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志 七十三 社会科学志》

概述1

第一章哲学研究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3

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4

(二)物质观研究5

(三)方法论研究5

(四)系统论研究6

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7

(一)历史观研究7

(二)思想观念变革研究7

(三)精神文明研究8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研究8

一、古代、近代哲学史研究9

二、现代哲学思想史研究9

第三节 伦理学、美学研究10

一、伦理学研究10

二、美学研究11

第四节 逻辑学、心理学研究12

一、逻辑学研究12

二、心理学研究13

第五节 宗教哲学、科学哲学研究14

一、宗教哲学研究14

二、科学哲学研究15

第二章经济学研究17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19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研究21

二、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方式研究22

三、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研究22

四、社会主义消费研究23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研究23

第三节 部门经济学研究25

一、工业经济学研究25

二、农业经济学研究27

三、商业经济学研究28

四、畜牧业经济学研究30

第四节 专业经济学研究32

一、发展战略学研究32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35

三、人口经济学研究36

四、民族经济学研究38

五、资源经济学研究39

六、会计学研究41

七、数量经济学研究41

八、经济地理学研究43

第五节 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研究44

一、中国经济史研究44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46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研究48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研究48

第二节 执政党建设问题研究51

第三节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54

第四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56

第四章法学、社会学研究59

第一节 法学研究59

一、民主与法制建设研究59

二、人权问题研究60

三、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研究60

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61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61

一、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62

二、社会问题研究63

三、社会组织和群体研究64

四、社会分层研究65

五、社会制度研究65

六、社会行为研究65

七、综合性典型性社会调查与研究66

第五章历史学研究68

第一节 史学理论研究69

一、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研究69

二、劳动创造人的理论研究70

三、奴隶制历史地位研究70

四、古代社会理论研究70

五、民族民主运动理论研究70

六、中国史学产生和史学思想等问题研究71

第二节中国古代史研究72

一、原始社会及传说时代研究72

二、先秦史研究72

三、秦汉史研究74

四、魏晋南北朝史研究75

五、隋唐五代史研究76

六、宋辽金元史研究78

七、明清史研究80

八、专史研究81

第三节中国近代现代史研究83

一、中国近代史研究83

(一)综合研究83

(二)太平天国研究83

(三)“洋务运动”研究84

(四)“戊戌变法”研究85

(五)辛亥革命研究85

(六)专史研究86

二、中国现代史研究88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研究88

(二)抗日战争时期研究89

(三)解放战争时期研究90

第四节 世界史研究91

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91

二、世界近现代史研究93

第五节 青海地方史研究96

一、青海通史研究97

二、青海断代史研究100

(一)先秦与秦汉时期青海史研究100

(二)南凉与吐谷浑史研究101

(三)唃厮啰史研究102

(四)明清青海史研究103

(五)近现代青海史研究104

三、青海专门史研究105

(一)青海政治制度史研究105

(二)青海经济史研究106

(三)青海历史地理研究108

第六章地方志编纂与研究112

第一节 修志理论研究113

一、在边远地区修志的必要性和方志具有的功能114

二、方志的性质115

三、修志要广泛调查和精选资料115

四、志书的体例与形式116

五、方志理论研究的新发展117

第二节 旧志编纂与整理121

一、明代方志的编纂与整理121

二、清代方志的编纂与整理121

三、民国时期方志的编纂与整理124

四、方志类书124

第三节 新志编纂125

第七章中共党史研究129

第一节 中共全国党史研究129

一、党史理论及中共党史研究130

(一)综合研究130

(二)中共党史有关问题研究131

二、西路军问题研究133

第二节 中共青海地方党史研究135

一、红军在青海的活动研究136

二、解放青海及建党建政问题研究136

三、青海党史人物研究139

第八章民族学研究141

第一节 民族学、民族理论研究142

第二节 藏学研究145

一、藏族历史研究146

二、藏族政治研究149

三、藏族经济研究151

四、藏族宗教研究152

五、藏族语言文学研究154

六、藏族文化教育研究156

第三节回族研究158

一、回族历史研究159

二、回族社会政治研究160

三、回族经济生活研究161

四、回族文化教育研究161

五、回族人物研究162

六、伊斯兰教研究163

第四节撒拉族研究163

一、撒拉族历史研究164

二、撒拉族语言研究165

三、撒拉族政治经济研究167

四、撒拉族宗教研究168

五、苏四十三反清斗争事件研究169

第五节土族研究170

一、土族历史研究171

二、土族政治与经济研究172

三、土族宗教与人物研究173

四、土族语言文字研究174

五、土族民间文化研究174

六、土族习俗研究175

第六节蒙古族研究175

一、蒙古族历史研究176

二、蒙古族政治制度研究178

三、蒙古族同其他民族的关系研究179

四、蒙古族文化研究180

五、蒙古族人物研究180

第九章考古学研究182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掘与研究183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掘与研究184

