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论》求取 ⇩

导言1

Ⅰ. 知识论是甚么1

A. 知识论底对象1

B. 知识底可能问题2

C. 知识底限制问题4

Ⅱ. 知识论与别的学问底分别6

A. 各种不同的学问6

B. 知识论与记载学底分别8

C. 知识论与科学底分别9

D. 知识论与心理学13

Ⅲ. 本书所要陈述的知识论16

A. 态度上的种种16

第一章 知识论底出发方式20

Ⅰ. 从甚么地方论起20

A. 材料问题20

B. 能21

C. 所24

D. 内容的所26

Ⅱ. 直接或间接地由官觉出发28

A. 直接间接问题28

B. 所谓觉底问题29

C. 暂从不同的觉说起31

D. 在不同的觉中去找官觉34

Ⅲ. 从甚么原则出发37

A. 思想上的攻守问题37

B. 无可怀疑原则底引用40

C. 以前类似的出发方式43

D. 现代类似的出发方式45

Ⅳ. 此出发方式缺点之一,不能得非唯主的共同49

A. 唯主学说底共同49

B. 唯主学说底真假52

C. 唯主与非唯主的共同底分别55

D. 何以要非唯主的共同呢?59

Ⅴ. 此出发方式缺点之二,对外物底看法62

A. 所谓外物62

B. 对于外物之有的安排65

C. 推论底困难67

D. 建立外物底困难70

第二章 本书出发方式底理由73

Ⅰ. 对上章出发方式底批评73

A. 接受命题底态度73

B. 无可怀疑78

C. 无可怀疑原则与自我中心观81

D. 人类中心观和自我中心观底不妥处84

Ⅱ. 知识论者底要求87

A. 理解底要求87

B. 所要理解的对象90

C. 知者与被知底实在感93

D. 实在感不能抹杀96

Ⅲ. 被知的底实在感底分析及满足此感底理论上的条件99

A. 被知的底独立存在感99

B. 性质底独立感102

C. 被知中的彼此各有其身的绵延的同一性105

D. 理论底真正感底分析108

Ⅳ. 本书底出发方式112

A. 有效原则112

B. 实在主义115

C. 如何的命题有效119

D. 本书底出发方式121

第三章 所与或知识底材料125

Ⅰ. 正觉底分析125

A. 正觉底定义125

B. 正常的官能者127

C. 客观底呈现130

D. 正觉关系134

E. 肯定正觉之有137

Ⅱ. 客观底解释139

A. 本观或自观139

B. 无对或绝对中的本来142

C. 有对或相对的本来144

D. 客观的呈现底说法147

Ⅲ. 内在外在关系(关系总论在后)148

A. 内在关系论148

B. 全体与部分150

C. 关系与性质152

D. 改变关系底推论154

E. 官能种与外物类二者底内在关联157

F. 官能者与外物底关系159

G. 外物160

Ⅳ. 官觉163

A. 所谓官觉163

B. 官觉关系166

C. 官觉呈现168

Ⅴ. 校对173

A. 校对底宗旨173

B. 能随时校对的官能活动175

C. 不能随时校对的官能活动180

D. 知识底基本材料是所与183

第四章 收容与应付底工具186

Ⅰ. 所与底收容或应付186

A. 收容与应付186

B. 收容与应付底趋势与工具188

Ⅱ. 习惯190

A. 所谓习惯190

B. 习惯不限于官觉者也不限于官觉192

C. 习惯与官觉194

D. 官觉中的习惯195

Ⅲ. 记忆197

A. 记忆是否习惯底继续197

B. 记忆底成分(以最后一例的记忆为主体)199

C. 记忆与收容所与201

D. 记忆与其它的趋势203

Ⅳ. 想象204

A. 想象底成分204

B. 想象底用处206

C. 想象与官觉207

Ⅴ. 意志与注意209

A. 所谓意志209

B. 所谓注意211

C. 意志底影响212

D. 意志与官觉214

Ⅵ. 相信与归纳216

A. 所谓相信216

B. 相信底普有217

C. 避害反应219

Ⅶ. 语言220

A. 所谓语言220

B. 语言底交通性221

C. 语言与所与223

D. 社会的收容与应付工具225

Ⅷ. 抽象226

A. 所谓抽象的226

B. 所谓抽象229

C. 抽象的底用处232

D. 抽象底重要235

第五章 认识238

Ⅰ. 官能与认识238

A. 官能底特点238

B. 认识240

C. 认识中的经验成分242

D. 工具底引用244

Ⅱ. 所与底分别246

A. 现实底分别246

B. 官觉者底区别248

C. 所与底分别250

D. 所得与所与底符合问题252

Ⅲ. 关系254

A. 何以提到关系254

B. 所谓关系256

C. 所与中的关系258

