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求取 ⇩

绪论1

第一章新世界观的理论准备时期(1841—1844)1

第一节 历史情境和理论背景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情境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背景3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时代15

第二节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其主旨19

一、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比较20

二、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22

第三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开始:《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26

一、《莱茵报》时期的政论及其理论意义26

二、《德法年鉴》时期的主要论文及其思想进展33

第四节 各种思想材料的创造性融合与重组:《巴黎手稿》以及同一时期著作的重要意义44

一、法兰西思潮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46

二、《巴黎手稿》的基结构和内容48

三、《神圣家族》: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己过去的理论所进行的清算55

简短的结论59

阅读书目与思考题60

第二章新世界观的创立时期(1845—1848)61

第一节 新世界观的草创与初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61

一、新世界观的哲学基础——实践的唯物主义63

二、唯物史观的制定与概述69

三、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论证75

第二节 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79

一、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建立以及同魏特林的决裂80

二、同蒲鲁东的论战以及《哲学的贫困》的历史意义82

三、共产主义划时代文献:《共产党宣言》89

简短的结论95

阅读书目与思考题95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风暴时期的运用和发展(1848——1871)97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欧洲革命经验的总结98

一、进一步制订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99

二、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01

三、社会意识问题104

四、阶级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07

第二节 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111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111

二、生产劳动的本质及其特定历史形态114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18

四、人的问题122

第三节 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126

一、分析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揭示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126

二、质、量、度的辩证关系130

三、历史运动的否定之否定规律133

四、辩证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135

第四节 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理论概括138

一、用巴黎公社式的国家代替被打碎的国家机器139

二、彻底废除官僚政治,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143

简短的结论144

阅读书目与思考题145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相对和平时期的发展(1871—1883)147

一、批判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148

第—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各种机会主义思潮,捍卫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148

二、批判拉萨尔主义,提出“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理论152

三、批判“非常法”时期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157

第二节 系统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第一部巨著——《反杜林论》15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159

二、论述世界的统一性与运动的普遍性相结合的科学世界观166

三、揭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74

四、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76

五、阐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83

第三节 恩格斯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创立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方法187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187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前提190

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192

四、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95

第四节 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贡献197

一、马克思对人类学的研究197

二、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基本内容199

简短的结论206

阅读书目与思考题207

第五章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和发展(1883—1895)208

第一节 第一次系统地论述原始社会史,科学地解决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209

一、两种生产理论是解开原始社会之谜的钥匙210

二、原始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形式214

三、私有制是阶级矛盾的根源和破坏古老公社的杠杆218

四、国家的起源和本质221

五、阶级、国家的消亡和人类社会在更高形式上的复归224

第二节 系统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226

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对早期哲学信仰的彻底清算227

二、第一次科学地阐明哲学基本问题234

三、详尽地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39

第三节 恩格斯晚年的有关书信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243

一、全面论述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诸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245

二、进一步揭示意识形态自身发展的规律252

三、提出和阐述历史的新思想255

四、唯物史观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258

简短的结论260

阅读书目与思考题261

第六章19世纪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262

第一节 约瑟夫·狄慈根262

一、生平和著作262

二、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科学论证264

三、对唯物辩证法的阐述266

四、对认识论的研究和论述269

五、关于逻辑学、辩证法、认识论一致的思想272

第二节 考茨基早期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贡献275

一、考茨基的一生275

二、对唯物史观的宣传和解释278

三、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批判281

第三节 弗兰茨·梅林283

一、生平和著作283

二、对唯物史观的阐发和运用285

三、对庸俗唯物主义、意志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的批判288

一、生平和著作291

第四节 保尔·拉法格291

二、对唯心主义的批判294

三、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论证295

四、论思想的起源299

第五节 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宣传与阐述300

一、拉布里奥拉怎样成为马克思主义者301

二、拉布里奥拉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和阐述303

简短的结论307

阅读书目与思考题308

第七章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主要理论家伯恩施坦和普列汉诺夫的哲学思想(1895—1914)309

第—节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产生和形成309

一、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309

二、《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的发表,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形成311

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论战和第二国际的破产313

第二节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哲学观点316

一、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316

二、鼓吹折衷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318

三、提倡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320

四、用庸俗进化论代替革命的辩证法322

五、将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和“宿命论”323

第三节 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贡献325

一、从民粹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325

二、普列汉诺夫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330

三、普列汉诺夫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335

四、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341

简短的结论346

阅读书目与思考题347

第八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列宁阶段的开端(1894—1903)34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列宁阶段的客观根据349

一、列宁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前提349

二、列宁哲学思想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351

三、俄国是列宁主义的故乡352

四、列宁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355

第二节 批判自由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捍卫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358

一、列宁批判自由民粹派的理论活动359

二、揭示唯物史观与主观社会学的根本对立,论证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361

四、驳斥民粹派对辩证法的攻击,指明唯物辩证法是社会科学的方法论364

第三节 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阐明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的所谓“客观主义”的根本区别366

一、列宁为什么要重视对“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366

二、阐明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所谓的“客观主义”的根本区别368

第四节 批判经济派的“自发论”,阐明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71

一、经济派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变种371

二、揭露所谓“反对教条主义”的实质,强调革命理论对于革命运动的重大意义372

三、批判经济派的庸俗经济决定论,阐明政治革命的重要意义374

四、批判经济派的组织上的“手工业方式”阐明政党的历史作用376

简短的结论377

阅读书目与思考题378

第九章列宁在1905年革命前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903—1914)379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在革命中的运用和发展379

