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土壤》求取 ⇩

第一篇 地理环境与成土因素第一章 区位特征3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3

一、地理位置3

二、行政区划3

第二节 人口分布5

第三节 社会经济概况6

第二章 成土因素7

第一节 气候特征7

一、日照与气温7

二、降水9

第二节 地质地貌特征11

一、地质构造11

二、地貌轮廓12

第三节 成土母质14

一、残积母质14

二、坡积母质15

三、河流冲积母质16

四、黄土和黄土状堆积物17

五、第四纪红土母质17

六、火山喷发堆积物17

七、湖相沉积母质17

八、三角洲相沉积物18

九、海相沉积物18

第四节 植被19

一、暖温带的植被19

二、北亚热带的植被20

三、中亚热带北缘的植被21

四、滨海盐土植被类型22

五、冲积平原草甸土植被类型22

六、湿生、沼生、水生植被类型22

第五节 人为活动23

一、人为活动的有利因素23

二、人为活动的不利影响25

第二篇 土壤类型33

第三章 土壤分类33

第一节 土壤分类的历史回顾33

一、古代的土壤分类33

二、30年代起至1950年的土壤分类33

三、50年代起的土壤分类33

第二节 土壤分类的原则和依据35

一、土壤分类的指导思想和分类原则35

二、土壤分类的依据36

三、土壤命名38

第三节 江苏省土壤分类系统39

一、江苏省土壤分类系统表39

二、江苏省土壤分类系统检索46

第四章 土壤分布61

第一节 土壤分布特色与地带性土壤分布61

第二节 土壤区域分布61

一、苏北低山丘陵与苏北平原的土壤分布61

二、沿江低山丘陵及平原、河湖洼地的土壤分布62

三、苏南丘陵岗地的土壤区域分布64

第三节 土壤微域分布64

一、阶梯式土壤微域分布64

二、棋盘式微域分布65

三、扇形叠置式土壤微域分布65

第五章 黄棕壤、黄褐土及棕红壤69

第一节 黄棕壤69

一、分布范围和面积70

二、成土条件71

三、成土特点71

四、土壤性态特征74

五、类型划分76

第二节 黄褐土84

一、分布范围和面积84

二、成土条件84

三、成土特点85

四、土壤性态特征88

五、类型划分90

第三节 棕红壤100

一、成土特点100

二、棕红壤的特性101

三、棕红壤的土属103

四、改良利用105

第六章 棕壤 褐土107

第一节 棕壤107

一、成土条件及分布概况107

二、主要成土特点108

三、性态特征109

四、棕壤类型的划分112

五、棕壤的农业利用改良123

六、棕壤的综合开发利用124

第二节 褐土125

一、成土特征125

二、褐土的亚类和土属126

三、褐土的基本性状128

四、褐土的利用和改良133

第七章 粗骨土、石灰岩土、基性岩土、紫色土、红粘土135

第一节 粗骨土135

一、酸性粗骨土135

二、中性粗骨土137

三、石灰性粗骨土138

四、粗骨土的农业利用139

第二节 石灰岩土139

一、粘黑土140

二、粘棕土140

第三节 基性岩土143

第四节 紫色土147

第五节 红粘土150

第八章 砂姜黑土与沼泽土153

第一节 砂姜黑土153

一、分布与面积153

二、形成条件153

三、成土特点154

四、性态特征156

五、类型分异160

第二节 沼泽土166

一、沼泽土的形成条件及其分布166

二、沼泽土的形成特点及其分类167

三、沼泽土的基本性状168

四、沼泽土的利用和改良169

第九章 潮土与滨海盐土172

第一节 潮土172

一、分布概况172

二、主要成土特点173

三、类型分述174

第二节 滨海盐土200

一、滨海盐土的发生特点200

二、滨海盐土的脱盐熟化规律205

三、滨海盐土的类型与分布207

四、滨海盐土的性状210

五、滨海盐土的水盐运动222

六、滨海盐土的土壤质量评价224

七、滨海盐土的治理与改良224

八、海涂资源的开发利用230

第十章 水稻土232

第一节 概述232

一、分布范围和面积233

二、成土条件233

三、成土特点233

四、发生层段及演变模式238

五、水稻土类型划分239

第二节 淹育型水稻土241

一、分布241

二、形态特征241

三、理化性状241

四、农业利用244

第三节 渗育型水稻土245

一、概况245

二、板浆白土246

三、河砂土250

四、潮灰土252

五、湖砂土和湖白土256

六、潮黄土259

七、油泥土261

第四节 潴育型水稻土264

一、分布和土属划分265

二、形态特征266

三、理化性状267

四、农业利用282

第五节 漂洗型水稻土284

一、分布284

二、形态特征285

三、理化性状286

四、农业利用与改良290

第六节 潜育和脱潜型水稻土293

一、基本概念293

二、分布293

三、形态特征295

四、理化性状297

五、改良利用307

第三篇 土壤性状与肥力建设第十一章 土壤基本性质311

第一节 土壤质地与孔隙311

一、土壤质地311

二、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316

第二节 土壤水分319

一、我省主要土壤的持水性能319

二、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凋萎点、渗漏速度321

三、土壤的水分动态变化328

第三节 土壤粘粒矿物组成与交换性能331

一、土壤粘粒的矿物组成331

二、土壤的交换性能333

第四节 土壤酸碱度与碳酸钙335

一、土壤酸碱度335

二、土壤碳酸钙含量339

三、土壤碳酸钙与农业生产343

第五节 土壤有机质与腐殖质特性343

一、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分布343

二、土壤腐殖质含量及其组成355

第十二章 土壤养分358

第一节 土壤氮素358

一、全省土壤氮素含量分布358

二、影响土壤氮素含量的主要因素361

三、土壤氮素供应365

第二节 土壤磷素372

一、土壤全磷分布概况372

二、土壤速效磷377

三、土壤供磷强度378

四、土壤磷素的固定与释放379

五、磷对作物的影响380

六、磷素的补给及其后效381

第三节 土壤钾素384

