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微生物学》求取 ⇩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

一、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1

二、微生物学的任务2

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发展3

一、我国古代对微生物的认识与利用3

二、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奠基4

三、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5

四、我国微生物学简况6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8

第一节细菌8

一、细菌的形态8

二、细菌的大小11

三、细菌细胞结构11

四、细菌菌落特征28

五、细菌的繁殖方式28

第二节放线菌30

一、放线菌的形态30

二、放线菌菌落特征31

三、放线菌的繁殖方式32

四、放线菌的代表属33

五、放线菌与细菌的比较33

第三节霉菌34

一、霉菌的形态结构34

二、霉菌菌落特征35

三、霉菌的繁殖方式35

四、几种霉菌代表38

第四节酵母菌40

一、酵母菌的形态结构40

二、酵母菌菌落特征42

三、酵母菌的繁殖方式42

第五节立克次氏体、枝原体、衣原体45

一、立克次氏体45

二、枝原体(Mycoplasmas)45

三、衣原体(Chlamydias)47

第三章病毒48

第一节病毒的形态结构48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48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50

三、病毒的结构53

第二节病毒的繁殖56

一、病毒繁殖过程56

二、溶源性60

三、一步生长曲线62

第三节病毒的种类与分类63

一、动物病毒63

二、昆虫病毒64

三、植物病毒65

四、微生物病毒65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70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需要、营养物及其功能70

一、微生物的营养需要70

二、营养物及其功能72

第二节营养物质透过细胞78

一、单纯扩散78

二、促进扩散79

三、主动运输79

四、基团转位81

第三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82

一、光能自养微生物82

二、光能异养微生物82

三、化能自养微生物82

四、化能异养微生物83

第四节培养基83

一、配制培养基的原则83

二、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86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89

第一节产能代谢89

一、发酵89

二、有氧呼吸91

三、无氧呼吸91

四、不同呼吸类型微生物93

五、不同发酵类型微生物94

第二节多糖的分解98

一、淀粉的分解98

二、纤维素与半纤维素的分解99

三、果胶质的分解101

四、几丁质的分解102

第三节烃类化合物的分解102

一、正烷烃的氧化103

二、芳香烃的氧化103

三、烃类微生物的应用104

第四节蛋白质、氨基酸的分解104

一、蛋白质的分解104

二、氨基酸的分解105

第五节固氮作用108

一、固氮微生物109

二、固氮作用机理111

第六节微生物的自养代谢112

一、光能自养微生物113

二、化能自养微生物118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121

第一节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121

一、纯培养分离法121

二、生长的测定122

三、生长曲线123

四、连续培养125

五、同步生长127

第二节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与死亡的影响128

一、温度128

二、氧化还原电位132

三、辐射132

四、干燥133

五、渗透压134

六、超声波134

七、过滤134

八、酸、碱与pH135

九、重金属及其化合物135

十、有机化合物136

十一、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136

十二、表面活性剂137

十三、染料137

第三节化学疗剂对微生物的作用138

一、抗代谢物138

二、抗菌素139

三、微生物的抗药性142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145

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145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145

二、DNA的结构和复制147

三、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方式148

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152

一、基因突变152

二、突变与育种162

第三节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173

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173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178

第四节 基因工程182

第五节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185

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185

二、菌种的保藏187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190

第一节自然界中的微生物190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190

二、水中的微生物196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199

四、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201

第二节微生物与污水处理203

一、微生物与无机污染物204

二、微生物与有机污染物204

第三节微生物间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205

一、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206

二、微生物与高等植物间的关系208

三、微生物与人体及动物间的关系212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216

第一节细菌性传染216

一、细菌性传染机制216

二、环境因素对细菌性传染的影响219

第二节抗原220

一、抗原的性质220

二、微生物的抗原结构224

第三节人体对传染的非特异性免疫225

一、皮肤与粘膜225

二、吞噬细胞225

三、正常体液中的抗微生物因素227

第四节人体对传染的特异性免疫230

一、特异性免疫的组织学基础230

二、抗体与体液免疫233

三、细胞免疫238

四、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240

五、生物制品241

第五节变态反应242

一、变态反应的概念242

二、各型变态反应举例及其反应机制242

第六节血清学反应245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246

二、凝集反应247

三、沉淀反应248

四、免疫荧光方法(荧光抗体方法)250

五、补体结合反应251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255

第一节微生物分类的单位和命名255

一、微生物的分类单位255

二、微生物的命名256

第二节微生物分类的依据257

一、个体形态与菌落形态257

二、生理特性和生化反应258

三、血清反应258

四、生态258

五、生活史258

六、对噬菌体的敏感性259

七、新技术在微生物分类中的应用259

第三节微生物分类系统260

一、细菌的分类系统260

二、放线菌的分类系统262

三、霉菌的分类系统264

四、酵母的分类系统267

1979《高等学校试用教材 微生物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教研室编 197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