(远近感觉)269

第9章 运动与肌紧张271

第1节 锥体系271

第2节 锥体外系272

第3节 神经肌单位274

第4节 肌电图275

第5节 诱发肌电图及异常肌电图277

一、诱发肌电图277

二、异常肌电图277

第6节 快运动和慢运动279

第7节 γ运动神经元的机能280

一、紧张性增高与去同步化280

二、和屈肌反射的关系281

三、和牵张反射的关系281

四、和随意运动的关系281

第8节 骨骼肌的紧张281

第9节 僵直和痉挛状态282

第10节 反应时283

第11节 随意运动的机构和练习效果284

一、感觉性冲动的反馈285

二、小脑与训练效果285

三、消失学说285

第12节 肌肉运动时全身的变化(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关系)286

一、起跑286

二、过渡期286

三、恒定期287

四、恢复期287

第10章 声及语言288

第1节 发声器官288

第2节 语言中枢289

一、发声肌的神经支配289

二、失语症289

三、语言中枢289

四、语言和优势半球290

第3节 声音的性质291

第4节 元音性293

第5节 辅音294

第11章 血液295

第1节 血液和体液295

第2节 血液的量和成分295

A. 细胞成分297

第3节 红细胞297

一、形状297

二、数量297

三、红细胞比积298

四、血红蛋白量298

五、与红细胞有关的指数298

六、细胞膜的性质299

第4节 血红蛋白299

一、血红蛋白量的测定法299

二、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300

三、血红蛋白的氧平衡301

四、异常血红蛋白302

第5节 白细胞302

第6节 白细胞的机能304

一、中性细胞(中性白细胞)304

二、嗜酸性细胞(嗜酸性白细胞)306

三、嗜硷性细胞(嗜硷性白细胞)306

四、淋巴细胞306

五、单核细胞306

第7节 网状内皮系统307

一、网状细胞307

二、网状内皮307

三、组织细胞307

第8节 血小板307

第9节 血细胞的起源308

一、红细胞的起源308

二、白细胞的起源309

三、血小板的起源309

第10节 红细胞的生成309

一、抗贫血因子310

二、抗贫血维生素310

第11节 红细胞的破坏310

一、游离型胆红素310

二、结合型胆红素311

三、胆红素的肠肝循环311

四、黄疸311

五、铁311

第12节 溶血313

一、渗透性溶血313

二、理化性溶血313

三、血清学性溶血314

四、自身免疫性溶血314

五、微生物引起的贫血314

第13节 亲血色蛋白314

第14节 血细胞数的调节系统314

一、体液性调节314

二、神经性调节315

B. 血浆的物理化学315

第15节 血浆的组成315

第16节 血浆蛋白质316

第17节 血浆蛋白量的测定法317

一、硫酸铜法317

二、光电比色计法317

三、Purflich液屈折计法317

四、粘度计法317

第18节 血液凝固318

一、凝血致活酶的生成318

二、纤维蛋白的生成319

三、纤维蛋白溶解320

第19节 凝血的抑制321

第20节 凝血的促进321

一、钙制剂321

二、精制的凝血致活酶和凝血酶321

三、抗肝素制剂321

四、维生素K321

五、抗纤溶酶制剂322

六、色素322

第21节 红细胞沉降速度322

第22节 血液的渗透压322

第23节 血液的pH324

C. 血型326

第24节 血清反应326

第25节 ABO血型327

第26节 Rh因子327

第27节 血型不适合的妊娠328

第28节 输血329

第12章 呼吸330

第1节 呼吸330

第2节 呼吸器官330

A. 通气332

第3节 呼吸运动332

一、吸气动作332

二、呼气动作333

三、呼吸数333

第4节 呼吸曲线描记法333

第5节 肺内压334

第6节 肺的容积(呼吸气量)335

一、呼吸无效腔336

二、肺活量336

第7节 肺内压与肺容积的关系337

一、肺的顺应性337

二、动态内压-容积关系338

三、肺泡的顺应性338

第8节 气流速度与作功338

一、气流速度338

二、呼吸肌的功339

第9节 通气量与通气率340

B. 气体交换340

第10节 气体分析方法340

第11节 气体分析的结果342

一、气体交换量342

二、气体分压343

第12节 肺的气体交换343

一、扩散系数343

二、肺泡气体交换的效率344

三、肺泡和肺毛细血管的适宜匹配344

四、通气/血流比值345

第13节 气体运输345

一、O2的运输345

二、CO2的运输346

第14节 组织中的气体交换348

C. 呼吸运动的调节349

第15节 呼吸中枢349

第16节 呼吸性神经冲动349

第17节 呼吸中枢的周期性兴奋350

一、Hering-Breuer反射350

