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求取 ⇩

上层建筑之核心——政治篇1

一、政治体制改革1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

马克思主义在新中国发展的四大特点1

近年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奇谈怪论2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应忽视伦理功能3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4

划清若干思想界限5

近年来理论宣传中的偏差7

关于言论自由的十种错误论点8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主要表现10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四次泛滥11

不要任意扩大自由化的外延13

“三权分立”的历史局限性14

当代工人阶级的三大特点15

什么叫坚持社会主义道路16

澄清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一些理论是非16

在对待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应当清除哪些僵化观念18

“趋同论”的实质是什么19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七个基本内容20

历史感与现代化建设21

(二)稳定压倒一切22

社会稳定是一个有机整体22

马克思主义平衡观是社会稳定的理论基础22

社会稳定发展的“十化”23

政策应保持稳定性连贯性——要克服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班车现象”24

舆论引导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25

道德可以促使社会稳定26

初级阶段的不安定因素26

民主急性病会破坏社会稳定27

李瑞环谈“三稳”27

新精神不断会带来混乱27

二、改革与开放28

(一)改革的目标28

对十年改革最大失误的不同看法28

从政治结构功能看当代中国政治及其改革29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30

改革本质的哲学新论31

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目标32

政治体制改革关键是释放人的能量34

建设一个科学高效的“能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35

双重失控——我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35

当前我国改革的特点36

(二)改革的方法37

改革中值得重视的问题37

中央宏观管理应该更科学更得力38

政治体制改革的“三权”观念39

三大拜物教——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障碍39

十年改革策略有五大不足40

我国改革面临十大理论问题41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面临的十个课题42

“官本位制”已成为深化改革的突出障碍44

在改革中应摆正的几个关系44

影响国民改革热情的社会心理因素45

影响改革开放的十种“病症”46

改革功利趋向的几种表现47

政治体制改革要重视政治文化建设47

改革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48

(三)机构改革49

市政府和市长的主要职责是管好城市49

中国市长有“六多”49

关于提高机关办事效率问题50

提高行政效率的四个环节52

改革重“官”轻“专”的制度刻不容缓53

公务员制度的原则54

“干部”观念的三个转变55

机构“裂变” 官满为患56

“马上就办”名不虚传——鞍山市政府办公厅办事效率高56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办事讲效率——规定办公桌前谈话不超五分钟57

