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求取 ⇩

一、一般原理1

二、微生物入侵体内的途径5

引言5

皮肤6

呼吸道7

肠管10

口咽12

泌尿生殖系统14

眼结合膜15

正常菌丛15

身体上微生物的排出18

三、微生物侵入体内后的变化23

在上皮细胞中生长23

细胞内微生物和在身体内蔓延25

上皮下侵袭26

四、吞噬细胞和微生物的搏斗32

多核白细胞的吞噬作用32

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5

微生物对吞噬细胞的战略36

在吞噬细胞中生长43

微生物不经吞噬作用而进入宿主细胞44

吞噬细胞缺陷的结果44

总结45

五、微生物向身体传播46

直接传播46

促进传播的微生物因素47

淋巴径路传播47

血液径路传播49

其他径路的传播61

六、针对感染的免疫应答64

抗体应答65

细胞媒介的免疫应答71

巨噬细胞和多核白细胞73

补体74

关于对微生物免疫应答的结语75

七、微生物对付免疫应答的办法77

耐受性77

免疫抑制80

缺乏供免疫应答适当的作用靶80

微生物处在体内免疫应答无法接近的部位81

诱发产生无效的抗体82

可溶性抗原把抗体去除83

免疫力遭到局部干扰83

抗原的变异84

避免诱发免疫应答的微生物86

干扰素诱发作用或反应性的降低87

八、细胞和组织损伤的机制88

不伴有细胞或组织损伤的感染90

微生物的直接损伤90

微生物毒素91

炎症所造成的间接损伤99

免疫反应造成的间接损伤(免疫病理学)99

其他的间接损伤机制107

九、感染的恢复109

恢复中免疫的因素109

炎症115

补体116

干扰素117

体温118

组织修复120

对再感染的抵抗力121

十、消除微生物的失败123

潜伏状态123

有播散的持久感染125

持久感染播散的流行病学意义127

没有播散的持久感染127

持久性感染个体的意义129

结论129

十一、宿主和微生物的因素对易感性的影响130

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因素130

宿主的遗传因素131

内分泌的因素137

其他因素140

附录142

1980《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米姆斯(Mimscedric,A.)著 1980 福建医科大学科研处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性传播疾病学(1996 PDF版)
性传播疾病学
1996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性传播疾病(1989 PDF版)
性传播疾病
1989
性病和性传播疾病(1988 PDF版)
性病和性传播疾病
1988 广东省科委综合计划处、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传染病的发病原理( PDF版)
传染病的发病原理
性传播疾病的防治(1993 PDF版)
性传播疾病的防治
1993 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急性传染病(1965 PDF版)
急性传染病
1965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新发现的传染病(1997 PDF版)
新发现的传染病
1997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性·性传播疾病(1989 PDF版)
性·性传播疾病
1989 北京/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颅内感染性疾病(1990 PDF版)
颅内感染性疾病
1990 青岛:青岛出版社
动物学浅说(1983 PDF版)
动物学浅说
1983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性传播疾病(1988 PDF版)
性传播疾病
1988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性传染病(1997 PDF版)
性传染病
1997 北京:商务印书馆
性与性传播疾病(1988 PDF版)
性与性传播疾病
1988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性传播疾病(1988 PDF版)
性传播疾病
1988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性传播疾病的防治(1989 PDF版)
性传播疾病的防治
198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