二、脑桥的呼吸调整中枢350

三、延髓呼吸中枢351

四、延髓固有的节律性351

五、呼吸节律的神经机制352

第18节 呼吸运动的神经调节352

一、肺的扩张→迷走神经352

一、脑干的化学感受器355

二、CO2的呼吸促进作用356

三、低O2症357

四、屏息357

五、高压氧治疗357

第20节 各种条件下的呼吸358

一、肌肉运动358

二、低气压358

三、高气压358

四、窒息359

第21节 人工呼吸360

第13章 心脏361

第1节 心脏结构361

一、闰盘361

二、横管系统和滑面内质网363

三、兴奋传导系统(刺激传导系统)363

第2节 心脏搏动的自动性364

第3节 Stannius结扎实验365

第4节 心肌细胞的电特性365

一、静息电位365

二、动作电位365

三、心肌膜的电特性366

四、离子转运机制368

第5节 心肌的兴奋性369

一、电刺激的阈值369

二、不应期中的兴奋性370

第6节 兴奋收缩耦联370

第7节 心肌收缩的特征371

一、自动兴奋性371

二、机能上的合体细胞371

三、绝对不应期372

四、阶梯现象372

五、代谢特征372

第8节 心肌的收缩性372

一、张力-长度关系372

二、负荷-速度关系373

第9节 反复兴奋的周期374

?温度的作用374

?子的作用374

?用和刺激神经的作用375

?缩375

第11节 兴奋的传播376

一、心房的兴奋传导376

二、房室结的兴奋传导376

三、心室的兴奋传导376

四、兴奋传导异常377

第12节 心脏搏动过程中的内压变化378

一、收缩期和舒张期378

二、心室内压378

三、心房内压379

四、心内压的测定方法379

第13节 容量变化379

第14节 心输出量的测定方法380

一、Fick氏原则(气体分析法)380

二、色素(稀释)法381

三、放射性同位素法381

四、心冲击图381

五、理论计算式381

六、由血流量或血压曲线求值法382

第15节 左心室容量测定法382

一、稀释法382

二、心室径的测定383

第16节 Starling心脏定律384

第17节 心脏作功386

第18节 心音386

第19节 心电图387

第20节 双极导联387

一、心电图和心肌的动作电位388

二、Einthoren的等边三角形模型389

三、双极导联的应用389

第21节 单极导联390

一、单极肢体导联390

二、心电向量390

三、兴奋的传导方向和电位的朝向392

四、兴奋向量的推进顺序392

五、恢复向量393

六、面积向量和心室梯度393

七、胸导联393

八、异常心电图393

第22节 His束的动作电位394

第23节 心向量图394

第24节 心脏的神经支配395

第25节 心脏反射396

一、消除负荷反射396

二、Bainbridge反射397

三、交感神经活动亢进398

四、呼吸性心律不齐398

五、颈动脉体反射398

六、感觉刺激399

七、高位中枢的影响399

第26节 心功的估价399

第27节 心脏的功率400

第14章 循环402

A. 血流动力学402

第1节 循环的力学条件402

第2节 血液的流变学402

一、血液的粘性402

二、血管内的血液流动405

第3节 体循环406

一、动脉系统(高压系统)406

二、毛细血管和静脉系统(低压系统)406

三、循环系统的电模型407

第4节 血压的测定408

一、直接测定法408

二、压迫法(间接测定法)408

三、电血压计410

四、心脏导管法410

第5节 动脉血压410

一、最高血压410

二、最低血压410

三、平均血压410

四、脉压411

五、姿势(重力)的影响411

第6节 血流量413

一、血流量413

二、血流量的测定方法413

三、脏器的血流量415

第7节 血压和血流量之间的关系415

一、气室理论415

二、动脉血压和每搏输出量之间的关系415

第8节 静脉压和每搏输出量两者的关系417

一、静脉回流量曲线417

二、心输出量曲线418

第9节 脉搏419

第10节 毛细血管的循环(微循环)420

第11节 毛细血管的微细结构和通透性420

一、毛细血管的微细结构420

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421

第12节 静脉的循环422

第13节 动静脉吻合423

B. 循环的调节423

第14节 血管的神经支配423

一、缩血管神经423

二、舒血管神经423

三、血管运动中枢424

第15节 血管运动反射424

一、经压力感受器引起的反射424

二、与交感神经的关系425

三、经化学感受器引起的反射425

第16节 体循环血压的调节425

一、血流量的自身调节425

二、血压的调节426

三、Valsalva试验426

四、体位血压反射426

第17节 血压的周期性波动426

一、一级波426

二、二级波427

三、三级波427

