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四十年》求取 ⇩

目录1

前言1

综述编1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2

一、各级地方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2

二、为巩固新生政权而斗争4

三、民主建政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13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3

二、山东省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24

三、“一五”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30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34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4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9

三、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6

第二章 曲折前进的十年49

第一节 整风运动及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49

第二节 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日趋严重54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贯彻54

二、“大跃进”运动的挫折56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61

四、“反右倾”斗争的开展67

一、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71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71

二、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74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83

第四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92

一、运动的开展与推进93

二、对社教运动的短评96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99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全面动乱99

一、社会动乱的开始99

二、普遍夺权与“反逆流”、“反复旧”运动101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的严重破坏104

一、山东政局的变化109

第二节 “九大”错误路线在山东的推行109

二、国民经济的宏观失控与有限回升112

三、社会继续动荡120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严峻形势121

一、“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展121

二、全面整顿及形势明显好转124

三、“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形势的再度混乱128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31

第一节 徘徊前进中的山东131

一、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及其在山东的帮派体系的罪行132

二、拨乱反正呈现徘徊状态133

三、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和新的冒进134

第二节 历史性伟大转变的实现136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逐步确立136

二、各项政策的全面落实140

三、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变143

第三节 农村改革的逐步推进145

一、农村改革的兴起146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148

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150

四、区域经济的开发151

五、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154

六、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156

第四节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158

一、由扩大企业自主权到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58

二、改革流通体制,建立新型市场体系161

三、冲破旧的束缚,改善国家宏观调控体制164

四、改革基本建设体制,推进建设事业的发展166

五、打破相互分割,发展横向经济联合167

六、进行城市综合经济体制改革168

第五节 文化事业的各项改革170

一、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170

二、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行174

三、文艺、卫生、体育体制改革普遍展开176

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健全179

第六节 民主政治建设日益加强179

二、社会民主政治生活日趋活跃182

三、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展开184

第七节 对外开放给山东带来蓬勃生机189

一、对外开放的实行与推进190

二、在开放中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加快开放193

三、向着开放型经济转变196

第八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199

一、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深入200

二、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健康发展203

三、城乡人民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206

第九节 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207

一、认真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208

为深化改革提供保证208

二、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209

三、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10

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211

第五章 40年的重大成就与山东的光辉前景212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增长212

