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史剧论》
作者 | 田本相,杨景辉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74 |
出版时间 | 1985(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10019·3809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13655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写在前面 阿君1
引言1
早期历史剧7
第一章 中国历史话剧的开拓者7
一 从诗剧到史剧8
二 “三个叛逆的女性”15
三 “借着古人的皮毛来说自己的话”28
四 在多方探索之中38
第二章 《棠棣之花》--走向成熟的标志49
抗战时期的历史剧49
一 《棠棣之花》的演变过程53
二 史剧创作的突破58
第三章 《屈原》--一部伟大民族灵魂的史诗70
一 《屈原》的诞生71
二 “失事求似”78
三 民族的灵魂--屈原的形象89
四 婵娟和南后101
第四章 《虎符》--一曲生命的诗意的赞歌113
一“生者不死,死者永生”114
二 如姬的形象124
三 人道主义辨析135
第五章 《孔雀胆》的成败得失146
一 作家对《孔雀胆》主题的阐述147
二 问题在哪里150
三 诱人的魅力167
第六章 对悲剧的杰出贡献173
第七章 浪漫主义的史剧理论190
一 “把握历史的精神”192
二 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199
三 诗和史剧的融合207
第八章 《蔡文姬》--探索史剧同新时代的结合215
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剧215
一 时代变了,笔墨也不能不变216
二 蔡文姬的形象223
三 替曹操翻案230
四 从悲剧到喜剧236
第九章 《武则天》--一部值得探讨的剧作240
一 “翻案何妨敷粉多”241
二 裴炎及其他246
三 值得探讨的教训251
结束语259
后记272
1985《郭沫若史剧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田本相,杨景辉著 1985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郭沫若史剧创作论
- 1988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 郭沫若
- 1990
-
- 论郭沫若的诗
- 1959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 郭沫若纵横论
- 1992 成都:成都出版社
-
- 百家论郭沫若
- 1992 成都:成都出版社
-
- 历史·史剧·现实 郭沫若史剧理论研究
- 1988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 郭沫若
- 1982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论郭沫若的诗
- 1959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 郭沫若
- 1990 北京:新华出版社
-
- 郭沫若
- 1986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郭沫若新论
- 1992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郭沫若历史剧研究
- 1983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
- 沫若史剧论
- 1987 重庆:重庆出版社
-
- 郭沫若剧作全集
- 1983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 亦云集
- 1983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