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命运与中国文化》求取 ⇩

第一编儒学的历史命运1

第一章儒学在当代社会的历史命运1

一 儒学在中国历史地位的转换1

二 儒学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3

三 儒学在“东亚儒教文化圈”、“后工业化社会”的历史作用8

四 儒学积极精神永存,“儒学复兴”不可能11

第二章儒学研究的趋势及对儒学发展、演变的总体认识14

一 儒学是宗法社会小农经济农业大国所产生的意识形态17

二 儒学自身的历史演变,其深度和广度,其作用范围的扩大也呈现某种规律性19

三 儒学在百家争鸣中发展,在与其它文化的相互冲击、相互渗透中演进20

四 儒学对于大一统封建专制政体具有维护与制约两种相关联的社会作用21

第三章伦理学说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主体与基石25

一 研究孔子思想首先应该分三步走25

二 孔子伦理学说的基础是人性论26

三 孔子伦理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忠恕之道29

四 孔子伦理学说的基本方法是正身、修己32

五 孔子伦理学说的政治要求是行德政、举贤人治国35

六 以民族骄傲的感情回顾与总结孔子思想文化38

第四章孔子天命观的伦理性质40

一 孔子“天命”思想的历史继承性40

二 孔子“天命观”的伦理性质41

三 孔子“天命观”的哲学价值45

第五章孔子的认识论与教育思想48

一 强调“学知”重于“生知”的认识论48

二 首创私学,举贤才的教育思想52

第六章关于真假孔子的历史遗案57

一 “假孔子”与“真孔子”问题的提出及其本义57

二 真孔子与史学客体60

三 假孔子与史学主体63

四 儒学的历史演变及史学主体与史学客体的辩证统一65

第七章荀子超越儒家考论69

一 从学术渊源与学术特点来分析70

二 从荀学与孔孟儒学、黄老道学的对比来分析73

三 从历代学人的评述与反思来分析83

第八章现代新儒家文化思潮的走向89

一 现代新儒家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思想走向89

二 现代新儒家的核心命题——返本开新,内圣转外王94

三 第三期儒学与“儒学复兴”98

第九章外国人眼里的孔子与儒学102

一 孔子学说、儒家著作在国外的传播102

二 当代外国人怎样看待孔子与儒家学说108

第二编中国多元文化的结构与走向116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及体用思考116

一 文化概念的古义与今义、广义与狭义,文化的系统层次116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120