第18节 循环机能的整合428

一、交感神经活动亢进(肌肉运动)时的循环428

二、体温调节反射428

三、失血时的循环调节428

四、循环性休克429

第19节 血管运动的化学性调节429

一、缩血管物质429

二、舒血管物质430

三、降血压药431

C. 特殊器官的循环433

第20节 脏器和组织的循环433

第21节 冠状循环433

第22节 脑循环435

第23节 门脉系统循环436

一、肝脏循环436

二、脾循环437

第24节 骨骼肌的循环438

第25节 皮肤的循环439

第26节 肺循环440

D. 淋巴和组织间液441

第27节 体液的循环441

第28节 淋巴441

一、淋巴的组成441

二、淋巴的生成442

三、淋巴流量443

第29节 淋巴结443

E. 脑脊液444

第30节 软膜腔444

第31节 脑脊液445

一、脑脊髓液压445

二、脑脊液的组成446

三、脑脊液的循环446

四、脑脊液的机能446

第32节 血脑屏障446

一、脑毛细血管的通透性447

二、血-脑脊液屏障448

第15章 消化与吸收449

第1节 消化449

A. 口腔内消化449

第2节 咀嚼449

第3节 唾液分泌449

一、唾液449

二、唾液腺的神经支配450

三、唾液分泌的机构451

第4节 唾液的消化作用452

第5节 吞咽452

B. 胃内消化455

第6节 胃液分泌455

一、胃液455

二、胃液分泌的对相455

第7节 HCl分泌的机制457

第8节 胃内的消化吸收458

第9节 胃的运动能力458

一、胃壁紧张458

二、蠕动459

三、胃内容的排控459

第10节 呕吐460

第11节 食欲460

一、摄食中枢461

二、食欲与摄食461

三、有效刺激461

四、摄食中枢与饮水中枢462

C. 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462

第12节 消化道激素462

一、胃泌素462

二、肠抑胃素463

三、促胰液素464

四、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465

五、肠高血糖素465

六、绒毛收缩素465

七、肠泌素465

八、胃动素465

九、舒血管肠肽465

十、西洛素(蛙皮素)465

第13节 胰液的分泌466

一、反射性分泌466

二、化学性分泌466

第14节 胆汁的分泌466

一、促进分泌的因素467

二、促进排出的因素467

第15节 肠液的分泌467

第16节 小肠内消化468

一、糖类468

二、蛋白质468

三、脂肪470

第17节 小肠的吸收470

一、基本原则470

二、水的吸收470

三、电解质的吸收471

四、糖的吸收472

五、蛋白质及核酸的吸收473

六、脂肪的吸收474

七、维生素的吸收474

第18节 小肠的运动475

一、蠕动475

二、摆动475

三、分节运动475

第19节 小肠的神经支配475

第20节 回盲部476

D. 大肠内的消化和吸收476

第21节 大肠内的消化吸收476

第22节 大肠的运动477

第23节 结肠带平滑肌的性质478

一、静息电位478

二、动作电位478

三、神经支配与递质478

四、收缩性480

五、兴奋传递480

第24节 排便480

第16章 代谢482

第1节 自由能482

第2节 ATP的性质与功能483

第3节 糖代谢483

一、糖酵解483

二、ATP的生成484

三、磷酸化酶484

四、cAMP与蛋白激酶485

五、磷酸酯酶485

六、糖原生成486

第4节 三羧酸(TCA)循环(Krebs循环)486

第5节 细胞呼吸与氧化磷酸化487

一、细胞呼吸(呼吸链)487

二、氧化磷酸化488

第6节 氧化还原电位488

第7节 氨基酸代谢490

一、氨基酸490

二、氨基酸的去路490

三、氨基的转移491

四、排泄492

第8节 核酸493

一、核苷493

二、核苷酸493

三、核酸493

四、蛋白质合成495

五、酶诱导496

第9节 脂肪代谢496

一、甘油496

二、脂肪酸496

三、胆固醇497

第10节 糖异生作用497

第11节 能量代谢497

一、食物的热价测定497

二、呼吸商(RQ)498

三、尿氮定量498

四、代谢率的测定499

第12节 基础代谢率499

一、基础代谢率的测定法499

二、计算式499

三、BMR测定结果的判断499

四、影响BMR的主要因素500

第13节 营养素的需要量501

一、能量代谢率(RMR)501

二、每日需要的热量501

三、营养素的种类501

第14节 维生素502

A. 脂溶性维生素(随同脂肪被吸收)503

一、维生素A(抗干眼醇)503

二、维生素D(骨化醇)503

三、维生素E(生育酚)503

四、维生素F505

五、维生素K505

B. 水溶性维生素505

一、维生素B1(硫胺)505