D. 关系底重要260

Ⅳ. 性质261

A. 何以提出性质261

B. 所谓性质263

C. 所与中的性质264

D. 关系与性质266

Ⅴ. 个体底绵延269

A. 所谓个体269

B. 性质底相似271

C. 关系底一致273

D. 推论问题275

Ⅵ. 官觉与认识底社会性278

A. 所谓社会性278

B. 趋势中的社会性280

C. 官觉与认识对象底社会性281

D. 官觉与认识底社会性和知识底客观性283

第六章 思想286

Ⅰ. 心286

A. 心字底各种用法286

B. 在哲学上的心288

C. 思想之官的心290

D. 心与思想292

Ⅱ. 思想294

A. 思想能力底活动294

B. 思与想297

C. 动与静301

D. 思想动静底混合304

Ⅲ. 想象307

A. 想象中的关系与想象底时间关系307

B. 相象与记忆底分别及想象底原料310

C. 想象底内容313

D. 想象底对象316

IV. 思想底相联319

A. 所谓思想底相联319

B. 联想联思底原则321

C. 联想联思底符号化323

D. 联想或联思力325

E. 联想联思底重要327

Ⅴ. 思议330

A. 思议历程底关系与意念底关联330

B. 思议底原料332

C. 思议底内容335

D. 思议底对象338

Ⅵ. 思议底结构341

A. 意念与概念341

B. 意念底意义344

C. 意念底图案与历程中的内容347

D. 概念底结构350

第七章 摹状与规律354

Ⅰ. 摹状成分354

A. 意念底摹状与规律354

B. 所谓摹状356

C. 抽象的摹状与特殊的形容358

D. 摹状方式362

Ⅱ. 规律成分364

A. 所谓规律364

B. 规律与时间366

C. 接受方式底引用368

D. 意念无真假372

Ⅲ. 规律与摹状不能分离374

A. 先后问题374

B. 无规律不能摹状377

C. 无摹状不能规律380

D. 二者底综合383

IV. 治变385

A. 意念底取舍385

B. 个体底变更387

C. 意念底取舍不随个体底变更390

D. 以不变治变393

Ⅴ. 先天先验395

A. 所谓先天先验395

B. 无先天的形成经验的接受方式398

C. 意念底先验性401

D. 完全变更与先验底意念403

Ⅵ. 逻辑406

A. 先天的命题406

B. 关于逻辑命题底种种409

C. 逻辑命题中的思想律412

D. 思议原则414

第八章 接受总则417

Ⅰ. 体谟底问题与归纳原则417

A. 休谟底问题417

B. 归纳原则419

C. 二者底问题421

Ⅱ. 归纳原则与秩序424

A. 归纳原则底解释424

B. “A--B”与历史总结426

C. “A--B”与自然律429

D. 所谓秩序432

Ⅲ. 归纳原则与时间435

A. 归纳原则底分析435

B. 现在与t?437

C. 前件底内容439

D. 后件底真假值442

Ⅳ. 归纳原则底永真444

A. 归纳原则底真假值444

B. “时间打住”这一假设446

C. 时间不会打住449

D. 归纳原则为先验原则451

Ⅴ. 归纳原则是接受总则453

A. 接受方式与归纳原则453

B. 量底增加与质底改进456

C. 所与底自由或自然458

D. 化所与为事实460

Ⅵ. 秩序问题463

A. 休谟问题中的秩序463

B. 所与底秩序466

C. 意念底结构与事实底秩序468

第九章 自然471

Ⅰ. 呈现与本然的现实471

A. 呈现底观471

B. 所与底观473

C. 本然的现实476

D. 呈现与本然的现实479

Ⅱ. 本然与自然482

A. 官觉类底共同世界482

B. 各官觉类底特别世界485

C. 各官觉者底特殊世界487

D. 本然与自然489

Ⅲ. 自然与经验492

A. 经验492

B. 所谓自然界在经验中495

C. 所与能497

D. 自然与经验499

Ⅳ. 自然律502

A. “自然律”底解释502

B. 固然的理底性质504

C. 自然律底发现与科学507

D. 自然律底支配510

Ⅴ. 自然界底种种514

A. 自然史514

B. 自然与归纳516

C. 种种等等,形形色色,这这那那518

第十章 时空521

Ⅰ. 本然的时空521

A. 本然底时空521

B. 手术论523

C. 对于手术论底批评525

D. 个体与非个体的时空528

Ⅱ. 自然时空底架子与川流或居据531

A. 自然的时空531

B. 川流的时间534

C. 架子的时间536

D. 居据的空间538

E. 架子的空间541

Ⅲ. 关于时间的种种543

