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史剧论》求取 ⇩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五四”时期的史剧1

第一节 生活经历与时代背景1

第二节 剧作介评8

《棠棣之花》8

《女神之再生》13

《湘累》18

《广寒宫》22

《孤竹君之二子》24

《卓文君》28

《王昭君》34

《聂嫈》41

第三节 早期史剧的主要特点44

一、狂飙凌厉的反帝反封建精神44

二、对新社会感情炽热又图景朦胧的追求47

三、尊崇女性,为妇女“高歌奋斗之曲”48

四、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51

第二章 抗战时期的史剧54

第一节 在革命激流中迅猛前进54

第二节 抗战六剧介评65

《棠棣之花》65

《屈原》79

《虎符》92

三、郭沫若对古为今用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分析 (193

《高渐离》97

《孔雀胆》103

《南冠草》114

一、宏篇和蝉联123

第三节 抗战六剧的主要特点123

二、取材集中和开掘深广124

三、聚众矢猛?双的125

四、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较好的结合127

五、空前强烈的社会反响130

第三章 解放后的史剧133

第一节 剧作介评135

《蔡文姬》135

《武则天》144

《郑成功》161

第二节 解放后史剧的主要特点166

一 侧重于“历史兴趣”和学术翻案的写作动?167

二、立足于辨是非、明真谛的服务新方法168

三、更严肃、更客观地取舍和加工史料的新态度171

四、更广泛更强烈的社会影响178

第四章 坚持古为今用原则181

第一节 古为今用是基本动因和最终落脚点182

一、古为今用是历史剧的优良传统和基本价值182

二、古为今用是郭沫若史剧创作的总出发点187

四、在两条战线斗争中建立和发展201

第二节扣合时代中心任务选材立意207

一、扣合革命需要,提炼助战主题207

二、借助时代的相似性,增强现实讽喻213

三、紧跟形势发展,深化思想寄意217

四、“紧跟时代、服务中心”辨析225

第五章 典型化和艺术手法228

第一节 郭沫若论史剧创作的典型化228

一、典型化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手段228

二、史剧创作对典型化的特殊要求231

三、郭沫若关于典型化的主要论述233

四、郭沫若典型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236

第二节 郭沫若史剧典型化的主要手法242

一、虚构人物情节,赋予历史生活以血肉和生命243

二、改造事件性质,使矛盾成为社会政治斗争252

三、浓缩斗争经历,构成富表现力的典型环境259

四、升华主人公品格,强化古今相通的时代精神273

一、诗和剧关系浅说287

第六章 用诗和诗意美287

第一节 诗融情酿是郭沫若史剧重要特色287

二、郭沫若的史剧和诗289

第二节 郭沫若史剧中散文诗的运用290

一、常态下的集中抒情291

二、变态下的形断神连297

三、遍布全篇的散金碎玉299

第三节 郭沫若史剧中韵文诗的运用302

一、依情顺势吟咏,灵活运用多种体式303

二、化为品质血肉,服务人物性格刻画306

三、寄意总体褒贬,加深主题思想表达311

四、傍义与反调兼施,渲染典型环境气氛315

一、事迹崇高,诗情有所厚托318

第四节 郭沫若史剧诗多情浓的原因318

二、诗剧兼长,吐纳应势中节319

三、志同道合,主客融为一体321

第七章 悲剧和悲剧观325

第一节 郭沫若悲剧的主要特色326

一、数量众多,形象广泛326

二、英雄主体,庄严主题329

三、悲而不沉,激人奋发332

第二节 郭沫若悲剧观的科学性和系统性333

一、对悲剧“根源论”的改造和发展333

二、以“根源论”为中心的纵深论述345

第三节 悲而不沉的思想艺术根源356

一、升华题材蕴含,使固有崇高更气贯长虹357

二、加强美丑对比,在强手和险境中突出义无反顾360

三、刻意雄终壮结,让碧血苦泪显兆三月红花362

四、同属志士仁人,用革命情怀染色添香366

第八章 郭沫若悲剧观梳析372

第一节 目的论373

一、古为今用,服务时代是其总出发点373

二、围绕“目的论”几个问题的分析382

第二节 方法论394

一、严格区分部类,强调从艺术角度着眼395

二、自由而合理地想象虚构,按艺术创作的必然律或或然律办事399

三、着力发展主人公品格,以光照全剧和体现历史精神408

第三节 条件论419

一、剧虽非史,但史剧赖史而立419

二、锦欲添花,仗群众集思广益425

1992《郭沫若史剧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大敏著 1992 武汉:武汉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