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作制度史研究》求取 ⇩

绪论 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理论基础1

第一章 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农学1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关系说”1

(一)《周易》中的“天人一德说”2

(二)《内经》中的“天人相应说”4

(三)《月令》中的“天人一体说”6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和农学中的“三才论”7

(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三才论”7

(二)中国传统农学中的“三才论”和生态农学8

第三节 中国传统哲学和农学中的“元气论”11

(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元气论”11

(二)中国传统农学中的“元气论”12

第四节 中国传统哲学和农学中的“阴阳说”14

(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说”14

(二)中国传统农学中的“阴阳说”16

第五节 中国传统哲学和农学中的“五行说”20

(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五行说”20

(二)中国传统农学中的“五行说”24

第六节 “元气论”、“阴阳说”和“五行说”的联系25

第二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圜道观”与中国古代的耕作制度30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圜道观”30

(一)圜道观的产生和发展30

(二)圜道观的四大特点31

第二节 圜道观和中国古代的耕作制度32

(一)作物循环(作物轮作)32

(二)耕作循环(土壤轮耕)34

(三)用养循环35

(四)物能循环36

第三章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尚中”思想与生态关系的最佳选择和耕作制度的优化42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尚中”思想42

(一)《周易》中的“尚中”思想42

(二)《中庸》中的“尚中”思想46

(三)其他古代学者的“尚中”思想46

第二节 寻求最佳生态关系和优化耕作制度47

(一)寻求最佳生态关系47

(二)优化耕作制度50

上篇 中国耕作制度发展史研究61

第四章 中国原始农业时期的耕作制度61

第一节 砍倒烧光年年易地的撂荒耕作制61

第二节 耕种若干年撂荒若干年的轮荒耕作制64

第三节 短期和定期的轮荒耕作制65

(一)以“菑、新、畲”为代表的轮荒耕作制65

(二)以“田莱制”和“易田制”为代表的轮荒耕作制66

(三)关于休闲制和轮荒制的辩析66

第五章 中国传统农业时期的耕作制度69

第一节 中国传统农业时期的种植制度69

(一)黄河流域地区种植制度的历史发展69

(二)长江流域地区种植制度的历史发展71

(三)华南地区种植制度的历史发展76

第二节 中国传统农业时期的土壤耕作制度78

(一)中国传统农业时期北方旱地的土壤耕作制度79

(二)中国传统农业时期南方水田的土壤耕作制度84

(三)中国南北土壤耕作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89

第六章 中国近代农业时期的耕作制度94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耕作制度94

(一)种植制度94

(二)土壤耕作制度96

第二节 晚清时期传统耕作制度的继承和发展100

(一)传统种植制度的继承和发展100

(二)传统土壤耕作制度的继承和发展102

第三节 民国前期传统耕作制度与近代农业科技的结合104

(一)民国前期的多熟种植104

(二)民国前期的土壤耕作制度106

(三)精耕细作传统与近代农业科技相结合108

第四节 抗战时期至解放前夕的耕作改制109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耕作改制110

