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县文学发展史》
作者 | 施懿琳,许俊雅,杨翠著 编者 |
---|---|
出版 | 台中县立文化中心 |
参考页数 | 327 |
出版时间 | 1995(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9570056801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38708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前言1
第一篇原住民口传文学5
第一章 原住民在台中县的族群分布及其变迁5
第二章 原住民歌谣创作的内容分析13
第二章 神话传说的内容主题及其分析20
第二篇清代(一六八三~一八九四年)29
第一章清代台湾文学发展的背景29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文学发展29
第二节 文学传统的承继与文艺风潮的走向35
第二章清代台中县的文教机构与文人结社活动37
第一节 文教机构的设置及地方文化的推展37
第二节 私人讲学与文人活动43
第三章清代台中县的文人及其作品49
第一节 吴子光及其所培育的文人群体49
第二节 东宁才子丘逢甲63
第三节 寓台文士梁成柟71
第三篇日治时代(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75
第一章历史与文化的观照—日治时代台湾文学发展的背景75
第一节 古典诗歌与诗社林立现象75
第二节 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展开84
第二章日治时代台中县的文学社团与文学活动87
第一节 日治时代台中县的文学发展条件87
第二节 新文学理论与岛外文艺思潮的介绍90
第三节 旧诗社相继成立96
第四节 二○年代前后文学刊物的发行105
第五节 三○年代的新文学结社及文学刊物109
第三章日治时期台中县的作家及其作品119
第一节 古典诗歌119
第二节 诗钟144
第三节词147
第四节 散文150
第五节 新诗155
第六节 小说163
第四章 结论192
第四篇战后至今(一九四五~一九九二年)196
第一章战后初期——世代交替中的县籍作家197
第一节 终战前后台湾文学发展的时代背景197
第二节 社会剧变对文学活动的影响(一九四七~四九)203
第三节 衔接终战前后台湾文学的断层——「银铃会」209
第二章五○年代——政治低气压笼罩下的台中县文学概况217
第一节 「反共抗俄」的国家文艺政策217
第二节 五○年代台湾文学的发展大势与县籍作家的沈寂221
第三章六○年——县籍作家的再振226
第一节 「跨越语言的一代」重返台湾文坛226
第二节 陈千武与《笠诗刊》231
第四章七○年代——写实主义文学潮流底下的县籍文学概况239
第一节 政治社会变迁与文学发展239
第二节 乡土文学论战与县籍作家241
第三节 县籍作家的文学团体参与情况245
第五章八○年代以来——文学多样化,台中县文坛生气再现254
第一节 解严的台湾,解放的文学254
第二节 县籍作家百花齐放257
第三节 八○年代台中县的原住民文学270
第四节 县籍新生代作家的文学活动276
第五节 县籍作家百家争鸣——评论、新诗、散文、小说288
第六章战后台中县旧文学发展概况304
第一节 战后初期以雾峰栎社为主的中县文人304
第二节 以清水、大甲为中心的滨海诗社317
第三节 以丰原、神冈为中心的中县诗社322
1995《台中县文学发展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施懿琳,许俊雅,杨翠著 1995 台中县立文化中心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
- 1982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
- 1982
-
-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下
- 1982
-
-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
- 1982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下
- 1982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电气设备
- 1982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
- 中央电视台发展史
- 1998 北京:北京出版社
-
-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上
- 1990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 中国文学发展简史
- 1961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 中国俗文学发展史
- 1997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
-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
- 1958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
-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下
- 1958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
- 中国文学发展史
- 1957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
- 中国文学发展史
- 1982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