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志》求取 ⇩

概述1

大事记6

地理志23

第一章 行政建置23

第一节 位置境域23

第二节 建置沿革24

第三节 行政区划26

第四节 县城乡镇36

第二章 自然环境41

第一节 地质41

第二节 地貌43

第三节 气候46

第四节 水文51

第五节 土壤53

第六节 生物54

第三章 自然资源55

第一节 矿藏资源55

第二节 气候资源55

第三节 水资源56

第四节 土地资源57

第五节 生物资源57

第四章 自然灾害60

第一节 干旱60

第二节 霜冻61

第三节 冰雹61

第四节 干热风62

第五节 暴雨62

第六节 连阴雨63

第七节 病虫害63

附件一 关于陕西省与甘肃省在子午岭之间境界划分的协议书63

附件二 关于甘肃省合水县对我县八卦寺地区提出边界争议的情况及我们的意见65

人口志69

第一章 人口流源69

第一节 居民来源69

第二节 人口繁衍70

第三节 人口分布72

第二章 人口变动73

第一节 自然变动73

第二节 机械变动75

第三节 社会变动76

第四节 人口普查76

第三章 人口构成78

第一节 性别年龄78

第二节 社会构成81

第四章 人口素质85

第一节 身体素质85

第二节 道德品质86

第三节 文化素质86

第五章 婚姻家庭87

第一节 婚姻87

第二节 家庭88

第六章 计划生育90

第一节 组织机构90

第二节 政策规定91

第三节 教育奖惩91

第四节 节育技术92

土地志95

第一章 土地现状95

第一节 类型特征95

第二节 等级分布96

第三节 土地权属97

第二章 土地利用97

第一节 农林水牧用地98

第二节 工业交通用地98

第三节 城乡建设用地98

第四节 利用特征99

第三章 农耕地99

第一节 耕地种类99

第二节 耕地质量100

第三节 土地改革101

第四节 耕地与人口102

第四章 土地征用104

第一节 国家征用104

第二节 集体征用105

第三节 民宅征用105

第五章 土地管理106

第一节 管理机构106

第二节 保护措施106

第三节 土地普查108

第四节 典型案例110

第五节 复垦开发111

农业志112

第一章 机构112

第一节 行政管理112

第二节 服务网络113

第三节 国营农场114

第二章 生产体制114

第一节 封建剥削114

第二节 变工互助115

第三节 农业合作社116

第四节 人民公社117

第五节 联产承包118

第三章 农耕作物120

第一节 作物种类120

第二节 作物布局121

第三节 种植面积122

第四节 五谷产量124

第四章 科技兴农128

第一节 农技队伍128

第二节 品种改良128

第三节 土壤改良129

第四节 耕作改良130

第五节 农用机具131

第六节 化肥施用132

第七节 植物保护132

第八节 农业区划133

林业志135

第一章 管理机构135

第一节 县林业局135

第二节 延安地区乔北林业局136

第二章 森林资源136

第一节 森林演变136

第二节 林木种类137

第三节 资源分布138

第四节 资源现状139

第三章 林木权属140

第一节 林权划分140

第二节 林业三定141

第三节 五荒承包142

第四章 育苗造林143

第一节 采种育苗143

第二节 植树造林143

第三节 防护林工程146

第五章 经济林木147

第一节 乡土果树147

第二节 苹果生产147

第六章 经营管理148

第一节 封山育林148

第二节 抚育改造149

第三节 林副产品149

第四节 沙棘开发149

第五节 森林保护150

第六节 林业区划153

水利志155

第一章 机构设置155

第一节 行政管理155

第二节 事业机构156

第二章 水利建设157

第一节 蓄水工程158

第二节 引灌工程160

第三节 提灌工程162

第四节 饮水工程166

第五节 水力发电170

第三章 水土保持172

第一节 水土流失172

第二节 综合治理173

第三节 农田基建176

第四章 渔业生产177

第一节 水产资源177

第二节 经营管理178

第五章 投资与区划180

第一节 水利投资180

第二节 水利水保区划181

畜牧志183

第一章 机构设施183

第一节 行政管理183

第二节 事业机构183

第三节 牧场184

第二章 牧草饲料185

第一节 天然草场185

第二节 人工种草187

第三节 饲料作物188

第三章 家畜家禽189

第一节 畜禽种类189

第二节 畜禽结构191

第三节 畜牧生产192

第四章 基地建设195

第一节 畜牧区划195

第二节 专业基地196

第三节 投资开发197