(二)抗日根据地的耕作改制117

(三)日伪时期东北地区耕作技术的研究118

中篇 中国当代耕作改制的研究123

第七章 当代东北地区的耕作改制127

第一节 东北地区固有的耕作制度127

(一)东北地区固有耕作制度概述127

(二)东北地区固有耕作制度分析130

第二节 东北地区的耕作改制133

(一)推广新式畜力农具改革耕作制度133

(二)深化耕作改制,发展粮豆间作136

(三)推广深松耕法,松翻耙免结合138

(四)吉林省黑土地区机械化耕作制度147

(五)八十年代耕作制度的变化148

第八章 当代黄河流域地区的耕作改制152

第一节 黄河流域地区耕作改制概述152

第二节 间套复种、多熟种植153

(一)间套复种、多熟种植的主要方式153

(二)科学指导间套复种的经验157

第三节 黄河流域地区的少耕和免耕159

(一)黄河流域地区的少耕和免耕概述159

(二)少耕和免耕增产的机理及其作用160

(三)少耕和免耕的正确应用问题161

(四)要使土壤轮耕制和作物轮作制以及施肥制相配合165

第四节 旱农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165

(一)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的操作方法166

(二)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增产原因分析166

(三)关于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问题169

(四)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配套技术的研究170

(五)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试验示范工作的经验171

第五节 陕北丘陵沟壑区的“四法”种田171

(一)“四法”种田的基本内容172

(二)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效益173

第六节 陇中砂田的发展174

(一)关于砂田理论的探讨174

(二)陇中砂田的继承和发展175

第九章 当代长江流域地区的耕作改制177

第一节 长江流域地区耕作改制概述177

(一)“三改”和“五改”阶段177

(二)巩固两熟和发展三熟阶段179

(三)调整和发展耕作制度阶段179

(四)发展多功能高效益农作制度阶段181

第二节 多熟种植和粮食增产182

第三节 湘鄂赣三省的“绿肥——双季稻制”及其改进184

(一)轮作和连作比较研究184

(二)“三三制”的提出187

(三)绿肥的大面积减少及其应变措施187

第四节 旱地多熟分带轮作制的发展187

(一)旱地多熟分带轮作制的优越性188

(二)分带轮作模式是旱地多熟制的基础189

(三)带状轮作是旱地轮作技术的新发展190

第五节 再生稻的开发利用191

(一)开发冬水田培育再生稻的意义191

(二)冬水田再生稻的高产栽培192

第六节 稻麦轮作复种新型轮耕制194

(一)少免耕种麦的效果195

(二)江苏省不同农区合理轮耕模式及其应用196

第七节 冬水田半旱式自然免耕垄作技术200

(一)冬水田水稻的半旱式栽培200

(二)冬水田半旱式免耕水厢小麦栽培203

第八节 立体农业的兴起和集约型农作制度的发展205

(一)立体农业增产原理206

(二)立体农业技术概述209

第九节 耕作改制的经验和教训215

(一)浙江省耕作改制的经验和教训215

(二)安徽省耕作改制的经验和教训217

(三)江西省耕作改制的成效和问题218

(四)江苏省耕作改制的经验和教训219

(五)湖南省耕作改制的经验221

第十章 当代华南地区的耕作改制223

第一节 当代华南地区耕作改制概况223

第二节 改间作稻为连作稻225

(一)间作稻产生的自然和社会条件225

(二)挣稿制的优缺点225

(三)挣稿区的稻鱼鸭种养结合226

第三节 华南水田多熟制的发展226

(一)单季稻多熟制226

(二)双季稻多熟制229

(三)三季稻多熟制232

(四)再生稻多熟制233

第四节 农牧鱼结合农作制的发展233

(一)稻鱼结合与稻萍鱼结合农作制233

(二)蔗菇鱼结合农作制235

第五节 蔗区多熟制237

(一)蔗区多熟制的类型237

(二)蔗田多熟制的生态经济效益238

第六节 热带作物的多层栽培239

(一)热带作物多层结构的功能239

(二)热带作物多层栽培的效益240

下篇 中国耕作制度史若干专题的研究243

第十一章 中国种植制度史若干问题的研究243

第一节 中国复种制的历史发展243

第二节 中国间作套种制的历史发展246

(一)汉代间作套种的创始247

(二)魏晋南北朝间作套种理论与技术的初步发展247

(三)宋元时代间作套种的持续发展248

(四)明清时代间作套种的大发展249

(五)民国时期间作套种的新发展252

第三节 中国再生稻的历史发展254

(一)中国古代再生稻的历史发展254

(二)中国近代再生稻的栽培与研究256

(三)中国现代再生稻的研究与利用257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土壤耕作中若干理论和原则的研究262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耕道”论262

