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求取 ⇩

第一章 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1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1

一、中国古代文明1

目录1

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4

第二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7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7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4

第三节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下的16

近代中国社会16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压迫16

二、晚清和北洋军阀政府的24

反动统治(1840~1927)24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1949)28

贫穷、愚昧的总根源33

四、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是中国落后、33

第二章 最先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国近代农民大军36

第一节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36

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36

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42

第二节 农民斗争的历史作用及其阶级局限性46

一、中国近代农民斗争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46

二、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49

中国近代农民斗争失败的原因49

第三章 中国近代发展资本主义的尝试53

第一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中国的资产阶级53

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53

二、中国的资产阶级57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58

发动维新变法的失败58

第二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参与政权58

二、戊戌变法及其失败61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的64

失败64

一、革命运动的兴起64

二、武昌起义和南京临时政府68

三、辛亥革命夭折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72

继续斗争72

第四节 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的种种原因74

一、影响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地理因素74

二、中国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75

三、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79

四、中国资产阶级经济上软弱和政治上失败的84

因果关系84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经过89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次高潮89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89

二、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92

的伟大开端92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94

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94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97

第三节 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99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99

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全国革命高潮的101

到来101

三、北伐战争和国民党右派集团的背叛103

四、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105

一、国民革命失败后的国内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继续斗争110

第五章 土地革命和对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110

第一节 土地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110

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中国革命的再度振兴112

三、王明的“左”倾错误及其严重危害115

四、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118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和120

主要内容120

一、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120

二、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125

三、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重大意义129

第六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31

第一节 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31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131

二、“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34

三、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136

四、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138

五、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及其伟大胜利141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143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阶段143

二、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144

三、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146

四、渡江战役和新中国的诞生148

第三节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49

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149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152

主要原因152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前的种种157

救国方案157

第七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指路明灯157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重要意义157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161

伟大意义161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166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66

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66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革命的168

指导作用168

第三节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76

一 、树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176

坚定信念176

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80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发展的科学183

一、社会主义是较之资本主义更先进的185

社会制度185

第八章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185

第一节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85

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194

胜利的必然结果194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6

一、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196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和过渡时期的主要197

社会矛盾197

三、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中国社会主义201

制度的基本确立201

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03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其成就206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时期206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挫折时期214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219

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229

第九章 科学认识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234

第一节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3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依据23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和主要237

社会矛盾237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3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241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24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243

生产力243

三、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246

和近期经济战略目标24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远期经济战略目标24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248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战略部署和249

“九五”计划24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252

第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55

第一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255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255

历史条件255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258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261

主要内容及其伟大意义261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261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意义263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265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265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266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267

第十一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上)271

第一节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271

经济结构271

一、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客观必然性271

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性273

三、适当发展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必要性277

第二节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其他分配形280

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280

一、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客观必然性280

二、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及基本形式282

三、我国现阶段的非按劳分配形式286

分配原则287

四、进一步体现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287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288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288

必要性和可能性28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29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97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299

第四节 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302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02

二、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和措施304

三、正确处理好扩大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306

第十二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下)309

第一节 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309

一、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309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12

三、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319

第二节 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324

一、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324

二、搞好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329

业的建设329

三、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33

第三节 加强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337

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337

二、努力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342

三、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348

第十三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352

第一节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体和政体352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352

阶级专政352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55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357

制度是我国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357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59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359

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性、长期性360

和艰巨性360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63

第三节 按“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祖国统一369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369

二、“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371

三、实行“一国两制”方针的重要意义372

第十四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37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37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新的精神文明374

重要特征和优越性的重要表现377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377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380

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38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382

基本内容382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382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38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389

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389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391

第十五章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39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396

一、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来看它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396

和艰巨性398

二、从中国的国情来看它的长期性、复杂性398

三、从当前国际环境来看它的长期性、复杂性403

和艰巨性403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406

领导核心406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历史的406

必然选择406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408

根本保证408

三、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和内容410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413

一、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413

二、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415

三、人民军队是保卫祖国的重要力量417

四、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与合作418

五、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419

1994《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植彬等主编 1994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1991 PDF版)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1991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中国社会主義革命(1968.10 PDF版)
中国社会主義革命
1968.10 亜紀書房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史问答(1984年11月第1版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史问答
1984年11月第1版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1991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1991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1986 PDF版)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1986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  1949-1992(1993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 1949-1992
1993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97 PDF版)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97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史问答(1985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史问答
1985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1985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讲义
1985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1963 PDF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
1963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派与社会主义思潮(1997 PDF版)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派与社会主义思潮
1997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纲(1985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纲
1985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1983 PDF版)
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
1983 北京:红旗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
1984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与社会主义(1986 PDF版)
中国与社会主义
1986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