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策通览》求取 ⇩

第一卷修身篇1

目 录1

君子自度治民而勿贪安逸3

人贵有自知之明3

祸莫大于轻敌9

受国之诟是谓社计主9

医病与知政10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11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2

三人行必有我师12

有教无类13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3

过而不改是谓过14

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4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1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6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7

匹夫之志不可夺17

后生可畏1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8

临大节而不可夺19

其身正不令而行20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20

“一言兴邦”与“一言丧邦”21

政者正也22

舍生而取义23

见义而勇为24

禹闻善言则拜25

富贵不能淫2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27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28

公私之交存亡之本29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30

公生明偏生暗31

蔽于一曲暗于大理32

去私欲秉公道32

祸生自纤纤也33

相形不如择术34

立君为民34

使法择人使法量功35

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36

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36

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38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39

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40

治天下必先公41

君之所以立出乎众43

人有三死而非命44

孔子观欹器45

秦穆公丧马47

秦二世爱听谎言48

张良圯上遇老人50

燕相出亡无人随53

孙叔敖埋两头蛇54

郑相嗜鱼不受鱼56

身教重于言教56

弥子瑕得罪于君58

君明则臣忠60

君子慎择友61

污辱难洗刷62

人君刚则国家灭63

老子问师64

宁越苦读66

晋平公七十欲学67

学习可增长才智68

学问可以扬名69

明主有三惧70

楚庄王忧无师73

禹见罪人而泣74

尧存心于天下76

周成王告诫伯禽78

尹文论治国79

师旷论治国81

受人赐者畏人82

知识重于财富83

不博览犹谓闭暗86

学问有深浅87

博览增见识89

圣人需要学习90

孔子不耻下问92

帝王圣贤皆求师94

学习使人聪明96

不学不成器97

积德可以存国99

霍光辅政102

马援诫侄书103

不擅大惠畴答众劳106

能小复能大107

修身养德明志致远108

志当存高远109

宜同荣辱111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112

良将之动犹璧之不污112

郗超不以爱憎匿善115

不避豪强116

曹操割发自刑118

夏侯惇率诸将士劝种稻119

孙权劝学120

周瑜折节容下122

引咎贵已自贬三等123

但有远志不在当归125

临危局而自若126

好恶在道雅量待下128

使有志者自励130

父子廉洁谨慎131

田豫受赠全部交公133

君人者以天下为公134

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137

日慎一日宗社永固139

为人大须学问141

绝觊觎之心无危亡之患142

唐太宗敬重师长144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145

不以富贵而骄之146

以公共为心人必乐而从之147

君子责己重以周150

业精于勤152

隋文帝性猜忌152

宽厚清慎犯而不校154

人主少懈则危亡随之157

王者视四海如一家158

相君其有思乎161

唐之末路是巳165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66

是大有功于名教168

范文正公好施与169

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171

后当以我语告之173

忧劳可以兴国174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176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177

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179

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180

所以自用者实难181

上智亦不能悉知183

寇准闻过则喜185

对客谈笑挥翰不辍186

博识安危之理深知成败之由187

先正色拒绝而后擢用189

人不率则不从191

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192

岳飞二、三事193

遽躐崇资何以服众196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198

其志固宜与众人殊199

察罕博学如此202

朵尔直班知奉法而已204

人之为己不如己之自为206

西门豹纳玺而去207

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209

宋濂未尝讦人过210

今人不可不勉213

士不言耻则为无本之人214

未尝无独醒之人216

读书为修己治人217

王翱不为女婿迁官219

为之则难者亦易220

左光斗宁死不屈222

史可法以身殉国224

叹借书者之用心专225

鲁亮侪不夺贤令印226

人固不能无失230

掩卷而悲并日而学231

君子之学问必好问233

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234

为官贵公廉236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237

第二卷勤政篇239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241

尽心于民可以一战242

魏颗择善而从244

逸则淫淫则忘善245

苟无民何以有君247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248

仓廪实则知礼节248

何谓“国无人”249

节用爱人使民以时250

礼与其奢也宁俭251

足食足兵民信之252

治国之道富而教之253

兵者国之大事253

得人心者无畏255

使有菽粟如水火256

民为贵君为轻257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257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258

