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的困惑 当代社会科学的哲学困境及其认识论研究》
作者 | 陶远华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东方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21 |
出版时间 | 1989(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06000970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67250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一、理智的困惑: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论难题1
“社会测不准”问题3
坐标原点与利益的认识效应问题3
情感信息问题4
描述的模糊性与精确性问题6
社会科学实验问题9
证据问题11
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问题13
政治与认识问题15
“移植问题”17
社会科学理论的合理性问题20
社会科学理论的功能问题23
二、实践的选择:人必须反思自己的社会认识过程25
“全球问题”:人类面临自己的挑战26
新技术革命:“第四要素难题”28
严峻的案例:不可回避的问题30
三、历史的逻辑:认识论发展的具体本化趋势31
主体化趋势:从认识的结果转向认识主体32
过程化趋势:从主体认识状态的研究转向认识结果的获得过程的研究34
具体化趋势:从对认识论的一般研究转向具体认识领域的研究36
四、艰难的进程: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可能与困难、历史与现状可能性的证明39
面临的困难43
社会认识论研究史略44
现状46
理论前提48
研究方法48
逻辑结构48
客体成立的认识论前提:感性形式50
一、客体的感性形式50
第一章 社会客体论50
社会是什么53
关于社会感性形式的历史争论56
二、社会客体的感性形式61
“实践活动”:社会客体的感性形式61
形式Ⅰ:实践活动自身的感性结构63
形式Ⅱ:实践活动的感性结果75
形式Ⅲ:实践活动的感性中介一符号86
社会现象与社会事实94
三、作为感性形式总和的社会现象及其认识论特征94
社会观象的意识参与特征105
社会现象的价值特征107
社会现象变化的高频率特征110
社会现象的非再生特征113
第二章 社会认识主体论115
一、关于社会认识主体的动态研究115
社会认识主体与社会互动过程115
社会认识主体发展的逻辑与历史118
社会认识主体的自我意识特征125
二、关于社会认识主体的静态研究125
社会认识主体的意识形态特征130
社会认识主体的非理性特征136
三、关于社会认识主体的形态研究142
社会主体142
群体主体*或称“共同体”150
个体主体150
第三章 社会认识过程论158
主客体关系的三种类型:独立型、依赖型、融合型159
一、社会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相互作用159
社会认识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基本类型161
类型Ⅰ:“切?效应”与“庐山效应”164
问题的深化:中介客体的意义169
类型Ⅱ:主体意识和客体意识175
二、社会感性认识181
社会感性认识概念的提出182
社会感性认识的特征188
感知方式Ⅰ:“问”“答”192
获取社会客体感性认识的特殊感知方式192
感知方式Ⅱ:感受199
感知方式Ⅲ:体验202
感知方式Ⅳ:内省206
三、社会理性认识210
关于社会的理性认识和关于自然的理性认识211
定性研究方法212
定量研究方法214
结束语217
主要参考文献219
1989《理智的困惑 当代社会科学的哲学困境及其认识论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陶远华著 1989 北京:东方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
- 1991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困惑的岁月
- 1997.11
-
- 困惑 当代社会问题的伦理思考
- 1989 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
-
- 当前道德理论上的困惑与探索
- 1991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社会科学的困惑:客观性
- 1992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形而上学的现代困境
- 1995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 最后的困惑
- 1987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
- 女性的困惑
- 1988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 男性的困惑
- 1993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
- 夏娃的困惑
- 1994 北京:团结出版社
-
- 理解 现代人的困惑
- 1989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 现代人的困惑
- 1994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
- 逻辑学讲义
- 1991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拯救自我 萨特如是说
- 1994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