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对华传教政策 清末五口通商和传教自由 1842-1856 上》求取 ⇩

上卷1

序言1

第一章 《南京条约》签订前的中国及天主教传教概况1

第一节 天朝帝国的没落1

第二节 基督教列强在中国外围的设施2

绪论4

第三节 天主教传教的复杂处境5

一 礼仪之争5

二 葡萄牙“保教”权之滥用8

三 取缔耶稣会的后果11

四 法国革命的影响15

第四节 基督教与中国秘密会社、异端邪教之间的混乱概念16

一 中国人对宗教信仰的看法16

二 秘密会社与异端邪教的影响19

三 中国政府对基督教传教的态度20

三 在华传教事业衰败的原因21

第五节 教难的主要原因23

一 雍正年间的教难23

三 传教士与中国官吏的关系26

二 乾隆年间的教难26

三 嘉、道年间的教难31

第六节 北京各堂区状况32

一 德天赐事件的起因33

二 北京传教士被圈禁35

三 德天赐事件的结局36

第七节 北京四堂及其末日37

一 西堂38

二 东堂39

三 北堂39

四 南堂43

第八节 罗马对教难的态度46

一 波尔日亚关于设中国国籍主教的计划46

二 讨论波尔日亚计划49

三 反对波尔日亚计划51

四 实施波尔日亚计划53

第九节 英国人与在华传教利益53

第十节 中国耶稣教源流61

第十一节 拿破仑与天主教传行中国65

第十二节 非葡籍传教士的禁区--澳门67

第十三节 耶稣会的恢复与中国教徒的呼声70

一 新耶稣会70

二 中国教徒的呼声71

三 葡萄牙传教士的态度73

四 中国教徒新的呼声74

第十四节 罗类思奉命来华76

一 罗类思自欧洲启程77

二 罗类思抵达澳门及其与遣使会士的纠纷78

三 罗类思未经罗马许可并强行进入江南教区80

四 罗类思呼唤耶稣会士81

五 罗类思出任江南教区代理主教81

第十五节 首批法国新耶稣会士动身来华82

第十六节 中外条约签订前中国教会的状况84

第二章 鸦片走私、鸦片战争与基督教传行126

第一节 1834年前的英国对华贸易126

一 英国对华贸易源流126

二 贸易垄断组织--公行和英国东印度公司127

三 乾隆年间的英中贸易128

四 英国使节在北京129

第二节 鸦片走私131

第三节 查禁鸦片与传教士秘密来华134

二 道光年间135

一 嘉庆年间135

三 禁烟动机136

四 中国人对鸦片和基督教的看法136

五 走私鸦片大本营--伶仃岛138

六 传教士秘密入境138

第四节 律劳卑及其在华使命140

第五节 林则徐与查禁鸦片145

一 林则徐抵粤146

二 义律返回广州147

三 中国人封锁广州口岸148

四 英国人缴出鸦片148

五 销烟149

七 林则徐照会英国女王150

六 英国人离开广州150

第六节 是战还是和?151

八 广州恢复正常贸易151

第七节 伦敦议会的争论152

第八节 战争155

第九节 义律-琦善协定157

第十节 卷土重来159

第十一节 鸦片战争面前的法国160

一 恢复法国驻广州领事馆的计划161

二 士思利同中国地方官的几次会谈164

三 真盛意的参预168

第十二节 法国给中国人的印象172

第十三节 鸦片战争期间天主教传教的困难处境174

第十四节 传教士对鸦片战争的看法179

第三章 从《南京条约》到《黄埔条约》--传教问题196

第一节 《南京条约》196

一 英军进攻南京196

二 条约规定198

三 签约后的鸦片走私活动201

第二节 法国与《南京条约》202

一 士思利出席签约仪式202

二 真盛意的南京之行205

第三节 签约后的北京对外政策208

一 《虎门附约》209

二 为世界各国通商开放五口210

第四节 英国对其他国家在华利益的态度211

第五节 《南京条约》与传教士的失望212

第六节 首批法国新耶稣会士到达中国215

一 澳门的威胁216

二 遣使会士的态度217

三 法国耶稣会士抵护219

四 传信部的决定220

五 罗类思的自由选择221

六 遣使会士离开江南223

一 罗类思与英国官员的关系224

第七节 英国庇护下的法国在华天主教传教224

二 罗类思与中国官吏的关系225

四 传教士对英国人的态度228

第八节 士思利、真盛意及拉地蒙冬的三方活动229

一 士思利的活动230

二 真盛意的活动231

三 拉地蒙冬的活动233

四 士思利新的活动236

第九节 第一支美国使华团238

一 顾圣到达中国及其北京之行的计划240

二 英国报界对美、法外交代表北京之行的反应240