得其心斯得其民259

民事不可缓260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61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262

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264

得百姓之力者富265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265

事强暴之国难266

强本节用而天不能贫268

裕民以政269

轻征薄敛勿夺农时270

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270

民固骄于爱听于威272

顺民心功名成273

尤必因人所喜与所恶275

传言不可以不察276

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277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278

数夺民时大饥乃来279

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280

齐使不辱君命282

宰相主管群臣283

汲黯卧床治东海286

李广爱护士卒287

汉文帝反对厚葬289

衣食足而知荣辱293

救济不施于懒汉295

好战穷兵必亡296

宓子贱治单父297

阳昼的钓道299

无道之国富仓府300

令苛则民乱301

治国在于爱民302

贤君之治国304

成王问政于尹逸305

董安子治晋阳307

卫灵公问治国308

治国如以腐索御奔马309

治国之道分三等310

朝廷不可严311

赵简子论俭朴312

季文子相鲁314

国君以民为天315

民无食则不能使316

庸君不能御大臣317

治国在于养德养力320

治国如同修身322

治国在于足食324

盛世刑罚少327

治国者崇本抑末328

治国应以农为本330

汉景帝的治国令332

鲍宣为民请命335

论积贮疏336

龚遂治勃海340

阵亡吏士家属宜恤343

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344

四者不除吾以为羞345

戢而时动347

薄葬以殓348

赡济灾民349

论治国理政之道350

无夺农时无尽民财352

有文事必有武备352

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354

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355

攻不可再战不可三357

善战善胜358

兵须有制359

良将为政要则360

将之趋时衣不解带361

围城必示之活门361

虽用败兵而战必胜363

任天下之智力无所不可366

信之于民国家大宝367

广农为务俭用为资368

为国者以民为基369

并勤稼穑赡其衣食369

一与一勇者得前370

张辽指挥若定372

仓慈恤理有方373

郑浑安农丰民清素在公376

重民食爱民命379

国以民为本380

久兵民困赋税宜宽381

侵夺民时者举正以闻382

突袭无备速战速决383

并官省事惟农是务386

治国必重食兵信388

土功力役安危之机389

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391

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394

唐太宗论治国之道396

忍小忿而存大信397

不作无益害有益399

君人者十思401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403

进战则必克405

太宗率步骑趣武牢407

李世民于虎牢破敌409

惠奸宄者贼良人411

蓄锐以挫其锋412

太宗智取突厥413

李世民遣散宫女414

贤臣不能辅孱主415

迅猛追击敌惧而降416

恩信结于士心418

为人择官者乱419

法不可违419

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421

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422

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424

不立异以为高426

吏辄缘法为好427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428

民无常性惟上所待430

事不可臆断432

人主失人心则亡433

天下有可畏者434

祖宗条约当与天下共之435

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438

教道之结人心如此440

所为如是不亡何待442

家国之方守谷帛而已443

保邦之道有八审焉445

窦伊反对酷刑446

贪吏之于民其损甚大448

诸州冗员似此非一450

以伐谋为主用法为先453

三费不节国不可治455

三冗不去不可为国457

宋祁自撰《治戒》以授其子460

农为国家急务462

凡为此者皆戚畹肺肝之亲464

辍土木无益之役济暴露之民465

中原陆沉痛悔何及467

频年将迎所费不可胜计469

张纶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471

弭德超诬陷忠良贪得无餍473

朕于宫室惟恐过度475

虽欲有为而莫之能矣478

苟务华饰必不坚固479

?楚之下何求不得481

崇节俭以答天意483

练士卒以振兵威485

其执法平允类如此488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491

拜降为民平冤493

皆当取前代善恶为勉495

是我不德累杭人也497

答里麻以情断狱499

吾为令义不忍视501

人君患践言之难504

使之失望不平然后怨怒生焉507

赵璧除暴510

由是按察司不罢511

天下当何以治之513

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515

