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纲要 下》求取 ⇩

第一节 金初占领下的燕京和北宋的燕山府1

一、金宋夹攻燕京1

女真的兴起和金朝的建立1

第六章 金代的中都1

金宋海上之盟与宋军攻打燕京2

金兵攻占燕京3

二、北宋建立的燕山府4

北宋燕山府的建置4

张觉叛金5

金兵再克燕京6

金兵伐宋与徽、钦二帝“北狩”7

政权机构8

三、金初对燕京的统治8

内外矛盾9

恢复生产10

第二节 金中都的建立和政治状况11

一、金中都的建立11

海陵王定都燕京与中都城的扩建11

皇宫、郊坛的规制与建设14

二、金中都的政区、建置、人口16

政区16

人口17

行政机构17

一、农业和水利18

农业政策18

第三节 金中都的经济发展18

农业生产20

自然灾害与賬济21

治河、灌溉22

二、手工业24

宫室建筑、桥梁工程24

军器、造船26

采矿26

纺织27

刊印27

三、商业贸易27

商市与税收27

盐酒管制29

钱钞货币30

四、交通运输31

陆路交通31

水路漕运31

第四节 金中都的文化教育32

一、教育、科技32

太学、府州县学32

科举考试35

科学技术36

二、文学艺术37

诗词、文章37

书法、绘画39

歌舞、戏剧39

皇家苑囿41

三、园陵名胜41

陵寝42

名胜、古迹44

四、宗教45

佛教45

道教47

第五节 金与蒙古的战争49

一、蒙古军对中都城的威胁49

二、金迁都汴梁,中都陷落50

第七章 元代的大都52

第一节 蒙古攻占中都及对燕京地区的统治52

一、成吉思汗攻克中都52

首伐中都52

围困中都53

宣宗南逃、中都陷落54

二、蒙古统治下的燕京54

断事官的贪暴54

王檝救民55

耶律惩恶55

赛典赤治理燕京56

第二节 大都城的建设56

一、城址的选定56

定都燕京56

营建中都57

新城址的选定58

更名大都58

城市规划宏伟壮丽59

二、大都城市建设中的特点59

宫殿建筑的园林化62

街道整齐,犹如棋盘62

积极解决了城市用水63

三、园林古迹64

白云观65

东岳庙65

寿安山寺65

玉瓮65

铁影壁66

古铜炮66

云台66

一、全国统治中心的形成67

第三节 元大都的政治生活67

耶律楚材墓67

二、建置及地方行政体制69

大都路建置69

行政体制69

三、政治生活70

成宗守成70

武仁授受71

两都之战72

燕铁木儿专政72

伯颜擅权73

脱脱流徙74

四、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74

文天祥英勇就义74

王著杀阿合马76

京师饥荒78

农民沉重的负担78

五、明军克大都79

社会矛盾激化79

新军阀混战80

毛贵威逼大都81

元朝灭亡81

第四节 元大都的经济概况81

一、农业82

农业生产82

果蔬生产83

贵族大量占田83

发达的寺院经济84

屯田85

二、手工业、采矿和冶炼业86

官办手工业生产86

采矿和冶熔89

三、商业90

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90

繁荣的商业活动91

税收92

四、漕运和海运93

漕运93

海运94

五、交通和邮驿95

理学96

一、理学和教育96

第五节 元大都的文化状况96

教育97

二、科学技术97

天文97

水利98

机械98

三、文学艺术99

元曲99

绘画100

雕塑100

四、宗教101

喇嘛教101

石雕101

道教103

伊斯兰教104

基督教105

天主教105

五、杂技体育106

六、中外文化交流106

第八章 明代的北京109

第一节 永乐迁都及北京城的修建109

一、明成祖迁都北京109

二、北京城的修建111

紫禁城111

皇城115

内城115

外城116

万岁山118

西苑118

三、御苑及“四坛”118

天坛119

四、十三陵122

十三陵概貌122

长陵123

五、长城125

八达岭长城127

烽火台128

第二节 明代北京的政治128

一、中央集权的强化及厂卫特务统治128

军队建置129

军事机构129

京卫与外卫130

厂卫特务统治130

设置内阁132

二、于谦击退蒙古瓦剌军132

三、刘六、刘七起义133

霸州人民的苦难133

刘六、刘七起义134

计划杀死明武宗134

起义军威震北京135

四、白莲教起义135

白莲教的起源135

白莲教起义136

五、袁崇焕战败满族八旗兵137

德胜门之战138

永定门之战138

广渠门之战139

六、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北京及其政治措施139

进军北京139

政治措施141

第三节 明代北京的经济143

一、商业、市集、铺行143

商业143

市集144

铺行145

手工业147

二、手工业及工艺147

工艺149

三、农业149

移民与垦荒149

农作物150

农民的沉重负担151

土地兼并152

四、水系与水利153

通惠河153

内城护城河155

外城护城河155

城内通惠河155

西沟沿156

小金水河156

筒子河156

金水河156

龙须沟157

第四节 明代北京的文化157

一、文化教育机构157

国子监157

贡院158

太医院、钦天监、四译馆158

二、《永乐大典》的编纂159

三、学术思想160

王守仁的“心学”160

王艮的“百姓日用之学”161

李贽的反道学思想162

散文163

四、散文与戏剧163

戏剧164

五、科学与技术165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5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65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66

