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耕作制度》求取 ⇩

目录2

2

第一章 耕作制度概述2

第一节 对耕作制度的认识2

一、耕作制度是以地利争天时的一项战略性措施2

二、耕作制度是以土壤耕作管理为基础,从而获得农作物高产稳产的主要保证4

(一)合理深耕与精耕细作相结合6

(二)建立合理的施肥制度8

(三)正确安排轮作,间套种养地作物,改善土壤结构10

三、合理安排种植制度是运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运用11

(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有主有副,互相配合14

(二)根据作物和品种特性,因地、因土、因传统农艺种植15

(三)种植制度和土壤耕作管理制度相结合15

四、合理的耕作制度是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基本手段16

第二节 耕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2

一、自然条件是形成不同耕作制度的决定因素22

二、社会条件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主导因素25

三、生产条件是改变耕作制度的保证因素28

第三节 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29

一、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30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33

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使土地越种越肥,产量越种越高37

四、农艺与农机协调配合,逐步提高机械化水平41

第二章 浙江的农业区划44

一、两个农业气候带44

二、三个农业层次45

(三)海拔350米以上的山地林业层48

(一)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农业层48

(二)海拔50~350米的农林过渡层48

三、四种农业类型49

(一)沿海平原类型49

(二)河谷盆地类型49

(三)丘陵山地类型49

(四)沿海岛屿类型50

四、九个一级农业区50

(一)杭嘉湖平原——粮、桑、油、渔、畜区50

(二)杭州湾两岸滨海平原——棉、麻区51

(三)宁绍平原——粮、油、畜、渔区52

(四)温台平原——粮、桔、畜区53

(五)金衢丘陵盆地——粮、畜、林、茶区54

(七)浙东丘陵盆地——茶、粮、林、畜区55

(六)浙西山地丘陵——林、茶、粮区55

(八)浙南山地——林、茶、粮、畜区56

(九)沿海岛屿——渔、盐区56

第三章 浙江改革耕作制度的基本条件60

第一节 自然条件60

一、太阳辐射能61

二、日照63

三、温度65

(一)全省≥10℃的积温及其持续日数67

(二)无霜期和极端最低、最高温度68

(三)以水田连作稻三熟制为主体的三季粮食作物生育期间的热量状况69

四、降水量72

(一)滨海平原盐土、水稻土区77

五、土壤77

(二)河谷平原水稻土区79

(三)丘陵山岳红壤、黄壤土区79

第二节 劳力资源81

第三节 生产条件84

一、扩大了旱涝保收农田面积84

二、提高了用肥水平85

三、农业机械发展较快86

第四节 传统农艺88

第五节 灾害性的农业气象基本规律89

一、夏秋干旱91

(二)晚稻生育期间的台风活动分析92

(一)早稻生育期间的台风活动分析92

二、台风92

三、春秋低温93

(一)春季低温93

(二)秋季低温93

四、梅季暴雨96

五、冰雹96

第六节 山区的水热资源97

一、温度的垂直递减98

二、积温与安全生长期98

三、山区地形与热状况规律99

四、山区的降水量分布99

五、从山区的水、热资源分析耕作制度布局100

(一)春粮(油菜)—单季稻两熟制或绿肥(冬闲)—单季稻一熟制101

一、解放前水田耕作制度概况101

第四章 浙江水田耕作制度的改革101

第一节 浙江水田耕作制度的演变101

(二)春粮(油菜)—间作稻三熟制或绿肥(冬闲)—间作稻(或连作稻)两熟制102

(三)春粮(油菜)—早中稻—秋旱粮三熟制或绿肥(冬闲)—早中稻—秋旱粮两熟制102

(四)春粮(油菜)—中稻(晚稻)两熟制或绿肥(冬闲)—中稻(晚稻)一熟制103

二、解放后水田耕作制度的发展104

(一)第一阶段(解放初~1955年)104

(二)第二阶段(1956~1965年)106

(三)第三阶段(1966~1971年)109

(四)第四阶段(1972~1979年)110

三、各类型稻区耕作制度的现状112

(一)浙北平原区113

(二)温台平原区113

(五)沿海岛屿区114

(三)金衢丘陵河谷区114

(四)山区、半山区114

第二节 浙江水田的主要复种方式115

一、“一旱两水”115

(一)春粮—稻—稻三熟复种116

(二)油菜—稻—稻(一油二粮)三熟复种125

(三)肥—稻—稻(一肥二稻)两熟复种130

二、“两旱一水”131

(一)春粮(油菜)—早、中稻—秋旱粮三熟复种131

(二)春粮=夏旱粮—晚稻三熟复种134

三、“一旱一水”143

(一)春粮—单季稻两熟复种144

(二)草子种—单季稻两熟复种144

(三)大豆—单季稻两熟复种145

(一)春花=棉花复种146

四、“水田两旱”146

(二)春花=黄(红)麻复种152

(三)春花=糖蔗复种153

五、“水田两水”156

第三节 水田的几种主要复种轮作方式及其作用157

一、主要作物在轮作中的地位157

(一)谷类作物158

(二)薯类作物159

(三)豆类作物159

(四)绿肥作物159

(六)蔬菜或饲料作物160

二、浙江水田的主要复种轮作方式160

(五)经济作物160

三、复种轮作的作用161

(一)能较合理地利用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使土壤养料相对地供需平衡,提高了肥料施用效果162

