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1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自然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1

二、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壤利用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1

三、土壤和农业栽培技术上的因土制宜问题2

四、土壤作为有再生作用的自然资源及其意义3

五、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

第二节 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4

一、正确认识土壤应用的几个重要观点4

二、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5

三、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6

四、肥力和社会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的关系8

第三节 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8

一、世界土壤科学发展史中的主要代表性学派及其基本观点8

二、土壤科学在我国的发展9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11

第一节 矿物质土粒的粗细分级11

一、土粒的大小分级--粒级11

二、粒级的基本特征12

第二节 土壤的颗粒组成和质地分类13

一、颗粒组成和质地的概念13

二、质地的分类标准14

第三节 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及其改良途径17

一、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17

二、土壤质地的层次性19

三、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和改良20

第四节 土壤矿物质部分的矿物学组成和化学组成22

一、土粒的原生矿物组成22

三、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和硅铝铁率23

二、土粒的次生矿物组成23

第五节 粘粒矿物25

一、铝硅酸盐粘粒矿物的构造特征25

二、粘粒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30

三、粘粒矿物的形成和分布规律33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36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其组成的特点36

第二节 土壤中动植物残体的分解38

第三节 土壤中腐殖物质的形成39

第四节 影响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和周转的因素41

第五节 土壤中有机物质的性质43

一、非腐殖物质43

二、腐殖物质44

二、增强土壤的保肥性能47

一、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47

第六节 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47

三、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物理性质48

四、其它方面的作用48

第七节 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平衡48

一、提高土壤有机质的积累48

二、调节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50

第四章 土壤的离子交换51

第一节 土壤胶体的带电性51

一、土壤电荷的种类和来源51

二、土壤电荷的数量和密度53

第二节 土壤的阳离子交换54

一、交换性阳离子和阳离子交换作用54

二、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54

四、土壤阳离子交换量55

三、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55

五、土壤的盐基饱和度57

第三节 交换性阳离子的有效度57

一、盐基饱和度58

二、土壤中的互补离子效应59

三、粘粒矿物类型的影响59

四、由交换性离子变为非交换性离子的有效度问题60

第四节 土壤中的阴离子吸附60

一、土壤阴离子的吸附力61

二、阴离子的负吸附61

第五章 土壤酸碱性反应62

第一节 土壤酸度62

一、土壤酸的类型62

二、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65

三、酸性土的成因66

第二节 土壤碱度67

一、衡量土壤碱度的指标67

二、碱性土的成因69

第三节 影响土壤pH值的因素70

一、土壤胶体类型和性质对pH值的影响70

二、土壤吸附性阳离子组成和盐基饱和度对pH值的影响71

三、土壤空气的CO2偏压对pH值的影响71

四、土壤水分含量对pH值的影响72

五、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对pH值的影响72

第四节 土壤的缓冲作用73

一、土壤具有缓冲作用的原因73

二、土壤缓冲量与滴定曲线74

三、影响土壤缓冲能力的因素74

二、土壤反应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75

一、土壤反应和养分的有效度75

第五节 土壤反应和肥力的关系75

三、土壤反应对植物及农作物生长的关系76

四、土壤酸度的调节76

五、改良土壤的碱性反应79

第六章 土壤的孔性和结构性80

第一节 土壤孔性80

一、土壤的比重和容重80

二、土壤的孔性82

第二节 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和作用86

一、土壤结构性的概念86

二、土壤结构体的种类87

三、土壤结构性的评价88

第三节 土壤团粒的形成91

一、胶体凝聚作用92

二、水膜的粘结作用93

三、胶结作用94

四、根系及掘土动物的作用97

五、干湿交替和冻融交替97

六、耕作98

第四节 土壤结构性的改善98

一、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98

二、注意灌水方法99

三、扩种绿肥或牧草,实行合理轮作99

四、石灰、石膏等的施用100

五、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100

第七章 土壤水104

第一节 土壤水的能态104

一、土壤水含量104

二、土壤水的保持和分类107

三、土水势109

四、土壤水分特征曲线114

五、滞后现象115

第二节 土壤水运动和田间循环118

一、液态水运动118

二、水汽运动123

三、水进入土壤124

四、田间持水量130

五、土面蒸发132

第三节 土壤对植物供水138

一、植物吸水138

二、土壤向植物供水141

三、土壤水热条件和根生长143

四、土壤水的有效性143

一、土壤水平衡148

第四节 土壤水状况和调节148

二、土壤水状况149

三、土壤水状况的调节和合理用水154

四、水田土壤水状况的调节157

五、水土保持158

第八章 土壤空气159

第一节 土壤空气状况159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含量159

二、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160

第二节 土壤通气性161

一、土壤通气性的重要意义161

二、土壤通气性的机制161

三、土壤通气性的指标163

第三节 土壤氧化还原状况164

一、土壤通气性与土壤溶液的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电位164

二、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165

三、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在判断土壤肥力上的应用166

第四节 土壤通气性的调节168

第九章 土壤热量状况169

第一节 土壤温度的重要性169

一、土温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169

二、土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70

第二节 土壤热量的来源及土壤与大气间的辐射平衡171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171

