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学史》求取 ⇩

前言页1

第一章 导言1

一、印度概说1

二、印度哲学史概观5

(一) 古代哲学6

(二) 中世纪哲学10

三、印度哲学的基本特征17

四、研究印度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20

五、印度哲学与中国27

第二章 吠陀中的哲学思想萌芽30

一、《梨俱吠陀》时代30

二、名称和内容32

三、多神论与一神论34

四、哲学思想萌芽40

五、社会伦理思想47

第三章 奥义书的哲学和社会思想50

一、时代50

二、名称51

三、唯心主义哲学的中心思想55

(一) 梵我同一55

(二) 轮回解脱61

四、素朴的唯物主义自然观62

五、对立的时空观66

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阵营、两条路线的斗争--邬达罗迦与耶若婆佉69

第四章 沙门思潮76

一、沙门思潮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76

二、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78

三、 六师 的哲学和社会思想85

(一) 富兰那·迦叶的道德否定论86

(二) 阿耆多的唯物论87

(三) 婆浮陀的七要素说88

(四) 拘舍罗的命定论89

(五) 散惹耶的不可知论90

(六) 尼乾子的多元实在论92

四、对 六师 的评价92

五、 六师 在我国的影响96

一、名义和史料98

第五章 顺世派的哲学98

二、哲学和社会思想101

(一) 基本特征101

(二) 自然观102

(三) 认识论105

(四) 社会伦理思想107

三、顺世论的历史发展线索110

四、在中国的影响116

一、名义和史料121

第六章 生活派(邪命外道)的哲学121

二、生活派的历史发展线索123

(一) 前期的生活派123

(二) 后期的生活派128

三、哲学和社会伦理思想131

(一) 命定论131

(二) 原子论133

(三) 宇宙观135

(四) 认识论139

四、余论140

一、名义、史料142

第七章 耆那教的哲学142

(一) 非一端论144

二、哲学思想144

(二) 世界观145

(三) 认识论152

三、宗教和社会思想158

四、耆那教的历史发展线索及其影响163

第八章 佛教哲学167

一、分期和史料167

(一) 佛陀的生平170

二、原始佛教170

(二) 原始佛教的宗教哲学思想171

三、部派佛教196

(一) 成立的时代196

(二) 佛教的结集198

(三) 统一佛教的派别分裂和原因198

(四) 部派佛教所争论的主要问题204

四、大乘佛教215

(一) 兴起的时代215

(二) 大乘思想的特性216

(三) 大乘佛教兴起时期的经典和思想218

(四) 大乘的主要派别--中观派与瑜伽行派223

五、密教255

(一) 兴起的时代255

(二) 派别和经典256

(三) 哲学思想259

六、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及其原因262

第九章 数论派的哲学266

一、 婆罗门教系统诸派哲学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派别斗争情况266

(一) 名义、史料和主要思想家268

二、 数论派的哲学268

(二) 数论的起源和发展274

三、古典数论的二元论学说284

(一) 世界观284

(二) 认识论297

(三) 社会伦理学说300

(四) 古典数论的社会作用302

四、简短的结论302

一、名义、史料和主要思想家304

第十章 瑜伽派的哲学304

二、瑜伽的起源和发展307

(一) 早期瑜伽307

(二) 古典瑜伽312

(三) 后期瑜伽323

三、瑜伽与佛教的关系及其在我国的影响325

四、对瑜伽的几点评价331

第十一章 胜论派的哲学336

一、名称、经典和主要思想家336

二、胜论的起源与发展339

(一) 原始胜论340

(二) 古典胜论341

(三) 后期胜论341

三、古典胜论的世界观342

(一) 原子论342

(二) 范畴论(句义论)345

(三) 因中无果论355

(四) 简单的结论356

四、认识论358

五、社会伦理思想360

六、胜论在中国的影响361

第十二章 正理派的哲学和逻辑思想365

一、正理派的起源与演变365

二、十六谛义论370

三、认识论374

(一) 认识的定义和分类374

(二) 知觉375

(三) 推理376

(四) 类比382

(五) 证言382

(六) 真理的标准383

四、自然观384

五、社会伦理思想386

六、正理论的近代影响387

第十三章 弥曼差派的哲学390

一、名义、史料390

二、弥曼差的起源和发展391

三、认识论397

四、世界观400

(一) 范畴论400

(二)无前 与无神论402

(三) 言语不灭论403

五、弥曼差的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的斗争410

六、社会伦理思想415

第十四章 吠檀多派的哲学418

一、名义、史料和主要思想家418

(一) 《梵经》的哲学思想420

二、吠檀多哲学的主要派别及其分野420

(二) 乔荼波陀的不二论425

(三) 商羯罗的不二论429

(四) 罗摩努阇的制限不二论440

(五) 摩陀婆的二元论452

(六) 尼跋迦的二元不二论461

(七) 筏罗婆的纯粹不二论462

三、吠檀多的现代影响463

附录一:印度哲学史年表465

附录二:梵汉译名对照472

1989《印度哲学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黄心川著 1989 北京:商务印书馆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印度哲学史略(1988 PDF版)
印度哲学史略
1988 北京:中华书局
印度哲学史话(1960 PDF版)
印度哲学史话
1960
印度哲学史  2(1964 PDF版)
印度哲学史 2
1964 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事业委员会
印度哲学史  1(1963 PDF版)
印度哲学史 1
1963 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事业委员会
印度当代哲学(1977 PDF版)
印度当代哲学
1977 中华学术院印度研究所
印度哲学史讲义(1979 PDF版)
印度哲学史讲义
1979 新文丰出版公司
印度哲学(1992 PDF版)
印度哲学
1992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印度史(1981 PDF版)
印度史
1981 三民书局
现代佛学大系22  印度哲学史纲(1983 PDF版)
现代佛学大系22 印度哲学史纲
1983 弥勒出版社
印度印地语文文学史(1987 PDF版)
印度印地语文文学史
1987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印度现代哲学(1991 PDF版)
印度现代哲学
1991 北京:商务印书馆
印度哲学史(1989 PDF版)
印度哲学史
1989 北京:商务印书馆
印度哲学史略(1960 PDF版)
印度哲学史略
1960 北京:中华书局
印度哲学(1980 PDF版)
印度哲学
1980 北京:商务印书馆
印度近现代哲学(1989 PDF版)
印度近现代哲学
1989 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