领导者“现场办公”的负效应58

三、党的建设59

(一)提高党员素质59

我们的党员教育少了点什么59

建立党员个人利益疏导机制60

应要求入党者端正入党动机60

有剥削行为的人不能入党61

等价交换何以不能进入党内生活61

(二)加强党风建设62

党风建设的“一四四”体系62

党的建设的九个新课题62

党的领导方式改革的主要内容63

机关生活的十种不良倾向63

共青团体制改革的新构思——可能经历三个阶段、六次浪潮64

工会要处理好六个关系65

四、民主与法制65

(一)民主建设65

民主建设可分为四个层次65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十大特征66

我国民主制有十大特点67

公开化与政府廉洁67

广州市民首次公开评论市政府形象68

社会协商对话的六大功能68

民主对话“四要”69

(二)法制建设70

法律实施应人人受监督 人人监督人70

妨碍法治的四种现象70

中国为什么富不起来71

建立权力的内部约束机制72

我国政治监督中的四种现象值得注意72

确立四种监督意识73

舆论监督与反对官僚主义74

建立引咎辞职制的三大优点75

领导人任职应举行忠于宪法宣誓仪式75

“受贿罪”内容应补充完善75

应增设“挥霍公款罪”76

应建立《反浪费法》77

建国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大型协商会议有34次77

五、机关与廉政78

(一)廉政的意义78

立于不败之地的六个字78

廉政的内涵79

廉政需要尺度80

什么是腐败80

“顺口溜”中听民意81

党内腐败现象多角度成因论82

以权谋私的根源82

腐败现象的根源四种83

(二)廉政的内容83

“廉”的本意83

惩治以权谋私是反腐败斗争的重点84

为政清廉者“八忌”84

干部是廉是贪 一斑可窥全豹85

说假话也是腐败行为85

政府工作人员违纪五大特点86

目前贿赂七大特点87

非物化贪污受贿行为种种87

讽刺联拾零88

顺口溜89

古代官署对联89

(三)廉政的措施91

我国现时的廉政实践91

我党反对贪污腐化的最早文件91

建国初期我党的反腐化斗争92

清除腐败现象要从上层抓起94

清廉高效从市长做起——朱镕基公布“五不”约束自己95

邓伟志提出“廉政十法”95

防止权力腐化的新思路——用责任制约权力96

廉政建设的四个原则97

关于“俸足养廉”与“以俭养廉”的争论98

阻碍廉政建设的八种心理98

克服腐败的根本途径99

为官之道的“六正六邪”100

(四)反对官僚主义101

官僚主义发展下去要毁掉一批干部101

要特别注意决策上的官僚主义101

官僚主义十大功102

民众对官僚主义的六大病弱心态103

陋官铭103

官僚主义种种103

官僚主义与高度集权104

论中国官僚政治的内部结构105

决策必须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106

当前对策研究中的几种倾向107

(五)干部“四化”108

李瑞环谈为人民服务108

李瑞环谈选配领导班子的十条原则108

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政治素质110

当代政治家的社会责任110

成功领导人应具备的特点111

领导者的权威效应111

选拔具有跨世纪年龄优势的干部112

干部革命化的内涵112

改革干部制度要实现四个分离112

干部队伍中存在五种畸形态势113

确立评价干部的新观念114

陈腐用人观的表现115

领导干部短期行为初探115

领导班子为何“内耗”?116

李瑞环谈干部中的坏风气117

党政干部道德观应以“廉”为中心117

“德”对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成功起决定作用117

高中级干部应该锻炼成“学者型”人才118

富有特色的领导艺术118

领导思维方式需要十大转变120

需要改革的十种领导方式120

领导者应具备情报素养121

干部应建立基础职业121

领导者要善于协调竞争环境122

领导干部运筹时间的艺术122

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23

(一)道德与文明123

中华民族具有群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123

中国当前最缺什么125

“现代化”概念中应包括民族素质125

中国危机本质上是人的问题126

我国需要第五个现代化这就是:精神文明现代化127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规律12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文明规范128

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主题129

不可简单地划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129

“国魂”教育——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130

再造民魂 刻不容缓131

什么是爱国主义132

追溯爱国主义的渊源133

如何重新构造民族精神133

国情教育的内容134

传统教育的两个断裂135

关于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内容的思考135

延安精神并未过时——正作为中国人的主体人格走向未来136

激励人民奋进的九种精神137

道德滑坡 原因何在138

从道德规范划分“四种人”139

社会精神状态方面的“五大危机”139

建设精神文明的“硬件”、“软件”139

“民族素质”四要素140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140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上的几处失误140

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中的五种功能142

近十年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五次干扰和冲击143

新时期应重提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144

思想政治工作的出路何在145

从社会心态入手研究思想政治工作146

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十种表现146

(三)提高政治思想教育艺术147

重视“精神激励”的作用147

激励“四法”147

当前社会心理结构的十大变化148

广州当前六种主要社会倾向149

“思想病”种种150

当前几种消极社会心理151

颠倒歌151

内耗的几种突出表现152

如何削弱拜金主义的危害154

要提倡“先公后私”154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精神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155

