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美学》求取 ⇩

导论:在反美学中建构美学1

上编 佛教流派美学9

第一章 佛教传承及其美学个性9

第一节 印度佛教美学史略9

一、原始佛教的哲学美学10

1.十二因缘10

2.五蕴六地12

3.三法印13

4.温槃寂灭14

5.轮回报应15

6.四谛15

二、部派佛教的哲学美学17

7.中道17

1.宇宙实有与假有19

2.有我与无我21

3.有神与无神论21

三、大乘佛教的哲学美学23

1.大小乘的区别及大乘佛教的美学特点23

2.大乘空宗中观派的美学特点25

3.大乘有宗瑜伽行派的美学特点29

第二节 中国佛教美学史略34

一、由汉至南北朝的佛教哲学美学34

1.安世高及其小乘禅学35

2.大乘般若学空论思潮37

3.大乘涅槃学等有论思潮39

1.天台宗、三论宗43

二、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美学43

2.法相唯识宗46

3.禅宗47

4.净土宗48

三、宋元明清的佛教哲学美学50

中编 佛教义理美学55

第二章 佛教世界观的美学品格55

第一节 真假色空与美之真幻55

一、从莲池大师的《七笔勾》谈起55

二、“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56

三、“色即为空,色复异空”58

1.美是“泡影”59

四、美之虚实真幻59

2.非“非美”61

3.有无相生,真幻相即62

五、美是“涅槃”、“佛土”63

第二节 “梵人合一”与“物我同根”67

一、“有无齐观,彼己无二”67

二、“万法是一心,一心是万法”70

三、内外同构71

四、“物我玄会”73

五、“美丑一旨”75

第三节 “三界唯心”与美是心影76

一、“三界虚伪,唯心所作”76

二、“一念三千”77

四、“万法尽在自心中”78

三、“心融万有”78

五、“一切唯识”79

六、佛学即“心学”80

七、“审象于净心”80

八、美学的“心学”投影82

第四节 “识有境无”与艺术意境84

一、“阿赖耶识缘起”84

1.阿赖耶识与前七识的关系及八识与万有的关系84

2.阿赖耶识在“三自性”中的地位85

3.阿赖耶识有无数个86

二、“唯识无境”、“境假识真”87

三、“识”“境”一体与“意境融彻”88

四、境假识真与意境虚实89

五、“取境”与“造境”90

第五节 “神存形灭”与“贵神贱形”91

一、三世业报与神我不灭91

二、形粗神精与“遗形取神”94

三、善恶相报与大团圆结局95

第三章 佛教人生观的美学精神97

一、由卓人月对“悲极得欢”模式的不满谈起97

二、人生之苦97

三、“人生无常”、“物是人非”的诗学感伤100

四、嗟老怨别、仕途失意的文学苦叹102

五、“慈悲为怀”、“悲天悯人”的崇高胸怀105

一、三界与佛国108

1.欲界108

第四章 佛教宇宙观的美学因子108

2.色界111

3.无色界112

4.佛国净界112

二、三千大千世界116

三、成住坏空118

四、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掌中119

第五章 佛教本体论的美学神韵121

第一节 “道不可言”与“道不离言”121

一、“言语道断”与“无言”之美121

二、“道不离言”与“言教”之美125

三、“诗家圣处不在文字,不离文字”129

一、“法身无相”、“般若无相”130

第二节 “无相为体”与“假象传真”130

二、“无相”之美131

三、“托形象以传真”133

四、“像教”之美135

第三节 呵佛骂祖与创新自得138

一、“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138

二、“自由无碍”、“呵佛骂祖”141

三、“问侬佳句如何法,无法无盂也没衣”142

第六章 佛教认识论的美学色彩149

第一节 禅定之学与虚静生思149

一、“不得般若,不见真谛”149

二、“圣心虚静,照无不知”150

三、“慧”由“定”生、“禅学”“三昧”151

四、“虚心纳物”、“绝虑运思”154

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157

第二节 “现观”、“现量”与审美直观158

一、“现观”“见道”159

二、“现量”理论160

三、直观审美162

1.审美的“现在”性163

2.审美的“现成”性165

3.审美的“现实”性166

第三节 渐顿之说与艺术灵感168

一、“渐顿”说和道生之前的“小顿悟”说169

二、道生的“大顿悟”说和禅宗的“顿不废渐”说172

三、“悟”的心理特征175

四、“诗道之悟”177

二、禅宗的“参”与艺术审美183

1.“正参”183

一、“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183

第四节 参禅妙悟与审美解读183

2.“熟参”185

3.“活参”187

三、“悟”的创造性与审美的创造性189

第七章 佛教方法论的美学意蕴192

