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作者 | 陈德荣,林家儒编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58 |
出版时间 | 1996(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63502378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48162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1
前言1
编者的话1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1
一、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1
二、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6
第二节 数字移动通信发展概况7
一、开发数字移动通信的目的7
二、泛欧数字蜂窝系统(GSM)8
三、北美双模式蜂窝系统(IS-54)14
四、日本数字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JDC)18
五、欧洲、北美和日本三种数字蜂窝系统的比较19
第三节 数字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问题22
一、多址技术22
二、调制技术24
三、语音编码技术30
第四节 移动通信发展的趋势36
一、移动通信发展的阶段36
二、个人通信36
三、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40
思考题及习题44
第一节 网络结构45
一、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TDMA)的结构45
第二章 时分多址数字公用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45
二、无线覆盖区域的结构46
三、网络结构46
四、信令网结构48
第二节 编号50
一、移动用户的ISDN号码(MSISDN)50
二、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51
三、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SRN)52
四、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52
五、位置区识别与基站小区识别52
九、切换号码(HON)53
一、移动用户呼叫固定用户53
第三节 路由及接续53
八、HLR号码53
七、MSC/VLR号码53
六、国际移动台识别码(IMEI)53
二、固定用户呼叫移动用户54
三、移动用户呼叫移动用户55
四、位置更新55
五、移动用户的激活和分离57
六、呼叫过程57
七、越区切换59
第四节 业务功能62
一、提供的业务62
二、电信业务62
四、提供的网络功能64
三、承载业务64
第五节 频率配置66
一、工作频段66
二、频道间隔66
三、发射标记66
四、频道配置66
五、干扰保护比67
六、保护频带68
第六节 接口与信令68
一、移动通信网接口68
二、智能网结构70
三、交换子系统的功能71
四、信令接口72
第七节 数字无线接口82
一、信道的定义82
二、突发脉冲序列83
三、逻辑信道与物理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85
四、跳频88
五、半速率信道90
六、移动台测量信号强度90
七、移动用户的接续过程92
八、话音信号间断传输方式(DTX)94
第八节 交换系统97
一、交换系统的结构97
二、移动电话子系统(MTS)98
四、交换系统中HLR/AUC102
三、切换102
五、鉴权中心(AUC)及加密103
六、用户识别卡(SIM)106
第九节 基站系统109
一、基站系统功能109
二、无线系统组成109
三、基站系统无线设备技术要求114
四、基站系统无线设备技术指标116
第十节 移动终端设备124
一、移动终端的功能124
二、信道结构124
三、移动台的输出功率及功率控制125
四、用户识别卡(SIM)126
五、移动终端设备的基本特性127
六、移动用户的呼叫过程128
七、移动终端设备的基本进网要求128
八、移动台的技术指标129
九、移动台结构135
思考题及习题137
第三章 公用无绳电话系统139
第一节 第一代无绳电话139
第二节 第二代无绳电话140
一、CT2的网络系统结构141
二、CT2的技术性能142
四、通信的建立过程145
五、基站覆盖能力145
三、CT2的特点145
第三节 无绳电话发展概况146
一、CT3系统146
二、DECT欧洲数字无绳电话系统146
三、PHS日本数字无绳电话147
第四章 码分多址技术基本原理及扩频通信系统151
第一节 码分多址技术基本原理151
一、引言151
二、码分多址技术基本原理154
第二节 扩频通信系统156
一、概述156
二、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159
三、跳频扩频通信系统介绍161
第三节 地址码和扩频码的生成及其特性163
一、沃尔什码164
二、m序列伪随机码165
三、Gold(戈尔德)序列172
第四节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的同步原理174
一、伪随机码的捕获175
二、伪随机码的跟踪177
思考题及习题178
第五章 双模式码分多址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80
第一节 概述180
一、引言180
二、双模式概念180
三、采用CDMA技术的优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181
第二节 网路结构185
一、码分数字蜂窝网的网路结构185
二、码分数字蜂窝移动业务本地网结构186
三、码分数字蜂窝移动业务省内网结构187
四、全国码分数字蜂窝移动业务网结构187
五、码分蜂窝移动通信网与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的连接结构188
六、码分数字蜂窝网与模拟蜂窝网的连接189
七、码分数字蜂窝移动网的信令网结构189
第三节 蜂窝小区的构成及频率配置191
一、蜂窝小区的构成191
二、频率配置192
一、CDMA系统容量的计算193
第四节 码分系统容量的计算193
二、CDMA与FDMA、TDMA系统容量的比较196
第五节 信道划分198
一、逻辑信道198
二、正向信道的构成198
三、反向信道的构成200
第六节 码分系统提供的业务及功能200
一、交换系统支持的业务200
二、网络功能201
第七节 越区切换202
一、CDMA系统到CDMA系统的硬切换203
二、CDMA系统到模拟系统的切换203
三、软切换203
一、移动用户电话号码簿号码205
第八节 码分数字蜂窝移动业务网的编号205
二、移动台识别码206
三、移动用户临时本地电话号码(TLDN)207
四、电子序号(ESN)207
五、区域识别码(AID)207
六、区域识别码(SID)208
七、网络识别码(NID)208
八、登记区识别码(REG ZONE)209
九、基站识别码(ID)209
第九节 路由及接续209
一、电路群的设置209
二、双模式移动用户在CDMA系统中工作时的路由接续209
三、双模式移动用户漫游到模拟系统时的路由接续212
第十节 计费213
一、原则213
二、计费方式213
三、计费管理214
四、计费设备的性能要求214
思考题及习题215
第六章 CDMA系统移动台、基站、移动交换中心及常用技术217
第一节 移动台217
一、设备介绍217
二、反向信道构成218
第二节 基站设备224
三、控制器和诊断监控器226
二、GPS接收机226
一、射频部分226
四、数字架227
五、正向信道结构228
第三节 移动交换中心232
一、用户接口子系统233
二、PSTN子系统234
三、声码器/选择器234
第四节 常用分集技术235
一、空间分集236
四、频率分集237
六、路径分集237
五、时间分集237
三、角度分集237
二、极化分集237
七、隐分集240
第五节 功率控制241
一、概述241
二、正向信道功率控制243
三、反向信道开环功率控制243
四、反向信道闭环功率控制245
第六节 通信控制过程247
一、移动台呼叫处理247
二、基站呼叫处理251
三、呼叫控制过程图252
思考题及习题256
1996《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德荣,林家儒编著 1996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
- 1997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 数字通信系统
- 1993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
-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
- 1994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 数字移动通信
- 1995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 复变函数 习题解答
- 1980 辽宁师范学院数学系
-
- GSM数字移动通信网
- 1998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 GSM数字移动通信工程
- 1996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 移动通信系统
- 1990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 移动通信系统
- 1988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 数字移动通信入门
- 1995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 1996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 移动无线电通信理论及应用
- 199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
-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
- 1995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