重提“星期六义务劳动”155

时间,不都是金钱156

革命口号的作用不可忽视157

批评艺术十则157

七、城市建设与管理158

李瑞环的城市管理新思维158

现代化城市的标志158

我国建设水平落后在什么地方159

“城市目标管理”的理论探讨160

城市文化的四个层次161

城市文化建设应考虑六个因素162

武汉开展90年代武汉人形象设计大赛163

广州人精神和广州市风163

展望世界未来的城市164

先实现城市化 后进行工业化165

广州市建立稳定的城市建设资金渠道165

深圳将建立社会保险金个人专户制166

城市生活方式的五大变化166

城市建筑应有多种民族风格的整体规划167

住房制度改革有十大好处168

我国住房发展战略的对策重点169

15年内将实现住宅商品化169

上海开办电话信息服务台170

深圳实行垃圾袋装化170

武汉市实行噪音超标收费171

淄博市重视环境保护——市长挂帅每月出巡一天171

天津利用垃圾美化市容172

广东专家名流倡议定“厕所卫生活动日”172

经济基础之重点——经济篇173

一、经济理论探讨173

(一)经济学研究17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石173

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174

我国经济理论研究有得有失175

近年来经济理论方面的九种片面性176

经济学领域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177

得到公认的社会主义四条经济规律178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是什么178

十年经济改革的四大成就179

经济改革的实质179

经济改革深入发展的制约因素180

中国经济改革应注意四个方面问题180

我国经济学研究中的几点忧思181

治理整顿中的深层问题181

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四次大的经济体制改革182

(二)中国与世界经济183

何为“综合国力”183

经济发展应具备条件183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六大变化184

中国面临四大危机185

我国经济发展十大趋势185

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186

中国当代生产力经济五大奇特现象186

今日中国社会经济十大并存关系187

当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若干新特点188

我国经济结构非均衡性的五个特征189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1

1990年企业改革有七项内容191

对国家经济职能认识上的迷误191

要规范城市政府经济行为192

用规范化方式调整宏观经济193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十个观点194

稳定经济与稳定速度194

我国经济建设多次大起大落的产生原因195

国民经济四十年来的三大问题196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波动的特点197

我国基本建设四次大起大落198

“滑坡”一词不可滥用199

生产力标准不是以产值为标准200

套用“经济危机”概念不科学200

经济力量不可能调控社会201

二、经济体制改革202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商品经济202

正确理解“有计划的商品经济”202

坚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防止两个极端203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四个目标203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要考虑几个结合204

程恩富对经济运行机制新看法204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有限度的商品经济204

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十大难题205

关于计划的概念要有所更新206

应重新构造双轨制206

商品经济的载体:国家——企业——从业者207

商品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208

约束商品经济的“负效应”208

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商品经济的特点209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殊属性209