六、特种手工艺167

漆器167

宣德炉168

景泰蓝168

烟火、花灯、风筝、风车168

天文学169

《测量法义》169

《几何原本》169

七、西方科技的传入169

《万国舆图》170

第九章 清代的京师171

第一节 清帝国的建立与定鼎北京171

一、满族的兴起与清帝国的建立171

建州女真三卫的形成和发展171

努尔哈赤的统一与后金(清)政权的建立172

八旗组织173

“拖克索”农庄174

二、清朝定鼎北京175

皇太极攻占松、锦,清军入关175

圈地、投充和逃人法176

定鼎北京与清初治策176

三、清代各民族政治中心的形成178

第二节 清前期京师社会结构181

一、紫禁城内的封建统治者181

皇权象征及君主专制的加强181

宫廷制度与宫廷生活182

二、内城八旗184

八旗驻地184

各旗佐领184

建制、粮饷、武备185

等级森严186

三、外城市民社会187

以行业为特点的外城居住区187

封闭自守187

宅第、名园的演变188

会馆增多与行会发展189

工商会馆的特点190

四、京畿农村社会190

皇庄191

王庄191

一般旗地192

土地租佃193

五、清代北京的行政区划和管理194

行政区划194

京师防卫195

京师稽察196

行政与市政197

第三节 清前期京师的经济198

一、农业198

农业的恢复和治水198

开辟水田、推广植稻199

灌溉网、农副业200

二、手工业201

宫廷、官办手工业201

料器、珐琅、玉器和雕漆202

民间工艺品制作203

采煤、制药与鞋帽生产204

三、商业贸易205

陆路交通206

漕粮、水运206

外城商业市场207

庙会与集市208

对外贸易209

第四节 清前期京师的文化210

一、学术与教育210

学术著述210

科举与官学212

二、中西文化的交流213

历法、算学213

天文仪器215

西洋绘画215

小说216

三、文学艺术与市民文化216

建筑设计216

戏曲217

园林艺术219

绘画220

第五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京师220

一、封建统治者的腐朽与人民的反抗221

统治者的骄奢和腐败221

各业市民的悲惨境遇222

八旗颓风和生计问题223

宝泉局工匠罢工224

林清领导的天理教起义224

二、鸦片战争后京师的政治与经济226

鸦片战争与清廷妥协投降226

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及京师反动统治的加强227

京师城乡经济的凋敝227

清政府横征暴歛,滥发大钱大钞228

第六节 外国侵略与京师社会的变化230

一、英法联军侵占京师及后果230

二、八国联军对北京的入侵和破坏233

第七节 近代京师的政治斗争及反帝爱国运动236

一、统治阶级的分化与政争236

二、京师的维新变法运动238

三、义和团在京师240

四、清末十年京师的政治风云243

第八节 京师近代工商业与文化247

一、京师近代工业247

二、二十世纪之初京师商业与金融250

三、京师近代文化253

第十章 民国时期的北京257

第一节 北京政权的更替和反动统治257

一、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中心257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257

军阀战争与张勋复辟258

对革命力量的残暴镇压259

劳苦大众的悲惨境遇260

二、国民党新军阀争夺的重要基地261

国民党新军阀的角逐及其统治261

反革命的两手策略262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华北政权的特殊化264

日军占领下北平人民的奴隶生活265

三、日军侵占华北的主要堡垒265

五次治安强化运动267

臭水坑惨案268

王家山惨案268

四、黎明前的黑暗269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抢占北平269

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269

第二节 北京的建置、人口及北京城的变化270

一、北京的建置、政区与人口270

建置与政区270

社会人口272

二、封建帝王禁地的开放274

紫禁城的变迁274

和平、建国、复兴三门的建成275

正阳门的改建275

三、教会建筑群和使馆区等新式建筑的出现276

天主教北堂建筑276

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276

摹仿西洋和中西合璧式的建筑277

四、北京的市政公用事业277

公共电车、汽车277

房屋、街道、水道279

自来水280

第三节 北京地区的经济状况281

一、现代工业281

钢铁工业281

煤炭工业281

电力工业282

机械工业283

毛纺工业283

印刷工业284

轻工业284

手工业285

二、北京的商业、金融业288

洋行288

商业、服务业289

著名商业街289

中外合资银行290

私营银行291

北宁铁路、京汉铁路294

三、铁路和民航事业294

京张铁路295

民用航空事业295

第四节 北京的文化教育296

一、文化296

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296

文学革命297

五四新文化运动298

二、教育298

高等教育298

西方教会在京创办的学校300

军阀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摧残、革命师生的斗争301

北京高等学校造就了大批人才302

北京中小学教育概况303

三、报刊306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报刊306

国民党新军阀统治时期的报刊310

沦陷时期北平的报刊311

平郊根据地的革命报刊312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统治下的报刊312

第五节 北京地区人民的革命斗争314

一、北京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和革命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314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共产党组织的建立314

工人运动315

农民运动316

北平学生南下示威317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317

北方革命运动的中心317

长城抗战318

“一·二九”运动319

三、平郊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艰苦的城市地下斗争320

中共北平地下组织与卢沟桥抗战320

平西抗日游击队321

平郊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地位323

四、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潮与北平的和平解放326

抗暴运动326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327

电信工人的饿工斗争327

获悉蒋介石偷袭石家庄的军事阴谋328

北平和平解放328

1990《北京历史纲要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曹子西主编 1990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