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程 上下》求取 ⇩

一、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1

二、齐桓公伐楚 《左传》7

三、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11

四、晋灵公不君 《左传》15

五、齐晋鞌之战 《左传》22

六、召公谏弭谤 《国语》27

七、勾践灭吴 《国语》31

八、鲁仲连义不帝秦 《战国策》40

九、燕昭王求士 《战国策》50

一○、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55

一一、长沮桀溺耦而耕 《论语》59

一二、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61

一三、许行 《孟子》65

一四、秋水 《庄子》74

一五、天论 《荀子》79

一六、说难 《韩非子》85

一七、五蠹 《韩非子》94

一八、报燕惠王书 乐毅104

一九、谏逐客书 李斯111

二○、论贵粟疏 晁错117

二一、刺客列传 《史记》124

二二、李将军列传 《史记》131

二三、游侠列传序 《史记》147

二四、报孙会宗书 杨恽153

二五、张骞传 《汉书》158

二六、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170

二七、孙权谕吕蒙读书 《江表传》180

二八、陈情表 李密184

二九、华佗传 《三国志》189

三○、与陈伯之书 丘迟196

三一、情采 《文心雕龙》203

三二、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211

三三、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220

三四、宋清传 柳宗元224

三五、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228

三六、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235

三七、留侯论 苏轼239

附录244

1.鲍叔论管仲(《国语·齐语》)244

2.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战国策·齐策三》)244

3.信陵君杀晋鄙(《战国策·魏策四》)245

4.涸辙之鲋(《庄子·外物》)245

5.任公子为大钩巨缁(同上)245

7.不见诸侯何义(《孟子·滕文公下》)246

6.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离娄下》)246

8.非相(《荀子集解》)247

9.秦伯嫁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250

10.刖危逃子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250

11.赵世家(《史记》)251

12.论盛孝章书(《昭明文选》李善注)253

第一章绪论255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255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257

三、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258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259

五、本课程的学习方法264

第二章文字271

一、汉字形体的流变271

二、六书274

(一)六书名称的由来274

(二)六书名称简释275

(三)六书的相互关系278

三、汉字的形体和意义279

(一)单纯词符280

1.象形字280

2.指事字282

1.会意字284

(二)复合词符284

2.形声字287

四、字的形体变化和字义293

(一)古今字293

(二)异体字301

第三章词汇305

一、学习词汇的难点305

二、常用词和古今义308

(一)常用词309

(二)词的古今义312

三、单音词和复音词319

(一)单纯复音词320

(二)合成词322

四、本义和引申义326

(一)什么是本义、引申义326

(二)本义是分析词义的基础328

(三)怎样求本义331

1.从字的形体结构求本义331

2.从字的语音求本义332

3.从词的普遍用法中概括出本义334

(四)词义的历时引申和共时引申336

1.类比338

(五)词义引申的途径338

2.演化340

3.喻代342

(六)词义引申和词性变化344

(七)词义引申的层次性347

五、同义词及其辨析方法350

(一)什么是同义词350

(二)确定同义词的依据351

4.互文352

3.同义递训352

2.同训352

1.互训352

5.异文353

(三)辨析同义词的方法353

1.语源的差别354

2.概念的差别355

3.色彩的差别358

4.引申义的差别359

5.反义词的差别361

6.地区性的差别362

7.时间性的差别363

8.语法功能的差别364

第四章语法367

一、词类活用367

(一)名词用如动词368

(二)名词用如副词370

1.表示比喻370

2.表示对人的态度371

3.表示工具或行为方式371

4.表示处所372

(三)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372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373

1.动词的使动用法373

(四)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374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74