何为商品经济新秩序210

建立经济新秩序的八条要求210

全民所有制理论不能突破211

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是“无人所有”211

所有制决定商品经济的性质212

全民所有制与商品经济可以兼容的理论根据212

私有制不见得比公有制更有效率213

加快实行国产化的必要性213

私有化不是中国的希望214

允许私营企业有点剥削214

私营企业的剥削现象不同于资本主义剥削215

我国国有资产已达16,150亿元216

(二)股份制与承包制216

国家确定试行股份制四条原则——不准化公为私或变相侵占国家财产216

“主体说”不能再用于股份制217

对股份制性质应有新的思路217

我们需要的是要素股权股份制219

规范化的股份制可克服承包制的不足220

企业承包经营应纠正的弊端220

“企业承包人”的提法不科学221

完善现代承包制的思路222

承包制宜分类推行223

企业承包制效益巨大223

承包制不是万能的224

企业兼并的六种形式224

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十条建议225

(三)收入与分配226

现阶段有哪些剥削行为226

国家划定非法所得的范围227

对先富前提的新思考228

改革以来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的变化229

按劳分配可以实现229

收入分配“倒U型”理论是一基本规律230

我国工资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目的231

我国职工工资和企业工资效能231

企业工资改革的新模式232

现行机关人员工资制的两个缺陷233

人事部长赵东宛提出新设想——五年内解决工资的脑体“倒挂”233

奖金作用力削弱因素的三种形态234

上海市不同行业企业工资差距分析235

对个人收入调节税的思考236

国家应该拿“大头”吗?237

摒弃“膨胀论” 坚持“平衡论”238

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238

两种通货膨胀的区别240

我国通货膨胀成因探源241

反通货膨胀关键是对政府行为的法律调整243

(四)流通244

发展商品经济不等于发展商品流通244

过紧日子也应引导适当消费245

商业的“三大观点”不能丢246

搞活流通需明确十个问题246

流通领域产生混乱现象的原因247

市场机制并非单纯的“价格放开”247

经改:过分偏重市场化的弊端248

市场倒退现象值得关注248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249

我国市场存在周期波动规律250

目前市场竞争出现几大特点250

国民经济的重大隐患——国有资金贬值严重251

缓解资金紧张“八法”252

价格体制改革的新思路252

我国价格改革五大经验教训253

供给对价格的制约是第一性的253

经济界讨论金融改革述略254

我国财政补贴知多少255

我国古代商业之最256

三、经济工作研究258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258

不做政治思想工作,不是合格的厂长258

我国企业最缺乏的是什么258

中国企业忽视精神鼓励259

中日企业精神之异同259

注重做好企业中隐形的思想政治工作260

企业不宜笼统套用“党政分开”261

要正确掌握企业廉洁工作的政策界限262

企业思想工作“八法”263

商品经济新秩序包括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264

贫困的文化是经济贫困深层原因265

中国由身份社会向职业社会变迁265

竞争者的道德责任266

今日企业党委书记新的意识266

企业领导行为影响“五法”267

企业职工心理态势有十大变化267

(二)企业管理艺术268

我们要有相当多的理财专家268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268

90年代企业竞争将有三大转变——开发速度·变革组织·国际化269

管理也是生产力270

企业创新新度战略271

企业三大竞争策略272

一个西方企业家眼里的中国企业272

成功管理七“M”273

我国企业管理有十大变化274

企业衰亡有九个致命点275

管理思想十大转变276

常见的十三种管理失误276

中国也有自己的经济管理史277

我国企业管理中的非科学化倾向277

企业内部的三个层次278

企业经济效益“六因素”279

目前企业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自主经营279

企业弹性工作制出现“后遗症”280

“停薪留职”弊多利少281

企业家具有坚韧、深沉、达观三大心理特征282

我国企业集团缺乏内部凝聚力282

国内企业家的几个先天不足283

企业领导七条标准284

(三)提高劳动效益284

不要误解企业活力的本质内涵284

低效益的忧虑285

工厂无必要都成为企业286

劳动生产率不高不只是职工素质差287

应该抛弃人人有活干的模式287

劳动部提出优化组合标准288

国内闲置设备知多少289

(四)农业建设289

如果九十年代出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农业问题289

中国要稳定,必须把农村稳住;农村要稳住,必须把乡镇企业稳住290

否定“农轻重”方针必吃苦头291

我国农业六大矛盾291

农业发展政策的五条失误291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在稳定农业的基础上发展乡镇企业291

注意把握乡镇企业的10个关系293

四十年中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294

四、经济问题总览295

论“政策含金量”295

财政部规定回扣处理办法296

关于“小金库”等的政策界限296

上海市确定划分小金库界限297

40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浪费惊人298

我国经济生活中浪费现象严重298

企业拖欠十种类型299

企业浪费的十大原因300

现阶段我国技术引进的战略300

上海“第二职业”五大类型301

社会进步之导向——理论篇303

一、理论与观念303

建国四十年理论研究的收获30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发挥与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304

中国思想理论界的几个流派305

理论斗争和理论研究的关系306

政治家对科学家要采取宽容态度306

几种理论倾向要注意307

不宜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划分哲学派别307

公民学术自由包括三种自由308

“学术民主”一说不确切308

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309

理论思维“六误”310

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311

(一)马列主义311

现代马克思主义有三大分支31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层次311

马、恩、列所主张的社会主义312

“穷光荣”、“富则修”非马列本意313

马克思与尼采的“人的解放”理论比较313

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不是“造反有理”314

个人主义价值观受到马恩批判314

马恩讲的“个人自由发展”本意究竟是什么315

马克思忽视了知识分子的劳动315

马克思未忽视脑力劳动的价值316

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曾被误解317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主要缺陷318

列宁关于“清党”的思想318

列宁十分重视党内监督机制的独立性319

列宁关于实行“多党制”的思想319

高度集权制是列宁时期就开始的320

“指令性计划”系斯大林首创3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五大“失真”321

(二)毛泽东思想322

毛泽东思想结构的三个层次322

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新说322

毛泽东的主体观323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模式324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324

毛泽东同志对哲学解放的杰出贡献325

毛泽东哲学的基本特征325

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三条线索326

正确评价毛泽东的真理观327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的否定327

《实践论》中存在片面的实践观错误328

毛泽东对“改变世界”有误解329

毛泽东的“人美学”思想330

毛泽东晚年的“压抑——创新”的意识指向330

毛泽东晚年的读书范围331

日本学者认为应重视毛泽东早期思想332

三、理论与哲学332

(一)哲学研究33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四十年332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333

哲学的三大功能不可偏废33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现的“价值观念转换”的五次哲学大讨论334

哲学上值得注意的三种倾向335

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是立体工程336

一种新的世界观——知识决定论336

知识能创造价值吗?337

“应用哲学”有待扶持338

(二)认识与实践338

认识论10年研究的成就与不足338

物质无限可分论质疑340

“社会存在”概念应包括政治制度340

两种不同范畴的实践341

人的实践与人的个性341

检验实践的标准342

“认识是实践的产物”辨析343

认识的三种类型343

关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344

“对立统一”不是普遍、绝对的辩证法规律345

矛盾是一种“怪圈”全息循环346

偶然性是“可以不出现”的东西吗?346

中庸思想有两重性347

真理的定义和属性异议348

真理能够检验实践吗?349

(三)综合350

宗教与科学不对立350

宗教徒能在科学领域做出贡献的原因350

信仰不能算作功或罪351

划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据352

社会发展形态新论352

社会进步靠生产力和人的全面发展353

生产的历史非劳动者独创354

怎样理解“历史”、“创造历史”、“历史创造者”354

社会规律客观性质疑355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质疑356

四、理论与政治357

(一)社会主义研究357

社会学要研究社会秩序和稳定357

谈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358

王琢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新探索358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不止三个359

