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冲动 重读柏格森》
作者 | 李文阁,王金宝著 编者 |
---|---|
出版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80 |
出版时间 | 199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22004092X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431734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导言 柏格森的生平及影响1
上篇 柏格森哲学之现代阐释2
第一章 从抽象的人到生成的人:柏氏哲学之背景2
一、本质主义与抽象的人3
(一)近代思维方式3
(二)近代人的观念及其困境16
二、反本质主义与生成的人24
(一)近代哲学内部的反叛者24
(二)一个非本质主义的人本主义时代30
三、不彻底的反本质主义者41
(一)“总是在人附近转”41
(二)理性的反理智主义44
(三)一种生命哲学46
(四)二元论48
第二章 时间乃人的存在之域:柏氏哲学之起点50
一、时间简史51
(一)古代虚假时间观52
(二)中世纪线性时间观57
(三)近代绝对时间观60
二、空间化的时间与真正的时间67
(一)空间化的时间:知性思维的产物69
(二)时间是真实的:真正的时间73
三、时间才是构成生命的本质要素88
第三章 人是自我生成的存在物:柏氏哲学之核心97
一、存在只是行动98
(一)人在生物界占据着特权地位98
(二)形态只是变化的快照100
(三)我们活着是为了行动102
二、变异即是无限的生成和创造107
(一)我们的每一状态都是历史中的独创时刻107
(二)心理是生成的,行为是创造的109
(三)生成具有非终极性、非预测性和非方向性113
三、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119
(一)人不是适应环境,而为利用环境119
(二)人只有一次生命,必须有所选择122
(三)生成的动力源于人的活动126
四、两种生成观:柏格森与马克思127
(一)非本质主义的人本主义127
(二)认同还是超越?133
第四章 必须扭转思维活动的习惯:柏氏哲学之方法137
一、知性无法理解生成138
(一)知性是机械的电影装置139
(二)语言强化了知性思维的机械倾向144
(三)知性的作用在于指导行动147
二、直觉是把握生成的唯一方法151
(一)直觉是一种单纯的行为151
(二)直觉为不用符号的认识方法156
(三)直觉乃持续不懈的努力161
(四)我绝对能用直觉领悟的实在是我自己163
三、知性与直觉既相互对立又互为补充166
(一)知性是人适应环境的能力167
(二)没有知性,直觉只能停留于本能形式和模糊状态169
(三)科学与形而上学在直觉中得以统一171
第五章 历史是杰出人物的创造:柏氏哲学之归宿177
一、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178
(一)生命进化的两条路线178
(二)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181
二、封闭道德与开放道德185
(一)封闭道德185
(二)开放道德190
三、静态宗教和动态宗教194
(一)静态宗教194
(二)动态宗教198
四、个人:哲学的归宿和时代的召唤203
下篇 原著选读212
一、时间与自由意志(节选)212
二、形而上学导言(节选)230
三、创造进化论(节选)263
四、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选译)343
后记379
1998《生命冲动 重读柏格森》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文阁,王金宝著 1998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柏格森之变易哲学
- 1930 民智出版社
-
- 柏格逊与欧根
- 1923
-
- 命の森
- 1965.05 読売新聞社
-
- 生命的冲动 性问题社会纪实
- 1992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生命之约-重读尼采
- 1996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 生生和谐-重读孔子
- 1996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 柏格森
- 1991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神圣使命-重读马里坦
- 1997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 生命的冲动 柏格森和他的哲学
- 1988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
-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 15 柏格森 1927
- 1981 书华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
- 冲出重围
- 1943 正中书局
-
- 森林生命之网
- 1993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 近代科学与柏格森之迷妄
- 1931 商务印书馆
-
-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 15 柏格森 第2版
- 1982 九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