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研究》求取 ⇩

第一章宋明理学概述1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条件1

二、宋明理学的称谓和性质5

(一)宋明理学的称谓5

(二)宋明理学的性质15

三、宋明理学发展的诸阶段22

(一)北宋庆历年间,为理学的开创阶段23

(二)熙宁前后,为理学的奠基阶段23

(三)南宋时期,为理学的集大成阶段26

(四)明中叶后,为理学的解体阶段28

(五)明清之际,为理学的总结阶段33

四、宋明理学主要范畴的演变36

(一)理学逻辑结构的演变36

(二)“一两”学说的演变49

(三)“动静”观的演变56

(四)“格物致知”论的演变60

(五)“知行”观的演变66

(六)“性”论的演变73

五、宋明理学的基本特点80

(一)理学是具有思辨性的儒学80

(二)理学是将儒家伦理学说概括、升华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儒学85

(三)理学是吸收了高度发展的自然科学成果而具有辩证思维的儒学90

(四)理学是所谓恢复儒家道统的儒学93

第二章濂学——周敦颐思想研究97

一、周敦颐的身世、生平和著作98

(一)家世和经历98

(二)著作考释104

二、周敦颐的哲学思想106

(一)《太极图》的来源106

(二)周敦颐哲学的逻辑结构114

(三)“无极”与“太极”117

(四)“阴阳”与“五行”132

(五)“男女”与“万物”146

三、“立人极”的道德伦理思想149

(一)为“圣”的标准150

(二)为“圣”的内容157

(三)为“圣”的功夫162

(四)“礼”与“乐”165

四、周敦颐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影响169

第三章关学——张载的道学思想174

一、张载的生平和著作175

(一)身世和生平175

(二)著作185

二、张载的社会政治思想186

(一)“井田”说188

(二)“封建”论191

(三)“肉刑”说194

三、张载的哲学思想196

(一)张载思想的渊源与师承196

(二)立“气”破“空”,立“有”破“无”说199

(三)张载哲学的逻辑结构及其两重性207

(四)张载“易变”的思想227

(五)“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239

(六)人性论和伦理思想245

四、张载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255

第四章洛学——程颢、程颐的道学思想259

一、程颢、程颐的家世和经历260

(一)家世261

(二)程颢的生涯262

(三)程颐的经历270

(四)著作283

二、程颢、程颐的道学思想285

(一)二程哲学的逻辑结构285

(二)“理”(“道”、“天”)→“气”(“象”、“阴阳”)288

(三)“气”(“阴阳”)→“物”312

(四)“物”→“理”(“道”、“天”)326

(五)程颢和程颐哲学的异同340

三、程颢、程颐的政治伦理思想348

(一)“君尊民卑”的政治论349

(二)“性”、“心”、“情”论353

(三)“天理”与“人欲”362

(四)“饿死”与“失节”371

四、程颢、程颐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372

第五章闽学——朱熹的道学思想375

一、朱熹的身世、生平活动和著作376

(一)初登仕途,受学李侗377

(二)设“社仓”,主“经界”,集道学之大成381

(三)诏免侍讲,道学遭禁388

二、朱熹哲学的逻辑结构397

(一)“理”(“太极”、“道”)——“气”——“物”——“理”的逻辑结构397

(二)“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局限408

(三)“格物致知”论416

(四)“易学”思想剖析420

三、“性”和“心”的学说431

(一)“性”论431

(二)“道心”与“人心”434

四、朱熹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438

第六章陆学——陆九渊的心学思想443

一、陆九渊的身世、生平活动和著作443

(一)陆氏家世444

(二)陆九渊的生平活动445

(三)著作454

二、陆九渊“民为邦本”的社会政治思想454

(一)“民为邦本”说454

(二)“损上益下”说458

(三)“取予两得”说460

三、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的哲学思想464

(一)“心即理”的宇宙观465

(二)“切己自反”的认识路线及其道德学说474

(三)朱熹与陆九渊论争的基本问题489

四、陆九渊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497

第七章王学——王守仁的哲学思想研究500

一、王守仁的身世、生平和著作501

(一)王守仁的身世501

(二)学元定质,未始入门503

(三)镇压农民起义,集“心学”之大成510

二、王守仁的哲学思想529

(一)“心”与“理”531

(二)“心”与“物”543

(三)“知行合一”论553

(四)“格物致知”说566

(五)“良知”说571

三、人性论和道德学说580

(一)王门“四句教”580

(二)“为圣之功”584

(三)“气质”有别说589

四、王守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591

第八章宋明理学的总结——王夫之的哲学思想598

一、王夫之的家世、生平和著作599

(一)王夫之的家世600

(二)读书、科举求仕602

(三)从事抗清斗争605

(四)隐居著述,总结理学611

二、王夫之的社会政治思想616

(一)“尊君”及限制君权说616

(二)“任法”和“任教”622

(三)“宽以养民”说624

三、王夫之的哲学思想626

(一)“诚”(“实有”)、“道器”、“理气”的学说626

(二)“动静”、“一两”说636

(三)“能所”和“知行”的学说644

四、“性”、“理欲”及“理势”论649

(一)人性“日生”、“可革”说649

(二)“理”与“欲”的关系652

(三)“理势合一”说655

五、王夫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659

第九章结束语——对宋明理学的几点认识665

一、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思想自身逻辑的发展665

二、宋明理学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前进667

三、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大圆圈”中的重要一环670

四、宋明理学中各派之间及与其他学派的区别和联系680

五、宋明理学主要范畴之体系684

六、宋明理学对封建社会后期的作用和影响688

1985《宋明理学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立文著 1985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宋明理学概述(1977 PDF版)
宋明理学概述
1977 台湾学生书局
宋明理学史 上(1984年04月第1版 PDF版)
宋明理学史 上
1984年04月第1版
宋明理学史  下(1987 PDF版)
宋明理学史 下
1987
宋明理学史  下(1987 PDF版)
宋明理学史 下
1987 北京:人民出版社
宋明理学新探(1987 PDF版)
宋明理学新探
1987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宋明理学与文学(1989 PDF版)
宋明理学与文学
1989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宋词研究(1989 PDF版)
宋词研究
1989 成都:巴蜀书社
宋元明史研究论集(1981 PDF版)
宋元明史研究论集
1981 大陆杂志社
宋明理学(1993 PDF版)
宋明理学
1993 北京:新华出版社
论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讨论会论文集(1983 PDF版)
论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讨论会论文集
1983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宋明理学史(1984 PDF版)
宋明理学史
1984 北京:人民出版社
宋明理学史(1987 PDF版)
宋明理学史
1987 北京:人民出版社
宋明理学(1991 PDF版)
宋明理学
1991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宋元明汉语研究(1992 PDF版)
宋元明汉语研究
1992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因明学研究(1985 PDF版)
因明学研究
1985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