第五章 疫病防治198

第一节 畜禽疫病198

第二节 防治措施201

工业志202

第一章 管理机构202

第一节 政治工作202

第二节 行政管理203

第二章 手工业204

第一节 匠铺204

第二节 作坊205

第三节 工场205

第三章 工矿企业206

第一节 中央工业206

第二节 省地工业206

第三节 县办工业207

第四节 乡镇工业211

第四章 经营管理216

第一节 组织管理216

第二节 民主管理216

第三节 生产管理217

第四节 质量管理217

第五节 安全管理218

第六节 财务管理218

第五章 改革与效益218

第一节 工业改革218

第二节 经济效益220

交通志223

第一章 交通223

第一节 古道223

第二节 骡马大路225

第三节 公路225

第四节 铁路227

第五节 乡村道路227

第六节 渡口及其它228

第二章 运输232

第一节 畜力驮运232

第二节 车辆运输233

第三节 运输企业235

第三章 管理235

第一节 行政管理235

第二节 交通管理236

第三节 运输管理240

第四章 邮电240

第一节 机构240

第二节 邮政241

第三节 电讯243

商业志245

第一章 集市贸易245

第一节 集市245

第二节 贸易246

第二章 国营商业249

第一节 行政管理249

第二节 企业设置249

第三节 商品购销251

第四节 经营管理252

第三章 供销商业254

第一节 机构设置254

第二节 供销业务255

第三节 农村网点257

第四节 对外贸易257

第四章 私营商业258

第一节 私人商号258

第二节 公私合营258

第三节 个体经营259

第五章 粮油商业259

第一节 机构259

第二节 粮油征购260

第三节 仓储调运261

第四节 粮油销售263

第六章 统配物资265

第一节 机构设施265

第二节 经营管理265

财政金融志267

第一章 财政267

第一节 机构267

第二节 财政收入268

第三节 财政支出269

第四节 资金管理272

第五节 财政体制273

第二章 税务274

第一节 机构274

第二节 税种税率275

第三节 税务管理278

第三章 金融279

第一节 机构279

第二节 货币280

第三节 信贷281

第四节 债券283

第五节 保险284

城乡建设志285

第一章 县城建设285

第一节 城郭变迁285

第二节 街巷分布287

第三节 机关建筑290

第四节 市政建设291

第二章 乡镇建设294

第一节 集镇建设294

第二节 乡村建设295

第三章 建工建筑296

第一节 建工队伍296

第二节 古代建筑298

第三节 现代建筑299

第四章 环境保护300

第一节 三废治理300

第二节 环境卫生301

第五章 建设管理301

第一节 管理机构301

第二节 城乡规划302

经济管理志303

第一章 计划303

第一节 机构设置303

第二节 产业结构303

第三节 计划管理304

第二章 统计310

第一节 统计人员310

第二节 调查统计310

第三节 服务与监督312

第四节 统计改革312

第三章 审计313

第一节 机构313

第二节 检查监督313

第四章 计量314

第一节 计量单位314

第二节 计量管理315

第三节 标准化315

第五章 物价316

第一节 商品价格316

第二节 物价管理319

第六章 工商管理321

第一节 管理机构321

第二节 企业登记321

第三节 市场管理321

第四节 个体工商管理322

第五节 合同广告管理322

政党群团志324

第一章 中共富县委员会324

第一节 组织建设324

第二节 历届党代会327

第三节 中心工作331

第四节 宣传教育332

第五节 整顿作风334

第六节 廉政制度335

第七节 纪律检查336

第八节 统一战线339

第二章 政治协商340

第三章 群众团体341

第一节 县总工会342

第二节 农会与贫协342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343

第四节 共青团与少先队346

第五节 工商联349

第四章 国民党与三青团349

第一节 国民党鄜县党部349

第二节 三青团鄜县分团部350

政权志351

第一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351

第一节 选举351

第二节 县参议会352

第三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353

第四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353