三 耆英重返广州241

四 《望厦条约》241

第十节 拉萼泥使团之派遣与法国政府训令245

一 巴黎同伦敦达成的真诚谅解245

二 法国对英国在华利益的反应246

四 基佐的报告247

三 巴罗的建议247

五 法国政府训令248

六 拉萼泥使团的组成250

第十一节 拉萼泥及其北京之行问题251

第十二节 拉萼泥使团到达中国256

一 礼仪问题259

二 礼节性拜访263

第十三节 拉萼泥-耆英的政治性会谈263

第十四节 法国外交官给中国官吏的最初印象267

第十五节 《黄埔条约》269

一 佛兰西大皇帝路易-腓力普269

二 签约272

第十六节 《黄埔条约》与传教利益275

一 传教士的利益275

二 《黄埔条约》是法国保护在华传教政策的基础吗?278

第十七节 《黄埔条约》与传教士舆论279

第十八节 《黄埔条约》与法国报界舆论281

第一节 法国在华精神利益316

第四章 中法有关传教自由半公开谈判的第一阶段316

第二节 19世纪初法国传教事业的复兴318

第三节 拉萼泥与传教士322

第四节 拉萼泥对传教士呼声的态度325

第五节 法国政府不干涉中国教务332

第六节 拉萼泥传教政策的宗旨334

第七节 拉萼泥与耶稣教传教338

第八节 拉萼泥-耆英的教务谈判340

第九节 耆英是否着手解决宗教问题了?344

第十节 耆英外交346

第十一节 中国提议以订立盟约为传教自由的条件349

第十二节 中国官吏对本国教徒采取的防范措施355

第十三节 拉萼泥在宗教问题上的慎重态度363

第十四节 中法关于传教自由的新方案366

第十五节 解决传教问题的外交手腕371

第十六节 耆英的重担380

第十七节 “临时协定”382

第十八节 耆英的最初几通奏折393

一 第一通奏折394

二 第二通奏折395

三 第一道谕旨396

四 第二道谕旨397

五 第三通奏折397

下卷421

第五章 道光皇帝弛教禁上谕及教务谈判新阶段421

第一节 《黄埔条约》签订后拉萼泥的几次旅行421

一 广州的接待421

二 拉萼泥访问香港422

三 巴西兰岛使命423

第二节 第一道弛教禁上谕424

第三节 弛禁上谕引起的反响428

一 呈巴黎的报告428

二 拉萼泥获悉上谕429

三 拉萼泥的态度429

四 传教士的议论431

五 拉萼泥取得成功的影响433

六 报界反应434

第四节 弛禁与流弊436

第五节 江西事件与穆导沅441

第六节 罗类思的一次不合时宜的干涉444

第七节 普遍反应445

第八节 拉萼泥的忧虑447

第九节 法国政府的支持449

第十节 拉萼泥的新要求450

第十一节 耆英备忘录453

第十二节 加略利与黄恩彤再次会谈457

第十三节 互换约册及缮交弛教禁上谕464

第十四节 谈判新阶段的结论466

第十五节 琉球事件471

第十六节 拉萼泥对在华传教问题的回忆479

一 弛教禁上谕的意义480

二 传教士的冒失行为480

三 教区现状481

四 官吏对传教士的极大宽容482

五 关于江西事件483

六 中国教徒对地方官的态度484

七 要入乡随俗486

八 圣廷必须指导在华传教487

第六章 传教士的不满情绪及谈判的最后阶段504

第一节 拉萼泥访查通商口岸及其对教区的印象505

一 拉萼泥在舟山、普陀和宁波506

二 上海传教士和教徒的态度506

三 拉萼泥的徒劳活动509

四 上海教区的真实处境510

五 法国取缔耶稣会511

第二节 在华耶稣教牧师的抗议514

一 耶稣教牧师的活动514

二 拉萼泥的干涉515

三 中国对天主教和耶稣教一视同仁517

四 耶稣教在中国的影响517

第三节 教务谈判的最后阶段522

一 舟山529

第四节 舟山问题与拉萼泥仓卒离华529

二 中国与舟山问题531

三 法国蓄意抢占舟山?532

四 德庇时与耆英在香港会晤534

五 开放广东省城535

六 拉萼泥在舟山问题上的态度536

七 拉萼泥拜别德庇时538

八 拉萼泥告别耆英539

九 拉萼泥离华542

十 拉萼泥回国与悬而未决的传教问题543

十一 德庇时就法国对舟山问题的态度发表声明544

十二 广州民众对英国人的敌视545

第五节 英国人撤出舟山及其以后546

一 其他外国人被相继逐出舟山547

二 收复舟山后的广州局势548

第六节 耆英的最后几通奏折549

一 第一通奏折549

二 第一道谕旨550

三 第二通奏折551

四 第二道谕旨551

五 第三通奏折552

六 第三道谕旨553

七 第四通奏折553

八 第四道谕旨554

九 第五通奏折555

十 第五道谕旨555