对社会主义所处时代的重新界定360

中国社会主义的特征361

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价值取向361

成熟的社会主义不等于共产主义362

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消灭剥削现象362

社会效率并非公平的最高依据363

初级阶段平等要求的内容363

自由内涵着限制363

于光远谈对资本主义五种片面错误的认识364

国家“副作用”及其表现365

“法制”三种含义365

民主制实质是制约公共权力366

民主集中制的核心不是集中制367

集权政治将使中国现代化陷入困境367

不要否定集权368

分权是民主政治的首要原则369

经济现代化首先需要政治领导高效化369

共产主义社会的三个趋同特征370

新时期的领导思想370

重新估价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71

我国何以不存在资本主义复辟问题372

国际大气候五个时期的特点372

共产国际的历史功过373

(二)党史研究374

40年来的党史和国史应成为研究重点374

党史研究中的偏斜现象375

党的“八大”新评说375

建立“延安学”376

“第一代领袖现象”剖析377

“团结—批评—团结”本身存在严重不足378

中共党史需要重写378

党史育人的四个特点379

重新认识“三大改造”380

否定“三改”的观点是错误的380

“三面红旗”给人造成的灾难381

反思文革的起因382

左倾错误的动因382

(三)综合383

应以言论自由取代“百家争鸣”383

“建国”的提法不妥384

中国是第四世界384

目前中国的四个阶层385

谁是第一阶层?386

舆论监督是“第四权力”386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应对举387

现代化的关键并非在于人的现代化388

“新权威主义”不合中国国情389

“全国一盘棋”新说389

究竟什么是民意390

对谣言的社会学剖析390

“半封建”和“半殖民地”不能相提并论391

“半殖民地半封建”是正确结论392

我国传统法学价值取向的缺陷392

法律应是公众文化393

民族独立应包括文化独立393

五、理论与经济394

(一)生产力标准394

生产力标准的本质是人的标准394

应将精神生产力列入生产力标准之中395

生产力标准的两层含义396

生产力标准的三个层次396

要重视个人生产力的研究397

考察生产力不必都联系生产关系397

(二)利益分配398

提倡效率与公平兼顾398

衡量社会分配公平的标准399

社会成员利益分配公正机制应包括三层含义399

要重视对分配力的研究400

初级阶段分配原则“三说”401

平均主义界定和表现种种401

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三点看法402

社会主义的三种“剥削”403

“权力剥削”比资本剥削更野蛮403

“剥削”新认识404

“低工资”不等于劳动力廉价404

(三)综合405

第三世界现代化405

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失误406

“剩余价值”属于商品经济范畴406

社会主义全面效益观念407

要有成本意识407

经济危机新定义408

国际上对“竞争”一词有新说408

研究经济学的文化背景409

“优化”组合不如叫“合理”组合409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关系问题的新结论410

中国不能制造出一个“中产阶级”410

社会主义劳动力是私有的411

六、理论与文化412

(一)文化的功能412

文化的社会功能412

科学文化决定上层建筑413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若干作用413

关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的两种不同意见414

文化:明天的经济415

高占祥论文化先导性416

文化发展应走在经济前面416

科学具有影响文化的功能417

苏联学者眼中的:文化——价值418

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418

(二)文化学研究419

一定要研究文化学419

“政治文化”概念新解420

当代中国文化的几种悖论420

当前文化研究的缺陷421

对文化不能“革命”421

文化并无精华糟粕之分422

困扰改革的五个文化问题423

文化落后国家的意识形态424

佛教文化是一种精神文明424

打破“城墙文化”425

尊重文化的多元结构426

科学不宜提“中国特色”426

建立“聪明学”、“责任学”427

(三)传统与传统文化428

对传统和传统文化都应作科学分析428

“反传统”是不科学的口号428

“传统”不等于“过去”,而是一种“过程”429

对传统的重新认识430

“正统”等于“封建”吗?431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两个不同概念431

传统文化不等于封建专制文化432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433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可以并存434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434

