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求取 ⇩

导论历史完形论2

(一)历史完形之基本理论2

史料史观非历史2

(二)中国历史的序幕4

过去活动为历史4

历史自身之存在7

历史自身之完整9

(二)破坏完形之各体史书12

历史纪录之发展12

两种体裁之批评17

纪事本末之优劣21

(三)维护完形之通史释义24

专史之和非通史24

通史对象为活动27

维护完形之通史29

第一篇游徙部族定居时代(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前即公元前七七○年以前)36

中国民族初步型成36

第一章 中国历史的序幕36

(一)未经记载的历史36

从北京人到仰韶36

仰韶时期之推断39

夏为中国史序幕43

由序幕转入正幕44

先民努力的三端48

第二章 先民怎样对付天然50

(一)空间的占领50

水患的浩大50

山居的推断52

治水的意义53

治水的记载55

传说的历法56

(二)时间的记取56

所谓期与闰57

记时的方法59

商代的历法61

(三)器具的发明62

夏之石器62

商之铜器63

周之铁器65

(四)生活的演进67

商代以前的生活67

商之畜牧兼农业69

周代农业之盛况71

第三章 诸种部族怎样相处73

(一)诸种部族之所从出73

亚洲的黄种73

中国的民族74

民族的问题75

(二)诸种部族互相战争76

战争的原因76

战争的频繁77

汉族与苗族的战争81

(三)几种较大的战争举例81

汉族内部的战争83

汉族与藏族的战争86

(四)长期战争所生结果87

第四章 社会次序怎样树立89

(一)封国之出现89

封之意义与必然性89

所谓封国及其种类90

封国与中央的关系93

关于封建制的讨论93

关于井田的记载94

(二)土地之划分94

周代田制的推断97

论所谓井田制度99

(三)权力之传授100

权力传授亦有问题101

周以前之传授问题101

周代所行之继统法102

由继统法到宗法制103

(四)等级之次序109

自天子至于庶人110

君臣之分的确定110

生之者与食之者112

第五章 宗教在上述诸问题中之地位114

(一)以卜决疑的方法114

决疑用卜114

所卜之事115

卜之方法117

所信之神118

(二)崇拜祖先与自然121

崇拜祖先121

崇拜自然123

(三)宗教的社会作用125

宗教统一团体劳动125

宗教统一作战行动128

宗教稳定社会次序130

(四)主持宗教之人物131

周以前之儒者131

第六章 新次序下之经济盛况133

(一)由政治到经济133

等级次序与生产133

周人努力与生产135

(二)生产发达概观136

农业之盛136

工商之兴138

(三)经济酝酿新变142

第二篇私有田制生成时代(自周平王元年至新莽元年即自公元前七七○年至公元九年)146

社会关系发生剧变146

第一章 新经济腐蚀贵族146

(一)周天子之逐渐腐化146

穆王满之远游远征146

厉王胡之贪得嗜利148

宣王靖之最后争扎149

自幽王至春秋之世153

(二)共主资格逐渐没落153

诸侯压倒天子154

天子败于诸侯156

(三)各国贵族以下犯上158

诸侯腐化158

鲁之三桓160

齐之田氏161

晋之六卿163

泛论霸政165

第二章 新经济促成霸政165

(一)概说165

(二)典型的齐霸166

齐先称霸的原因166

齐国称霸的事实168

齐霸中之一要人169

管仲之法治主义170

(三)其他的霸者172

自宋襄至晋文172

秦与晋的关系173

晋楚争霸与弭兵176

吴与越迭称霸178

结语180

第三章 新经济产生新阶级181

(一)地主之出现181

地主之来历181

士变为地主183

(二)商人之抬头186

商业之发达186

商人之抬头188

高利贷之由来190

(三)高利贷者出190

高利贷者之例191

(四)奴隶之使用192

奴之大量使用193

第四章 新阶级之创造集权帝国194

(一)战国时代之七雄194

战国的时代194

称雄的七国194

(二)卫鞅之改革秦政197

秦人之振奋197

卫鞅之入秦198

卫鞅的新政199

(三)所谓合纵与连横202

六国被迫自振202

士之政治活动203

合从运动举例207

连横运动举例210

(四)商人之助长帝国213

秦始皇统一六国213

商人的势力大张216

吕不韦与嫪毒219

商人势力被打击221

(五)地主之树立政权224

秦帝国之瓦解224

汉帝国之确立230

布衣将相之局236

第五章 集权帝国之制度238

(一)郡县制之确立238

由封建到郡县238

秦郡凡四十八239

郡县制之确立240

秦之刑法制244

(二)刑法制之严明244

汉之刑法制247

(三)诠选制之复杂248

汉之学校制249

博士与弟子250

选举之制度252