楚人有生而不识江(姜)者521

宋濂以《大学衍义》对523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525

为学应当有济于天下528

天下事以躁急自败529

平则万物各得其所531

此民之疾所以沉痼而无告者532

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534

凡事做才会538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539

不毛之土不可开540

惟艰难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542

能和在战能战在一543

百姓大害莫甚于贪官蠹吏544

沈文奎谏清太宗勤学546

第三卷任贤篇550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552

人臣莫难于无炻而进贤554

千里马以伯乐为知已555

燕昭王求贤复国556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561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561

举直措诸枉则民服562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563

不用贤则亡564

诚必用贤565

为天下得人难565

用态臣者亡566

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宝也566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567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卒伍569

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571

大信其子其妻之弊572

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573

人主左右不可不慎也574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575

摆脱困境靠贤人578

得贤与失贤580

解狐荐仇人582

魏无知推荐陈平583

文帝劳军细柳营587

肃何亲自追韩信591

肃何病中荐曹参594

相士失之贫596

汉高祖善用人才598

武力不能治天下600

实践能辨别贤愚602

嫉贤者无能603

国君不可侮其臣605

卫人逐其君607

樊姬论宰相608

观其臣则知其君610

船夫的妙喻612

齐桓公五往求士614

齐桓公任用宁戚615

魏文候选相617

管仲能知人619

国家之宝是贤臣621

管仲答齐桓公问623

何为具臣624

何为谀臣625

何为奸臣626

何为谗臣627

何为贼臣628

何为亡国之臣629

魏文侯任用宰相629

进贤者为贤631

楚庄王好猎632

治国在于得贤633

举贤勿拘品行633

姜太公论用真贤635

举贤之道637

王者何以选贤638

贤者难避祸患640

顺阿之臣非贤642

贤者难识另别643

宾客多者并非贤646

伯夷非贤者647

善辩者未必贤651

文章华丽未必贤652

洁身者未必贤654

老好人无德656

知贤才能辨佞657

佞人害人人不怨660

大佞人与小佞人662

善任才能效力663

文官之能在熟665

儒生与文吏668

文官不如书生671

贤者需要伯乐673

取士凭文章674

观书可以知人676

贤者多遭诽谤678

将亡之国不思贤681

知贤在于考功682

群臣蔽贤684

汉高祖求贤令685

汉武帝求人才687

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型690

取士勿废偏短691

唯才是举而用之693

亲贤臣远小人695

知人之道696

人君选举必求隐处698

治国之道务在举贤699

贤者待用而后兴理700

美乎聪明贵乎知人700

八观以知人辨才701

以愚为贤者亡之诊也702

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703

招贤用才人主之要务703

吕范自荐706

李恢自荐为都督708

七纵七擒709

李世民于仇虏之中拔魏徵711

此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720

细碎务皆付左右丞721

不借才于异代722

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724

太宗致樱桃于酅公725

隋炀帝炻杀薛道衡725

伯乐相马727

李世民用人不疑728

拔人物不私于党729

自今召客亦须择人731

不得独私故人732

选举之法宜得实才734

为官择人不可造次737

太后信重狄仁杰738

宋璟不礼张易之740

夫国以一人兴741

使其心无所顾忌743

不用媚道以害国事744

帝王之美莫大于进贤退不肖746

岳飞以马喻才748

博采众益以为医工750

能用其所知不能用其所不知751

止取实才用之753

止限资级安能得人754

人才之显晦有系于世道之污隆756

论荐举之法虚文无实758

将者民之司命761

婚姻而论财殆若商贾矣763

月赤察儿发奸举贤765

十倍此以待天下士犹恐不至767

其大要在用人立法二者而已770

以知人为贵用人为急773

论任贤之难776

奸邪之人用心险用术巧779

今之臣有如魏征者乎781

范文正公所举多得人783

太祖筑礼贤馆以处刘基784

刘基论杨宪诸人不宜为相787

用人者取人之长790

以得人为先务790

第四卷 纳谏篇793

子产不毁乡校795

毛玠任人唯贤795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97

里革论君之过800

大鱼失水则蝼蚁得意802

邹忌讽齐王纳谏803

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806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809