(四)观念更新435

新思想·新观念·新战略435

现有观念群的四种情况436

新观念源437

社会主义新观念的核心是什么438

“现代观念”内涵简释438

一种新的理论观念——“超前意识”439

一种新的人生价值观440

“礼”不等于道德440

关于“文盲”的新概念440

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441

知识并不等于力量441

青年、成年、老年的新概念442

“生命在于静止”说是否科学论断442

“逆反心理”不是科学概念443

“无则加勉”不可滥用444

中国根本没有“农民政权”445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是相遇而不是发现”445

榜样瞬逝探因446

迷信未必都封建446

民族虚无主义的危害与谬误447

(五)道德建设448

建立精神文明学448

传统道德的缺陷影响社会发展448

哪些传统道德需要批判继承449

道德的层次449

道德具有超前性和现实性450

道德的激励功能451

讲道德必须坚持“三性”451

我国面临道德危机452

资产阶级道德原则是什么?452

社会规范的特点和功能453

要研究“精神刺激”这一课题453

要科学地理解“自我价值”454

人的价值的内容与形式454

个人和社会何者更为根本455

对个人主义应作层次分析456

功利主义并非利己主义457

个人主义与自私自利有区别457

利他主义458

利己、利他的四大流派459

胡适第一个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引到中国460

(六)人物新议461

人类的道德规范——孔子的思想体系461

孔子不是重义轻利思想的首倡者461

孔子“患不均”思想新探462

孔夫子论领导者的道德素质463

“有教无类”新解463

孔夫子从未主张禁欲主义464

孔丘和屈原爱国思想之异同465

世界上曾出现三次学孔高潮465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追求466

统一货币并非秦始皇之功466

对诸葛亮要重新认识467

朱熹的义利观467

严嵩并非大奸臣468

应该怎样评价武训?469

重新评价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470

重新评价李鸿章471

李鸿章开拓近代经济功不可没471

新论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472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473

对“五四”人物研究提出新见解474

重新认识鲁迅与现代文化名人的论战475

对胡适也应一分为二476

(七)历史新评476

五四运动的局限476

“打倒孔家店”口号的由来477

“五四”与“文革”478

一二九运动中“左”的倾向之剖析479

原始社会是平等的吗?480

中国无奴隶社会480

农民起义有理无功481

对农民战争“破坏说”的商榷482

太平天国应予否定482

机会均等——科举制的合理内核483

“闭关政策”的历史作用不能否定484

辛酉政变应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484

抗战应从“九·一八”算起485

新旧民主革命分界线新说486

(八)综合486

史学使用价值就是它的社会功用486

谈史学的社会功能487

史学理论研究四题489

什么是历史规律490

“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模式背景491

中国文明也包含着“工业文明”491

现代人性趋向的特点492

新学科发展的环境机制探索492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系统的民主思想493

人类智慧之结晶——大文化篇495

一、文学与艺术495

(一)总论495

李瑞环谈如何确定文艺标准495

为毛泽东文艺批评标准一辩495

对《讲话》不能持偏激态度496

对“双百”方针要有一个稳定的看法497

近五十年来中国文艺政策的五个阶段498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文艺领域的主要表现498

