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关系史》求取 ⇩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1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1

德奥意三国同盟的形成2

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形成5

大规模的扩军备战和巴尔干火药库8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1

第二节 1914~1917年期间的国际关系15

1914~1917年的大战进程15

日本、土耳其和巴尔干中立国的参战19

两大集团内部的分赃协定24

美国参战27

第三节 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29

列宁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29

十月革命的胜利31

苏俄建国初期的对外方针34

第五节 德意日三国同盟与《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35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36

第四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39

1918年的西线战事及保土奥的投降39

《贡比涅停战协定》的签订4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影响44

第二章 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48

第一节 战胜国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设想48

第二节 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52

巴黎和会的召开52

列强在和会上的争夺和勾结53

《凡尔赛条约》的签订59

凡尔赛体系的建立63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67

第三节 争夺亚太地区的华盛顿会议67

《四国条约》70

《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71

《九国公约》74

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77

第三章 苏联建国初期对外关系的发展82

第一节 粉碎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82

帝国主义策划武装干涉苏俄82

苏俄击败协约国的三次武装进攻85

第二节 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和《拉巴洛条约》90

热那亚会议召开的背景90

列宁关于苏俄出席热那亚会议的方针93

热那亚会议的召开与《拉巴洛条约》的签订95

第三节 中苏关系及苏联对外关系的发展99

苏维埃政府的两次对华宣言99

越飞来华,关于中东铁路和外蒙古问题的谈判101

加拉罕来华,《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的签订103

1924年各国同苏联的建交热107

第四章 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人民反帝斗争的高涨110

第一节 战后亚非人民反帝斗争概况110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给亚非人民的影响110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经验与教训112

第二节 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和第一次国内革命的高潮114

巴黎和会与“五四”爱国运动114

华盛顿会议与中国革命的第一次高潮117

帝国主义的反革命两手和蒋介石的叛变121

日本在朝鲜的恐怖统治122

第三节 朝鲜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三·一”起义122

1919年的“三·一”起义124

第四节 土耳其的民族独立战争和《洛桑条约》的签订126

土耳其的民族独立战争和《色佛尔条约》126

《俄土友好条约》及法土、意土协定的签订129

洛桑会议和《洛桑条约》132

第五节 埃及人民的反英民族解放运动134

1919年3月的反英斗争134

英国片面宣布埃及独立137

帝国主义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矛盾与斗争141

第一节 《道威斯计划》141

第五章 德国赔款问题和20年代的欧洲安全问题141

鲁尔危机143

《道威斯计划》的实施145

第二节 《罗迦诺公约》147

会议的准备与各国的立场147

《罗迦诺公约》的答订149

国联的裁军活动154

第三节 国联的裁军活动和非战公约的签订154

《非战公约》的签订157

第四节 《杨格计划》162

《杨格计划》的主要内容162

《胡佛计划》165

洛桑会议166

第六章 空间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后果169

第一节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169

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其特点169

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的矛盾170

第二节 国际裁军会议173

帝国主义争压制海权的斗争173

日内瓦裁军会议175

第三节 希特勒上台,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78

纳粹党魁希特勒的上台178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确立181

第四节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184

罗斯福政府的反危机措施184

“睦邻政策”187

第七章 日本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191

第一节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1

“九·一八”事变和《田中奏折》191

美英苏对日本侵华所持态度迥然不同194

“一·二八”淞沪事变和上海军民的抗日斗争198

国联调查团及其报告书200

第二节 日本侵略华北和中国人民抗日运动的高涨202

《塘沽协定》和《天羽声明》202

《何梅协定》和广田“对华三原则”204

中国人民抗日运动的高涨206

英美同日本在华矛盾的发展208

芦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210

第三节 日本全国侵华和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210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212

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援215

英美帝国主义对日本全面侵华的态度217

日本的诱降和汪精卫集团公开投敌219

第八章 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美的“不干涉”政策222

第一节 法西斯德国加紧扩军备战222

希特勒的侵略扩张计划222

德国公开扩军备战224

“斯特莱沙阵线”226

《英德海军协定》228

德国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229

第二节 苏联为集体安全而斗争231

苏联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231

苏联加入国联和提出集体安全政策234

法苏、捷苏互助条约237

第三节 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239

意大利侵阿和阿比西尼亚人民的抗意斗争239

英法纵容意大利侵略242

第四节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248

西班牙内战和德意的武装干涉248

英法的“不干涉政策”252

第五节 美国的《中立法》254

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潮254

《中立法》的颁布256

《中立法》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258

第六节 德意日法西斯集团的形成262

柏林-罗马轴心的建立262

德日意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265

德国吞并奥地利的尝试270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的国际关系270

第一节 法西斯德国吞并奥地利270

张伯伦加紧推行“绥靖政策”272

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273

第二节 绥靖政策的顶峰--《慕尼黑协定》277

所谓苏台德区问题277

伯希特斯加登和戈德斯堡会谈280

《慕尼黑协定》284

《慕尼黑协定》的后果287

第三节 德意军事同盟的建立和英法反德意阵线的形成289

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加紧和英法争夺势力范围289

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谈判和德意军事同盟的建立293

英法反德意阵线的形成295

第四节 英法苏谈判及其失败297

法西斯德国加紧准备进攻波兰297

英法苏缔结三国同盟的谈判299

英法苏军事谈判303

英德秘密谈判306

第五节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308

日本侵犯的苏联边境30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310

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历史评价314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320