一、1905年革命中,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种对立策略路线的尖锐斗争379

二、《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的哲学内容及其意义380

三、批判民粹派的“英雄”史观,阐述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人的意志自由的辩证关系383

第二节 1905年革命失败后哲学理论问题的突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书的诞生383

一、1905年革命失败后的“宗教复兴”383

二、马赫主义在俄国的泛滥385

三、列宁写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马赫主义的批判389

第三节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393

一、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阐明物质世界是感觉的泉源393

二、坚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原则,阐明辩证唯物主义对感觉的理解394

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阐明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397

四、坚持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阐明实践标准的辩证法399

五、列宁对因果观、时空观、自由与必然关系的论述400

第四节 列宁对物理学新发现的初步哲学总结402

一、揭示“物理学危机”的实质402

二、对“物理学”唯心主义的批判和对物理学新发现的哲学概括404

三、揭示“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406

第五节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特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407

一、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407

二、坚持实践论和反映论的统一409

三、坚持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410

第六节 列宁著作中的其它哲学问题411

一、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研究412

二、科学无神论问题413

简短的结论415

阅读书目与思考题416

第十章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展(1914—1917)417

第—节 历史背景和理论准备418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时代的各种矛盾的总暴露418

二、第二国际的破产和列宁对机会主义理论基础的批判419

三、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列宁对辩证法的研究422

第二节 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426

一、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427

二、对辩证法的其他规律的深化433

三、对辩证法的要素的阐述436

第三节 列宁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439

一、提出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三者同一440

二、论认识的辩证运动444

三、论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447

四、揭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451

第四节 列宁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社会矛盾,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452

一、建立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453

二、创立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学说454

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和革命的学说456

简短的结论459

阅读书目与思考题460

第十一章十月革命后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1917—1924)462

第一节 历史概况和列宁的理论研究462

一、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国内历史条件462

二、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国际条件464

第二节 在历史新时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丰富和发展465

一、探索落后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阐明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遍与特殊相统一的辩证法466

二、提出具体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论述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468

三、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提出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470

四、探讨新时代的辩证法,进一步丰富对立统一学说的内容473

第三节 在历史新时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丰富和发展477

一、在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过程中,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丰富和发展477

二、提出无产阶双重的历史任务,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是高速度发展生产力481

三、批判“无产阶级文化派”,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理论484

四、指出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创立的,提出要不断铲除官僚主义莠草488

第四节 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研究,制定战斗唯物主义的纲领491

一、列宁领导对于反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斗争491

二、阐述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质和意义493

三、发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提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战斗任务495

简短的结论498

阅读书目与思考题499

第十二章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哲学思想(1924—1953)501

第一节 捍卫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501

一、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501

二、捍卫和发展列宁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503

三、对德波林派哲学的批判506

第二节 斯大林和布哈林的争论509

一、农村问题509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问题514

第三节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思想及其评价517

一、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阐述518

二、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阐述519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探索523

一、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和党的工作重心问题523

二、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规律的性质和基本经济规律525

三、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526

简短的结论528

阅读书目与思考题52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529

第一节 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529

第十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529

二、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530

三、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531

四、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论战533

第二节 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世界观的转变538

一、毛泽东早期的哲学思想538

二、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世界观转变541

三、毛泽东世界观转变过程的基本特点544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进一步在中国传播546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从萌芽到初步形成546

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萌芽547

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552

第四节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完整形成和系统化的标志55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30年代的传播和《实践论》《矛盾论》的问世556

二、《实践论》《矛盾论》与苏联、中国30年代一些哲学专著的关系558

三、《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贡献560

四、《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的贡献564

简短的结论568

阅读书目与思考题569

第十四章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多方面展开(1987—1949)571

第一节 系统地论述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571

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根本点571

二、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574

三、调查研究是克服主观主义、转变党的作风的根本方法575

第二节 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辩证法578

一、战争与政治578

二、战争与革命579

三、战争与经济580

四、战争中的客观规律性和自觉能动性581

五、战争中诸种矛盾的辩证关系587

第三节 完整地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学说592

一、揭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592

二、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斗争策略,确立又联合又斗争的统—战线政策595

三、总结人民革命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599

四、论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601

第四节 提出一整套唯物辩证的工作方法603

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604

二、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工作方法605

三、“弹钢琴”的工作方法606

四、胸中有“数”的工作方法607

五、其他的工作方法610

简短的结论612

阅读书目与思考题612

第十五章毛泽东哲学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运用和发展614

第一节 成功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强调批判唯心论、宣传唯物论614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党的伟大实践614

二、重新发表《实践论》、《矛盾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617

三、揭示真理发展的规律,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618

第二节 通过调查研究,阐明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法619

一、《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发展了对立统一的学说619

二、阐述事物发展的波浪式运动622

三、总结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唯物辩证法的范畴理论623

第三节 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626

一、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626

二、系统地提出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627

一、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630

第四节 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630

二、《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哲学思想632

三、《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实践论》思想的继续和发展634

四、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636

第五节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哲学思想637

一、端正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638

二、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思想639

三、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新的实践中发展毛泽东哲学思想640

简短的结论643

阅读书目与思考题644

199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余源培,虞伟人主编 1999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1990 北京:华夏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1990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198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
1985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199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
1992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199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1993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
198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198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1981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1994 PDF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199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199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1992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论集(198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论集
1982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98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1982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8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981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198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1985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1990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稿(1990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稿
1990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