一、国民经济全面发展212

二、经济结构在发展与调整中日趋合理217

第二节 文化事业的发展219

一、科技事业成果丰硕219

二、教育事业发展迅速219

三、文化艺术日益繁荣221

四、卫生事业成就显著222

五、体育事业成绩可喜223

第三节 人民生活不断提高225

一、城乡人民收入显著增加225

二、居民消费发生重大变化227

三、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229

四、居民货币收支和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229

五、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发展230

第四节 光辉的前景232

一、本世纪末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景232

二、向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前进236

鲁西编239

第六章 走向全面振兴的省城济南242

第一节 创建适应省城地位的物质基础242

一、在凋敝的经济基础上兴市创业242

二、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前进244

三、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245

四、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248

五、经济实力和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251

第二节 振兴历史文化名城的科教文化事业254

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254

二、全面振兴教育事业255

三、繁荣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258

第三节 加强具有泉城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261

一、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建设和发展城市261

二、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263

三、融泉城特色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于一体269

第四节 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271

一、改善对外开放的条件和环境271

二、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272

三、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273

四、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275

第七章 振兴中的历史文化名城泰安277

一、在恢复中起步278

第一节 农业走上协调发展的道路278

二、在调整中复苏280

三、在动乱中徘徊282

四、在改革中前进283

第二节 现代化工业基础逐步形成286

一、长期建设,创立基础286

二、推进改革,搞活企业288

三、加快开发,阔步前进289

第三节 经济建设转向依靠科技教育的轨道292

一、人才荟萃之地292

二、科技兴泰之策294

三、经济振兴之路296

一、发展旅游辟新路298

第四节 建设现代化的风景旅游城市298

二、山城旧貌变新颜299

三、对外开放谱新篇302

第八章 在经济开发中崛起的德州地区305

第一节 艰难的行程305

一、农村发展道路的初步探索305

二、挫折中艰难行进309

三、动乱中长期徘徊314

第二节 历史的选择316

一、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316

二、不断完善土地经营制度318

第三节 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棉花基地319

一、从实际出发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320

二、靠科学技术提高棉花生产水平320

三、以粮保棉、以棉促粮良性循环的形成321

第四节 向农业开发的广度深度进军322

一、旱涝碱综合治理的尝试322

二、科学种田推动农业的深度开发325

三、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开发326

第五节 从农业开发到农工商全面开发327

一、乡村工业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328

二、初步形成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轻型工业结构329

三、“九达天衢”的新风采329

第六节 在开发中奔向“小康”331

第九章 鲁西平原上的农业基地聊城地区333

第一节 在曲折中前进334

一、农业合作化初步显示出优越性334

二、“大跃进”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336

三、“文化大革命”十年经济徘徊缓进339

第二节 在改革中焕发生机340

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萌发与推进340

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完善和提高342

第三节 从发挥棉花优势突破344

一、冲出“以粮为纲”的困境344

二、棉花优势的充分发挥345

三、发挥棉花优势产生的巨大效益347

第四节 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348

一、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349

二、农工商综合经营352

三、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业结构355

第五节 令人鼓舞的战略目标357

鲁南编359

第十章 欣欣向荣的煤城枣庄362

第一节 经济建设突飞猛进362

一、煤炭工业带动工业经济迅速发展363

二、农村经济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370

第二节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376

一、总体规划为指导376

二、基础设施重配套377

三、住宅小区大开发380

四、乡村建设变化大381

第三节 社会事业欣欣向荣382

一、技术市场结硕果382

二、“联合大学”创新路383

三、乡镇医院显生机385

四、“文化中心”遍乡村386

第十一章 生机勃勃的古城济宁389

第一节 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农村经济全面发展389

一、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390

二、农业生产稳定增长393

三、乡镇企业异军突起394

四、湖区开发成效卓著395

第二节 依托雄厚的农业基础工业经济蓬勃兴起397

一、配套齐全的纺织工业398

二、星罗棋布的二轻工业399

三、技艺精湛的食品工业401

第四节 利用众多旅游景观对外开放向纵深拓展401

四、方兴未艾的化学工业402

五、稳步发展的机械工业403

第三节 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科教事业长足发展404

一、科学技术硕果累累404

二、全民教育日趋普及406

三、“曲乡艺海”百花争艳407

四、卫生事业成绩斐然409

一、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410

二、国际旅游业空前活跃411

三、对外开放步伐正在加快412

第十二章 前进中的牡丹之乡菏泽地区414

第一节 艰难的探索414

一、良好的开端414

二、严重的挫折416

三、缓慢的进程419

第二节 走上振兴之路421

一、冲破禁锢421

二、探索新路422

三、不断完善423

第三节 “粮食大户”的崛起425

一、农民温饱问题解决之后425

二、粮食出现低水平剩余之后426

三、农村加工业发展起来之后427

第四节 农林牧良性循环逐步形成428

一、“三位一体”的建立428

二、三者关系的处理429

第五节 农工商一体化的出现431

一、土生土长的新模式431

二、新模式充满活力433

第六节 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态势434

一、“菏泽式”的路子435

二、吹糠见米的效果437

第七节 鼓舞人心的发展前景439

一、农业开发大有可为439

二、工业生产前途广阔439

三、文化科教事业方兴未艾440

第十三章 在脱贫致富道路上奋进的临沂地区443

第一节 脱贫致富的曲折历程443

一、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与完善443

二、左倾错误的泛滥和经济的调整复苏447

三、空前的灾难与经济的倒退450

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十年451

第二节 脱贫致富的初步成果453