第一节 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战争的性质320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32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324

第二节 德国进攻波兰和英法宣而不战326

德国法西斯大举进攻波兰326

西线的“静坐战”与波兰的灭亡328

第三节 “东方”战线和苏联西部边界的变迁331

苏联出兵波兰331

苏芬战争332

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335

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那336

“东方”战线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作用337

第四节 西线战争和法国沦亡339

德国法西斯侵占挪威和丹麦339

“黄色方案”和“D字计划”341

西线攻势和法国沦亡342

德国进攻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347

远东慕尼黑阴谋的酝酿350

日本的“南进战略”351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354

《苏日中立条约》355

《中立法》的修改358

第六节 美国《中立法》的修改和《租借法》的诞生358

《租借法》的诞生360

美洲国家外长会议365

第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阶段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369

第一节 苏联卫国战争的开始369

大战初期的苏德关系369

“巴巴罗沙”计划371

法西斯占领东南欧373

法西斯入侵北非375

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376

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379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381

日本的侵略扩张和日美矛盾381

1941年的日美谈判384

珍珠港事变392

30年代建立统一战线的尝试及其失败394

第三节 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形成394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397

第四节 亚欧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405

亚洲各国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405

欧洲人民反对法西斯奴役的斗争408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411

第一节 斯大林格勒战役411

1942年春夏苏德战场的形势和双方的战略411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伟大胜利412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意义415

第二节 北非战役的胜利416

第三节 从卡萨布兰卡到德黑兰421

卡萨布兰卡会议421

意大利投降423

第一次魁北克会议424

开罗会议425

德黑兰会议427

第四节 第二战场的开辟和法国的解放430

诺曼底战役430

戴高乐接管法国政权433

第五节 亚洲和太平洋战场的转折434

中美联合抗日434

缅甸战役440

美军的太平洋攻势442

第十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胜利446

第一节 苏军战略反攻和东欧各国的武装起义446

第二节 雅尔塔会议448

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448

雅尔塔会议452

第三节 联合国的成立459

第四节 德国无条件投降与波茨坦会议462

攻克柏林和德国无条件投降462

波茨坦会议的准备464

波茨坦会议的召开465

第五节 胜利前夕的远东471

赫尔利使化期间的中美关系471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474

盟军在亚洲与太平洋战场的反攻478

第六节 日本无条件投降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480

日本法西斯的垂死挣扎480

日本的乞和活动481

《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无条件投降483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经验486

附录491

重要文件选编491

美国总统威尔逊国会演说(十四点)(1918年1月8日)491

凡尔赛条约关于中国山东问题条款(1919年4月30日)496

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凡尔赛条约)(摘要)(1919年6月28日)497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6月28日)499

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九国公约)(1922年2月6日)509

道威斯计划(摘要)(1924年4月9日)512

罗迦诺公约(1925年10月16日)513

罗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1925年10月16日订于罗迦诺)514

田中奏折(节录)(1927年7月25日)516

日本外务省情报部长天羽声明(1934年4月17日~26日)521

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6年11月25日订于柏林,同日生效)523

慕尼黑协定(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及意大利间的协定)(1938年9月29日签订于慕尼黑)525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23日)528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1940年9月27日订于柏林,同日生效)529

苏日中立条约(1941年4月13日于莫斯科)531

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14日)532

关于德黑兰会议的文件(1943年12月1日于德黑兰)534

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537

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11日订于雅尔塔)537

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于波茨坦)539

英汉人名地名对照表541

1984《现代国际关系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颜声毅等著(内蒙古财经大学) 1984 北京:知识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现代国际关系史  上(1995 PDF版)
现代国际关系史 上
1995 北京市:北京燕山出版社
近代国际关系史(1949年09月第1版 PDF版)
近代国际关系史
1949年09月第1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
现代国际关系史  下(1995.01 PDF版)
现代国际关系史 下
1995.01 北京市:北京燕山出版社
近代国际关系史(1990 PDF版)
近代国际关系史
1990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现代国际关系学导论(1991 PDF版)
现代国际关系学导论
1991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现代人际关系学(1995 PDF版)
现代人际关系学
1995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现代人际关系(1988 PDF版)
现代人际关系
1988 重庆:重庆出版社
近代国际关系史(1999 PDF版)
近代国际关系史
1999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国际事务概览  1955-1956(1985 PDF版)
国际事务概览 1955-1956
1985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现代国际关系史辞典(1988 PDF版)
现代国际关系史辞典
1988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近代国际关系史纲(1998 PDF版)
近代国际关系史纲
1998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国际关系史  1917-1945(1958 PDF版)
现代国际关系史 1917-1945
1958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近代国际关系史(1949 PDF版)
近代国际关系史
1949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现代国际关系学(1989 PDF版)
现代国际关系学
1989 重庆:重庆出版社
国际关系史(1995 PDF版)
国际关系史
1995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