治国需先察国情813

君臣相“和”与相“同”813

亡人好独815

圣人救危国以忠拂耳815

李克答魏文侯816

汉文帝允许诽谤818

汉高祖纳谏迁都819

毒药苦口利于病822

陈胜信谗斩敌人824

刘邦求教郦食其826

汲黯斥酷吏张汤829

樊哙直言谏高祖831

优旃讽谏秦始皇833

优孟讽谏楚庄王835

君子慎所从836

淳于髡讽谏齐威王838

齐威王一鸣惊人842

昏君怕闻治言843

赵简子思周舍845

师旷论墨墨847

翟黄指责魏文侯849

吴起讽谏魏武侯850

叶公好龙852

宋昭公亡而复兴854

亡国而不悟855

国家之大患857

常思困隘则不骄858

齐桓公不背要盟859

梁君打猎得善言862

楚人献鱼谕楚王864

虞卿论合纵866

齐宣王为大室868

赵襄子饮酒870

卫灵公论宛春872

泄冶谏陈灵公873

贤士受五阻876

忠臣不死君难877

晋平公罢台役878

孟简子相梁880

公卢讽谏赵简子881

忠言逆耳利于行883

知足可以治国884

魏文侯认罚酒887

田差讽谏晋平公888

宋君问仲尼890

杨朱见梁王891

士人难遇其主893

兼听则贤能896

路温舒论诽谤897

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899

常以月旦各言其失902

人君拒谏为国之害903

为政之道务于多闻904

诚宜开张圣听904

天下稍安尤须兢慎905

恒欲公等尽情极谏906

奏书粘之屋壁出入观省908

须相匡谏善始克终909

安危所系不可骄纵911

木得绳则直君受谏则圣913

一言乖于道理千载有累圣德915

善既必书过亦无隐916

虽欲匡救何由知之918

宰相之耳待天下而后聪919

唐太宗犯颜正谏不可移都921

不可以天下之广独断于一人之虑924

天下之务其能遍知927

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928

贞观可得而复930

赵普以天下为己任932

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934

寇准谏刑有所不平936

治乱之机不可不速救939

范纯仁谏朋党难辨941

贤路当广言路当开943

大开言路以通壅蔽944

听言之道宜以事观946

卿等毋以此为心948

专任独见以取败乱950

任台谏以广耳目952

畏而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954

操利术以惑时君957

河东守臣献嘉禾960

天下之大非朕一人思虑所及961

民财亦有尽963

君子不以言废人965

都俞吁咈古之所尚967

眩世骇俗君子不取969

武帝时有杀上林鹿者973

不能容趋势陷富之人974

第五卷通变篇976

以道佐主不以兵逞强979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980

法者天下之至道也981

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飡得士二人982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983

天子巡狩的奖与罚984

物不同价亦不同985

孔子灵活处世985

以日治者王以宿治者削987

明王之所贵惟爵其实988

法者国之权衡也989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990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992

上一则下一上二则下二993

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995

刑不过罪995

破格提拔贤才反对世卿世禄996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998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999