(四)土地制之畸形254

土地之私有254

贫富之悬殊255

限民以名田258

第六章 随社会而演变的学术思想260

(一)学术思想由官府入民间260

学在官府260

学到民间261

(二)社会变迁中之诸种学说264

右翼的孔子264

左翼的法家269

积极的墨子273

消极的道家277

(三)统制学术思想之诸策略281

秦之统制学术282

汉之表彰经典283

划时代的董仲舒284

第三篇封建势力结晶时代(自新莽元年至北宋元年即自公元九年至九六○年)290

由内乱到种族战争290

第一章 社会的剧烈冲突290

(一)内张外扩造成社会问题290

内部之阶级对立290

对外之疆土开拓291

社会问题之造成304

王莽的出身306

(二)新莽时代之大动乱306

王莽的新政307

新政的失败310

南部民乱起311

东部民乱起314

官僚地主乘机活跃320

(三)地主阶级收拾时局321

刘家起者最多321

光武成功为帝322

光武有统治之策323

志士有卓特之行326

第二章 由社会冲突到军事割据329

(一)东汉统治发生动摇329

外戚执政之必然性329

宦官打击外戚330

名士制裁宦官335

宦官名士之大冲突337

(二)民乱蔓延群雄割据341

黄巾贼之乱341

黑山诸贼众343

董卓的计划344

董卓的失败347

群雄的割据348

(三)由魏蜀吴到司马氏350

所谓三国的鼎立350

吴蜀联盟以击魏356

司马氏之统一国359

第三章 西北诸民族之乘机进逼361

(一)西北诸民族进逼之因缘361

为生存条件而内移361

徙戎论之未见采纳363

乘八王之乱而大举365

(二)西北诸民族之大举进逼369

五胡十六国之兴起369

前赵刘氏逼晋最甚371

后赵石勒统一北部373

由后赵到前燕376

前秦苻坚拓地最广379

肥水战后诸国并起382

(三)晋室被迫相率南迁385

怀愍之蒙尘385

东晋之立国387

东晋版图之狭小388

北方人民之南迁389

第四章 南朝北朝之对立391

(一)汉族北伐之无成391

祖逖功败垂成391

庾亮出兵受挫394

殷浩北伐无成395

桓温始胜终败398

刘裕最后努力399

(二)南朝北朝之对立402

所谓南朝402

南朝之疆土403

所谓北朝405

北朝之疆土407

南朝北朝之对抗409

(三)北方异族与汉族之和同412

由相残到相容412

后魏之安集策414

均分田亩415

确定户籍419

由安集到和同422

(四)南方土著与侨民之冲突431

侨民土著冲突之始432

晋室渡江土著拒绝433

南朝既立土著屈从435

侯景乱起土著抬头436

第五章 六朝时代江南的文化442

(一)江南文化之物质基楚442

长江下游民康物?442

南来民众助其富庶444

建业一地六代国都445

南方财富集中江左446

私有田制继续发展448

(二)社会构造与江南文化448

地主佃客相反相成449

士族庶姓相互对峙451

九品中正助长士族454

(三)六朝时代之学术思想456

上流社会生活丰裕457

能作有内容之清谈458

?易老庄之哲理459

深究各专门之学问464

雕琢文学之完成465

(四)六朝时代之文艺美术465

书法绘画之发达468

音乐杂艺之盛行469

附论六朝奢侈生活471

第六章 隋唐统一帝国之发展473

(一)由南北对立到南北一统473

北齐统治者的腐化473

北周统治者的腐化475

中枢腐败叛者四起476

大难迫来隋室代周480

隋平陈后南北一统484

(二)隋帝国对内对外的活动486

内部之建设486

对外的用兵489

(三)由隋之瓦解到唐之建业494

大乱之造成494

帝国之瓦解496

李唐之统一503

(四)隋唐帝国在亚洲诸民族中之地位507

概说507

文化的优越508

产业的优越510

军事的优越512

唐帝国之边防520

第七章 中外文化汇合演进522

(一)发展生产之诸制度522

土地之分配522

工艺之进步528

商业之发达530

(二)维持秩序之诸制度533

官制之渊源与大略533

刑制之渊源与大略542

兵制之渊源与大略545

(三)推进文化之诸制度547

唐代的学校548

学校的课程550

由学校到科举552

第八章 汉唐时代佛法之东来556

(一)当时中国与西域之经济关系556

概说556

中西的交通558

交通的道路558

护商的屯田562

中西的贸易567

(二)佛教的东来571

佛教东来之始571

西方僧侣东来573

中国信徒西行579

翻译经典之盛583

(三)东来的佛教588

寺院生活之发达588

佛教文化的影响592

佛教所遭之反攻600

1939《中国通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谷诚著 1939 开明书店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