三 对中西文化的体用思考122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127

一 文化之多元、一元的参照系与文化源127

二 多元文化与百家争鸣、学术自由131

三 一元文化与封建专制主义134

四 现代社会呼唤多元文化137

第三章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140

一 孔学与道家学说一起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140

二 孔学所表现的政治伦理与实践理性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141

三 受孔学影响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心态与性格特征143

四 孔学对外来文化的吸取与改造,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144

第四章司马迁对古代文化史研究的开拓147

一 汉王朝的思想文化政策148

二 司马迁对古代文化史研究的开拓151

第三编诸子思想考辨与新论165

第一章惠施的文献资料及命题解析165

一 文献资料的考辨与《惠施篇》的疑案166

二 十二个典型命题之解析169

第二章公孙龙的哲学思想及典型命题论证181

一 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181

二 “白马非马”、“离坚白”的含义与具体论证185

三 公孙龙非诡辩论者,而是古典概念论的逻辑家188

第三章公孙龙学派及其若干佚存辩题之试析192

一 公孙龙学派是战国时期的“显学”192

二《公孙龙子》外其他佚存辩题之试析197

第四章今本《公孙龙子》考辨述评205

一 历代关于《公孙龙子》的著录与辨析205

二 近年来值得重视的两种观点208

三 今本《公孙龙子》既非伪书亦非汉代古本210

第五章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演变219

一《老子》一书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哲理原则219

二 黄老之学把“无为而治”发展成为政治实践的治术222

三 法家把“无为而治”演变为统治者的阴谋权术226

四 儒家把“无为而治”作为德治229

第六章黄老思想论略234

一 黄老思想研究之复兴234

二 黄老思想之产生、传播与盛衰239

三 以“道”为宇宙本体之思想体系240

四 “形名立则黑白分”的形名学与“形名已定”、“物自为正”的认识论243

五 “衣食足”、“节民力以使”的富民主张与“兼爱”、“尚德”的法治思想245

六 黄老思想是对老子思想之改造,是向法家思想之过渡248

第七章《黄帝四经》的思想史文献价值252

一 关于《黄帝四经》的年代与作者252

二 关于先秦道家三派之划分255

三 关于法家思想之学术渊源258

四 关于“理”与“天理”概念之最初文献262

五 关于黄老学说之理论体系与思想特色263

第八章“黄老之学”、《黄帝四经》产生时代考证268

一 “黄老之学”产生于商鞅、申不害、韩非之前269

二 从《韩非子·解老篇》的体例及所征引的材料印证,《黄帝四经》产生于战国中期以前270

三 从《史记·乐毅传》关于“黄老”世系之记载推断,“黄老之学”产生于战国中期以前272

四 从《十大经》的文字内容证明,其作于战国中期以前273

五 从战国中期学术思想综合发展之趋势证明,《黄帝四经》当出现在战国中期以前274

六 从新出土古本《文子》的时代推断,“黄老之学”产生于战国中期以前275

第九章《淮南子》与“黄老之学”277

一 “黄老之学”的历史发展与汉初学术特色277

二 《淮南子》并非“杂家”者流281

三 《淮南子》与“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最后完成283

四 《淮南子》与“霸王道杂之”的提出293

第十章司马光的哲学思想与用人之道297

一 “道”的物质性及世界之本质297

二 “天命”之二重含义及天人关系之唯物理解300

三 反对迷信阴阳、鬼神之思想304

四 盛衰相承、治乱相生,消恶于未萌,弭祸于未形307

五 强调后天学习、善恶可变之人性论310

六 “以德为先”的用人之道313

第十一章朱熹的自然观与宇宙生成论317

一 宇宙生成论的哲学基础与唯心主义体系317

二 自然观与宇宙生成论之基本内容、科学基础320

三 客观评价朱熹思想,总结理论思维经验教训326

第四编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奥秘329

第一章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形成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历史根源329

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产生的经济基础330

二 皇帝绝对支配下的土地国有制和受皇权控制的地主所有制是产生封建专制主义的重要经济条件333

三 以血缘关系为天然纽带的宗法制和家长制是形成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基础335

第二章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基本特征338

一 等级制、特权制是封建专制的普遍政治原则338

二 家长制代行一部分封建国家政权职能340

三 君主专制是封建专制的政治核心,是封建等级、特权发展的最高形态341

四 文化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思想统治的基本特征344

第三章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347

一 封建君主专制思想主要不来源于孔子和先秦儒家347

二 地主阶级怎样摸索和形成自己的统治思想352

三 地主阶级怎样总结维护封建专制的经验教训357

第四章封建主义影响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土壤分析362

一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没有战胜和代替封建主义意识363

二 经济的落后给封建思想的长期存在提供了土壤366

三 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小农经济汪洋大海的包围之中369

四 批判封建思想要抓住要害372

1991《儒学命运与中国文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赵吉惠著 1991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1999 PDF版)
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
1999 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中国新文学的历史命运( PDF版)
中国新文学的历史命运
儒学文化与《圣经》文化源流( PDF版)
儒学文化与《圣经》文化源流
评中国之命运与介绍中国之命运( PDF版)
评中国之命运与介绍中国之命运
东北书店牡丹江分店
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1995 PDF版)
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
1995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儒家文化与中国经济(1995.06 PDF版)
儒家文化与中国经济
1995.06 成都市: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儒学与中国史学(1992 PDF版)
儒学与中国史学
1992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儒学与中国人(1989 PDF版)
儒学与中国人
1989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儒家文化与爱国传统(1998 PDF版)
儒家文化与爱国传统
1998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1996 PDF版)
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
1996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中国儒家文化名著(1995 PDF版)
中国儒家文化名著
1995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儒学与东方文化(1994 PDF版)
儒学与东方文化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道佛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1994 PDF版)
道佛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1994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新史记(1997 PDF版)
新史记
1997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民俗美术与儒学文化(1992 PDF版)
民俗美术与儒学文化
1992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