第一节 “了无分别”与“整体把握”192

一、“不二法门”、“无二之性”192

二、“不分之悟”、“无分别智”193

三、整体把握的审美批评195

第二节 双遣双非与诗家中道198

一、双遣双非的“中观”之道198

1.中义198

2.空义199

3.三关201

二、“二谛”、“八不”、“三十六对”202

三、“不即不离”的“诗家中道”205

第三节 “无住为本”与“诗家活法”210

一、“外法不住”210

二、“般若无住”211

三、“灵活万变”212

四、“诗家活法类禅机”213

第四节 以圆为美与以圆论艺220

一、“圆相”之美与“圆满”之美220

二、“圆融”之美与“圆通”之美223

三、“圆转”之美与“圆活”之美225

四、“圆成”之美与“圆浑”之美226

五、“圆熟”之美与“圆照”之美227

第八章 佛教行为方式的美学特征229

一、“六度”、“八正道”、“三学”229

二、佛教行为方式的美学特征231

1.戒恶扬善231

2.坚忍不拔239

3.积极奋进241

4.神定气朗243

下编 佛教艺术美学247

第九章 佛教艺术的美学概貌247

第一节 佛教文学247

一、佛教文学的发生机制及其特点248

1.佛传文学249

二、佛教文学的形态种类249

2.赞佛文学250

3.譬喻经253

4.因缘经257

5.变文258

第二节 佛教音乐259

一、佛事音乐260

1.曲礼性佛事260

2.修行性佛事260

3.普济性佛事261

二、佛教音乐体裁261

1.佛教器乐262

2.佛教声乐262

第三节 佛教戏剧263

一、佛教戏剧分类264

1.演述佛经故事264

2.演述度脱故事264

3.演述名僧故事264

4.宣扬因果轮回265

5.融通佛家哲理265

6.嘲弄佛教戒律265

二、以马鸣为代表的印度佛教戏剧265

三、观音戏266

四、目连戏267

五、济公戏268

六、达摩戏269

一、佛画源流270

第四节 佛教绘画270

二、佛画种类272

1.非情节性佛画272

2.情节性佛画273

三、佛画特点273

第五节 佛教雕塑275

一、敦煌石窟277

二、云冈石窟278

三、龙门石窟279

第六节 佛教建筑281

一、寺院建筑艺术281

1.山门281

2.正殿282

3.配殿283

4.法堂284

二、佛塔建筑艺术284

1.印度的佛塔284

2.印度佛塔在中国的传入285

3.中国塔的特点286

第七节 佛教艺术的一般美学特点288

一、从艺术消解走向艺术建构288

二、内容的布道性289

三、形式的随俗性与特殊性289

四、准艺术性290

主要参考书目291

后记293

1997《佛教美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祁志祥著 1997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美国  哈佛大学(1988 PDF版)
美国 哈佛大学
1988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历史学家箴言录( PDF版)
历史学家箴言录
佛教哲学( PDF版)
佛教哲学
佛教科学论( PDF版)
佛教科学论
佛教科学观( PDF版)
佛教科学观
上海佛学书局
中国佛教文学与美术(1938 PDF版)
中国佛教文学与美术
1938 上海佛学书局
佛教史料学(1997 PDF版)
佛教史料学
1997 海啸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佛教戒律学(1999 PDF版)
佛教戒律学
1999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84  第9辑  4  欧美佛教之发展(1978 PDF版)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84 第9辑 4 欧美佛教之发展
1978 大乘文化出版社
佛教与佛教艺术(1992 PDF版)
佛教与佛教艺术
1992 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佛光教科书  8  佛教与世学(1999 PDF版)
佛光教科书 8 佛教与世学
1999 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藏传佛教美术(1996 PDF版)
藏传佛教美术
1996 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道学与佛教(1999 PDF版)
道学与佛教
1999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佛教美术源流(1996 PDF版)
中国佛教美术源流
1996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佛教哲学(1925 PDF版)
佛教哲学
1925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