(一)战国时代“耕道”论的产生262

(二)汉代的“耕道”论264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道”论265

(四)唐宋元明时代的“耕道”论266

(五)清代“耕道”论的发展267

(六)简短的结语269

第二节 中国古代土壤耕作中深耕细作的原则270

第三节 中国古代土壤耕作中“三宜”耕作的原则272

(一)因土耕作272

(二)因时耕作273

(三)因物耕作274

第四节 中国古代土壤耕作中自然力的利用274

(一)干湿作用的利用275

(二)冻融作用的利用275

(三)曝晒作用的利用276

(四)生物作用的利用277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北方旱地抗旱耕作的历史经验及其耕作体系的研究278

第一节 中国北方旱地抗旱耕作的历史经验278

(一)中国北方旱地在各历史时期采取的几种主要抗旱耕作方法278

(二)抗旱耕法的类型281

(三)抗旱耕作的优良传统283

(四)古代抗旱耕法的历史局限性284

(五)历史经验的继承和改革285

第二节 中国北方旱地抗旱耕作体系的研究285

(一)近十多年来北方抗旱耕作的最新研究成果285

(二)建立中国北方旱地抗旱耕作新体系的管见295

(三)结论299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南方水田耕作体系以及耕作改制的研究301

第一节 中国古代南方水田耕作体系的研究301

(一)三个基本环节301

(二)两种结合方式304

(三)水田耕作的优良传统307

(四)南方水田合理轮耕体系的新探索307

第二节 康乾时期南方水田耕作改制的研究308

(一)在珠江流域推广三熟制308

(二)在长江流域推广双季稻308

(三)因地制宜推行多种形式的多熟制311

(四)与种植制度相适应改革土壤耕作制312

(五)对若干问题的讨论313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垄作法和“免耕”法的研究316

第一节 中国古代垄作法的研究316

(一)中国古代垄作法的产生与发展316

(二)中国古代垄作耕法在科学技术上的光辉成就318

(三)中国古代垄作耕法的继承和改革319

(四)简短的结语320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免耕”法的研究320

(一)历史悠久的不耕而种320

(二)明清时期免耕播种的发展321

(三)对免耕播种若干问题的分析探讨323

(四)简短的结语326

第十六章 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用地和养地体系328

第一节 充分用地和积极养地的指导思想328

第二节 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用地体系329

(一)土地连种制329

(二)轮作复种制330

(三)间作套种制331

第三节 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养地体系332

(一)生物养地332

(二)物理养地335

(三)化学养地337

第四节 用养结合和高度用养是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基本特点338

第五节 国外对我国传统耕作制度的评价339

第十七章 中国古代耕作制度发展规律研究342

第一节 用地与养地的矛盾推动了耕作制度的发展342

第二节 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与耕作制度344

(一)社会条件和耕作制度344

(二)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346

第三节 关于博赛勒普“人口压力与技术变迁”理论的评价351

(一)博赛勒普“人口压力说”的主要内容351

(二)对博赛勒普理论的评价352

结论355

后记372

1994《中国耕作制度史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郭文韬著 1994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1986 PDF版)
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
1986 济南:齐鲁书社
耕作制度(1982 PDF版)
耕作制度
1982
中国村落制度の史的研究(1977.01 PDF版)
中国村落制度の史的研究
1977.01 岩波書店
中国引渡制度研究(1997 PDF版)
中国引渡制度研究
1997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书院制度研究(1997 PDF版)
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1997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中国制度史研究(1998 PDF版)
中国制度史研究
1998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西北耕作制度(1996 PDF版)
西北耕作制度
1996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律师制度研究(1998 PDF版)
中国律师制度研究
1998 北京:法律出版社
东北耕作制度(1996 PDF版)
东北耕作制度
1996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律师制度研究(1999 PDF版)
中国律师制度研究
1999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中国法律制度史研究通览(1989 PDF版)
中国法律制度史研究通览
1989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1993 PDF版)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1993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仲裁制度研究(1995 PDF版)
中国仲裁制度研究
1995 北京:法律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制度制定工作研究(1993 PDF版)
中国共产党制度制定工作研究
1993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国律师制度研究(1992 PDF版)
中国律师制度研究
1992 北京: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