第五节 县人大常委会354

第二章 县政府355

第一节 县国民政府355

第二节 县苏维埃政府357

第三节 国共两党双重政权357

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县政府359

第五节 县人民政府360

第六节 县政简介363

第三章 司法364

第一节 司法行政364

第二节 公共治安365

第三节 人民检察368

第四节 人民法院369

第四章 民政、人劳、档案、信访371

第一节 民政事务371

第二节 人事劳动375

第三节 档案管理378

第四节 群众信访379

军事志381

第一章 机构设施381

第一节 军事机构381

第二节 军事设施383

第二章 地方武装384

第一节 国民党民团384

第二节 第一支革命武装384

第三节 县苏维埃武装384

第四节 自卫军与游击队385

第五节 民兵建设385

第三章 兵制兵役387

第一节 兵制387

第二节 兵役388

第四章 防务驻军389

第一节州治驻军389

第二节 县治驻军390

第五章 兵战纪要391

第一节 古代战例391

第二节 近代战例392

第三节 现代战例393

第四节 保卫“南大门”397

第六章 军供支前399

第一节 支援直罗镇战役399

第二节 支援抗日战争399

第三节 支援解放战争399

第四节 建国后的支前工作402

文化志403

第一章 群众文化403

第一节 机构设施403

第二节 民间文艺405

第三节 民间歌曲407

第四节 民间工艺408

第五节 图书阅览409

第六节 绘画书法摄影411

第二章 戏剧电影412

第一节 戏剧412

第二节 电影413

第三章 报刊、广播、电视414

第一节 新闻通讯414

第二节 报刊414

第三节 广播415

第四节 电视417

第四章 文学创作418

第一节 口头文学418

第二节 诗词歌谣419

第三节 戏剧曲艺422

第四节 散文小说422

第五章 文物古迹423

第一节 出土文物423

第二节 古迹423

第三节 革命文物428

第四节 风景名胜428

教育志430

第一章 教育管理430

第一节 行政管理430

第二节 学校管理431

第二章 科举教育431

第一节 私塾、社学、义学431

第二节 州学、书院、学堂432

第三章 初等教育433

第一节 幼儿教育433

第二节 小学教育434

第四章 中等教育436

第一节 普通中学436

第二节 职业学校439

第五章 工农教育442

第一节 农民教育442

第二节 职工教育443

第六章 教师教改445

第一节 教师队伍445

第二节 教学改革446

第七章 教育经费447

第一节 国家投资447

第二节 募捐集资448

第三节 勤工俭学449

科技志450

第一章 组织机构450

第二章 科技队伍451

第一节 人员分布451

第二节 落实政策453

第三节 职称评定453

第三章 科普活动455

第一节 宣传教育455

第二节 科技咨询456

第三节 技术培训456

第四章 科技成果456

第一节 引进推广457

第二节 更新改良458

第三节 实验研究460

体育卫生志466

第一章 体育466

第一节 机构设施466

第二节 群众体育467

第三节 学校体育468

第四节 竞技体育469

第二章 卫生473

第一节 行政管理473

第二节 医疗474

第三节 防疫478

第四节 妇幼保健480

第五节 爱国卫生482

第三章 药材482

第一节 中药资源482

第二节 药品经营483

第三节 药政管理484

社会风俗志485

第一章 氏族民族485

第一节 氏族485

第二节 民族487

第二章 居民生活488

第一节 农民收入488

第二节 职工收入489

第三节 衣食住行490

第三章 风俗习惯492

第一节 节日礼仪492

第二节 婚生寿丧494

第三节 迷信禁忌496

第四章 社会新风498

第一节 革除陋习498

第二节 文明新风499

第五章 地方语言500

第一节 方音500

第二节 方言504

第三节 谚语、歇后语506

第六章 宗教与会道门508

第一节 宗教信仰508

第二节 会道门509

人物志510

第一章 传记510

第二章 简介518

第三章 表记519

第四章 英名录528

附录531

第一部分 历史文献辑存531

第二部分 旧志简介与《序言》集锦546

第三部分 雕阴考550

第四部分 富县“文化大革命”纪实551

后记564

1994《富县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4 西安市: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