一、脆弱的农业基础逐步稳固453

二、新兴的工业交通业迅速崛起456

三、萧条的内外贸易走向繁荣459

四、落后的科技教育事业得到发展459

五、原来低下的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461

第三节 脱贫致富历程的启迪和反思462

一、“老、山、穷”具有两重性462

二、治穷必先治愚465

三、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实事求是地467

制定发展战略467

胶东编469

第一节 曲折的发展历程471

第十四章 蜚声中外的港城青岛471

一、曲折发展的历史轨迹472

二、1949年至1978年建设的主要成就474

第二节 历史性的转折478

一、团结一致向前看,同心同德搞四化478

二、改革经济体制,开放走向世界479

第三节 追踪世界技术进步的步伐483

一、大规模采用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483

二、积极调整、优化产品和产业结构485

三、改造和调整带来的工业新貌486

一、坚持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487

第四节 贸工农型农村经济的兴起487

二、坚持贸工农结合,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489

第五节 拓宽通向世界之路491

一、对外贸易生机盎然491

二、利用外资硕果累累492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初具规模494

四、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初见成效494

五、对外交往日益扩大495

六、旅游事业迅速发展495

第六节 外向型城市功能逐步增强496

一、城市“硬”环境建设步伐加快496

二、社会“软”环境不断得到改善498

第十五章 阔步走向世界的烟台502

第一节 烟台的解放和解放前夕的烟台502

第二节 从曲折走上坦途504

第三节 逐步扩展和深化的城乡改革507

一、带来巨变的农村改革507

二、日益深入的城市改革510

三、冲出“黑洞”的住房制度改革512

四、进行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试点513

五、欣欣向荣的教育改革试验区515

一、历史悠久的对外贸易516

第四节 走向国际市场516

二、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517

三、面貌一新的投资环境518

四、生气勃勃的经济技术开发区520

五、空前活跃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521

第五节 今非昔比的烟台523

一、农村面貌一新523

二、工业成就辉煌525

三、科技文教事业迅猛发展527

四、城镇建设日新月异528

五、人民生活向小康水平迈进529

第一节 威海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崛起532

一、清新幽雅的海滨城市532

第十六章 新兴的开放城市威海532

二、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533

第二节 发展商品经济的曲折历程536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536

二、“左”的错误延缓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程538

三、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艰难转化539

第三节 改革浪潮推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541

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542

二、扬渔工商之长,兴林果牧之利544

三、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城乡差别逐步缩小547

四、转变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549

一、改善投资环境552

第四节 开创外向型经济的新局面552

二、扩大出口创汇554

三、积极利用外资555

四、发展国际交往556

第十七章 城乡协调发展的潍坊558

第一节 农村形成发展商品经济新局面558

一、农业在曲折中发展559

二、农村在改革中创新560

第二节 新兴的工业城市564

一、在手工业基础上崛起565

二、在改革开放中振兴567

三、独具特色的中等城市发展道路571

一、积极创造对外开放的条件579

第三节 迈出对外开放的新步伐579

二、对外开放取得可喜成果580

三、潍坊对外开放的广阔前景582

鲁北编585

第十八章 组群式的工业城市淄博588

第一节 淄博工业的新生与发展588

一、艰苦创业,50年代奠定淄博重工业发展的基础590

二、曲折发展,六七十年代淄博工业结构的新变化593

三、改革开放,80年代淄博工业的全面振兴596

第二节 立足组群式特点开拓具有淄博特色的603

城市发展道路603

一、组群式城市的建设和管理604

二、城乡一体化是组群式城市的兴盛之路608

第三节 未来的展望和发展战略611

第十九章 黄河三角洲上的新兴石油城东营615

第一节 农村经济的发展617

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两次大解放618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就突出620

三、农垦企业不断壮大622

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624

五、农村产业结构趋向合理626

第二节 石油工业的崛起627

一、揭开油田会战的序幕628

二、成就卓著的石油大会战629

三、向建成第二个大庆的目标进军631

四、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633

第三节 建市五年的主要成就与广阔的发展前景634

第二十章 探索前进的惠民地区640

第一节 在除旧布新中创业640

一、参军支前,功绩卓著640

二、土地还家,硕果累累641

三、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开始复苏642

第二节 在探索中前进643

一、经济兴衰的致因644

二、探索前进的足迹646

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农业结构的调整652

第三节 在改革中巨变652

二、乡镇企业的兴起654

三、以轻纺为主体的工业在改革中迅速发展655

四、内外贸易和金融在改革中迈出坚实步伐658

五、科技教育卫生事业在改革中蓬勃发展659

六、人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661

第四节 在开发中再展宏图662

结束语666

附录 1949年—1988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673

社会发展主要指标673

后记730

1989《山东四十年》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中共山东省委研究室主编 1989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山西妇联四十年(1996 PDF版)
山西妇联四十年
1996 山西省新闻出版局
隆庆四年山东乡试录( PDF版)
隆庆四年山东乡试录
宁波:宁波出版社
嘉靖四十三年山东乡试录( PDF版)
嘉靖四十三年山东乡试录
宁波:宁波出版社
正德十四年山东乡试录( PDF版)
正德十四年山东乡试录
宁波:宁波出版社
外国儿童歌曲100首(1981 PDF版)
外国儿童歌曲100首
1981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山东省文史研究馆四十年  1953-1993( PDF版)
山东省文史研究馆四十年 1953-1993
山东集邮十年  1983-1993( PDF版)
山东集邮十年 1983-1993
山东电业四十年(1989 PDF版)
山东电业四十年
1989
山东战邮五十年(1992 PDF版)
山东战邮五十年
1992
山东工业四十年(1989 PDF版)
山东工业四十年
1989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山东经济四十年透视(1989 PDF版)
山东经济四十年透视
1989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山西粮食四十年(1992 PDF版)
山西粮食四十年
1992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山东教育四十年(1989 PDF版)
山东教育四十年
1989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山东新时期的十年(1988 PDF版)
山东新时期的十年
1988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山东四十年纪事(1989 PDF版)
山东四十年纪事
1989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