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与人类社会》求取 ⇩

第一章生物圈的整体系统特点1

一、高度复杂的有序结构2

二、源源不断的能量流动网络体系5

三、封闭循环的物质流动机制8

四、多层次的自我调节功能12

五、自组织过程的优化发展方向17

第二章人对生物圈的适应和改造19

一、适应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19

二、改造生物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24

三、人化自然、人工自然是人类改造生物圈的产物26

四、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意义30

第三章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系统关系及其历史演变37

一、社会生态矛盾与社会生态系统37

二、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43

三、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化46

第四章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63

一、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特点63

二、生态环境对生产发展、社会发展的限制和促进作用70

三、生态环境对社会生产技术和资源利用方式的选择作用79

四、生态环境对社会矛盾和上层建筑的间接影响83

第五章人口动态与环境容量的关系93

一、人口增长型93

二、环境容量的变化97

三、人口与环境容量的相关变化99

四、人口和环境容量能否无限增长?101

五、地球生物圈的人口负载能力和最适人口量问题103

第六章当代全球社会生态系统107

一、生物圈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新特点107

二、当代人类食物链的能流和物流111

三、当代社会生产技术链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120

四、生态圈、智慧圈的概念140

第七章生态危机及其产生原因148

一、生态危机及其对人类生存的潜在威胁148

二、面对生态危机的不同态度和观点166

三、导致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的原因180

第八章协调人类社会与生物圈的关系193

一、何谓协调?193

二、建立社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机制是实现协调的条件196

三、人类能够控制生物圈过程吗?201

四、控制生物圈过程的相对性206

五、社会生态系统的调控目标209

六、增强调控功能实现协调的途径212

生产生态学化与生态生产218

第九章社会生产技术方式的进化方向218

一、生产生态学化的根本要求219

二、在工业中发展无废料少废料封闭循环生产技术工艺221

三、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实现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229

四、建立生产生态学化的能源基础242

五、发展生态生产249

第十章创造协调人与生物圈关系的经济政治条件258

一、资本主义与生态问题259

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社会的生态发展270

三、生态问题与国际合作278

第十一章建立现代的科学的生态意识280

一、生态意识与生态活动280

二、生态哲学及其内容和意义285

三、生态伦理学及其内容和意义289

主要参考文献297

1992《生物圈与人类社会》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国城等著 1992 北京: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983 PDF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983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第二次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 资料集(1984 PDF版)
第二次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 资料集
1984
生物学与人类未来( PDF版)
生物学与人类未来
生物学与人类未来( PDF版)
生物学与人类未来
人类生物学( PDF版)
人类生物学
中国科学社
微生物与人类  藏文(1987 PDF版)
微生物与人类 藏文
1987 北京:民族出版社
生物圈(1974 PDF版)
生物圈
1974 北京:科学出版社
人类学与现代社会(1984 PDF版)
人类学与现代社会
1984 水牛出版社
社会人类学(1982 PDF版)
社会人类学
1982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998 PDF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998 商鼎文化出版社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  下(1991 PDF版)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 下
1991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人与生物圈(1982 PDF版)
人与生物圈
1982 北京:农业出版社
微生物与人类(1983 PDF版)
微生物与人类
1983 轻工业出版社
社会与人(1985 PDF版)
社会与人
1985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89 PDF版)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
1989 北京:华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