“三自论”把文艺引向歧途499

不能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理论500

贺敬之谈对新时期十年文艺的反思501

十年文学思潮的反思502

文艺领域四个严重问题503

文学理论建设的目标504

城市社区文艺建设新论504

“为什么人”的最后标准还是社会效果505

文学摆脱不了社会责任506

把握文艺作品与商品之间的“度”506

茅盾12年前表示:不同意17年文艺工作执行“左”倾路线的观点507

艺术家的精神修养是最根本的问题507

作家转行的心态508

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508

当今文艺界十怪509

钱学森的文艺范围观510

(二)分论511

80年代世界文学两大特征511

中国文学的爱国主义主题确立于何时512

对“文革”文学应科学研究512

“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是一个糊涂的口号513

当代已不可能产生文学巨人513

重新提倡读名著514

唐弢赞成重写文学史514

近百年文学史分期的局限515

新时期哲理小说的思想特征516

报告文学对社会的监督作用516

当前文艺批评三弊517

戏剧是人类生命存在方式517

应正确认识“样板戏”之前的革命现代京戏518

话剧新突破的态势特点518

戏剧要培养新一代观众群519

传统戏曲与现代意识的十大冲突519

高占祥说要把“走穴”纳入文化市场管理轨道520

世界上的十部长诗521

世界知名文学奖奖金数额522

世界十大小说家及其代表作522

二、精神与文化523

(一)文化工作523

李瑞环强调要弘扬民族文化523

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524

完善人的素质是现阶段文化建设的主题525

文化发展的势差规律525

文化事业经费短缺因素分析526

传统文化精华举要527

民族文化的五个类次527

真正的“大众文化”是什么?528

企业文化可分五个层次528

高占祥谈家庭文化529

“蛋壳文化”危及社会529

“吃喝玩乐”是一种文化530

深圳特区文化的特点530

要学会管理文化市场的新本领531

哪些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532

(二)新闻出版工作533

新闻改革的内容533

新闻之“新”三层次533

新闻出版署对迷信界限作出规定534

有偿新闻之弊534

美国《中报》载文评论我新闻界535

不能把出版事业作为财政收入来源535

认定淫秽色情出版物的具体标准536

查封图书要严格掌握政策536

什么是图书的社会效益537

我国图书馆事业面临萎缩危险538

三、教育与科技539

(一)教育总论539

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特征539

当教育五大功能541

大教育的五大特征541

如何表述社会主义教育方针54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基本特征543

教育是新型战略性产业544

教育是第一位的战略产业544

发展人本教育——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545

中国教育居世界落后位置546

我国教育观念的七大变化547

十七年思想教育隐藏着祸根和落后547

近几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五点反思548

对“竞争机制引入学校”的质疑549

(二)教育分论549

建议重振历史教育549

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十大转变550

十忧当前大学生551

大学“一校一县”模式的构想552

我国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中学生每人年均5元,小学生仅1元552

体育的社会功能553

读报比读世界名著更重要553

中国的家教现状554

一种战略性的教育——回归教育554

文盲——沉重的民族包袱555

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令人忧虑555

我国教师知多少556

孩子们为什么这样想556

最受尊敬的人物是谁?中日美三国高中生的回答截然不同557

(三)科技558

90年代的世界:科技主宰经济558

90年代科技政策的特点558

金牌背后的科技竞争559

科技兴省需注意的问题560

我们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上存在问题561

上海发展科技的四大重点561

知识分子业余时间创收的弊端562

重视科技人才断层问题563

我国中年科技人员有70%未充分发挥作用564

新崛起的六大技术群体564

哪国的科技人才多565

四、伦理与道德565

(一)道德修养565

二十一世纪公民应有六个方面修养565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伦理学领域的主要表现566

