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

一、什么是哲学1

二、哲学基本问题3

三、哲学的党性、阶级性和科学性7

第二节 哲学发展历史概述9

一、哲学的产生9

二、哲学史就是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史10

三、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14

四、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1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8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9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24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26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27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27

二、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28

本章当前哲学界争论的问题30

思考题及答案参考要点31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33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3

一、世界物质统一性观念的历史发展34

二、民办统一于物质35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8

四、物质范畴同物质结构、物质形态、物质属性的区别和联系41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43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43

二、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45

三、运动和静止48

第三节 空间和时间50

一、什么是空间和时间50

二、空间、时间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52

三、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56

一、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58

第四节 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客观规律性58

二、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59

三、从实际发出,实事求是60

本章当前哲学界争论的问题61

思考题及答案参考要点63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65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65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5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68

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的错误71

第二节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73

一、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74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75

三、意识是思维的模拟77

第三节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78

一、意识对反映对象的依赖性78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79

一、什么是意识的能动作用81

第四节 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81

二、意识能动性的表现82

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84

本章当前哲学界争论的问题86

思考题及答案参考要点87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89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89

一、什么是唯物辩证法89

二、什么是形而上学91

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92

四、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96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98

一、这个问题是如何提出的98

二、对这个问题如何理解100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00

一、什么是矛盾100

二、矛盾的普遍性101

三、矛盾的特殊性103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05

第四节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108

一、什么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08

二、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112

第五节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14

一、矛盾的同一性114

二、矛盾的斗争性117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17

二、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转化120

一、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120

第六节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120

本章当前哲学界争论的问题121

思考题及答案参考要点123

第五章 质量互变规律125

第一节 质、量、度125

一、质125

二、量127

三、度129

四、掌握事物质、量、度的实践意义130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131

一、什么是量变和质变131

二、质量互变是普遍规律132

三、认识质量互变规律的实践意义135

四、形而上学宇宙观在质量互变问题上的错误135

第三节 量变和质变的互相渗透137

一、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137

二、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138

三、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139

第四节 量变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40

一、量变形式的多样性140

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41

本章当前哲学界争论的问题142

思考题及答案参考要点144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146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146

一、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146

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148

三、掌握唯物辩证否定观的实践意义151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152

一、什么是否定之否定152

二、发展的螺旋形式流浪式153

三、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155

第三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58

一、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158

二、新旧事物的对立统一159

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60

四、正确对待新生事物161

本章当前哲学界争论的问题162

思考题及答案参考要点163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65

第一节 范畴概述165

一、哲学范畴及其意义165

二、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及其实质166

三、唯物辩证法范畴在认识和实践中的作用168

一、什么是原因和结果169

第二节 原因和结果169

二、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70

三、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71

四、因果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173

第三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74

一、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174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74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177

一、什么是可能性,什么是现实性178

第四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78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180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181

第五节 形式和内容182

一、什么是形式和内容182

二、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183

三、形式和内容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185

第六节 现象和本质186

一、什么是现象和本质186

二、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187

三、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189

本章当前哲学界争论的问题190

思考题及答案参考要点191

第八章 认识和实践19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93

一、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93

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同唯心论的认识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区别196

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大原则区别199

一、什么是实践200

第二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00

二、实践的基本特性202

三、实践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204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05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210

一、由实践到认识210

二、由认识到实践218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21

一、归纳和演绎224

第四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224

二、分析和综合227

三、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228

本章当前哲学界争论的问题230

思考题及答案参考要点231

第九章 真理233

第一节 客观真理233

一、什么是客观真理233

二、对唯心主义和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批判234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236

一、什么是绝对真理237

二、什么是相对真理237

三、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238

四、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239

五、真理是具体的和普遍的241

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42

一、辩证唯物主义在真理标准问题上跟其他哲学的对立和分歧243

二、怎样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44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47

第四节 真理和谬误248

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248

二、真理在斗争中发展251

三、勇于坚持真理、同时要勇于修正错误252

本章当前哲学界争论的问题253

思考题及答案参考要点254

一、什么是社会历史观255

第一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55

第十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统一科学的历史观255

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56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257

一、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257

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60

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262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革命263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主要缺陷263

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265

三、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意识268

本章当前哲学界争论的问题269

思考题及答案参考要点270

第十一章 社会基本矛盾272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其内部的矛盾性272

一、对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批评272

二、对于“人口决定论”的批评274

三、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其内部的矛盾性274

一、什么是生产力275

第二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75

二、什么是生产关系277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79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特点283

第三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86

一、什么是经济基础286

二、什么是上层建筑287

三、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288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89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91

一、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294

第四节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294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95

三、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296

本章当前哲学界争论的问题298

思考题及答案参考要点301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303

一、什么是阶级和阶级的实质303

第十二章 阶级 国家 革命303

二、阶级的起源和阶级社会的发展307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09

四、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313

第二节 国家314

一、国家的起源314

二、国家的特点、实质和职能317

三、国体和政体318

四、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320

第三节 社会革命321

一、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322

二、革命的实质323

三、社会革命的作用323

四、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324

五、革命发展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325

第四节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327

一、阶级消灭的物质前提和必然途径327

二、国家的消亡328

本章当前哲学界争论的问题329

思考题及答案参考要点331

第十三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333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333

一、什么是社会意识及其形式333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34

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335

四、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36

五、正确开发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342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343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343

二、道德345

三、科学349

四、艺术352

五、宗教356

本章当前哲学界争论的问题360

思考题及答案参考要点361

二、在人民群众的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363

一、什么是人民群众363

第一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363

第十四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63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365

四、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不同366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67

一、个人和社会367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368

三、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作用369

四、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372

五、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373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75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376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377

本章当前哲学界争论的问题378

思考题及答案参考要点378

附录一 五篇原著的解说380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解说380

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说387

三、《谈谈辩证法问题》解说412

四、《实践论》解说427

五、《矛盾论》解说435

附录二 两篇原著445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445

二、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448

附录三 北京市一九八一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哲学试题及答案参考要点453

一、北京市一九八一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哲学试题453

二、北京市一九八一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哲学试题答案参考要点454

1982《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士坤,赵建文编 1982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