A. 有量与无量543

B. 时间终始问题546

C. 时间与分割548

D. 终始先后与川流及架子550

Ⅳ. 关于空间的种种553

A. 与时间同样的问题553

B. 真空问题555

C. 侵入问题558

D. 空间底这与那560

Ⅴ. 时空意念562

A. 时空意念非先天形式562

B. 时空意念底摹状564

C. 时空意念底规律567

D. 川流或居据底度量570

E. 川流或居据底秩序572

补遗574

第十一章 性质、关系、东西、事体、变、动577

Ⅰ. 性质577

A. 性质底定义577

B. 性质与呈现579

C. 性质底分类581

D. 个体底性质584

Ⅱ. 关系587

A. 关系底定义587

B. 关系与呈现590

C. 关系底分析592

D. 冲突问题595

E. 关系底分类598

Ⅲ. 东西600

A. 东西底定义600

B. 东西与所底分割603

C. 东西底分析606

Ⅳ. 事体608

A. 事体底定义608

B. 事体与所与610

C. 事体底分析612

Ⅴ. 变614

A. 变底定义614

B. 变不可能底说法616

C. 变与呈现620

Ⅵ. 动622

A. 动底定义622

B. 动底可能问题624

C. 动与所与627

Ⅶ. 本章所论的接受方式629

A. 静的安排629

B. 动的安排632

C. 章后语632

第十二章 因果636

Ⅰ. 区别几句关于因果的话636

A. 因必有果果必有因636

B. 一切都各有其因果关系638

C. 甲因必有乙果640

D. 特别的因果关联642

Ⅱ. 因果的居间问题及空间问题644

A. 无间说644

B. 有间说647

C. 空间问题650

Ⅲ. 因果间底时间问题652

A. 因果底先后652

B. 因果不能同时说654

C. 果可以先于因说657

D. 先后底不同的意义660

E. 因先果后说663

Ⅳ. 因果底背景问题665

A. 问题所在665

B. 因果关系底可靠性与用处668

C. 背景不是整个的世界670

D. 所谓同样的背景672

Ⅴ. 因果间底必然问题675

A. 问题所在675

B. 因果底现实与它靠得住与否底问题677

C. 必然与固然679

D. 背景与因果底靠得住681

E. 特殊的现实底或然683

第十三章 度量687

Ⅰ. 度量问题687

A. 何以论度量687

B. 度量所牵扯的689

C. 单位与标准单位691

D. 运用单位的方法693

Ⅱ. 时空底度量695

A. 时底度量695

B. 空间底度量697

C. 其它的度量699

Ⅲ. 质量问题701

A. 质与量701

B. 以度量形容性质703

C. 结果或影响705

D. 无所谓化质为量707

Ⅳ. 度量底精确问题709

A. 度量底中立与客观709

B. 度量底准确711

C. 武断成分717

D. 度量不武断719

Ⅴ. 约俗学说底理论722

A. 问题722

B. 这问题与手术论724

C. 度量底根据726

D. 不同的度量制度729

E. 度量成一系统731

第十四章 事实733

Ⅰ. 自然与事实733

A. 自然底类型性733

B. 自然与时空735

C. 事实与自然的时空736

D. 事实与判断738

Ⅱ. 事实与东西和事体741

A. 事实与东西741

B. 事实与事体745

Ⅲ. 事实与普遍748

A. 问题之所以发生748

B. 普遍的命题之所表示749

C. 普遍命题之所肯定752

D. 没有普遍的事实754

Ⅳ. 事实与正负756

A. 真的正负命题之所表示或肯定756

B. 真的负的普遍命题757

C. 负的特殊的命题759

D. 没有负事实761

Ⅴ. 事实与将来763

A. 关于未来底种种763

B. 以某特殊的现在为根据底将来764

C. 将来的自然项目766

D. 没有将来的事实768

Ⅵ. 事实与知识769

A. 事实与经验769

B. 无不知道的事实,从知识类说771

C. 有不知道的事实,从一类中任何一知识者说773

Ⅶ. 事实与理论775

A. 事实与意念图案775

B. 理论与发现事实778

C. 事实有秩序780

D. 事实底硬性782

第十五章 语言785

Ⅰ. 字785

A. 官觉呈现785

B. 样型和凭借底分别787

C. 样型与意义789

D. 字与共相791

Ⅱ. 字底蕴藏794

A. 字底蕴藏794

B. 情感上的寄托(甲)796

C. 情感上的寄托(乙)798

D. 情感上的寄托(丙)799

Ⅲ. 语言文字文法801

A. 字底配合法801

B. 文法803