2.名词的意动用法375

(五)活用词和兼类词377

(六)活用和词义的关系378

(七)活用和词义引申379

二、数的表示法383

(一)两、再、贰384

(二)分数386

(三)倍数388

(五)概数389

(四)零位数389

(六)虚数391

三、代词392

(一)人称代词393

1.第一人称代词393

2.第二人称代词393

3.第三人称代词394

4.古汉语人称代词的一些特点396

(二)指示代词398

1.表近指的指示代词398

2.表远指的指示代词399

3.不定代词400

4.特殊指示代词“者”、“所”402

(三)疑问代词409

1.谁、孰409

2.何、胡、奚、曷410

3.安、焉、恶412

四、副词413

(一)程度副词415

1.最、极、至、殊、尤415

2.益、弥、滋(兹)416

3.稍、颇417

1.悉、皆、咸、尽、毕、并、具(俱)、举、凡418

(二)范围副词418

2.唯(惟)、但(亶)、特、徒、独、直、弟421

3.相423

(三)时间副词424

1.既、已、尝424

2.素、雅425

3.方、适425

4.将、且、行将、方且426

5.立、即、遮、亟426

6.亟、骤、数427

7.遂、乃旋、寻427

8.终、卒、竟428

(四)肯定副词429

1.表坚决的肯定429

2.表委婉的肯定429

(五)否定副词430

1.不、弗430

2.毋、勿430

3.未、未尝431

4.非432

(六)反诘副词433

(七)谦敬副词433

2.幸、惠、辱434

1.请、敬、谨434

3.敢、窃、伏435

五、介词435

(一)于(於)437

1.介进处所437

2.介进行为对象437

3.介进比较对象438

4.介进原因439

5.介进时间439

1.介进行为所凭借的手段、方式440

(二)以440

2.介进行为产生的起因441

(三)为442

1.介进帮助、替代对象442

2.介进目的、原因442

(四)与443

1.介进行为的共同参与者443

2.介进类比的对象443

六、连词444

(一)而444

(二)以447

(三)则449

(四)虽、虽然452

(五)然、然而、然则454

(六)连词和介词的区别456

七、语气词460

(一)者、也460

1.者460

2.也462

(二)矣、耳、焉465

1.矣465

2.耳467

3.焉468

1.乎469

(三)乎、邪(耶)、欤(与)469

2.邪(耶)471

3.欤(与)471

(四)哉472

(五)其、夫473

1.其473

2.夫474

八、助词“之”的用法475

1.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476

2.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477

1.诸479

九、兼词479

2.盍480

3.焉480

4.耳481

5.尔481

6.旃482

7.叵482

十、判断句482

十一、被动句486

(一)用“于”引进主动者486

(二)用“为”表示被动487

(三)用“见”表示被动489

(四)用“被”表示被动490

十二、词序491

(一)谓语前置492

(二)宾语前置493

(三)介宾结构的位置496

十三、双宾语句498

十四、省略句500

(一)主语的省略501

(二)谓语的省略501

(三)宾语的省略502

(四)介词的省略503

(五)其他成分的省略504

十五、固定结构505

(一)无乃(毋乃)505

(二)得无(得微、得毋)506

(三)无以(毋以)506

(四)有以507

(五)孰与(孰若)508

(六)若何(若之何 若……何)509

(七)奈何(奈……何)510

(八)如何(如之何 如……何)512

(九)何如(何若、奚若、奚如、胡如)513

(十)何以(奚以、何为、胡为、曷为)515

(十一)何遽(何渠、奚遽、奚距、庸遽、庸讵)516

第五章音韵518

一、汉语音韵基础知识518

(一)声母和韵母518

(二)五音和七音519

(三)清音和浊音520

(四)三十六字母521

(五)四声与平仄521

(六)双声和迭韵523

(七)反切524

二、《广韵》概述525

(一)《广韵》简介525

(二)《广韵》的声母526

(三)《广韵》的韵部527

三、上古音说略531

(一)上古的声母系统531

1.研究上古声母的依据和成果531

2.上古声母表534

(二)上古的韵母系统535

1.研究上古韵部的依据535

2.古韵分部沿革简述537

3.上古韵部表539

(三)阴阳对转和旁转539

四、上古音和古文阅读541

(一)通假字542

1.语音相同542

2.语音相近543

3.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区别546

(二)同源字549

1.什么是同源字549

2.同源字产生的原因550

3.分析同源字的依据551

4.同源字和通假字的区别554

第六章古书的注释556

一、古注的别称557

二、注释的术语559

1.日、为、谓之560

2.谓、犹、言561

3.貌563

4.之言、之为言563

5.读若、读如、读当如、读与某同565

6.读曰、读为、读当为566

7.当为、当作567

三、注释的体例569

1.单注本570

2.经注本571

3.注疏本573

四、注释的内容578

1.正字注音579

2.解释词语580

3.串讲文意585

4.补充史实和考辨名物586

五、怎样阅读古注588

1.要注意语言的普遍性588

2.要注意语言的时代性589

3.要注意词义的异同590

4.要注意虚词和句式的注释590

第七章工具书介绍591

一、字典、词典591

(一)综合性字典、词典592

1.(康熙字典)592

2.《中华大字典》594

3.《辞源》595

4.《辞海》596

1.《说文解字注》598

(二)文字训诂方面的字典、辞典598

2.《说文通训定声》599

3.《尔雅》600

4.《经籍纂诂》601

(三)有关人名、地名的专用词典602

1.《中国人名大辞典》602

2.《古今同姓名大辞典》602

3.《古今地名大辞典》603

二、类书603

(一)《艺文类聚》604

(二)《太平御览》605

(三)《古今图书集成》605

(四)《佩文韵府》606

(一)“三通”607

三、政书607

(二)“九通”608

(三)“十通”609

(四)会要、会典610

1.《唐会要》610

2.《五代会要》610

3.《西汉会要》610

4.《宋会要辑稿》610

7.《明会典》611

8.《清会典》611

6.《元典章》611

5.《唐六典》611

四、书目612

(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612

(二)《中国丛书综录》613

(三)《书目答问补正》614

(四)《贩书偶记》615

五、索引615

(一)《春秋经传引得》616

(二)《十三经索引》(重订本)617

(三)《十通索引》618

1990《古代汉语教程 上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洪成玉 1990 北京:中华书局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古代汉语教程  下(1991 PDF版)
古代汉语教程 下
1991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古代汉语高级教程  上册( PDF版)
古代汉语高级教程 上册
古代汉语教程(1990年08月第1版 PDF版)
古代汉语教程
1990年08月第1版 中华书局
古代汉语教程  上( PDF版)
古代汉语教程 上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古代汉语  下(1980 PDF版)
古代汉语 下
1980
古代汉语  下( PDF版)
古代汉语 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代汉语教程  修订本  上( PDF版)
古代汉语教程 修订本 上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世界传世名画  下( PDF版)
世界传世名画 下
北京:西苑出版社
古代汉语  下( PDF版)
古代汉语 下
河南师范大学函授部
古代汉语  下(1997 PDF版)
古代汉语 下
1997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古代汉语  下(1998 PDF版)
古代汉语 下
1998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古代汉语  下(1984 PDF版)
古代汉语 下
1984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代汉语基础教程(1991 PDF版)
古代汉语基础教程
1991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古代汉语  下(1979 PDF版)
古代汉语 下
1979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代汉语  下(1986 PDF版)
古代汉语 下
1986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