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求取 ⇩

一、县名的由来及内乡县的概况1

(一)县名的由来及历史沿革1

(二)内乡县的概况2

二、内乡古县衙,历史活标本3

(一)县衙的历史沿革3

(二)县衙布局和主要建筑物的功能6

(三)县衙的历史价值13

三、内乡县衙匾联赏析15

四、元明清内乡县部分县官介绍29

元代29

明代30

清代34

五、内乡县著名县令诗选41

金代县令元好问诗四首41

宿菊潭41

七律·内乡县斋书事42

七绝·偶记内乡42

九日,读书山42

清代知县高以永诗三首43

七律·时事兼问菊潭事迹43

七律·九日县斋夜集43

七绝·内乡春日漫兴43

六、内乡县衙轶闻传说44

元好问访苦44

章炳焘修县衙的传说(6则)44

天子渠选树之争45

修照壁的风波45

严惩工头,打制石狮46

赢捐输罚,集资修衙46

工头与章县令47

陪父观看县衙48

章知县严惩恶少48

重回内乡,筹款度日49

正月十六看太太50

县官父母进衙门热闹冷清不一般50

七、内乡县衙部分文物介绍52

《三院禁约》碑52

国内罕见的孔子画像碑54

《恳恩怜恤》碑55

引水规约——榆关口堰碑56

“典重引年”匾57

“西带丹江”城门石匾58

国内罕见的标准量器——石斗60

匪类墩61

监狱井口石62

八、衙门文化知识63

(一)皇朝、皇帝与官制63

朝代、国号、年号63

“皇帝”的来历63

皇帝服饰用黄色的由来64

古代君主的称谓64

谥号、庙号、尊号65

“避讳”的由来65

“官吏”的来历66

官吏选拔的途径——正途,异途67

面试官员的四条标准——“身、言、书、判”68

清代授任官职核查的七项内容68

借补、署理和护理69

任官回避制度——“千里去做官”70

清代官缺制度——“冲、繁、疲、难”71

地方官的分配——拈阉和抽签72

地方官的任期——三年一任72

官吏的品级73

官吏的俸禄74

养廉银——清代高薪养廉的制度76

官吏的服饰79

官轿与仪仗——权力和等级的象征82

清代武官俸禄84

清代武官服饰仪卫85

官吏的印信86

官吏的监察——惩治职务犯罪的制度88

官吏的考核——“上计”89

官员的奖惩90

对地方官的临时惩罚——摘印91

官衔、虚衔、封阶与封赠91

官吏的休假92

官吏的退休——“大夫七十而致仕”94

终养制度——离职回乡奉养亲老95

官吏的丁忧——“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96

(二)地方政区97

我国古代政区制度的演化97

“郡、县”的来历98

历代县等划分及县的数量表100

“乡”的来历101

“州”的来历102

“道”的来历102

“路”的来历103

“府”的来历103

“省”的来历104

清代地方政区的划分104

何谓“改土归流”105

(三)清代地方衙门106

总督衙门106

巡抚衙门107

巡抚所属的布政使、按察使衙门107

道员衙门109

知府衙门109

直隶厅与散厅衙门111

知州衙门112

知县衙门115

幕友——地方官的参谋顾问120

长随——地方官的贴身心腹122

绅士——地方官的护官符122

(四)县官的名称、职权和公务活动124

“县官”一词的三种不同概念124

“县官”的称谓124

“县官”何以称“知县”126

“父母官”源于南阳126

县官的六大职权128

地方官例行的公务活动132

(五)地方官的行为规范134

地方官到任、宣誓和接印就职134

地方官离任135

官场的语言——雅言135

官员的仪表136

见官的礼节136

官场上的尊卑137

(六)官箴戒约139

官箴和官箴的形式139

官场的戒约——戒石铭139

“公生明,廉生威”官箴刻石的来历141

“清慎勤”官箴的来历142

“慎独”官箴的来历143

官箴戒约、居官格言144

钱本草148

居官四戒149

雍正帝谕州县官特示150

劝诚浅语十六条150

(七)衙门的公务、公文运行151

衙门的作息151

点卯、早衙、晚衙153

皇帝诏令的种类153

地方衙门公文的种类154

公文的驿传156

衙门公文的管理156

印信的管理和封印开印制度157

(八)衙署、建筑、庙宇、石刻158

衙门的起源158

衙门的选址158

衙门的建筑规制159

衙门的建筑等级161

地方衙门和皇宫的异同161

地方官在衙署的生活起居162

地方衙门是怎样招待过往官员的163

“官不修衙”与“官修衙门客修店”164

衙门的照壁165

衙门石狮——权力和威严的象征165

须弥座——高贵和尊崇的象征167

衙门的石碑——官吏治绩的见证167

牌坊——标识、导引和纪念性建筑168

花厅——生活起居及会客之所169

申明亭、旌善亭——惩恶扬善的场所169

寺观、祠庙——官吏的精神支柱169

古代的城隍——民间的保护神170

文庙——敬奉孔子的庙宇170

狱神庙、衙神庙和胥吏神171

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172

宫殿庙宇的墙为何是红色174

古建筑的木构架174

古建筑的木装修176

“五脊六兽”——古建筑的外部装饰177

(九)衙门与司法审判180

古代诉讼的程序180

清代的地方审级183

中央司法机关——“三法司”184

何谓“三堂会审”186

州县衙门刑房书吏的职责187

何谓“八议”188

何谓“十恶不赦”189

清朝刑罚制度的新创设190

“五刑”的来历、演变和确定190

清代的法定刑具和笞、杖行刑数的计算办法191

秋审、朝审和热审193

“秋后处决”的来历193

处决死犯后何以要“排衙”195

清末司法制度的改革195

监狱小史196

(十)衙门与赋税、户口、治安199

古代赋税制度的六次重大变革199

我国古代的人口调查201

“婚姻”由来及婚龄的演变202

中国最早提出只生一个孩子的人203

黄册和鱼鳞图册204

本色银、折色银、火耗银205

税契和税契的格式205

古代地方治安的管理207

(十一)衙门与科举、教育209

科举制度209

科举考试的贡院和号房209

科举阅卷的弥封和誉录210

进士、举人、秀才名称的来历211

状元、榜眼、探花名称的含义211

状元是怎样产生的,我国有多少状元212

我国仅存的一份状元卷213

“金榜题名”和“名落孙山”的来历214

清代的“五贡”215

童生·廪生和附生215

国子监与儒学216

书院、社学和义学216

建坊旌表217

(十二)衙门诸事诸物的由来218

“击鼓鸣冤”的由来218

“明镜高悬”的由来219

“三尺法桌”的由来219

公堂上的竹签和签筒220

“公堂上打屁股”的由来220

死刑布告上“红钩”的由来221

“两袖清风”的由来221

“衣冠禽兽”的由来221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来历222

“走门子”的来历223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来历224

(十三)衙门与历法、节庆225

我国历史上的纪年法225

“年”、“元旦”和“春节”的来历226

国定“三大节”227

贴春联、贴门神的习俗228

吃饺子、给压岁钱的习俗229

元宵节燃灯习俗229

风雨沧桑闹春耕——打春的习俗230

清明节的习俗——祭先、踏青233

端阳节的习俗——吃粽子、划龙舟234

中秋节食月饼——合家团圆235

重阳节的习俗——登高、敬老236

冬至为何作为古代“三大节”之一236

古代节日简表237

后记238

1999《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鹏九主编;内乡县衙博物馆编 1999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