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
作者 | 张书学著 编者 |
---|---|
出版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539 |
出版时间 | 199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35524435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351629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序 田昌五1
引言1
目录1
上编 总论9
第一章 现代中国史学的主要思潮9
第一节 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的简单回顾9
一 新史学思潮的兴起9
序 瞿林东14
二 新史学思潮的特点与局限14
第二节 现代中国史学的三大思潮及其演变23
一 实证主义史学思潮24
二 相对主义史学思潮29
三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35
一 社会大变动的激荡41
第三节 现代中国史学思潮形成的历史条件41
二 西方史学的刺激和传统史学的继承45
第二章 现代中国史学思潮的理论困惑55
第一节“科学”的史学究竟是什么?55
第二节 “主观”与“客观”的对立70
第三节 “史料”与“理论”孰重孰轻?85
第四节 “求真”与“致用”的矛盾97
第三章 现代中国史学思潮的发展趋向118
第一节 从多元走向协调综合118
第二节 一般与特殊统一特殊性是基础121
第三节 方法与材料结合材料为根本136
第四节 致用与求真不能分离求真应第一146
第一节 王国维:实证主义史学的开山157
下编 分论157
第四章 实证主义史学思潮157
一 王国维治史的基本思想159
二 “二重证据法”167
三 王国维对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影响173
第二节 胡适: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鼓吹者179
一 实验主义:“只是一个方法”180
二 实验的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184
三 历史的方法:“各还他一个本来面目”188
第三节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195
一 疑古思想的形成196
二 创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200
三 史学研究的方法204
四 严谨的治学态度209
第四节 傅斯年:“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214
一 “科学史学”思想的形成217
二 以自然科学为楷模建立科学的历史学221
三 “科学”的史学方法226
四 领导史语所对科学史学的实践232
第五节 陈寅恪:“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236
一 发掘和扩展历史研究的史料237
二 “解释文句”与“讨论问题”的方法241
三 坚持独立、自由的学术研究246
第六节 陈垣:“使考史者多一门路一钥匙”250
一 系统地总结传统的考证方法251
二 “提倡有意义之史学”262
第一节 梁启超:晚年史学思想的转变及其影响271
第五章 相对主义史学思潮271
一 历史是“人类自由意志的创造品”274
二 历史学是“将过去的真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281
三 学问是“可以拿来致用的”284
第二节 何炳松:“史之为学,纯属主观”287
一 对西方史学理论的译介及其理论的构成289
二 史学是“纯粹主观的学问”293
三 历史学“当以将来为球门”299
第三节 朱谦之:“一切真的历史都是现代的历史”302
一 历史是“由原始而现在而未来的不断的生命之流”304
二 “一切历史原来就是现代的历史”309
第四节 常乃德:“任何历史均为相对的”317
一 历史学是一门“理解”的学问318
二 人类社会是和生物一样的有机体329
三 治史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335
第五节 雷海宗:历史学“是一种时代的精神的表现”338
一 历史是由史学家“创造”的339
二 中国文化独具二周论346
第六节 钱穆:“凝合过去未来为一大现在”350
一 历史是一生生不已的生命过程351
二 历史“不断随时代之迁移而变动改写”358
三 治史应当“求以合之当世”363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367
第一节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367
一 对唯物史观的介绍与理解368
二 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374
三 对中国历史的初步研究385
第二节 郭沫若: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旗手”391
一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范式”意义394
二 开拓史学研究的新领域401
三 史学理论上的贡献408
第三节 吕振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新领域的开拓413
一 中国原始社会史研究领域的开拓415
二 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421
三 中国通史研究领域的开拓426
四 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的开拓429
第四节 翦伯赞: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建设434
一 肃清社会史论战中的“毒性理论”436
二 《历史哲学教程》对史学理论的贡献441
三 抗战中期以后对史料与理论关系的阐发453
第五节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体系的探索458
一 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成就460
二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开拓464
三 《中国思想通史》的编撰468
第六节 范文澜:中国通史体系的建构472
一 《中国通史简编》的撰写及其特点474
二 《中国近代史》的编撰与特点482
三 对经学的总结和批判487
结语490
附录一:抗战时期中国史学思潮的转变492
附录二:中国现代史学大事编年512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527
附录四:索引530
后记538
1998《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书学著 1998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
- 199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现代德国文学思潮
- 1929
-
- 现代哲学思潮
- 1934
-
- 中国近代教育思潮研究
- 1993.10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
- 1988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 1996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 现代哲学思潮
- 1933 商务印书馆
-
- 现代美学思潮
- 1931 商务印书馆
-
- 当代哲学思潮研究
- 1992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 现代中国哲学思潮
- 1992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 1987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中国新文学思潮研究
- 1995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 上
- 1995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 现代思潮
- 1924 商务出版社
-
- 中国现代史研究
- 1993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