二、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172

三、影响地表辐射平衡的因素173

第三节 土壤表面的热量平衡175

一、活动面的概念175

二、活动面及土壤的热量平衡175

三、影响土壤表面热平衡的因素177

四、土壤中的热量交换178

第四节 土壤热性质179

一、土壤热容量179

二、土壤导热率180

三、土壤的导温率181

第五节 土壤温度状况182

一、土壤温度的年变化182

二、土壤温度的日变化183

三、土地位置和土壤性质对土温状况的影响185

四、土壤及近地层大气热状况的调节186

第十章 土壤养分190

第一节 土壤中的氮190

一、土壤中氮的含量和影响含量的因素190

二、土壤中氮的形态192

三、土壤中氮的来源和氮素循环194

四、土壤氮素形态的转化及影响转化的因素195

五、土壤氮素状况的调节原理199

六、水田土壤氮素形态转化的若干特点及其意义201

第二节 土壤中的磷202

一、土壤全磷的含量和影响含量的因素202

二、土壤磷素的形态203

三、土壤中的有效磷206

四、土壤中磷的固定及其机制207

五、影响土壤固磷作用因素及减少固磷作用的途径211

第三节 土壤中的钾213

一、土壤中钾的含量和影响含量的因素213

二、土壤中钾的形态及其有效度214

三、土壤中钾的释放(有效化过程)215

四、土壤中的钾的固定216

五、土壤中各种钾素形态的平衡及其调节途径218

二、土壤中硫的形态转化及影响其有效化的因素219

第四节 土壤中的硫、钙、镁219

一、土壤中硫的含量和形态219

三、土壤中的钙和镁221

第五节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221

一、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和影响含量的因素221

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223

三、影响各种微量元素有效量的因素及增加其有效度的途径224

第十一章 土壤物理机械性和耕性227

第一节 土壤物理机械性227

一、土壤粘结性227

二、土壤粘着性230

三、土壤塑性230

第二节 土壤耕性与耕作231

一、土壤结持状态231

二、土壤耕作阻力232

三、土壤的宜耕性234

第三节 耕作对土壤的影响235

一、土壤耕作的要求235

二、土壤耕作的基本作业235

第四节 土壤压板问题和少耕法238

一、土壤压板问题238

二、少耕法和免耕法242

第十二章 土壤污染245

第一节 土壤污染物的外部来源245

一、工业“三废”对土壤的污染246

二、农药、肥料对土壤的污染246

三、放射性物质对土壤的污染247

第二节 重金属污染物的毒性及其在土壤中的变化248

一、砷248

二、镉249

三、铬250

四、铅251

五、汞251

六、锌、铜、镍、锰252

七、氟253

第三节 土壤中农药的残留及其变化253

一、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254

二、农药在土壤中的变化255

第四节 土壤污染的防治途径258

一、土壤质量调查与监测258

二、消除污染源259

三、发挥土壤的净化作用260

四、换土、客土、翻土260

五、改种和利用生物吸收260

1983《土壤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朱祖祥主编 1983 北京: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土壤学(1978 PDF版)
土壤学
1978 国立编译馆出版
土壤学(1954.10 PDF版)
土壤学
1954.10 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农政总局农业教育处
土壤学(1931 PDF版)
土壤学
1931
土壤学(1954 PDF版)
土壤学
1954
土壤学( PDF版)
土壤学
中国农业书局
土壤学(1985 PDF版)
土壤学
1985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土壤学(1996 PDF版)
土壤学
1996 北京:科学出版社
土壤学(1982 PDF版)
土壤学
1982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土壤学(1983 PDF版)
土壤学
1983 北京:农业出版社
土壤、土壤学、土壤耕作、土壤改良(1957 PDF版)
土壤、土壤学、土壤耕作、土壤改良
1957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土壤学(1938 PDF版)
土壤学
1938 商务印书馆
土壤学(1993 PDF版)
土壤学
1993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土壤学(1931 PDF版)
土壤学
1931 广州中山大学农科学院
土壤学(1952 PDF版)
土壤学
1952 商务印书馆
土壤学(1950 PDF版)
土壤学
1950 上海: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