C. 句子805

D. 表示命题的句子807

Ⅳ. 翻译809

A. 情感上的寄托与意念上的意义809

B. 翻译811

C. 翻译与意义及情感813

D. 文学哲学上的翻译815

Ⅴ. 思想与语言819

A. 独立与否底问题819

B. 想像与语言文字821

C. 思议与语言文字824

D. 命题与语言文字828

第十六章 命题、证实和证明831

Ⅰ. 导言831

A. 定义与主词831

B. 特殊的命题833

C. 有时代或地域底限制的普遍命题836

D. 普遍命题837

E. 命题显现与命题840

Ⅱ. 事实语言命题842

A. 语言与命题842

B. 命题与事实845

C. 命题与事实底关系847

D. 事实语言命题底三角关系850

E. 命题独立于任何官觉类底任何知识者852

Ⅲ. 命题与判断854

A. 判断不是命题854

B. 判断底分析856

C. 命题底断定859

D. 判断底对错861

Ⅳ. 命题底证实864

A. 判断底对象864

B. 特殊命题底证实867

C. 表示历史的特殊命题底证实869

D. 限于时地的普及命题底证实872

E. 普遍命题底证实874

Ⅴ. 命题底证明877

A. 概念底图案或理底结构877

B. 证明底分析,普遍命题底证明879

C. 证明底分析,特殊命题底证明882

D. 证明底所得884

第十七章 真假887

Ⅰ. 不同的真假说887

A. 融洽说887

B. 有效说889

C. 一致说892

D. 符合说894

Ⅱ. 真假学说所要注意点896

A. 形上与形下底分别896

B. 程度问题899

C. 真假不相对于特殊的时地901

D. 真假不相对于知识类904

Ⅲ. 符合是真假底定义907

A. 真假说仍不能离开符合907

B. 照像式的符合910

C. 符合说所牵扯的鸿沟912

D. 符合底说法915

Ⅳ. 符合底标准918

A. 融洽918

B. 有效923

C. 一致927

Ⅴ. 符合感底时空性和超时空化性932

A. 对错真假与时间932

B. 标准底时间性934

C. 标准底超时空化937

Ⅵ. 知识底进步和真理底完成941

A. 知识底进步941

B. 各方面的意念图案944

C. 意念图案底推翻,修改,凝固化与形成947

D. 知识与真理950

1983《知识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金岳霖著 1983 北京:商务印书馆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塑造未来  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新社会(1998 PDF版)
塑造未来 信息高速公路通向新社会
1998 武汉:武汉出版社
知识论(1988 PDF版)
知识论
1988
论知识份子( PDF版)
论知识份子
北京:东方出版社
知识论纲要(1933 PDF版)
知识论纲要
1933
论知识份子(1949 PDF版)
论知识份子
1949 苏南新华书店
知识论  下(1983 PDF版)
知识论 下
1983 北京:商务印书馆
论知识分子(1952 PDF版)
论知识分子
1952 北京新华印刷厂分厂
论知识分子(1949 PDF版)
论知识分子
1949 华中新华书店
论知识和知识分子(1983 PDF版)
论知识和知识分子
1983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知识革命论(1996 PDF版)
知识革命论
1996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知识论(1988 PDF版)
知识论
1988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知识辩护论(1992 PDF版)
知识辩护论
1992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认识论基础知识(1981 PDF版)
认识论基础知识
1981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技术知识论(1994 PDF版)
技术知识论
1994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知识产权论(1998 PDF版)
知识产权论
1998 北京: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