一、全省土壤钾素含量分布概况384

二、影响土壤钾素含量的主要因素389

三、土壤钾素平衡391

第四节 土壤中量、微量元素394

一、土壤有效硅394

二、土壤有效硼400

三、土壤有效锌404

四、土壤有效钼411

五、土壤有效锰415

六、土壤有效铜419

第十三章 土壤耕作管理423

第一节 全省土壤耕作制度的沿革423

一、从粗放耕作到精耕细作的演变423

二、从一熟制耕作到多熟制耕作的发展过程424

第二节 水田耕作管理425

一、一熟制水田土壤的耕作管理425

二、水旱两熟制地区的土壤耕作制的演变427

三、双三制土壤耕作429

第三节 旱地耕作管理430

一、一熟制旱地土壤耕作430

二、两熟制旱地土壤耕作431

三、多熟制旱地土壤耕作433

第四节 关于少免耕问题433

一、少免耕对土壤的影响433

二、因土耕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439

第十四章 土壤肥力评级、肥力级差及肥力建设445

第一节 土壤肥力评级445

一、评级单元445

二、评级的依据与程序446

三、评级内容449

四、评级方法451

五、评级结果455

六、评级的其他方法456

第二节 土壤肥力级差460

一、土壤肥力与基础肥力460

二、肥力级差468

三、提高肥力等级,缩小相对级差470

第三节 肥力建设473

一、增加对土壤的物质投放,提高肥力基础产量474

二、建设稳产高产农田476

第十五章 低产土壤改良482

第一节 低产土壤改良的重大成就482

一、改良低产土壤,促进粮棉增产482

二、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土壤肥力484

第二节 低产土壤改良的基本经验487

一、老沤田改为水旱轮作田的经验487

二、易涝旱田改成稻麦田的经验489

三、花碱土改制种稻的经验490

四、盐土综合治理的经验492

第三节 低产土壤的分类与分布495

一、我省低产土壤的分类标准495

二、低产土壤类型、面积、分布496

第四节 低产土壤的性状与改良496

一、砂瘦型土壤496

二、涝渍型土壤500

三、粘闭型土壤504

四、盐碱型土壤508

五、夹盘型土壤511

六、白土型土壤515

第四篇 土壤资源开发与区域治理第十六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壤资源开发523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523

一、土地资源的特点523

二、土地资源利用的区域差异527

第二节 土壤资源开发529

一、优势与潜力529

二、面临的问题532

三、对策535

第十七章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540

第一节 分区的原则、依据、方法和命名540

一、分区的原则540

二、分区的依据540

三、分区的方法540

四、区片的命名541

第二节 淮北平原棕壤、潮土农、林、牧综合改良利用区542

一、综述542

二、分片概述544

第三节 里下河洼地脱潜型水稻土治水改良区551

一、综述551

二、分片概述552

第四节 滨海平原盐土、脱盐土淋盐改土区560

一、全区概况560

二、分片改良利用意见561

第五节 沿江平原灰潮土粮、棉、经、牧高产增肥改土区563

一、综述563

二、分片概述566

第六节 宁、镇、扬低山丘陵黄棕壤、黄褐土农、林、牧综合改良区569

一、综述569

二、分片概述572

第七节 太湖平原水稻土培肥利用区578

一、综述578

二、分片概述579

参考文献585

1995《江苏土壤》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江苏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编著 1995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江苏省低产土壤改良(1959 PDF版)
江苏省低产土壤改良
1959 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
土壤  土壤学  土壤耕作  土壤改良(1957 PDF版)
土壤 土壤学 土壤耕作 土壤改良
1957 北京:农业出版社
江苏省平原地区土壤元素背景值(1983 PDF版)
江苏省平原地区土壤元素背景值
1983
曲江土壤( PDF版)
曲江土壤
江苏乡土史(1988 PDF版)
江苏乡土史
1988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土壤与土壤管理(1984 PDF版)
土壤与土壤管理
1984 北京:农业出版社
土壤(1981 PDF版)
土壤
1981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江阴县土壤志(1984 PDF版)
江阴县土壤志
1984 江阴县土壤普查办公室
浙江土壤(1994 PDF版)
浙江土壤
1994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土壤、土壤学、土壤耕作、土壤改良(1957 PDF版)
土壤、土壤学、土壤耕作、土壤改良
1957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江苏省淮阴市土壤志(1990 PDF版)
江苏省淮阴市土壤志
1990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浙江土壤志(1964 PDF版)
浙江土壤志
1964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澂江之土壤(1946 PDF版)
澂江之土壤
1946 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
农业机电学(1973 PDF版)
农业机电学
1973 山西农学院农学系农业机电教研组出版
江西土壤(1991 PDF版)
江西土壤
1991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