二、维生素B2(核黄素)505

三、维生素B6505

四、维生素H(生物素)506

五、烟酸及烟酰胺506

六、叶酸506

七、泛酸507

八、硫辛酸507

九、维生素B12(钴胺)507

十、维生素C(抗坏血酸)508

十一、维生素L508

十二、维生素P(柠檬黄素)508

十三、肌醇508

十四、胆硷509

第17章 排泄510

A. 肾脏510

第1节 肾脏的机能510

第2节 肾脏的结构510

第3节 尿的生成511

第4节 肾小球的滤过512

第5节 清除率513

第6节 肾血浆流量(RPF)与肾小球滤过率(GFR)514

第7节 肾循环515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515

二、细胞分离学说515

三、肾小球血压517

四、氧消耗517

第8节 肾小管的机能517

第9节 水的重吸收518

一、近端肾小管的被动重吸收519

二、髓袢的逆流倍增机制519

三、远端肾小管与抗利尿激素519

四、集合管中的浓缩520

第10节 利尿520

第11节 Na+、K+、Ca2+的排泄521

一、Na+的排泄521

二、K+的排泄521

三、Ca2+的排泄521

第12节 H+与HCO3-的排泄521

第13节 肾脏释放的活性物质522

一、肾素522

二、肾性血管活性物质523

三、红细胞生成素酶(红细胞生成因子)523

B. 细胞外液的调节523

第14节 渗透压调节523

一、机体内的Na+量523

二、水排泄的调节523

第15节 细胞外液量的调节524

第16节 体液的酸硷平衡525

一、酸与硷(缓冲系统)525

二、pH调节525

三、酸中毒与硷中毒526

四、代偿作用527

五、Siggaard-Andersen的列线图527

C. 排尿528

第17节 输尿管528

第18节 膀胱的神经支配529

第19节 排尿反射529

第20节 膀胱的内压容量曲线530

第16章 体温532

第1节 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532

第2节 正常体温532

一、皮肤表面的体温532

二、腋窝温533

三、生理变动533

四、女子的基础体温534

五、深部体温535

第3节 产热535

第4节 散热535

第5节 热量的进出537

第6节 实感温度538

第7节 体温调节反射539

一、促进产热的机制539

二、抑制产热的机制539

三、促进散热的机制539

四、抑制散热的机制539

第8节 体温调节中枢540

一、温热中枢与寒冷中枢540

二、温度感受神经元540

三、体温调节中枢的化学刺激542

四、体温调节中枢542

第9节 发热542

第10节 生理性体温变动的机制543

一、睡眠与醒觉543

二、女子的基础体温543

三、日周期节律543

四、运动时的体温升高543

第11节 发汗544

一、温热性发汗545

二、精神性发汗545

三、发汗中枢545

第12节 精神电流现象545

第19章 内分泌547

第1节 激素547

第2节 内分泌的研究方法549

第3节 激素的作用机理549

第4节 激素的分泌方式552

一、从内分泌腺直接向血液中分泌552

二、神经分泌553

三、其它方式的分泌553

第5节 激素的分泌调节553

A. 内分泌器官555

第6节 下丘脑激素555

一、生长素释放激素(GRH)555

二、生长抑素(CIH)555

三、催乳素释放抑制激素(PIH)556

四、催乳素释放激素(PRH)556

五、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556

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556

七、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557

八、促黑激素释放激素(MRH)557

九、促黑激素释放抑制激素(MIH)557

第7节 脑垂体557

第8节 脑垂体前叶559

一、生长素(GH)559

二、促甲状腺激素(TSH)562

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563

四、促性腺激素564

五、催乳素(PRL)564

第9节 脑垂体中叶565

第10节 神经垂体(脑垂体后叶)566

一、催产素566

二、加压素567

第11节 脑垂体的机能异常568

一、脑垂体的缺损症状568

二、脑垂体机能亢进568

第12节 甲状腺569

一、甲状腺素的化学结构569

二、甲状腺素的生物合成和分布570

三、甲状腺素的生理作用571

四、甲状腺素的作用机理573

五、甲状腺素的分泌调节573

六、降钙素574

第13节 甲状旁腺575

一、生理作用575

二、甲状旁腺的机能异常576

三、甲状旁腺素的作用机理576

四、激素对血浆Ca2+的调节577

