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纪彬文集 3》求取 ⇩

前记1

第一章 序论 先秦名辩与逻辑1

第一节 先秦名辩思潮的发端与发展1

先秦逻辑史论稿1

自序2

再序4

第二节 先秦名辩思潮的逻辑果实10

萌芽期17

第二章 前期儒家(孔门)17

第一节 前期儒家的认识方法论及其逻辑思想17

第二节 孔子学派的类比逻辑32

第一节 前期墨家的认识论44

第三章 前期墨家(墨子)44

第二节 前期墨家的逻辑思想54

第四章 逻辑思想从孔门到墨子的发展73

第一节 序说 从“名辩”看“逻辑”73

第二节 逻辑态度的发展 从“恶佞”到“非人”74

第三节 原理论的发展 从“叩其两端”“到“明故察类”77

第四节 概念论的发展 从“必也正名”到“取实予名”81

第五节 判断论的发展 从“知言”到“察辞”84

第六节 推理论的发展 从“闻一知十”到“以见知隐”89

第七节 结论——孔墨名辩方法中的逻辑果实的总收获94

第一节 宋尹思想的学派性格97

第五章 稷下道家(宋钘、尹文) 道的苛察与心理主义的名辩97

汛滥期97

第二节 心理主义名辩方法的唯心论本质101

第三节 必其一端的原理论105

第四节 “以刑侔名”的概念论109

第五节 “避罚侔免”的判断论113

第六节 “周视六合以考内身”的推理论116

第六章 南方道家(老、庄) 质的抹煞与类的搅乱,矛盾律、充足理由律与逻辑一般的否定及齐物蒙昧主义的说教(未成)124

附:老庄学派关于“道”的唯心主义及其相对主义诡辩124

第七章 中期儒家 由曾子“内省”方法到思孟的无类逻辑128

第一节 由孔门的曾子支派到思孟学派的发展128

第二节 思孟学派的无类逻辑137

第一节 战国名辩思潮的源流及“名家”的派别154

第八章 名家合同异学派——惠施 分析法的片面运用与同一主义的诡辩154

第二节 惠施的文献行年及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161

第三节 惠施合同异学派的渊源167

第四节 惠施的思想体系及其诡辩主义的本质174

附:韩非对惠施的评价——读《韩非子》断想之一182

第九章 名家离坚白学派——公孙龙 质不变说与自同律的结合及绝对主义的诡辩187

第一节 离坚白学派的源流及其著作187

第二节 公孙龙的宇宙观及其诡辩的思想来源194

第三节 公孙龙学派诡辩的概念论与推理论208

第四节 公孙龙诡辩思想的总评价217

第十章 阴阳家——邹衍 思孟的演绎推理与道家循环观点的结合及宿命主义的阿谀名辩221

第一节 邹衍的事迹和学说思想渊源222

第二节 循环论的历史观与主观类推逻辑231

第三节 阴阳五行学派的学说对后世之影响237

结实期243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墨经作者) 先秦名辩思潮的自我批判之一、墨家的果实243

第一节 墨家学派分裂与墨经的成书年代243

第二节 后期墨家的认识论与逻辑学258

第十二章 后期儒家——荀子 先秦名辩思潮的自我批判之二——儒家的逻辑果实288

第一节 荀子的时代和荀学288

第二节 荀子唯物主义的自然天道观290

第三节 荀子的认识论296

第四节 荀子的逻辑思想303

第一节 韩非子的的思想渊源与历史观328

第十三章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先秦名辩思潮的自我批判之三——法家的逻辑果实328

第二节 韩非子的认识论与逻辑学333

中国无神论唯物论史专题研究343

王充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343

第一节 王充的时代以及“正宗”与“异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斗争的演进343

第二节 王充思想的社会根源与理论根源356

第三节 王充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对神学370

的批判370

第四节 从无神论到薄葬论的逻辑路径383

第五节 王充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及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逻辑学390

第六节 王充命定论思想的分析399

第一节 有神无神争辩的意义与古代无神论晚出的秘密405

范缜以前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战斗传统的演进405

第二节 两汉道家与儒家的斗争及无神论思想的发展408

第三节 魏晋佛老思想的融合与分野、儒道两家神灭思想的兴起418

第四节 南北朝佛教的国教化及其社会根源433

第五节 南北朝反佛斗争的发展与神灭思想的新形式442

范缜神灭论的唯物主义体系与战斗业绩及其影响454

第一节 范缜思想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454

第二节 范缜神灭论中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与逻辑思想462

第三节 范缜以后南北朝反佛战斗中的无神论及神灭思想480

吕才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486

第一节 吕才的行年著述及其“异端”学派的性格486

第二节 吕才的唯物主义世界观496

第三节 吕才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特点499

第四节 吕才的认识论、逻辑思想及其逻辑著述510

的推测510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及其战斗性格519

第一节 刘柳的政治革新和刘柳思想体系在斗争中的成长519

第二节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特点528

第三节柳宗元反对品级结构的历史观及其理论特点542

第四节 “二王刘柳”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的进步性558

叶适的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对哲学遗产的批判566

第一节 永嘉学派从道学反对派到异端的转化和叶适的地位566

第二节 叶适的开明的社会思想及其局限性577

第三节 叶适哲学的唯物主义实质及其对哲学遗产批判的意义591

1991《赵纪彬文集 3》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赵纪彬著 1991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