勤奋——最表现中国人性格567

道德力的5个“p”568

道德低下的根本原因569

人的九大精神需要569

心理倾斜——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570

羞耻感——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570

摩登时代人生十大悖论571

应抵制的五个“穷”毛病573

当代中国人性格的四个特点——赚钱·攀比·消费·奋斗573

当代中国迷信泛起的原因574

现代人的“三信”575

“三从四得”在特区576

现代人的理解观576

尊重隐私权577

古代幸福观的几种类型578

有限糊涂不是坏事579

(二)人才培养580

中国人的智力优势580

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580

人才价值的评价水准581

人才的才级有六级581

人才的七个层次583

人生的六个路标583

何时是人生的最佳期?584

知识的五种类型585

知识陈旧的周期变化585

学术著作应视为复杂劳动产品585

“科学思想”也是成果586

现代的五种思维方式587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三个特点587

何谓科学精神588

重视培养“TT”人才588

我国人才有四大问题亟待解决589

当今最热门的10种工作才能589

培养人才的十项配套措施590

人才的社会性浪费和自我浪费592

智力浪费八大表现592

知识分子的含义593

中国知识分子贫困的根源——单一购买理论594

中国知识分子要树立新“士”风594

现代知识分子队伍的5大特征595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九大弱点596

中年知识分子的加减乘除496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边际人”现象597

高级知识分子的低值劳动597

不宜提倡劳模“超负荷”598

选用女性人才有提高工作效率优势598

妇女解放的实质是有能力选择生活方式599

我国妇女地位占世界第几位600

五、综合600

90年代后世界的十大变化600

人类的四大文化圈601

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发祥地601

世界十大思想家602

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一百名历史人物602

当今世界平均一年发生十三起局部战争602

我国与世界差距有多大?603

中国与外国603

少生二亿意味什么605

世间的四种贫富人605

人是什么606

有趣的“80/20”法规606

列宁早逝的原因又一说607

我国人民消费结构的三个发展阶段608

城市职工的生活时间结构608

家境贫富看“系数”——国家个人均通用609

办公桌暴露你的优缺点610

宝贵的时光莫错过610

令人吃惊的业余时间611

人体24小时611

人的第三种状态612

目前我国男女干家务的时间613

精神紧张职业排列顺序613

人类进步的阶梯——博采篇614

一、法律与制度614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回避制度614

国外限制官员特权的一些规定615

西方文官要遵守做到的615

国外法律对贿赂物有明确界限616

公费宴请在国外616

西方人事制度可借鉴之处617

美国防范官员腐败的方法617

美国禁止政府官员从事六个方面活动618

美国宪法不保障十八种言论自由618

美国的几个公开619

美国的民主有三个方面可以学习620

日本实行廉政的保障620

苏联《刑法》规定——见死不救是犯罪621

新加坡社会的三大特色622

南朝鲜的“开放式”监狱622

瑞典高官无特权623

几个西方国家的国风623

美、日是怎样告诫国民的625

日本的竞争意识625

市长上任离任先过秤626

国外制止开长会的妙法626

日本会风627

“饿治”开会627

二、经济与战略628

国外企业发展壮大的几种技术战略628

发达国家也讲经济秩序628

外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思路629

—些国家是怎样处理工资与物价关系的630

各国通货膨胀率知多少?631

国外发达国家对回扣的限制632

西方几国工资价值比较633

国外几种工作时间制634

“麦克唐纳帝国”的奇招:——锯掉经理的椅背635

美国企业的“一分钟管理法”636

美国企业试行“知识工资制”636

工作效益:日本人的八个零637

日本政府扶持大企业的措施637

松下公司的晨会与七大精神639

“国际人”的形象640

外国人的生意经641

世界的税收641

美国如何征收个人所得税641

香港税收的特点642

三、科学与教育644

(一)科技、文化644

外国科技运行机制的特点644

国外的科技人才流动646

国外人才市场的类型647

美国文化的开拓精神647

值得注意的日本“文化立国”方针648

文艺是国家重要经济部类649

海外“扫黄”649

世界各国的读书活动日650

美国人的十三种价值观651

美国人心目中的个人主义651

(二)教育652

西方国家评定优秀教师的标准652

各国教师待遇的三种类型653

各国教育发展水平654

国外对下一代的金钱教育654

富有创造精神的瑞士家庭教育655

免费·节约·公德心——美国大部分中小学生使用旧教课书655

教师懒惰受起诉656

南朝鲜将实行“首席教师制”656

西欧把继续教育制度化657

美国大学开始注重国际教育657

美国大学招生必备两种证书658

各国民办高校景况658

外国高考种种659

各国升大学的方式659

四、社会与“万花筒”660

金钱并不是一切660

惜时如痴的日本人661

哪国生活模式最佳661

苏联兴起“人的研究热”662

世界人均创纯利最大的十大企业663

世界各国思想库664

天下劳工谁最忙664

巴黎新规:乞讨者必须上税665

日本怪招:按时吃完饭有奖665

1990《决策参考》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素编 1990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决策者(1985 PDF版)
决策者
1985 经济与生活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思考 计算 决策(1983 PDF版)
思考 计算 决策
1983
决策科学( PDF版)
决策科学
广东省科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
决策科学与科学决策  《社会科学参考材料》第15期(1985 PDF版)
决策科学与科学决策 《社会科学参考材料》第15期
1985
决策概论(1989 PDF版)
决策概论
1989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统计参与决策100例(1991 PDF版)
统计参与决策100例
1991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价格决策(1988 PDF版)
价格决策
1988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产品决策(1988 PDF版)
产品决策
1988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金融决策与思考(1993 PDF版)
金融决策与思考
1993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经营决策(1985 PDF版)
经营决策
1985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模糊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1989 PDF版)
模糊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
1989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决策行为与决策心理(1995 PDF版)
决策行为与决策心理
1995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思考·计算·决策  决策与自动化(1983 PDF版)
思考·计算·决策 决策与自动化
1983 战士出版社
决策参考文集(1993 PDF版)
决策参考文集
1993 北京:法律出版社
决策  获得较佳决策的方法(1988 PDF版)
决策 获得较佳决策的方法
1988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