第七节 转交谕旨556

第八节 耆英办理夷务折557

第七章 圣旨 圣旨的执行情况 各教区内部的矛盾斗争 传教士同法国外交官的意见分歧577

第一节 圣旨的意义577

一 对弛教禁上谕的肯定578

二 新的让步578

三 重申禁令578

第二节 拉萼泥的活动与传教士的看法579

第三节 圣旨的执行情况582

一 上海事件584

二 松江事件588

三 《北京条约》第六款590

四 监牧明稽埒强占粤督府土地593

五 圣廷在索还教产问题上的观点598

六 中国政府对归还教产的态度599

七 关于处罚地方官600

第四节 宣布传教自由后,中国各天主教教区内部的危机602

一 葡萄牙“保教”权的垂死挣扎602

二 罗类思离华及反法国耶稣会士活动607

三 举行主教会议的计划612

第五节 夥尔加助及其政治活动615

第六节 法国驻华公使馆的设立与天主教传教利益619

一 给陆英男爵的训令619

二 陆英-耆英会晤621

三 陆英与传教623

第七节 弛教禁上谕颁布后出现地区性骚乱的原因624

第八节 合法逮捕和驱逐内地传教士630

第九节 耆英离任 道光驾崩 太平天国633

第十节 第二共和国统治下的法国与在华传教利益637

第十一节 布尔布隆使团与在华传教问题638

一 有关在华传教的汇报638

二 求见上海道642

三 访问天京643

第十二节 顾铎德与舟山事件644

一 强占寺院644

二 圣廷通谕及顾铎德的抗议645

三 顾铎德的自我辩护647

四 顾铎德取得的多方帮助649

五 遣使会总会长的最后决定649

六 顾铎德服从调动651

第十三节 圣廷派代表常驻中国之必要652

第十四节 安若望备忘录654

结语693

参考书目738

外国人汉(译)名对照表778

1991《法国对华传教政策 清末五口通商和传教自由 1842-1856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法)卫青心著;黄庆华译 1991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对策(1996 PDF版)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对策
1996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朱自清传(1991 PDF版)
朱自清传
1991
教育と自由(1992.03 PDF版)
教育と自由
1992.03 新潮社
《中华人民人和国教师法》宣传材料(1993 PDF版)
《中华人民人和国教师法》宣传材料
1993
美国对华出口商(1986 PDF版)
美国对华出口商
1986
法国对华传教政策  下(1991 PDF版)
法国对华传教政策 下
1991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的自由传统(1983 PDF版)
中国的自由传统
1983 中文大学出版社
日本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政策(1987 PDF版)
日本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政策
1987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商品自传(1978 PDF版)
商品自传
1978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清末四人传奇(1989 PDF版)
清末四人传奇
1989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教育政策法规(1992 PDF版)
教育政策法规
1992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朱自清传(1991 PDF版)
朱自清传
1991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教训  自传(1986 PDF版)
教训 自传
1986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朱自清传(1999 PDF版)
朱自清传
1999 北京:团结出版社
清王朝的宗教政策(1999 PDF版)
清王朝的宗教政策
1999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