急者不得缓者非所务1000

治强亦为谋弱乱难为计1001

洗王舍己能而因法数1002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1003

奉法者强则国强1004

不明察不能烛私不劲直不能矫奸1005

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1005

以益所见知所不见1006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1007

法先王之法有似于此1008

忧民之利除民之害1009

智之贵贵知化1010

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1011

类固不必岂可推知1011

司城子罕相宋1014

周公能三变1015

君与父孰重1017

为官的三利三害1019

靠人不如靠已1020

赵高指鹿为马1022

赵高控制秦二世1023

刘邦先封仇人安人心1025

汉高祖论功行赏1028

将相和而国家安1030

汲黯假传圣旨救灾1031

张廷尉依法办事1032

张释之守法不阿1035

汉文帝废除肉刑1037

汉文帝废除连坐法1039

汉文帝以农为本1041

郅都执法不阿1042

陈平为刘邦献策1044

法能止寇禁奸1047

治国不可无刑罚1049

刑罚为民除害1050

谋及下者无失策1051

法严才能止奸1053

汉武帝瓜分诸候1054

宋玉对楚王问1056

魏文侯出游1058

郐杀良臣而亡国1060

楚庄王欲伐陈1061

吴将亡国1062

周公戒子1064

祸福不虚至1065

赏罚要公正1066

周武王克殷之后1067

势失则权倾1069

楚文王临终论臣1070

国君要能独断1072

楚庄王欲伐晋1073

谨防言过其实1075

百姓善于揣测1077

舆论不可定是非1079

商鞅三说秦孝公1082

得志者未必贤1084

路温舒论逼供1087

乱世长而化世短1089

遇主骄奢则亡国1090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1093

败军抵罪失利免官1094

赏赐不避怨仇诛罚不避亲戚1095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1097

将有五善四欲1098

军队败乱征兆八端1099

迁善黜恶1100

考黜之政务知人之所苦1101

先定其谋后施其事1104

用兵之势1106

纵生击死避实击虚1107

奇计为谋绝智为主1108

隆中对策1110

综合对比知胜负1113

满宠严格执法不畏宗室1114

以清白遗子孙1114

军事尚权期于合宜1115

刘备敛众拒险而胜1117

计财力之所任审趋舍之举动1118

审量彼我万全而动1119

凡大事皆起于小事1120

赏罚不可轻行1121

亡隋鄙俗不可复行1122

措刑由于用刑1123

法不一则奸伪起1124

拯天下之危者受天下之安1126

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1126

勿以已之爱憎喜怒而移之1128

不恒其德忧劳实多1129

法令不可数变1130

守成之难方当慎之1131

宦者之害非一端也1132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1134

能以形固则力有余1136

天下有二患1137

过乎仁不失为君子1138

赏罚必须分明1140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1142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1143

制国之用必量入为出1145

常使人有孜孜不已之意1147

臣之所忧在乎天下之所不能1148

今之所患患在戎卒骄惰1151

陈尧叟谏种麻苎1153

贾昌朝谏削方镇用恩倖之弊1155

如何识别前后左右之人1157

一私蟠塞赏罚无章1159

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1160

若行删正有何不可1162

为今之计守和为上1163

有可以力并有可以术图1165

子贞仿前代观察采访之制1166

子贞上书陈便宜十事1168

灭鼠不可毁庐1170

力之用一智之用百1172

狙公卒馁而死1173

工之侨为琴1174

司马季主论卜1176

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1178

信陵君可为人臣植党之戒1184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1188

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1191

佞陷——丧乱之所以生1192

治蜀要深思1194

1989《治策通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长法主编;吕鸿儒等编 1989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世界通览(1995 PDF版)
世界通览
1995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治理通货膨胀的思路和政策(1990 PDF版)
治理通货膨胀的思路和政策
1990
一名  交通事业治标策( PDF版)
一名 交通事业治标策
编者自刊
交通政策( PDF版)
交通政策
上海中国书局
症治备览( PDF版)
症治备览
当代中国金融家治策通例(1992 PDF版)
当代中国金融家治策通例
1992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纳税通览(1995 PDF版)
纳税通览
1995 北京:宇航出版社
企业管理概论自学考试指导与题解(1999 PDF版)
企业管理概论自学考试指导与题解
1999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治策(1997 PDF版)
治策
1997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阿坝通览(1993 PDF版)
阿坝通览
1993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智谋通览(1996 PDF版)
智谋通览
1996 北京:蓝天出版社
诊治备览(1978 PDF版)
诊治备览
1978 云南中医学院
国学通览(1996 PDF版)
国学通览
1996 北京:群众出版社
天津通览(1988 PDF版)
天津通览
1988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治理通货膨胀的思路和政策(1990 PDF版)
治理通货膨胀的思路和政策
1990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