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学》
作者 | 蔡如藩编著 编者 |
---|---|
出版 | 中央图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10 |
出版时间 | 1981(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无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474628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认识水土保持1
1-1-1 水土保持的意义1
1-1-2 水土保持的方法2
1-1-3 水土保持学探讨的范围3
第二节水土保持的重要性4
1-2-1 水土保持与国家的关系4
1-2-2 水土保持与水利的关系5
1-2-3 水土保持与农业的关系5
第三节水土保持的经济评价6
1-3-1 经济评价的意义6
1-3-2 经济评价的方法7
第二章冲蚀13
第一节认识冲蚀13
2-1-1 冲蚀的意义13
2-1-2 冲蚀的种类13
2-1-3 蚀沟的产生17
2-1-4 蚀沟的种类18
第二节影响冲蚀的因素19
2-2-1 人力难以控制的冲蚀因素20
2-2-2 人力可以控制的冲蚀因素24
第三节雨蚀27
2-3-1 水文循环27
2-3-2 雨的形成29
2-3-3 雨的性质29
2-3-4 雨蚀的形成30
2-3-5 雨蚀现象31
2-3-6 影响雨蚀的因素32
2-3-7 雨蚀的后果36
第四节迳流冲蚀36
2-4-1 迳流的形成36
2-4-2 迳流的单位36
2-4-3 影响迳流的因素38
2-4-4 迳流量估算的方法40
2-4-5 迳流冲蚀的意义49
2-4-6 影响迳流冲蚀的因素49
2-4-7 迳流仲蚀的后果56
第五节河渠冲蚀56
2-5-1 河渠的意义56
2-5-2 河渠冲蚀的意义57
2-5-3 河渠冲蚀的种类58
2-5-4 影响河渠冲蚀的因素59
2-5-5 河渠冲蚀的后果61
第六节崩坍62
2-6-1 崩坍的意义62
2-6-2 崩坍发生的原因62
2-6-3 崩坍的种类64
2-6-4 崩坍形成的后果67
第七节风蚀67
2-7-1 风的形成67
2-7-2 风蚀的意义74
2-7-3 影响风蚀的因素76
2-7-4 风蚀的后果77
第三章合理的土地利用79
第一节土地利用79
3-1-1 认识土地利用79
3-1-2 不合理土地利用形成的原因80
3-1-3 台湾土地利用的概况81
第二节土地调查与评判85
3-2-1 土地调查85
3-2-2 土地调查的项目86
3-2-3 土地调查记载法87
3-2-4 土地评判88
3-2-5 台湾省农林边际土地分类标准90
第三节农地重划91
3-3-1 农地重划的意义91
3-3-2 重划前农地的现状92
3-3-3 重划后农地的生产环境93
3-3-4 农地重划实施的程序93
3-3-5 农地重划的设计95
3-3-6 农地重划的效益100
第四节综合性水土保持与坡地利用100
3-4-1 综合性水土保持与坡地利用的意义100
3-4-2 影响坡地利用的因素101
3-4-3 综合性水土保持与坡地利用实施的方法102
第四章水土保持农艺法107
第一节轮作107
4-1-1 轮作的意义107
4-1-2 轮作的种类107
4-1-3 轮作制度的效益109
4-1-4 轮作制度的缺点110
4-1-5 轮作制度拟定的原则110
第二节间作110
4-2-1 间作的意义111
4-2-2 间作的种类111
4-2-3 间作的效益113
4-2-4 间作的弊害114
4-2-5 间作制度拟定的原则114
第三节条作114
4-3-1 条作的意义115
4-3-2 条作的种类115
4-3-3 条作的效益116
4-3-4 条作拟定的原则116
第四节等高耕作118
4-4-1 等高耕作的意义118
4-4-2 等高耕作的效益119
4-4-3 等高耕作实施的步骤119
第五节深耕122
4-5-1 深耕的意义122
4-5-2 深耕的效益122
4-5-3 深耕实施时应注意的事项123
第五章水土保持植生法125
第一节林木覆盖法126
5-1-1 林木覆盖法的意义126
5-1-2 实施林木覆盖的方法126
5-1-3 树种的选择126
第二节草覆盖法138
5-2-1 草覆盖法的意义138
5-2-2 草的习性138
5-2-3 草的选择139
5-2-4 种草的方法144
第三节绿肥覆盖法148
5-3-1 绿肥覆盖法的意义148
5-3-2 绿肥的意义148
5-3-3 绿肥的种类148
5-3-4 绿肥的习性149
5-3-5 绿肥的效益150
5-3-6 绿肥栽培法151
5-3-7 栽培绿肥应注意事项152
5-3-8 压青应注意的事项153
5-3-9 台湾的绿肥153
第四节植物残体覆盖法156
5-4-1 植物残体覆盖法的意义156
5-4-2 植物残体覆盖法的种类158
5-4-3 植物残体覆盖法的效益161
5-4-4 植物残体覆盖法的缺点162
第六章水土保持工程法165
第一节堦段165
6-1-1 堦段的意义165
6-1-2 堦段的功效166
6-1-3 堦段的缺点166
6-1-4 堦段的种类167
6-1-5 平台堦段设计的步骤171
6-1-6 宽底堦段设计的步骤189
6-1-7 单株平台堦段设计的步骤193
第二节山边沟194
6-2-1 山沟边的意义194
6-2-2 山沟边的功效195
6-2-3 山沟边的种类194
6-8-4 农塘设计的步骤255
6-8-5 农塘施工的程序及注意事项264
第七章定砂与防风269
第一节定砂269
7-1-1 定砂的意义269
7-1-2 砂地的构造269
7-1-3 砂地的特性269
7-1-4 积砂的种类270
7-1-5 砂丘循环现象272
7-1-6 定砂的方法272
第二节防风275
7-2-1 防风的意义275
7-2-2 风害275
7-2-3 防风的方法276
7-2-4 防风林277
第八章简易测量289
第一节手持水准仪测量289
8-1-1 手持水准仪简介289
8-1-2 坡度测量法290
8-1-3 等高线测量法290
8-1-4 降坡测量法290
8-1-5 检定坡度法291
第二节罗盘仪测量291
8-2-1 罗盘仪简介291
8-2-2 常用术语292
8-2-3 罗盘仪测量法293
第三节求积仪测量面积294
8-3-1 求积仪简介294
8-3-2 求积仪使用法295
8-3-3 求积仪使用时注意事项295
索引297
1981《水土保持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蔡如藩编著 1981 中央图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水土保持
- 1973 北京:农业出版社
-
- 水土保持工程学
- 北京林业大学
-
- 水土保持
- 1980
-
- 水土保持林学 上
- 西北林学院
-
- 水土保持林学
- 1992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 水土保持
- 1987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 水土保持学
- 1961 北京:农业出版社
-
- 水土保持水文学
- 1994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
- 水土保持林
- 1986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 水土保持
- 1973 北京市:农业出版社
-
- 水土保持林学
- 1996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 水土保持工程学
- 1974 徐氏基金会
-
- 水土保持学
- 1995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 水土保持工程学
- 1998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 水土保持工程学
- 1991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