(二)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耕性164

(三)能消除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减少病虫、杂草为害166

第四节 发展三熟制,必须搞好三个布局168

一、作物布局168

(一)冬季作物布局168

(二)夏秋季作物布局171

二、品种布局173

(一)浙江水田三熟制品种布局的现状173

(二)连作稻品种布局上的几个因素175

(三)连作稻品种的合理布局177

(一)水稻育秧布局是耕作制度的组成部分179

三、育秧布局179

(二)搞好育秧布局在水稻生产上的作用181

(三)“三秧”配套符合培育壮秧的生理基础182

(四)几种主要育秧方式的应用范围184

第五节 对连作稻三熟制为主体的耕作制度的评价188

一、持续高产稳产192

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土地越种越肥196

三、提高商品率,增加社员收入200

第五章 浙江旱地耕作制度的改革203

第一节 浙江旱地耕作制度的特点203

一、复种指数低,粮产水平低,增产潜力大203

二、不同熟制、不同地区的主要作物相对集中205

四、土薄、地瘦、水缺207

三、作物种类多,套种间作方式多样化207

第二节 浙江旱地耕作制度的演变208

一、旱地耕作制度的类型与分布208

(一)一年一熟制208

(二)一年两熟制209

(三)一年三熟制210

二、旱地多熟制的发展212

(一)冬作=春玉米=甘薯一年多熟制212

(二)冬作—甘薯间作套种豆、瓜、菜类一年多熟制214

(三)春粮(油菜)=大豆=秋粮一年三熟制216

(四)春粮—芝麻=甘薯一年三熟制218

(五)春粮=春大豆=蕉藕一年三熟制218

(六)冬作=豇豆、绿豆=甘薯一年三熟制219

(七)春粮=马铃薯(春大豆)=糖蔗一年三熟制220

一、冬作、玉米、甘薯一年三熟制221

(一)冬作=春玉米=甘薯一年三熟制221

第三节 主要旱地多熟制的成效及适应范围221

(二)冬作—夏玉米=甘薯一年三熟制227

二、春粮—甘薯套种间作豆、瓜、菜类作物一年多熟制229

三、春粮(油菜)、大豆、秋粮一年三熟制233

四、春粮、芝麻、豇豆、绿豆、赤豆、甘薯一年三熟制236

五、糖蔗、春大豆、春马铃薯一年两熟制239

第四节 主要旱地多熟制的布局与关键措施241

一、套种间作布局241

(一)冬作=春玉米=甘薯241

(二)薯地间作套种豆、瓜、菜类246

(三)春粮(油菜)=春大豆=秋粮250

(四)冬作—芝麻、豇豆、绿豆=甘薯254

(五)糖蔗=春大豆、春马铃薯256

(一)大小麦257

二、品种布局257

(二)玉米258

(三)甘薯258

(四)大豆、花生259

三、套种间作的关键措施262

(一)适时育苗早栽262

(二)确定主要作物,合理密植270

(三)根据共生期较长的特点,抓紧田间管理272

第五节 旱地多熟制怎样肥地保土276

一、肥地276

(一)套种间作各季养地作物276

(二)秸秆还地278

(三)利用旱地作物的主副产品,发展畜牧业,增积畜肥279

二、保土280

(四)增养绿萍280

第六节 旱地多熟制能发挥优势的依据282

一、利用了分配在一年中最多的自然资源282

二、宽窄行合理密植,作物茎秆高矮相搭配,提高了群体的光合利用率283

三、不同生理特性的作物组成了复合群体,能扬长避短,相辅相成,发挥作物的高产潜力285

四、适合我省气象规律,趋利避害,高产稳产285

第七节 浙江旱地多熟制的调整与展望288

一、选用更适合于套间作的配套品种289

二、进一步探索良制与良法配套289

三、提倡横坡耕作,保土、保水、保肥290

四、探索粮、肥分带轮作制290

第六章 浙江耕作制度发展趋向探讨296

一、“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方针,是改革耕作制度的指导思想296

二、努力提高各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主攻方向297

(一)进一步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灾能力298

(二)进一步调整化肥、农药的组成,提高肥效和药效299

(三)有重点地发展农业机械,提高机械化水平300

(四)加强农业科研和教育工作,普及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301

三、根据农业区划,适当调整作物布局,是实现全年各季作物高产稳产的重要环节302

(一)浙北平原区(包括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302

(二)温台平原区303

(三)金衢丘陵河谷区304

(四)山区、半山区304

(五)沿海岛屿区305

四、增加豆类作物和油料作物的比重,安排好饲料作物,逐步改变人们的食物结构306

(一)发展大豆生产306

(二)发展油菜生产308

(三)安排好饲料作物生产309

1984《浙江的耕作制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汤起麟等编 1984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