一、石岭下类型遗址的发掘与研究184

二、马家窑类型遗址的发掘与研究184

三、半山类型墓葬的发掘与研究185

四、马厂类型墓葬的发掘与研究186

第三节 青铜时代诸文化的发掘与研究188

一、齐家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188

二、卡约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189

三、辛店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191

四、诺木洪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191

第四节 对两汉与魏晋时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192

第五节 对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193

第六节 对宋、元、明时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194

第十章语言、文学、艺术研究196

第一节 语言研究196

一、普通语言学研究197

二、古代汉语研究197

三、现代汉语研究199

四、青海方言研究200

五、民族语言研究203

第二节 文学研究206

一、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6

二、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6

三、青海地方及民族民间文学研究208

(一)青海当代文学研究208

(二)青海古汉诗研究208

(三)藏族古典文学研究209

(四)青海民间文学研究210

(五)史诗《格萨尔》的整理研究211

(六)青海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整理研究212

(七)“花儿”研究213

第三节 艺术研究214

一、艺术理论研究215

二、热贡艺术研究216

三、安多藏戏研究218

四、《格萨尔》音乐研究219

五、“花儿”音乐研究220

第十一章教育学、人才学研究221

第一节 教育学研究222

一、普通教育学研究222

(一)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研究222

(二)教学方法研究223

(三)心理学研究223

(四)社会主义教育基本经验研究224

(五)全面发展研究225

(六)其他分支学科研究226

二、民族教育研究226

(一)藏族教育研究226

(二)民族中等专业教育研究227

(三)双语教育研究227

(四)特殊规律等方面的研究228

(五)综合研究229

三、基础教育研究229

(一)九年制义务教育研究229

(二)青海民族女童教育研究230

(三)青海省JIP计划的革新实验研究230

第二节 人才学研究231

一、人才政策研究231

二、人才素质研究232

三、人才培养和引进研究232

四、综合研究233

第十二章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234

第一节 档案学研究234

一、文书立卷研究234

二、档案馆藏研究236

三、档案文件汇编236

四、馆库建筑研究237

五、档案保护研究237

六、少数民族地区档案史料编研238

七、其他238

第二节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239

一、图书馆学研究240

(一)图书馆事业240

(二)藏书建设241

(三)文献整序242

(四)读者工作242

(五)图书馆现代化243

二、图书馆学相近学科研究243

(一)目录学与目录工作243

(二)古籍整理与版本学244

(三)文献学与文献工作245

三、情报学研究246

第十三章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队伍建设248

第一节 研究机构248

一、青海省社会科学院248

(一)哲学社会学研究所251

(二)经济研究所251

(三)历史研究所251

(四)民族宗教研究所251

(五)藏学研究所252

(六)文学研究所252

(七)文献情报所252

(八)《青海社会科学》编辑部252

二、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53

三、高等院校研究机构255

(一)青海师范大学地方史志研究室255

(二)青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255

(三)青海大学软科学研究室256

(四)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256

四、党政部门研究机构256

(一)中共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256

(二)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256

(三)青海省人民政府研究室257

(四)青海省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257

(五)青海省财政科学研究所257

(六)青海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57

(七)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57

(八)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258

(九)青海省农牧业综合区划研究所258

(十)青海省政协文史资料室258

(十一)青海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古籍整理办公室259

(十二)青海省价格研究所259

(十三)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259

(十四)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热贡艺术研究所259

(十五)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社会科学研究所259

五、金融系统研究机构259

(一)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金融研究所259

(二)中国农业银行青海省分行农村金融研究所260

(三)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青海省分行投资研究所260

第二节学术团体260

一、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61

二、学会、研究会、协会262

第三节 队伍建设275

第十四章科研管理和学术活动282

第一节 科研组织管理282

一、科研规划管理283

二、科研课题管理293

(一)课题计划管理294

(二)课题论证与审定295

(三)落实课题295

(四)对科研计划的考核295

(五)鉴定与验收296

三、科研经费管理296

四、科研成果管理299

(一)科研成果的分类299

(二)科研成果的评价299

(三)科研成果的奖励300

第二节 学术活动334

一、各学会学术活动334

二、全省性学术会议337

三、全国和地区性学术活动341

四、国际学术交流活动344

编后记347

1999《青海省志 七十三 社会科学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9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青海省志  33  商业志(1993 PDF版)
青海省志 33 商业志
1993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江苏省志  79  社会科学志(1998 PDF版)
江苏省志 79 社会科学志
1998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青海省农业科学技术志(1993 PDF版)
青海省农业科学技术志
1993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安徽省志  52  社会科学志(1999 PDF版)
安徽省志 52 社会科学志
1999 北京:方志出版社
青海省志  六十二  体育志(1997 PDF版)
青海省志 六十二 体育志
1997 合肥:黄山书社
演讲与美(1987 PDF版)
演讲与美
1987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青海省志  34  粮食志(1993 PDF版)
青海省志 34 粮食志
1993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青海省志  8  青海湖志(1998 PDF版)
青海省志 8 青海湖志
1998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青海省志  七十  彩陶志(1995 PDF版)
青海省志 七十 彩陶志
1995 合肥:黄山书社
青海省志  六十六  档案志(1996 PDF版)
青海省志 六十六 档案志
1996 合肥:黄山书社
青海省志  六十五  出版志(1995 PDF版)
青海省志 六十五 出版志
1995 合肥:黄山书社
青海省志  六十三  广播电视志(1996 PDF版)
青海省志 六十三 广播电视志
1996 合肥:黄山书社
青海省志  五十七  公安志(1995 PDF版)
青海省志 五十七 公安志
1995 合肥:黄山书社
青海省志  41  物价志(1993 PDF版)
青海省志 41 物价志
1993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青海省志  38  财政志(1995 PDF版)
青海省志 38 财政志
1995 合肥:黄山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