第14节 胰脏的内分泌577

一、胰岛素578

二、高血糖素580

第15节 肾上腺髓质581

一、儿茶酚胺的生物合成582

二、儿茶酚胺的生理作用582

三、多巴胺583

四、儿茶酚胺的分泌调节583

五、儿茶酚胺的生成和代谢584

第16节 肾上腺皮质584

一、盐皮质激素585

二、糖皮质激素587

三、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性激素589

第17节 肾上腺皮质的机能异常590

一、机能亢进590

二、机能减退(Addison病)590

三、肾上腺髓质的机能亢进590

第18节 睾丸591

一、雄激素的生理作用591

二、分泌调节592

第19节 卵巢592

一、卵泡激素(雌激素)592

二、黄体激素(孕酮)594

第20节 松果体595

一、褪黑激素的生理作用596

二、松果体的分泌活动597

第21节 其它一些内分泌器官598

一、肾脏598

二、胎盘598

三、唾液腺598

四、胸腺598

五、前列腺素(PG)598

六、消化道激素599

B. 体液调整600

第22节 成长的调节600

一、遗传因子600

二、食物600

三、激素600

第23节 血糖值的调节601

一、禁食时的调节602

二、肌肉运动时的调节602

第24节 对应激的反应602

第20章 生殖605

A. 男性605

第1节 男性的性征605

第2节 精子及精液605

第3节 男性性器官的状态变化606

一、勃起606

二、射精606

B. 女性607

第4节 女性的性征607

第5节 月经周期608

一、排卵608

二、输卵管608

三、月经608

四、阴道粘膜609

五、月经周期和激素610

第6节 女性性器官状态的变化611

第7节 妊娠611

一、受精611

二、着床611

三、胎盘612

四、激素的变化612

五、妊娠的早期诊断612

第8节 子宫肌613

第9节 分娩(生产)614

第10节 乳汁分泌615

一、乳腺的发育615

二、乳汁分泌的开始616

三、乳汁分泌的持续616

第11节 更年期616

C. 胎儿617

第12节 性的决定617

一、性染色体617

二、激素的异常617

第13节 胎儿及胎盘的循环617

一、胎儿的循环617

二、氧的运输618

三、胎盘的通透性618

四、伴随分娩发生的变化620

1987《生理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日)真岛英信著;王佩,刘凡译校 198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生理学(1987 PDF版)
生理学
1987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理学(1978.10 PDF版)
生理学
1978.10 全国社会福祉協議会
生理学(1978.12 PDF版)
生理学
1978.12 人民卫生出版社
生理学(1995 PDF版)
生理学
1995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生理学(1994 PDF版)
生理学
1994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生理学(1993 PDF版)
生理学
1993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生理学(1999 PDF版)
生理学
1999 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生理学(1995 PDF版)
生理学
1995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生理学(1998 PDF版)
生理学
1998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生理学(1995 PDF版)
生理学
1995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生理学(1998 PDF版)
生理学
1998 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生理学(1994 PDF版)
生理学
1994 济南:黄河出版社
生理学(1995 PDF版)
生理学
1995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生活中十万个为什么(1991 PDF版)
生活中十万个为什么
1991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生理学(1963 PDF版)
生理学
1963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